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广义结构论文-王丹,王恩姮,赵雨森

土壤广义结构论文-王丹,王恩姮,赵雨森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广义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田防护林,更新,土壤叁相,有机质

土壤广义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王恩姮,赵雨森[1](2014)在《农田防护林更新模式对广义土壤结构和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龙江西部杨树农田防护林更新后的落叶松、水曲柳和云杉林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密度、孔隙度、叁相结构、pH值及有机质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不同更新模式防护林带对土壤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影响规律,以期为该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落叶松林带和水曲柳林带对土壤密度的改善效果显着优于云杉;落叶松林带的表层和平均总孔隙度最大,但水曲柳林带非毛管孔隙度和云杉林带毛管孔隙度的比例分别最高。综合评价,水曲柳林带的土壤叁相结构最优、pH值最接近本底值、有机质质量分数最高、对土壤的改善效果最显着;而云杉林带的土壤叁相比例最差、落叶松林带的pH值和有机质质量分数最低、对土壤改良的作用相对较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刘旦旦[2](2013)在《广义土壤结构与土壤抗侵蚀性耦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黄土具有易被侵蚀的理化性质。土壤结构极大地影响着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组成,影响着地表水分入渗速率,从而影响着土壤侵蚀的发生强度。土壤抗侵蚀性主要包括土壤抗冲性与土壤抗蚀性。土壤抗蚀性与抗冲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采用水槽冲刷法、静水崩解法、土壤剪切试验、土壤入渗试验,分别研究土壤密实度与土壤抗侵蚀性的关系、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抗侵蚀性的关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抗侵蚀性的对比研究。最后通过采用前人总结出的公式,综合广义土壤结构的各性质数据,探索土壤可蚀性K值与实测的土壤抗侵蚀性的耦合关系,为阐明不同结构土壤抗侵蚀性,探索最优抗侵蚀的土壤结构提供重大意义。本文得出了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密实度对土壤的抗侵蚀性的影响作用明显。土壤的抗冲性随着土壤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土壤的抗蚀性并不是往常认为的与土壤密度呈正相关,而是当土壤密度在小于1.27g/cm~3时,土壤密度的增加有助于土壤抗蚀性的增强;当土壤密度大于1.27g/cm~3时,土壤抗蚀性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弱。此外,随着土壤密度的增大,土壤内聚力增加,抗剪强度逐渐增大。2、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的抗侵蚀性影响作用显着。研究结果显示,土壤的抗冲性、抗蚀性及抗剪强度均与土壤粘粒含量(<0.02mm)呈正比,即粘粒含量越多越易形成稳定的土壤团粒结构,从而土壤抵抗外界侵蚀的能力越强。3、通过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广义土壤结构与土壤抗冲性、抗蚀性的相互影响,得出如下结论:林地及荒草地对土壤抗侵蚀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够有效的防治径流冲刷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壤抗侵蚀性的差异是由于不同植被对影响土壤团聚体等土壤结构及理化因子的改善状态不同。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是影响土壤抗侵蚀性的重要因子。此外,林地能够有效的增加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等具有胶结作用的物质,从而减少了土壤的冲刷量和崩解量,有效地增强土壤的抗侵蚀性。4、通过对采用USLE、RUSLE2模型计算出的土壤可蚀性因子K与土壤抗侵蚀性的各数据进行拟合及对比分析,拟合结果如下所示:通过对土壤抗冲性、土壤抗蚀性、土壤水稳性指数与土壤USLE模型、RUSLE2模型中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对比分析发现,土壤抗侵蚀性综合性地与模型RUSLE2模型中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耦合较好,因此,采用USLE2模型中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更能代表该地区土壤抗侵蚀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王恩姮,赵雨森,陈祥伟[3](2009)在《基于土壤叁相的广义土壤结构的定量化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基于土壤固、液、气叁相为研究对象的广义土壤结构为切入点,借鉴微观经济学中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边际递减效益的思想,通过构建旱作土壤条件下土壤叁相"投入"与土壤结构"产出"的土壤结构生产函数,定义了广义土壤结构指数(GSSI),GSSI=[(XS-A)XLXG]k。同时根据二维叁系图中土壤结构相对理想叁相点变化的趋势,计算了土壤叁相结构距离(STPSD)。结合典型黑土区马铃薯耕地土壤深松整地前后土壤结构的变化与广义土壤结构指数和土壤叁相结构距离的计算结果,验证了广义土壤结构指数可以有效反映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281个旱作土壤样本数据对广义土壤结构指数与土壤叁相结构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拟合,二者之间存在极显着的线性关系(R2=0.86**)。可以认为,广义土壤结构指数与土壤叁相结构距离均能作为定量描述土壤结构变化的综合指标,不仅为深入研究广义土壤结构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而且为定量研究土壤结构、功能与质量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土壤广义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黄土具有易被侵蚀的理化性质。土壤结构极大地影响着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组成,影响着地表水分入渗速率,从而影响着土壤侵蚀的发生强度。土壤抗侵蚀性主要包括土壤抗冲性与土壤抗蚀性。土壤抗蚀性与抗冲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采用水槽冲刷法、静水崩解法、土壤剪切试验、土壤入渗试验,分别研究土壤密实度与土壤抗侵蚀性的关系、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抗侵蚀性的关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抗侵蚀性的对比研究。最后通过采用前人总结出的公式,综合广义土壤结构的各性质数据,探索土壤可蚀性K值与实测的土壤抗侵蚀性的耦合关系,为阐明不同结构土壤抗侵蚀性,探索最优抗侵蚀的土壤结构提供重大意义。本文得出了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密实度对土壤的抗侵蚀性的影响作用明显。土壤的抗冲性随着土壤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土壤的抗蚀性并不是往常认为的与土壤密度呈正相关,而是当土壤密度在小于1.27g/cm~3时,土壤密度的增加有助于土壤抗蚀性的增强;当土壤密度大于1.27g/cm~3时,土壤抗蚀性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弱。此外,随着土壤密度的增大,土壤内聚力增加,抗剪强度逐渐增大。2、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的抗侵蚀性影响作用显着。研究结果显示,土壤的抗冲性、抗蚀性及抗剪强度均与土壤粘粒含量(<0.02mm)呈正比,即粘粒含量越多越易形成稳定的土壤团粒结构,从而土壤抵抗外界侵蚀的能力越强。3、通过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广义土壤结构与土壤抗冲性、抗蚀性的相互影响,得出如下结论:林地及荒草地对土壤抗侵蚀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够有效的防治径流冲刷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壤抗侵蚀性的差异是由于不同植被对影响土壤团聚体等土壤结构及理化因子的改善状态不同。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是影响土壤抗侵蚀性的重要因子。此外,林地能够有效的增加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等具有胶结作用的物质,从而减少了土壤的冲刷量和崩解量,有效地增强土壤的抗侵蚀性。4、通过对采用USLE、RUSLE2模型计算出的土壤可蚀性因子K与土壤抗侵蚀性的各数据进行拟合及对比分析,拟合结果如下所示:通过对土壤抗冲性、土壤抗蚀性、土壤水稳性指数与土壤USLE模型、RUSLE2模型中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对比分析发现,土壤抗侵蚀性综合性地与模型RUSLE2模型中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耦合较好,因此,采用USLE2模型中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更能代表该地区土壤抗侵蚀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广义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丹,王恩姮,赵雨森.农田防护林更新模式对广义土壤结构和性质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

[2].刘旦旦.广义土壤结构与土壤抗侵蚀性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王恩姮,赵雨森,陈祥伟.基于土壤叁相的广义土壤结构的定量化表达[J].生态学报.2009

标签:;  ;  ;  ;  

土壤广义结构论文-王丹,王恩姮,赵雨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