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收视心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理,受众,大学生,电视,网络视频,名义,悬疑。
收视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曾学远[1](2018)在《跨屏收视差异与受众接受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长达1年的跨屏收视报告显示,具有时空跨度和社会历史背景的电视剧和无门槛、知识丰富的综艺节目PC端热度超过电视端;时空感不强、节奏舒缓、家长里短的电视剧,以及场景单纯、高度程式化的综艺节目更适宜电视端。本文对跨屏收视差异背后的受众接受心理进行深度分析,并挖掘两块屏幕受众接受心理的最佳契合点,以期实现跨屏共赢。(本文来源于《视听界》期刊2018年05期)
谢树萍[2](2018)在《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的大学生收视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4年起,反腐电视剧开始进入了十年的相对沉寂的调整时期,2014年反腐剧重返荧屏之后,在青年受众群体中反响平平。而2017年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却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19-24岁的大学生群体占的比例高达37.93%。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对某类电视节目的收视喜好影响未来整个社会对此类节目的偏好。本文以卡茨、格里维奇和哈斯提出的“个人对大众媒体的5类需求”和媒体满足的期待—价值模式作为理论基础,采取问卷法和深度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人民的名义》的大学生收视心理进行研究。本文以中国国内各高校在读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和前期问卷调查基础之上,做出研究假设和制作问卷。将问卷发布在问卷星网络平台上,并运用SPSS 22分析软件进行问卷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分析采用Varimax法对初始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在校大学生收看反腐剧最主要的收视动机是“认知获取型期望”,在收看《人民的名义》之后获得相应的满足;而排在第二的收视动机“认同获取型期望”,满足程度是最低的。通过差异分析,发现大学生人口统计变量在收视动机与收视满足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在收视动机中,共青团员在观看《人民的名义》时比中共党员更期望从中获取身份认同;而在收视满足中,男生在观看《人民的名义》后更能得到与朋友聊天和娱乐的满足,高年级学生更能从电视剧中获取到自身所需知识。分析并总结出大学生收看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产生了求知、娱乐心理和移情心理。为满足大学生收视心理需求,未来反腐影视剧创作首先需注重反腐作品思想内涵,以满足受众求知欲望;其次在剧情表达里设置人物情节冲突与悬念,营造受众在场感的氛围;最后要把握大学生的价值趋向,促进自我认同感。(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8-06-14)
魏明[3](2017)在《反腐剧的观众收视心理研究——以《人民的名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人民的名义》创造的收视神话,反腐剧继2004年沉寂之后,再次回到电视观众的视野之中。观众所表现出的收看、点播、热议等收视行为,受到其收视心理的驱动。反腐剧作为类型剧,观众的收视心理既异于其他类型剧,也有其自身共性,因此探讨反腐剧观众的收视心理具有指导意义。《人民的名义》所取得的口碑、"票房"双丰收,使其成为了探讨反腐剧观众收视心理的绝佳代表,观众在收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期待视野、移情、娱乐等心理因素,在我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下,呈现出鲜明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7年08期)
鲁焰[4](2017)在《多渠道下电视受众收视习惯和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的收视率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正在受到巨大的冲击,但作为传统媒体的中流砥柱,电视依然有着网络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广大受众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尝试从多渠道角度分析电视受众的收视习惯,并从电视节目与大众收视习惯等几方面展开论述,阐明传统电视媒体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7年13期)
黄启鹏[5](2016)在《论电视新闻与受众收视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新闻具有视听兼备,时效性强,长于再现,家庭式接受的独特优势,从而使他备受观众欢迎,但他对受众不是约束和指令的,而是靠新闻的事实本身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去诱导观众,说服观众,最终打动观众,所以说电视新闻在运用中要树立受众意识,从受众的收视心理出发,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才能为观众所接受,最终打动受众。(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6年12期)
甘益民[6](2015)在《县级电视台应注重研究受众收视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一些县级电视台注意力集中在节目播出后信息反馈和收视效果评价上,而对受众的收视心理缺乏必要的研究,影响了电视台节目质量,满足不了受众的收视需求,影响节目的社会效果。受众收视心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求新心理。对电视节目的喜新厌旧是受众的共同心理,凡是内容新、表现手法新的节目都容易得到受众的青睐。像湖南卫视先后推出的《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等栏目很快引起轰动,收视率迅速上升,究其原因,除了栏目质量高,也与受众求新心理有关。二求近心理受众收视求近心理指的是受众对于自己工作和生活熟悉的节(本文来源于《声屏世界》期刊2015年12期)
康美龄[7](2015)在《试论悬疑电视剧的收视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悬疑电视剧的热播让人们对该剧的发展前景给予更多的关注。根据传播学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分析,对受传者的研究必不可少,通过深入认知受传者的收视心理,既能掌握大众的收视喜好,又能准确地为悬疑剧的发展提供对策。(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5年22期)
甘益民[8](2015)在《县级电视台应关注受众收视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不少电视工作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节目播出后的信息反馈和收视效果评价上,而对受众的收视心理关注不够,这势必对受众的收视需求了解不清,影响节目的社会效果。受众收视心理的特点1.求新心理。对电视节目喜新厌旧是受众的共同心理,凡是内容新、表现手法新的节目都容易得到受众的青睐。(本文来源于《青年记者》期刊2015年29期)
王慢慢[9](2015)在《论网络视频对青年学生收视心理的影响——以当代高校大学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视频是当前我国青年学生接收网络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也是他们课余时间主要的娱乐方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研究影响高校大学生在网络视频选择中的关键因素,对网络视频网站在今后发展方向和市场开发方面做探索。(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5年09期)
陈勃含[10](2015)在《网络视频受众收视心理影响及发展建议——以大学生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视频日益普及,大学生作为网络视频重要的受众群体,受到其影响。为了更加深入研究网络视频,本次调查通过分析大学生对网络视频的态度,网络视频对大学生的收视心理影响,从而得出更好促进网络视频发展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5年16期)
收视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2004年起,反腐电视剧开始进入了十年的相对沉寂的调整时期,2014年反腐剧重返荧屏之后,在青年受众群体中反响平平。而2017年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却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19-24岁的大学生群体占的比例高达37.93%。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对某类电视节目的收视喜好影响未来整个社会对此类节目的偏好。本文以卡茨、格里维奇和哈斯提出的“个人对大众媒体的5类需求”和媒体满足的期待—价值模式作为理论基础,采取问卷法和深度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人民的名义》的大学生收视心理进行研究。本文以中国国内各高校在读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和前期问卷调查基础之上,做出研究假设和制作问卷。将问卷发布在问卷星网络平台上,并运用SPSS 22分析软件进行问卷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分析采用Varimax法对初始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在校大学生收看反腐剧最主要的收视动机是“认知获取型期望”,在收看《人民的名义》之后获得相应的满足;而排在第二的收视动机“认同获取型期望”,满足程度是最低的。通过差异分析,发现大学生人口统计变量在收视动机与收视满足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在收视动机中,共青团员在观看《人民的名义》时比中共党员更期望从中获取身份认同;而在收视满足中,男生在观看《人民的名义》后更能得到与朋友聊天和娱乐的满足,高年级学生更能从电视剧中获取到自身所需知识。分析并总结出大学生收看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产生了求知、娱乐心理和移情心理。为满足大学生收视心理需求,未来反腐影视剧创作首先需注重反腐作品思想内涵,以满足受众求知欲望;其次在剧情表达里设置人物情节冲突与悬念,营造受众在场感的氛围;最后要把握大学生的价值趋向,促进自我认同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收视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1].曾学远.跨屏收视差异与受众接受心理[J].视听界.2018
[2].谢树萍.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的大学生收视心理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3].魏明.反腐剧的观众收视心理研究——以《人民的名义》为例[J].东南传播.2017
[4].鲁焰.多渠道下电视受众收视习惯和心理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
[5].黄启鹏.论电视新闻与受众收视心理[J].科技传播.2016
[6].甘益民.县级电视台应注重研究受众收视心理[J].声屏世界.2015
[7].康美龄.试论悬疑电视剧的收视心理[J].语文学刊.2015
[8].甘益民.县级电视台应关注受众收视心理[J].青年记者.2015
[9].王慢慢.论网络视频对青年学生收视心理的影响——以当代高校大学生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5
[10].陈勃含.网络视频受众收视心理影响及发展建议——以大学生为视角[J].新闻传播.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