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道耕作论文_牛淑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定道耕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春小麦,土壤,盐分,产量,武威市,技术,河西走廊。

固定道耕作论文文献综述

牛淑娟[1](2018)在《当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固定道深松分层施肥免耕精密播种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示范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人们发现完全免耕只能适应部分土壤和自然条件,目前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机》期刊2018年04期)

马忠明,张立勤,吕晓东,潘艳华[2](2015)在《干旱灌区固定道耕作对土壤水热效应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干旱灌区小麦节水生产技术,依托2005年开始的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对固定道平作(ZT)和固定道垄作(PRB)下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春小麦产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RB可增加0~8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出苗期至收获期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为PRB>ZT>CT。在小麦播种期至出苗期,PRB土壤升温较慢,拔节期至收获期0~15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为PRB>ZT>CT。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PRB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穗粒数的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因素。PRB和ZT处理4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6.88%和12.96%。PRB处理节水增产效果明显,可作为干旱灌区小麦节水栽培新技术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吕晓东,马忠明[3](2015)在《绿洲灌区固定道耕作对土壤盐分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解决节水灌溉与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矛盾,对干旱内陆绿洲灌区农田节水、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和保证绿洲农业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传统翻耕(CT)、垄作沟灌(FRB)、固定道保护性耕作(PRB)和固定道平作(ZT)4种耕作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固定道耕作模式下的土壤盐分特征。结果表明:与播前相比,收获后FRB处理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分别提高83.3%、77.2%、47.6%和84.0%,PRB处理分别提高62.6%、46.3%、28.2%和103.6%。ZT和CT处理0~200 cm土壤含盐量呈"脱盐"和"聚盐"交替变化趋势,0~60 cm各土层土壤含盐量随灌水显着降低,而60~200 cm各土层土壤含盐量随灌水显着增加。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是PRB和FRB处理土壤盐分的主要累积区,ZT和CT处理土壤含盐量随灌水最终积累在100~160 cm土层。从头水后至收获各个时期,PRB处理0~200 cm各土层土壤含盐量均高于FRB处理,且差异显着。ZT处理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均显着高于CT处理。垄床不同位置土壤盐分运动水平方向上均呈"垄边向垄中"迁移特点,但PRB处理迁移能力强于FRB处理。垂直方向上,FRB处理在土壤60~80 cm处形成积盐峰,而PRB处理在土壤40~60 cm处形成积盐峰。随灌溉水分入渗再分布后FRB处理土壤盐分向垄沟中部和垄床表层迁移,PRB处理土壤盐分在垄床40~60 cm土层处形成一个积盐层。结果说明,垄作方式能显着增加土壤剖面盐分累积。随着垄作年限增加,盐分向垄床中部积累的能力和含量均增强,由此垄作种植应考虑适时漫灌以达到淋洗土壤盐分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邵博,康清华,安宁[4](2015)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固定道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比试验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开展的固定道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试验结果,阐述了实施效果。(本文来源于《当代农机》期刊2015年03期)

张立勤,马忠明,连彩云,吕晓东,崔云玲[5](2014)在《河西灌区田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下作物轮作模式效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肃河西走廊,通过田间试验结合入户调研的方式,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基于固定道保护性农业的7种轮作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加工型甜椒-玉米经济效益最好,净收益、产投比和单方水产值分别为1.52×104元·hm-2、2.00和5.39元·m-3;小麦-啤酒大麦-小麦劳动生产率最高,达240.2元·人-1·a-1,社会效益在所有轮作模式中也相对最好;小麦-油葵-啤酒大麦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度、水分能量生产效率、热量利用率分别为1.83、2.07×104kJ·m-3和66.12%,生态效益最好;综合效益相对较好的4种轮作模式分别为小麦-加工型甜椒-玉米、小麦-马铃薯-小麦、小麦-玉米-玉米和小麦-针叶豌豆-小麦。兼顾考虑固定道保护性农业系统的稳定性维护,小麦-加工型甜椒-玉米、小麦-玉米-玉米和小麦-针叶豌豆-小麦叁种轮作模式更适宜在固定道保护性农业技术体系中进行应用和推广。(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刘婷婷[6](2014)在《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水氮耦合对春小麦根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固定道保护性耕作中水和氮肥的不合理使用,致使影响春小麦的生长,本试验以春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水氮耦合对春小麦根系的干重、根长、直径、体积和表面积的影响及对产量的调控作用,为提高春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灌溉定额,设3个灌溉定额W1(2250 m3/hm2)、W2(3000 m3/hm2)、W3(3750 m3/hm2),副区为施肥量,设4个施氮水平N0(0 kg纯N/hm2)、N1(150 kg纯N/hm2)、N2(300kg纯N/hm2)、N3(450kg纯N/hm2),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水氮耦合,春小麦根系的干重、根长、直径、体积和表面积随生育期的进行呈现先增高后降低,水分对小麦根系的干重、根长、直径、体积和表面积无显着影响,而N和水氮耦合有显着影响。春小麦根系干重垂直分布中0~20cm土层占比最高,20cm以下根系干重急剧下降,在50~60cm深层土层不施氮处理的根系干重高于施氮产量。春小麦根长在0~30cm土层不施氮处理低于施氮处理,而在50~60cm深层土层不施氮处理的春小麦根长高于施氮处理。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春小麦根长在低水分条件下施高氮或在高水分条件下施低氮都可促进根长的生长。在0~20cm土层灌溉定额为W1、W2水分条件下,氮对春小麦直径、体积、表面积的影响均表现为:N0<N1<N2<N3,而在50~60cm深层土层不施氮处理的春小麦根长、直径、体积和表面积高于施氮处理。W2N3促进春小麦根系的直径、体积和表面积的生长。2、相同灌溉定额下,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在高灌溉定额下,施氮量超过300kg/hm2时,产量呈降低趋势。灌溉定额为3000m3/hm2,施氮量为300kg/hm2春小麦产量最高,是水氮的最优组合。小麦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等均存在显着差异,春小麦根系的干重、根长、直径、体积和表面积与千粒重和产量都呈正相关性,小麦的地上部干物质与产量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陈柯仰[7](2014)在《武威市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威市固定道保护性耕作项目主要通过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研究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农业技术与措施,及其地区适应性和经济效果,以达到改善农田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及蓄水能力,并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降低机具能源消耗及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期刊2014年01期)

刘莉莉,马忠明,吕晓东[8](2013)在《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通过自2005年开始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的田间定位试验,以传统平作(CT)为对照,分析了垄作固定道(PRB)和平作固定道(ZT)2种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小麦产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TOC和SMBC含量均表现为PRB>ZT>CT,且PRB、ZT与CT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TOC和SMBC的土壤剖面垂直分布特征相似,耕层土壤TOC和SMBC差异显着,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各处理之间差异逐渐减小;PRB处理小麦产量是CT处理的1.14倍,ZT处理小麦产量是CT处理的1.11倍,PRB处理比ZT处理小麦产量高219kg·hm-2;TOC和SMBC之间及其与小麦产量之间存在极显着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说明,在河西绿洲灌区实施垄作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固碳能力,是持续增加小麦产量的主要耕作方式。(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潘艳花[9](2012)在《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热效应及春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耕作方式下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拖拉机田间行走造成大面积土壤压实而改变土壤结构的问题。以田间试验为主,结合实验室分析,对传统耕作(CT)、平作固定道(ZT)和固定道垄作(PRB)叁个处理下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春小麦产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如下结论:1.播种期和出苗期,PRB和ZT处理有降低温度的效应,春小麦拔节期至收获期PRB和ZT处理有增温效应。随着气温的升高,PRB处理较其他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昼夜温差,四个时期不同耕作方式间土壤最高温度的差异都大于最低温度。PRB处理的升温效应表现为日最高温度大幅上升。PRB在春小麦活动期表现为增温效应,其增温效应是由于明显提高了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原因。ZT降温效应是由于较大程度的降低最高温度而较小程度的提高最低温度,但ZT降温效应不明显。垄作固定道(PRB)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转化和热量传导都有较大的影响,能明显地增加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升温快,降温也快。表层土壤温度比各深度土壤温度的变化更大一些,因此沿土层深度方向,深度增加则土壤温度变化趋于平缓。无论是传统耕作(CT),还是固定道保护性耕作(PRB和ZT),土壤温度总体趋势都是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RB处理增温效果更明显.2.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影响。PRB表层含水量最高,出苗-叁叶期、拔节-孕穗期、抽穗-灌浆期和收获后春小麦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也表现出PRB>ZT> CT的趋势,ZT处理由于秸秆覆盖,整个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变化较稳定。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各测定时期PRB和ZT处理土壤贮水量几乎高于CT.主要由于春小麦生长前期PRB处理在土壤表面留有作物残茬和秸秆,同时固定道和垄作保护性耕作措施,减少了土壤蒸发,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墒作用,使0-20cm土层水分充足,为表层根系自身生长和地上组织生长需求提供良好的水分条件。PRB处理全生育期0-20cm、20-80cm和0-100cm储水量比CT处理分别高42.97%、14.56%和29.68%.从春小麦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可看出,PRB保水持水能力最好。3.随着固定道种植年限的增加,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春小麦有增产效应。与传统耕作(CT)相比,PRB处理能显着提高春小麦产量,在固定道保护性耕作第一年试验中,PRB产量小于CT处理,2007、2009和2010年PRB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叁年平均产量PRB处理产量分别比CT处理高673.35、160.00和1584.34kg/hm2。ZT处理四年累计产量小于传统耕作,可能由于固定道减少了种植面积引起的。受土壤水热效应的影响,固定道保护性耕作PRB处理千粒重、穗粒重、穗粒数是促进其增产的因素。无论平作固定道还是垄作固定道,蒸散量和耗水量均小于传统耕作,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传统耕作,起到节水的效果,但垄作固定道节水效果较明显。固定道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提高麦田土壤的生产力,可能有利于提高麦田土壤水分和温度,从而提高了产量。各处理的稳定系数SYI比较,CT>ZT>PRB,变异系数:CT<ZT<PRB,各处理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均以PRB处理最高,但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CT<ZT<PRB,CT处理产量稳定性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因此PRB受灌水、气温、降雨、施肥等外界环境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邵博,康清华[10](2011)在《甘肃固定道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定道保护性农业技术集保护性耕作、垄作栽培、固定道和沟灌技术为一体,通过上述技术组装配套应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综合性农业耕作模式和农业机械化生(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1年05期)

固定道耕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干旱灌区小麦节水生产技术,依托2005年开始的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对固定道平作(ZT)和固定道垄作(PRB)下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春小麦产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RB可增加0~8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出苗期至收获期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为PRB>ZT>CT。在小麦播种期至出苗期,PRB土壤升温较慢,拔节期至收获期0~15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为PRB>ZT>CT。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PRB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穗粒数的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因素。PRB和ZT处理4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6.88%和12.96%。PRB处理节水增产效果明显,可作为干旱灌区小麦节水栽培新技术进行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定道耕作论文参考文献

[1].牛淑娟.当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固定道深松分层施肥免耕精密播种机的应用[J].现代农机.2018

[2].马忠明,张立勤,吕晓东,潘艳华.干旱灌区固定道耕作对土壤水热效应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5

[3].吕晓东,马忠明.绿洲灌区固定道耕作对土壤盐分动态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

[4].邵博,康清华,安宁.甘肃省河西走廊固定道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比试验及效果[J].当代农机.2015

[5].张立勤,马忠明,连彩云,吕晓东,崔云玲.河西灌区田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下作物轮作模式效益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

[6].刘婷婷.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水氮耦合对春小麦根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4

[7].陈柯仰.武威市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J].农业工程.2014

[8].刘莉莉,马忠明,吕晓东.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3

[9].潘艳花.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热效应及春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

[10].邵博,康清华.甘肃固定道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及效果[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

论文知识图

固定道耕作系统固定道耕作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固定道耕作示意图固定道耕作示意图值加权平均。3土壤总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关系固定道与非固定道处理不同作业下机具...

标签:;  ;  ;  ;  ;  ;  ;  

固定道耕作论文_牛淑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