又是一天过去了,八点差一分,我回到了家,放下包拿出手机就开始躺尸。
我不明白,从早上十点到晚上七点,我不过是在办公桌前坐着,对着电脑屏幕动动手指,怎么能这么累?
办公室工作何以让人如此疲劳?这或许是成人生活中的最大谜团之一。
4.2 康复医学学科分野,协同精进 康复医学在满足残疾人的医疗康复需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为满足残疾人不断变化的康复需求,我国康复医学在不断学习国际康复医学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将加强开发我国特有的中医康复的宝贵资源,突出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康复服务特色。同时推进康复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等众多学科合作,协同发展,发挥更大效果。这不仅是康复医学作为一个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康复事业发展的要求。
高职生的生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学生平时的思想教育都可以渗透工匠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在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辅导员老师利用学生活动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包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敢于钻研等素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工匠精神不仅对学好技术很重要,而且对做好其他事情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直觉告诉我,这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的工作耗尽了有限的精力,导致了疲劳。
为了证明这个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观点,科学家们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意志力太耗能,用掉了你的大部分“电量”?
今天,要在“老实人”后面添两个字造句,第一反应往往是“老实人吃亏”;再来,“老实人倒霉”;再来,“老实人背(黑)锅”——而“老实人光荣”恐怕是造不出来的。说起“老实”的涵义,倒也知道是“守规矩”,但这里面的“味儿”却又不一样了。乃至于《现代汉语词典》也要再加一条解释:婉辞,指人不聪明。
处理即时信息——14分钟
参与实验的学生面前放着萝卜和刚出炉的巧克力饼干,但是只有一组学生能吃饼干,其他人只能吃萝卜。
然后这些学生被安排解一道无解的难题。结果,吃饼干的人平均在19分钟后放弃了解题,而吃萝卜的人只坚持了8分钟。结论就是,“拒绝饼干的诱惑而吃萝卜”这件事耗费了人大量的意志力,影响了后续的任务——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自我损耗”理论(ego depletion)。葡萄糖被认为是意志力最重要的来源。
把这个理论套用在工作上就是:早上的你意志力满格,像一个充满电的手机,下午掉了一半的电,到下班时只剩5%的电支撑我们回到家。
阅读各类新闻网站——1小时5分钟
但是,这个理论最近几年受到了不少质疑。有研究发现,一个人全神贯注做一件对意志力要求极高的事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如一颗薄荷糖提供的能量。也就是说,你绞尽脑汁解一道数学难题的消耗,跟你放松看电视时差不多。大部分的能量消耗不过是用来支持我们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转。
英国一家网站最近对“真实的”办公室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收到的2000个回复来看,以8.8个小时为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长,真正有效率的工作时间只有不到3个小时。那剩下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了?来看一下自己是否能够对号入座:
在办公室做饭——7分钟
基于上述对生猪自产自销户防疫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养殖户应完善各类解决对策,以推动生猪养殖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十年前,凯斯西储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和戴安娜·泰斯夫妇用一个充满巧克力香气的实验推导出人的精力——更确切地说是意志力(self-control)——是有限的。
查看社交网络——44分钟
为了更好地评测本文算法提出的框架的性能,构建一个与本文算法框架具有相同网络层数的CNN框架进行对比。在网络的前4个卷积层,对比框架与本文算法框架具有相同的卷积核尺寸和数量;为了对比不同结构作为网络输出层的效果,对比框架的输出层设置为全连接层。两个CNN框架具体参数如表4所示,其中CNN-1为本文算法的框架,CNN-2为对比框架,加粗数字指网络中的训练参数。
与同事闲聊——40分钟
制作热饮——17分钟
由表6可得,区段Z6的可信度值最大,且满足决策准则条件,则可判定故障最有可能发生在区段Z6,与实际情况相符,区段Z4的可信度值次之,作为故障发生区段的备选方案。
抽烟——23分钟
从图2可以看出,扩张状态观测器对扰动信号的观测误差经0.5 s后即可达到稳定,说明扩张状态观测器可实现对扰动信号的有效估计;由图3可知,尽管系统存在扰动信号影响,但在自抗扰控制器的作用下系统摆角在经过一个短暂的调节过程后即可进入稳定状态,且具有较高的稳态精度.
吃零食——8分钟
还有,你觉得你累是因为工作,但是此时此刻正在摸鱼的你,扪心自问,上周的目标都完成了吗?真的一直都有在认真工作吗?
给伴侣/朋友打电话——18分钟
朱炳仁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技术和艺术表现方式的迷人世界。他的研究从他的古代文化开始,将其转化为当代中国重生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找新工作——26分钟
总之,“自我损耗”理论不仅没办法解释工作中的疲劳,更没办法解释多数真实的工作情况。我们还是不知道,为什么摸鱼一天没干什么正事,但还是累得要死。别急,心理学家还有其他的理论。
不是意志力枯竭了,是心思太活络了
正事儿闲事儿都是事儿,都需要占用我们的时间。人不是孙悟空,没有分身术,但也许我们体内有一个机制,能时刻发出信号指挥我们该干什么。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霍奇认为,工作中的疲劳可能跟这个机制有关。
不妨把这个机制想象成一个住在你心里的小人,一会儿对你说:“休息一会儿刷会儿微博吧!”一会儿又提醒你:“Deadline快到啦,赶紧工作!”不排除有真心热爱工作的人,但对很多人来说,工作是“得做的”或者“不得不做的”(have to),而摸鱼是你“想”摸的(want to)。一整天下来,你在“得做的”和“想做的”之间拉扯,失去了工作的动力,累得够呛。
相反,专注的人可能没那么容易累。最近,英国的心理学家把研究目标对准了护士,结果发现,最不容易感到疲惫的护士,不是那些体力活做得最少的,也不是那些主观认为工作轻松的,而是那些觉得自己能掌控工作、从工作中获得最大满足感的。研究人员觉得,是工作动力让这些护士充满活力。
霍奇也认为,不是工作本身造成疲劳,而是“不想努力但被强加了目标”的感觉令人疲惫。假如工作是对你有意义的、你自发想做的,那么反而会越做越精神,越做越愉快。累是什么?不存在的。
越是高效工作越不累,越是摸鱼“休息”反而越累?
仔细想想,好像每个办公室都有一两个总是神采奕奕的人,而这些人往往也是工作效率最高的。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样,此时的电脑上打开了十几个页面,桌面下方的微信图标每闪一下都要点开看一下,一到下午还总控制不住要点奶茶外卖的手,我打赌你就是最容易感到疲劳的那一个。
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迈克尔·因兹利奇试图从演化的角度来为摸鱼“辩解”:人类作为一个有机体,不可能只做一件事,需要做很多事情来成为一个健康、繁荣的物种。早期人类要打猎采集、寻找伴侣,现代人面对的情况更为复杂、诱惑更多,处理这些事情的机制也更加繁忙,疲劳在所难免。
“人类需要做很多事情来成为一个健康、繁荣的物种”,我喜欢这句话。为了减少疲劳,同时努力成为 “健康、繁荣的物种”的一员,我决定停下打字的手,专心摸一会儿鱼。
左湘摘自“果壳网”
标签:工作论文; 的人论文; 意志力论文; 框架论文; 疲劳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视野》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