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吴宇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正行,美学,赤壁,暴力,形象,英雄,太平。
吴宇森论文文献综述
刘雯[1](2019)在《传播学视野下香港电影的创作困境与突围——以吴宇森导演创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国际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浪潮深入,如何把握全球化的机遇,成为了香港电影界很重要的课题。本文以吴宇森导演的创作实践为例,以传播学的视角去看待以吴宇森为代表的香港导演如何解决困境进行突围。本文尝试运用传播学理论5W模式,以他的创作生涯的经典作品和最新作品《追捕》为例,从导演、渠道、内容、受众、效果五个方面对香港电影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9年11期)
靳向茹[2](2019)在《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暴力美学最初是用来评价吴宇森导演作品的新兴词汇,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一种电影表现手法的俗称。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见义勇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老套说辞;还是纵横江湖,侠肝义胆,大众普遍认可的英雄情节;更或是风靡全社会,能酣畅发泄情绪的大型手游。毫无意外地,这些备受欢迎的艺术形式都有暴力元素的参与且暴力元素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最原始本能的一种行为,暴力确实是吸引注意力最佳的诱因。但现实不同于电影,没有了特效和特定场景的加持,所有人都是肉体凡胎,没有从头再来的权利。那么利用暴力吸引受众的同时规避暴力血腥的本质就成为暴力美学风格电影的核心问题。本文主体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节对暴力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发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了暴力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以及它所产生的现实担忧;第二章节对暴力美学这种艺术手段在电影里的具体呈现方式进行分析,以吴宇森和北野武的典型暴力美学电影影片为例。看两位着名的东方暴力美学大师是怎样强有力的抓住观众的兴趣点,给观影者打造视觉效果的巅峰体验;第叁章节总结暴力美学在电影里的表达范式和发展启示。深刻剖析北野武与吴宇森对暴力美学的表达,分析他们是怎样利用暴力、消解暴力、升华暴力的。深入分析香港武侠片的诗化风格和日本黑色系列电影的美学特质,从中看暴力美学的本质意义。由绪论引开全文,其中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问题的阐述,结尾总结全文,表达思想。通过介绍暴力美学电影的变化与发展,重点分析了吴宇森和北野武暴力美学电影的表现内容和导演风格,归纳了暴力美学风格电影的根本范式,并联系当下电影市场暴力美学风格的现状,对暴力美学电影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对市面上那些打着暴力美学的幌子,刻意营造画面的诱惑力,完全刨除了暴力美学的艺术性和价值性的导演风格予以谴责,以凸显吴宇森和北野武导演对暴力美学风格电影的专业性所在。(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刘正鑫[3](2018)在《论吴宇森电影的审美内涵与题材转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导演中,吴宇森是相当值得注意的一位。这不仅由于他导演天赋极高,拍摄出许多不朽的名作,还因为他是一位随着电影发展的国际大势而积极做出调整的导演。大陆电影界曾盛行五代导演分层的理念,但这种理念在吴宇森的身上并不适用,因为这种理念的划分依据是导演的拍摄题材与风格,而吴宇森的题材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而且在题材内容变化的同时,还涉及了艺术风格的变化。一言以蔽之,吴宇森影片最大的特点便是——变化。如果从1973年吴宇森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铁汉柔情》算起,一直到2017年的《追捕》,在(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8年23期)
石如[4](2019)在《暴力美学——吴宇森暴力美学延续》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宇森导演和其代表的暴力美学以其特有的风格在华语电影史上独树一帜,从20世纪80年代吴宇森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以来,学术界对其暴力美学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但是近年来对其新作《太平轮》《追捕》等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并且未能揭示出暴力美学内涵的发展和转变过程。本文在对其拍摄的经典影片加以重温的基础上,试图对其暴力美学的延续发展进行探究。(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01期)
高欣欣[5](2018)在《公众史学视野中影视史学的书写与传播——以吴宇森《太平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影视史学被称为"公众可以消化的历史作品",它的兴起和发展代表了传统历史研究向大众史学的下移与互融。但是影视史学毕竟不同于书写史学,在资本与大众的视野下,影视史学对传统史学的历史书写进行了重构,成为史学走向普通大众的重要实践。但是严肃并符合史实的影视史学作品,对历史学的发展与传播有较大影响与意义。本文以吴宇森的《太平轮》为例,探讨公众视野中影视史学的书写与传播。(本文来源于《文理导航(上旬)》期刊2018年10期)
林海福[6](2018)在《中日“赤壁”人物形象设计的比较研究——以吴宇森版《赤壁》和吉川英治版《叁国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华莱坞电影《赤壁》和日译小说《叁国志》中"赤壁"人物形象设计的分析比较得出:日本国民更易接受融有本土文化元素的外国文化;日本观众对武将形象的审美偏好不分正反面人物,勇谋并存、身世高贵、宠辱不惊、风雅人道、少神秘多人性化是其共同特质。(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8年08期)
金质纯[7](2018)在《浅谈翻拍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文本实践——以吴宇森导演的《追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电影发展日益强大的今天,电影资源的配置逐渐受到世界关注。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领域蓬勃发展,翻拍电影早已不是个例。最近吴宇森执导翻拍的日本同名电影《追捕》在各大院线上映,怀旧的同时也演绎了新的故事。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吴宇森导演的《追捕》,就人物、情节、视听语言等几方面对比日本原版和中国版的《追捕》,由此得出中国版的文化延续与创新。(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8年03期)
王万尧[8](2018)在《论吴宇森早期喜剧片的主题与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宇森作为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首位华人导演,以独居风格的暴力美学和男性情义驰骋影坛,《英雄本色》为其典范之作。但是,在吴宇森早期作品中,他却擅长拍摄喜剧作品,以通俗剧的形式对当时香港社会的拜金主义进行批判。而纵观吴宇森的电影历程,他早期喜剧作品中已经蕴含了后来为人所熟知的风格。(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8年02期)
张哲[9](2018)在《中西银幕英雄形象的特点与对比——以吴宇森式英雄电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英雄"这一想象建构千百年来都是个不休的话题,本文对中西方银幕英雄形象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了中西方英雄生发的背景和各自的形象特征。通过研究吴宇森英雄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可发现这些人物的复杂社会性质,而研究好莱坞电影我们又发现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电影中关于英雄光辉形象塑造,在中西文化中也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自省与特点。(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8年01期)
郑炀[10](2017)在《“坚守”与“乱炖”》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得不说,两部《追捕》,颇为偶然地站在了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两个关键节点之上。1978年的日本引进片《追捕》,是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于当年在北京举行的“日本电影周”上放映的,后来成为彼时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7-12-25)
吴宇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暴力美学最初是用来评价吴宇森导演作品的新兴词汇,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一种电影表现手法的俗称。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见义勇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老套说辞;还是纵横江湖,侠肝义胆,大众普遍认可的英雄情节;更或是风靡全社会,能酣畅发泄情绪的大型手游。毫无意外地,这些备受欢迎的艺术形式都有暴力元素的参与且暴力元素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最原始本能的一种行为,暴力确实是吸引注意力最佳的诱因。但现实不同于电影,没有了特效和特定场景的加持,所有人都是肉体凡胎,没有从头再来的权利。那么利用暴力吸引受众的同时规避暴力血腥的本质就成为暴力美学风格电影的核心问题。本文主体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节对暴力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发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了暴力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以及它所产生的现实担忧;第二章节对暴力美学这种艺术手段在电影里的具体呈现方式进行分析,以吴宇森和北野武的典型暴力美学电影影片为例。看两位着名的东方暴力美学大师是怎样强有力的抓住观众的兴趣点,给观影者打造视觉效果的巅峰体验;第叁章节总结暴力美学在电影里的表达范式和发展启示。深刻剖析北野武与吴宇森对暴力美学的表达,分析他们是怎样利用暴力、消解暴力、升华暴力的。深入分析香港武侠片的诗化风格和日本黑色系列电影的美学特质,从中看暴力美学的本质意义。由绪论引开全文,其中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问题的阐述,结尾总结全文,表达思想。通过介绍暴力美学电影的变化与发展,重点分析了吴宇森和北野武暴力美学电影的表现内容和导演风格,归纳了暴力美学风格电影的根本范式,并联系当下电影市场暴力美学风格的现状,对暴力美学电影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对市面上那些打着暴力美学的幌子,刻意营造画面的诱惑力,完全刨除了暴力美学的艺术性和价值性的导演风格予以谴责,以凸显吴宇森和北野武导演对暴力美学风格电影的专业性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吴宇森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雯.传播学视野下香港电影的创作困境与突围——以吴宇森导演创作为例[J].新闻传播.2019
[2].靳向茹.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的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9
[3].刘正鑫.论吴宇森电影的审美内涵与题材转捩[J].电影评介.2018
[4].石如.暴力美学——吴宇森暴力美学延续[J].戏剧之家.2019
[5].高欣欣.公众史学视野中影视史学的书写与传播——以吴宇森《太平轮》为例[J].文理导航(上旬).2018
[6].林海福.中日“赤壁”人物形象设计的比较研究——以吴宇森版《赤壁》和吉川英治版《叁国志》为例[J].当代电影.2018
[7].金质纯.浅谈翻拍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文本实践——以吴宇森导演的《追捕》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
[8].王万尧.论吴宇森早期喜剧片的主题与风格[J].今传媒.2018
[9].张哲.中西银幕英雄形象的特点与对比——以吴宇森式英雄电影为例[J].今传媒.2018
[10].郑炀.“坚守”与“乱炖”[N].中国艺术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