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新疆喀什844000)
【摘要】目的: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针对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80例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和参照组患者各40例。实验组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参照组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IgM、IgG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IgA、CD3、NK、CD4/CD8优于参照组患者的(P<0.05)。结论:早期肠内治疗重症脑血管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重症脑血管病;应用
【中图分类号】R4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181-02
重症脑血管病在临床神经科中较为常见,患者常常由于疾病引起的高代谢反应情况而产生营养不良、低白蛋白血症,以致于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弱,或者导致器官功能、脑组织功能受损程度加深,使得患者的感染、死亡风险加大。营养支持一般是通过肠外营养补给从而过渡至肠内,但是有关研究显示,对于重症患者而言机体营养的严重流失,容易引起菌群失衡导致系统炎症的发生,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1]。本文主要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进行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早期治疗方法
1.1一般基本资料
针对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80例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和参照组患者各40例。其中,男性患者的例数为48例,女性患者的例数为32例,年龄在30~75岁之间,51例患者为脑出血,39例患者为脑梗死。排除(1)伴有消化道出血、严重营养不良、肺部感染、内分泌和代谢疾病严重的患者;(2)蛛网膜下腔有出血现象的患者。两组患者关于性别、年龄以及病症等一般基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
1.2早期治疗方法
对实验组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即是患者的住院后24h开展肠内营养治疗工作,40~70℃的温开水稀释4倍复方营养混悬剂并由鼻胃管缓慢滴入,温度以38~40℃为宜,初始的滴注速率为25~30ml/h,随后以患者的实际反应调整滴注速度80~100ml/h,第一天的滴注总量为300~500ml,后两天为750~1000ml,往后的治疗则为1000~1500ml[2]。
参照组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即是施予葡萄糖、复方氨基酸以及脂肪乳剂等,并根据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患者每日的热量供给值,治疗10日之后酌情减少患者的肠外营养补给并开始予以肠内营养。
1.3疗效评估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免疫学指标、生化指标、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其中免疫学指标有血中IgM、IgG、IgA和T细胞亚群的CD3、NK、CD4/CD8,生化指标有血清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前白蛋白(P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糖(GLU)。
1.4统计学处理
针对统计数据中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使用%、(x-±s)加以表示,采用卡方值、t值进行检验,并录入SPSS软件20.0进行处理,当P值小于0.05提示组间差异显著。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0d后的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gM、IgG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IgA、CD3、NK、CD4/CD8优于参照组患者的(P<0.05)。见表。
2.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0d后的生化指标变化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ALB、TG、PA、ALT、GLU分别为(35.77±3.89)g/L、(1.68±1.02)g/L、(0.25±0.02)g/L、(40.35±7.17)u/L、(10.92±3.20)mmol/L;参照组患者的ALB、TG、PA、ALT、GLU分别为(33.16±3.59)g/L、(1.23±0.70)g/L、(0.23±0.04)g/L、(73.29±6.38)u/L、(14.27±4.12)mmol/L。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ALB、TG、PA、ALT、GLU较参照组患者的差异显著(P<0.05)。
2.3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变化
治疗1d后,实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15.06±3.33)分,参照组患者的为(15.12±3.49)分;治疗20d后,实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11.94±3.61)分,参照组患者的为(13.81±3.72)分。提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没有明显差距(t=0.08,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优于参照组患者(t=2.28,P<0.05)。
2.4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感染、多器官受损的例数分别为1例、6例、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参照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感染、多器官受损的例数分别为4例、17例、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50%。说明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的(χ2=11.85,P<0.05)。
3.讨论
重症脑血管发病急、病情严重,身体由于处于高分解代谢的状态导致外源性的营养供给不足,降低了蛋白质的净生成量,以致于负氮失衡。研究显示,营养不良直接影响脑血管病的预后效果,因此对患者予以一定的营养支持十分关键[3]。临床一般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和肠内营养支持,但是认为病重的患者由于在急性期其胃肠排空延迟和颅内高压,不宜予以肠内营养支持,因而大多是予以肠外营养支持[4]。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发现重症脑血管患者由于胃部长时间缺乏食物、肠道营养素,容易引起菌群失衡,其会导致细菌与内毒素发生移位诱发系统性的炎症反应,甚至会引起患者的多脏器功能发生衰竭综合征[5-6]。
在本文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IgA、CD3、NK、CD4/CD8优于参照组患者的(P<0.05);实验组患者的ALB、TG、PA、ALT、GLU较参照组患者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低于参照组患者的57.50%(P<0.05)。可以说,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以及免疫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率、NIHSS评分,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辉.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9):42-43.
[2]王洪亮,李保国.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1):77-78.
[3]李方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7,29(30):54-54.
[4]吴莉娟.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脑血管病病人疗效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6,23(3):155-157.
[5]殷振江,王力.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5,42(5):436-438.
[6]吴巧彬,张晓彬,伍磷泰.ICU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7(12):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