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霉变豆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豆粕,溶解度,利用率,氨基酸,蛋白质,瘤胃,肉猪。
霉变豆粕论文文献综述
韩战强[1](2007)在《一起霉变豆粕引起猪只中毒的诊断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8月份,河南省焦作地区某养殖户饲养的商品肉猪在2天前有二叁头食欲不佳,病初体温在40℃以上,用药后症状暂时缓解,后突然有数百头商品肉猪呈现不同程度的食欲下降,于是前来就诊。1临床症状病猪体温高低不一,食欲不同程度减退,个别食欲废绝,精神较差,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07年01期)
刘玉兰,李燕,汪学德[2](2006)在《霉变大豆对豆粕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霉变后,营养物质含量减少,籽粒变色变味,某些微生物分泌的毒素富集在大豆上可能使籽粒感染上毒素。通过对霉变大豆含量不同的大豆样品和豆粕样品进行油脂含量、粗蛋白含量、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尿素酶活性、色泽和气味等质量指标的测定,分析和研究霉变大豆对豆粕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霉变大豆含量的增加,豆粕粗蛋白含量有所升高,豆粕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豆粕尿素酶活性降低,豆粕颜色灰暗无光泽,霉变味加重。由此得出,用豆粕蛋白质含量作为评价霉变大豆加工所得豆粕质量的指标是不合适的,而采用豆粕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作为评价指标更为合理。这一结果应在大豆油脂生产和豆粕贸易中受到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06年12期)
陈喜斌,陈宏,丁斌鹰[3](2004)在《霉变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应用鸡真代谢能法和瘤胃尼龙袋法研究霉变豆粕的干物质、粗蛋白质、氨基酸利用率、代谢能 ,以此评定霉变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 :豆粕中霉菌含量由 2千个 /g增加到 30千个 /g ,豆粕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利用率变化不大 (p >0 .0 5 ) ;霉菌数含量增加到 80千个 /g时 ,干物质、粗蛋白质利用率下降 ,但差异不显着 (p >0 .0 5 ) ;霉菌数含量增加到 14 0千个 /g时 ,干物质、粗蛋白质利用率显着下降 (p <0 .0 5 )。总氨基酸的平均利用率、必需氨基酸平均利用率随霉菌含量的增加而下降 ,当含量增加到 80千个 /g ,氨基酸平均利用率才极显着下降 (p <0 .0 1) ;代谢能受霉菌的影响较小 ,霉菌数超过 80千个 /g时代谢能下降但是各组平均数差异不显着 (p >0 .0 5 )。豆粕中霉菌含量由 2千个 /g增加到 80千个 /g ,豆粕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瘤胃 2 4h降解率总体表现为下降 ,但差异不显着 (p >0 .0 5 ) ;豆粕中霉菌含量增加到 14 0千个 /g ,豆粕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瘤胃 2 4h降解率明显下降 (p <0 .0 5 )。(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陈喜斌,丁斌鹰,陈宏[4](2003)在《豆粕霉变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按3×4因子水平设计,在湿度大于75%的条件下,温度分别为20±1℃、25±1℃、30±1℃、35±1℃的四个恒温培养箱中,用叁种不同含水量(13.89±0.04%、15.77±O.02%、17.66±0.05%)豆粕进行发霉试验,试验分12个处理,每个处理设40袋密封包装的豆粕,研究发霉豆粕的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蛋白质溶解度、脲酶活性△pH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霉菌生长,豆粕的蛋白质溶解度在逐渐减少,霉菌增长与豆粕的蛋白质溶解度降低有较强的负线性相关关系(P<0.05);随着霉菌生长,豆粕的粗脂肪含量在逐渐减少,霉菌增长与豆粕粗脂肪含量的降低有较强的负相关性(P<0.05);霉菌生长对豆粕的粗蛋白质的含量和脲酶活性指数△pH没有显着的影响(P>0.1)。(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丁斌鹰[5](2001)在《霉变豆粕氢氧化钾溶解度变化规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 30± 1℃ ,湿度大于 75 %的条件下对两种含水率的豆粕 (12 .99%、16 .0 % )进行发霉试验。研究豆粕霉变过程中的粗蛋白、氢氧化钾溶解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霉变程度的增加 ,豆粕的氢氧化钾溶解度显着减少 (P <0 .0 5 ) ,粗蛋白变化不明显 (P >0 .1)。霉菌数与豆粕氢氧化钾溶解度变化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P <0 .0 1)。(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饲料工业》期刊2001年06期)
陈宏[6](2001)在《霉变对豆粕营养价值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通过化学分析研究不同霉变程度豆粕的营养成分。在此基础上,利用真代谢能法(TME法)和瘤胃尼龙袋法进一步研究霉变豆粕的干物质、粗蛋白、氨基酸利用率、代谢能和干物质、粗蛋白的瘤胃降解率,以评定霉变对豆粕的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如下: 1、化学法评定 根据豆粕中霉菌含量,将豆粕分为Ⅰ组(霉菌含量2干个/g)、Ⅱ组(霉菌含量8.5千个/g)、Ⅲ组(霉菌含量30千个/g)、 Ⅸ组(霉菌含量80千个/g)、X组(霉菌含量140千个/g)。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豆粕中霉菌含量从2千个/g霉菌含量增加到140千个/g时,其水分含量极显着增加(p<0.01);粗脂肪含量、蛋白质溶解度极显着下降(p<0.01);粗蛋白含量变化不大:总氨基酸含量明显下降,其中含量下降超过20%的氨基酸有:蛋氨酸、赖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豆粕总能仅在霉菌含量超过80千个/g时,才显着下降(P<0.05)。 2、真代谢能法评定 根据豆粕中霉菌含量,将豆粕分为Ⅰ组(霉菌含量2千个/g)、Ⅱ组(霉菌含量8.5千个/g)、Ⅲ组(霉菌含量30千个/g)、Ⅸ组(霉菌含量80千个/g)、X组(霉菌含量140千个/g)。以艾维因公鸡为实验动物,采用真代谢能法,研究霉变豆粕营养成分利用率和代谢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豆粕中霉菌含量由2千个/g增加到30千个/g,干物质、粗蛋白利用率变化不大(p>0.05);霉菌含量增加到80千个/g时,干物质、粗蛋白利用率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霉菌含量增加到140千个/g时,粗蛋白、干物质利用率显着下降(p<0.05)或极显着下降(p<0.01)。总氨基酸的平均利用率、必需氨基酸平均利用率随霉菌含量的增加而下降,但仅当霉菌含量超过80千个/g时,氨基酸平均利用率才极显着下降(p<0.01)。利用率下降比例超过15%的氨基酸有:丙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胱氨酸。代谢能受霉菌影响小,霉菌含量超过80千个/g时,代谢能下降,与Ⅰ、Ⅱ、Ⅲ、Ⅸ组差异不显着(0.1>p>0.05)。 3、瘤胃尼龙袋法 根据豆粕中霉菌含量,将豆粕分为Ⅰ组(霉菌含量2千个/g)、Ⅱ组霉变对豆粕营养价值影响的研究 (霉菌含量8.5千个/g)、m组(霉菌含量30千个/g)、IX组(霉菌含量80千个/g)、X组(霉菌含量140千个/g)。以装有瘤胃痰管的本地黄牛为实验动物,采用瘤胃尼龙袋法研究霉变豆粕干物质、粗蛋白的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豆粕中霉菌含量由2千个/g增加到80千个/g时,干物质、粗蛋白瘤胃24小时降解率总体表现为下降,但I、n、m、IX组间差异不显着印>0.05);霉菌含量增加到140千个/g时,干物质、粗蛋白的瘤胃降解率明显下降,与I、H、m组差异显着印<0.05)。 4、霉变热损害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将豆粕I组(霉菌含量2千个/g)和豆粕仪组(霉菌含量80千个/g)在85OC和1 15“C下持续热处理,研究霉变热损害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可明显降低两组豆粕的营养价值。85“C热处理下,I、IX组豆粕蛋白质溶解度极显着下降印<0.01);1 1 soC热处理下,I、IX组豆粕总氨基酸平均利用率、总能、代谢能显着下降印<0.05),豆粕蛋白质溶解度、粗蛋白利用率、必需氨基酸平均利用率、干物质利用率都极显着下降印<0.01)。 在85OC热处理下,I组粗脂肪含量、蛋白质溶解度极显着高于IX组(p<0.01);I组粗蛋白利用率、总氨基酸平均利用率、干物质利用率显着高于仪组(p<0.05)。在115oC热处理下,I组的蛋白质的溶解度、总氨基酸平均利用率、粗脂肪的含量都极显着高于IX组(p<0 .01);I组粗蛋白的利用率显着高于IX组(p<0.05)。 5、纤维素水平对内源氮排泄的影响 无氮日粮中纤维素含量由2%增加到10%时,鸡内源氨基酸排泄量由523.94m岁只/4 sh增加到650.74m岁只爪,其中赖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丝氨酸排泄量增加极显着印<0.01)。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霉变可降低豆粕各种营养成分的有效含量,降低营养成分在鸡体内的利用率和牛瘤胃内的降解率。85oC和1 15oC持续热处理可明显降低豆粕的营养价值,这说明霉变中的温度升高对豆粕中营养物质的破坏值得重视。此外,研究不同纤维水平对鸡内源氨基酸排泄量的影响有助于完善用TME法测定饲料中氨基酸的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1-05-01)
丁斌鹰[7](2001)在《霉变豆粕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豆粕为研究材料,研究其在不同水分(13.89%、15.77%、17.66%)和不同温度(20℃、25℃、30℃、35℃)条件下的霉变规律,探索豆粕在霉变过程中豆粕的霉菌总数、水分、粗脂肪、粗蛋白、蛋白质溶解度、脲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了霉菌生长与豆粕的含水量、粗脂肪含量、粗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溶解度、脲酶活性△pH的关系。具体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一) 模拟霉变试验 本试验在湿度大于75%的条件下,温度分别为20±1℃、25±1℃、30±1℃、35±1℃的四个恒温培养箱中,对叁种不同含水量(13.89%、15.77%、17.66%)豆粕进行发霉试验,按3×4因子水平设计,分12个组,每组设40袋密封包装的豆粕,研究霉菌增长与储藏时间、储藏温度和豆粕含水量的关系,以及豆粕起始含水量对霉菌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35℃是霉菌生长的较适宜温度: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豆粕在不断发生霉变,霉变程度逐渐加强。在模拟霉变过程中,霉菌总数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霉菌的增长与储藏时间有较强的相关性(P<0.1);豆粕的起始含水率对发霉有显着影响(P<0.1),17.66%的起始水分对豆粕发霉程度与其他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储藏温度与豆粕起始水分存在交互作用(P<0.1),15.77%、30℃组交互作用最强(P<0.05);随着霉菌增长,豆粕的含水率逐渐增加,并且霉菌总数和豆粕的含水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P<0.05)。 (二) 霉变豆粕品质分析 本试验在湿度大于75%的条件下,温度分别为20±1℃、25±1℃、30±1℃、35±1℃的四个恒温培养箱中,对叁种不同含水量(13.89%、15.77%、17.66%)豆粕进行发霉试验,按3×4因子水平设计,分12个组,每组设40袋密封包装的豆粕,研究霉菌增长对豆粕的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蛋白质华中农业大学加01硕士学位论文霉变豆粕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溶解度、脉酶活性△pH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霉菌生长不断加强,豆粕的蛋白质溶解度在逐渐减少,霉菌增长与豆粕的蛋白质溶解度降低有较强的负线性相关关系(P<0.05);随着霉菌生长不断加强,豆粕的粗脂肪含量在逐渐减少,霉菌增长与豆粕粗脂肪含量的降低有较强的负相关性(P<0 .05);豆粕的粗蛋白质的含量和脉酶活性指数△pH并没有受到霉菌生长的影响(P>0.1)。 总之,对十二种不同霉变条件下的豆粕样品研究分析得到,霉菌生长对豆粕的含水量、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溶解度有较大的影响(P<0.05)。(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1-05-01)
齐德生,于炎湖,刘耘,任颖[8](1999)在《霉变豆粕品质改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霉变豆粕的品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霉变豆粕气味不良,蛋白质溶解度下降,霉菌总数可大幅度升高,但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砂分、过氧化物值、有效酸度及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无明显改变,黄曲霉毒素B1含量升高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饲料工业》期刊1999年01期)
霉变豆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豆霉变后,营养物质含量减少,籽粒变色变味,某些微生物分泌的毒素富集在大豆上可能使籽粒感染上毒素。通过对霉变大豆含量不同的大豆样品和豆粕样品进行油脂含量、粗蛋白含量、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尿素酶活性、色泽和气味等质量指标的测定,分析和研究霉变大豆对豆粕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霉变大豆含量的增加,豆粕粗蛋白含量有所升高,豆粕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豆粕尿素酶活性降低,豆粕颜色灰暗无光泽,霉变味加重。由此得出,用豆粕蛋白质含量作为评价霉变大豆加工所得豆粕质量的指标是不合适的,而采用豆粕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作为评价指标更为合理。这一结果应在大豆油脂生产和豆粕贸易中受到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霉变豆粕论文参考文献
[1].韩战强.一起霉变豆粕引起猪只中毒的诊断报告[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
[2].刘玉兰,李燕,汪学德.霉变大豆对豆粕质量的影响[J].中国油脂.2006
[3].陈喜斌,陈宏,丁斌鹰.霉变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4
[4].陈喜斌,丁斌鹰,陈宏.豆粕霉变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3
[5].丁斌鹰.霉变豆粕氢氧化钾溶解度变化规律初探[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1
[6].陈宏.霉变对豆粕营养价值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
[7].丁斌鹰.霉变豆粕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
[8].齐德生,于炎湖,刘耘,任颖.霉变豆粕品质改变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