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装配体论文_董士龙,古天龙,徐周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子装配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序列,算法,稳定性,顺序,模型,工艺,函数。

子装配体论文文献综述

董士龙,古天龙,徐周波[1](2015)在《基于识别关键件的子装配体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避免在复杂产品装配序列规划过程中出现过度的组合爆炸,同时基于产品无向连接图和子装配体约束要求,提出一种新的子装配体识别方法。通过产品零件的无向连接图,找出复杂产品中的"连接关键件"和"识别关键件",用于区分不同的零件连接集合;通过子装配体的稳定性检验及矫正、独立无冲突性检验及矫正,找出复杂产品中的有效子装配体;采用深度搜索策略生成每个子装配体的装配序列,得到复杂产品的装配树结构。通过某齿轮油泵模型的实例演示,证明了子装配体识别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西,陈虎,张帅[2](2015)在《基于子装配体的并行装配序列规划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杂产品的装配规划过程较为繁琐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子装配体的并行装配序列规划方法。将子装配体运用到序列生成的过程当中,通过对子装配体的识别,然后将识别后的零件进行并行序列规划,实现了优化装配序列的目的。通过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比纯粹的并行化规划产生的序列少,简化了整个装配序列产生时所参与的零件数,简化了复杂产品的规划过程,提高了装配效率。(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5年02期)

赵姗姗,赵宏,高亮,李飞[3](2012)在《基于功能结构树的工艺子装配体识别及其装配约束关系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杂产品工艺子装配体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结构树的工艺子装配体识别方法。首先给出了产品的功能子装配体和工艺子装配体的定义和性质,给出了判断功能子装配体间干涉关系的算法;然后通过分析功能子装配体间的干涉关系和稳定性,提出了识别工艺子装配体和生成装配工艺结构树的算法,并给出了工艺子装配体装配约束关系方程组的计算步骤,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该方法简化了子装配体的识别过程,为提高大规模装配体的装配效率提供了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2年13期)

王礼健,钱卫荣,王炜华[4](2012)在《基于连接关系稳定性的子装配体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产品装配序列规划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组合优化问题,在求解过程中容易导致组合爆炸。通过将复杂的产品划分成一个个合理的子装配体,可以有效地解决装配序列规划搜索空间过大的问题。本文以产品连接关系图为基础,通过研究产品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对连接关系的稳定性进行分类,基于连接关系稳定性建立权重连接关系图,进行子装配体的划分;同时,根据子装配体功能和结构的相似性,构造相似子装配体。本文所求得的子装配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均衡性。(本文来源于《航空制造技术》期刊2012年03期)

张鹤娜[5](2011)在《基于子装配体识别和遗传算法的装配顺序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装配顺序规划(Assembly Sequences Planning, ASP)本质上是NP组合优化难题,可行装配顺序的生成更是这一难题中的核心问题。本文针对装配顺序规划中的难点,采用基于子装配体识别和遗传算法的装配顺序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本文研究了装配模型的建立方法。首先从CAD系统获得装配体模型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文使用的装配顺序规划方法的需要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通过自动化分和人机交互结合的方式建立装配模型。装配模型中包含了子装配体识别和遗传算法所需要的信息:联接信息、全局阻碍信息、支撑信息,详细给出了描述上述信息的产品的接触联接无向图、集成拆卸阻碍矩阵、支撑矩阵的建立方法。同时介绍了可行装配/拆卸顺序几何可行性的判断方法,及子装配体、零件到位后的稳定性判定方法。通过实例对判定方法加以说明。第二,根据装配模型中接触联接无向图,介绍了根据联接关系和基础零件特征的基础零件的识别方法;根据装配体的装配模型提供的接触联接无向图、集成拆卸阻碍矩阵、支撑矩阵的基础上,提出了Ⅰ型子装配体和Ⅱ型子装配体的识别算法。通过实例对算法进行了验证。第叁,采用遗传算法进行装配顺序生成与评价。采用符号编码方法,选择相应的合适的遗传算子,根据装配中的一般原则设计了适应度函数,分别对子装配体以及整体装配体进行装配顺序生成与评价。第四,根据以上方法,以减速箱为实例进行装配顺序规划,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算法的有效性。与其他文献对比,得出本课题的提出的模型及识别方法可以更全面准确的识别两种子装配体,本课题的遗传算法可以更有效快速的得到可行的最优的装配顺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1-01-01)

徐飞[6](2010)在《基于Web的产品子装配体可装配性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基于Web的产品子装配体可装配性评价方法。从静态、动态和整体叁个层次对子装配体的可装配性进行分析,建立了兼有定性和定量评价的子装配体可装配性评价方法体系;开发了支持异地协同设计的子装配体可装配性评价系统。最后通过某型号卫星太阳翼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适用性、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以及叁层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10年02期)

姚寿文,鲁立鹏,李慎龙[7](2008)在《基于割集算法和子装配体识别的装配顺序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装配关联图为基础,采用装配邻接矩阵和装配优先约束矩阵描述装配信息,结合子装配体识别技术和割集算法的装配序列规划技术,开发了割集及子装配体的生成算法以及装配顺序生成算法,设计并实现了产品的装配顺序规划,并以液力变矩器为例进行装配顺序的规划和Pro/E Division环境下的虚拟装配仿真。应用表明,所开发的装配顺序规划成功地解决了"组合爆炸"问题,为虚拟装配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08年09期)

王永金,马铁兵[8](2008)在《装配顺序规划中的子装配体稳定性判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子装配体和装配通道函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给出基于装配通道函数和装配通道数的子装配体稳定性判别条件,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通过对子装配体稳定性的判别可以有效地缩小装配顺序规划的可行解空间,提高装配顺序规划的质量和效率。(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08年05期)

张勐[9](2008)在《基于MIPS和子装配体识别的装配序列规划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行装配序列生成是装配序列规划(Assembly Sequences Planning, ASP)的核心问题,是个典型的NP难题。一般的装配序列规划方法或者存在组合爆炸问题,或者无法保证生成最优的装配序列。鉴于模型检验集成规划系统(Model Checking IntegratedPlanning System, MIPS)在一般领域规划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对采用MIPS解决ASP问题及子装配体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介绍了建立产品的集成干涉矩阵,推导零件可行装配/拆卸方向及判断装配/拆卸序列几何可行性的方法。同时对零件拆卸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建立装配体支撑矩阵的基础上,论述了装配序列稳定性的判断方法。(2)对ASP问题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利用谓词逻辑公式和时态逻辑公式对装配过程中的硬约束和软约束进行了描述。根据ASP问题的形式化描述,对装配序列规划领域及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定义,给出了基于MIPS的装配序列规划问题的求解过程。实例运行结果说明了MIPS解决ASP问题的有效性。(3)根据零件联接类型,建立了装配体的带权无向连接图模型。在装配体的带权无向连接图和集成干涉矩阵、支撑矩阵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Ⅰ型和Ⅱ型子装配体的识别算法。通过实例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4)设计并实现了装配序列规划工具MASP-Planner。规划工具将子装配体识别、装配体信息更新、装配体问题定义文件的自动生成和和MIPS调用功能进行集成,并为这些功能提供了简洁、统一的用户界面,方便用户使用。实例运行结果表明了MASP-Planner解决较大规模装配序列规划问题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8-04-01)

张勐,古天龙[10](2008)在《基于带权无向连接图的子装配体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子装配体识别是解决大规模装配序列规划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高效、自动地识别子装配体,根据零件联接类型,建立了装配体的带权无向连接图模型。通过边权值的设定,使得装配体的带权无向连接图能够提供Ⅰ型和Ⅱ型子装配体识别所需的联接信息。将带权无向连接图与装配体的干涉矩阵和支撑矩阵相结合,设计并实现了Ⅰ型和Ⅱ型子装配体的识别算法。与有向连接图模型中子装配体识别算法相比,能够有效消除识别过程中对两种类型子装配体的冗余判断。实验结果表明,识别算法能够有效的进行两种类型子装配体的识别。(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子装配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复杂产品的装配规划过程较为繁琐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子装配体的并行装配序列规划方法。将子装配体运用到序列生成的过程当中,通过对子装配体的识别,然后将识别后的零件进行并行序列规划,实现了优化装配序列的目的。通过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比纯粹的并行化规划产生的序列少,简化了整个装配序列产生时所参与的零件数,简化了复杂产品的规划过程,提高了装配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子装配体论文参考文献

[1].董士龙,古天龙,徐周波.基于识别关键件的子装配体识别方法[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

[2].刘西,陈虎,张帅.基于子装配体的并行装配序列规划方法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5

[3].赵姗姗,赵宏,高亮,李飞.基于功能结构树的工艺子装配体识别及其装配约束关系的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2

[4].王礼健,钱卫荣,王炜华.基于连接关系稳定性的子装配体识别[J].航空制造技术.2012

[5].张鹤娜.基于子装配体识别和遗传算法的装配顺序规划[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6].徐飞.基于Web的产品子装配体可装配性评价方法[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0

[7].姚寿文,鲁立鹏,李慎龙.基于割集算法和子装配体识别的装配顺序规划[J].机床与液压.2008

[8].王永金,马铁兵.装配顺序规划中的子装配体稳定性判别[J].现代制造工程.2008

[9].张勐.基于MIPS和子装配体识别的装配序列规划问题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8

[10].张勐,古天龙.基于带权无向连接图的子装配体识别方法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

论文知识图

产品装配中的C-函数和T-函数函数的OBDD表示另外,还有学者提出...气吸式精密排种器零件叁维实体模型不同形式的开沟器实体模型叁个零件组成的子装配对应的与或图文档模板界面

标签:;  ;  ;  ;  ;  ;  ;  

子装配体论文_董士龙,古天龙,徐周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