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意象论文_于晓凌

导读:本文包含了癫狂意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象,意蕴,月亮,狂人,荒凉,困境,人格。

癫狂意象论文文献综述

于晓凌[1](2009)在《癫狂的隐喻——解析鲁迅《狂人日记》中人物意象及主题意蕴的隐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狂人日记》作为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其文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在修辞方面,《狂人日记》更有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狂人日记》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含蕴层面对其隐喻表达艺术进行解读,试探讨其中的人物意象及主题意蕴的隐喻特征。(本文来源于《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刘锋杰[2](2006)在《月光下的忧郁与癫狂——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张爱玲的月亮意象的创造吸取了中西方文化与文学的不同内涵,创造了月亮的千面形象,特别是描写蚀月、具有杀气的蓝月亮与照得人心发慌的太阳般月亮意象,表现了月亮的奇异面,传达了某种荒诞意念,与其荒凉的美学观相一致,并由此观照人类的终极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06年01期)

黄晓华[3](2002)在《在文明与理性的边缘》一文中研究指出癫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处于边缘地位;癫狂意象作为一个文学意象群,同样处于一种边缘地位。然而,这种边缘地位却赋予了其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从而引起了众多思想家以及文学家的关注。本文力图简要勾勒中国现代文学的癫狂意象的源流,并且分析其对文明与理性的双重解构意味。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导言:简要阐释癫狂的意蕴,勾勒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癫狂意象与传统文学及西方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文化的解构。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已丧失了活力。鲁迅的《狂人日记》与《长明灯》等作品,通过对狂人的境遇的描述揭示了传统文化的荒谬本质。 第二节:人格的重建。郭沫若《湘累》中屈原的狂放人格与沈从文笔下的“癫子”的狂逸人格,从不同的角度指向传统实用人格的弊端,同时呼唤民族人格的重建。 第叁节:生存的拷问。现代文学史中某些现实主义作家通过癫狂意象揭示了癫狂者这一群体所受的损害与侮辱,通过癫狂意象展开社会批判。当这种社会批判由外在指向突入到人物内心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时,也就展现出人类的某种内在的生存困境,路翎笔下的蒋蔚祖就是这种“油画式”写作的典范。 余论:简要回顾癫狂意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境遇。(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2-03-01)

癫狂意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认为张爱玲的月亮意象的创造吸取了中西方文化与文学的不同内涵,创造了月亮的千面形象,特别是描写蚀月、具有杀气的蓝月亮与照得人心发慌的太阳般月亮意象,表现了月亮的奇异面,传达了某种荒诞意念,与其荒凉的美学观相一致,并由此观照人类的终极存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癫狂意象论文参考文献

[1].于晓凌.癫狂的隐喻——解析鲁迅《狂人日记》中人物意象及主题意蕴的隐喻特征[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

[2].刘锋杰.月光下的忧郁与癫狂——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分析[J].中国文学研究.2006

[3].黄晓华.在文明与理性的边缘[D].湖南师范大学.2002

论文知识图

!胜煎《明春必可见》稿书

标签:;  ;  ;  ;  ;  ;  ;  

癫狂意象论文_于晓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