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认知倾向论文_范宏振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际认知倾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认知,人际,倾向,评价,人格,水平,模式。

人际认知倾向论文文献综述

范宏振[1](2007)在《大学生的人格倾向、自尊水平与其人际认知偏向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尊具有多维度、多结构、多形式的内涵。儿童自尊的建构主要来自叁个方面: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内部标准。自尊的高低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复杂的影响。很多研究发现,内外倾、自尊的高低均存在认知加工偏向现象。本研究为解释这种复杂的认知加工偏向现象,分别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明量表(EPQ-RSC),自尊量表(SES),以及信号检测论应用于问卷测量的方法,试图来证实这种偏向在人际认知中也存在,并进一步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本研究对104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自尊、内外倾均存在这种人际认知偏向。即自尊越高,越偏向于积极的人际认知。而外倾性越高,人际认知的辨别能力越好,且越偏向于积极的人际认知;反之则人际认知的辨别能力越低,越偏向于消极的认知。而且自尊高低、内外倾的人格类型对人际认知存在交互作用,内倾型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的辨别力要低,而外倾型的高自尊比低自尊的人的辨别能力要好。即高自尊对内外倾的人际认知辨别能力要大于低自尊对它们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性格类型在自尊的人际认知加工偏向中存在影响。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讨论了影响人际认知偏向的一些其他因素,本研究试图在认知加工偏向理论的基础上,解释这些现象,并验证这些理论。(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邓倩[2](2007)在《审美评价引导对大学生人际认知倾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衡量他们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准。人际认知是人际关系得以形成的理性条件,个人只有通过知觉了解他人与他人的关系,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从整体上看,人际认知的发展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发展尚不成熟,在认知过程中容易产生偏颇,从而影响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际认知水平是发展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和培养健全人格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美育是塑造理想人格和优美灵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使学生自身不断得到完善和美化的必由之路。美育中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对人际交往心理学不无启迪,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本身也包含着一种审美关系,如人际吸引,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能给个体以审美满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起着特殊作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提出“美育”概念的德国诗人席勒提到,只有美育能赋予他社交的性格,只有审美的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由此可见,美育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尤有特长,它的这个作用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多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不同角度作为切入点,大量涉及群体规范、群体沟通、群体间的冲突和群体凝聚力等方面,而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几乎是空白,而用审美心理学与引导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和人格养成的影响的研究更少;研究方法上,理论与调查研究多,有创新的研究少,实验性研究更少:其研究模式停留在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单一维度上,叁者的综合分析少;在人际干预问题上,许多研究都采用的是心理干预的形式,通过美育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干预研究尚关注得不够;从研究成果看,多行为方面的研究,少认知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审美评价与人际认知倾向关系的研究。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融入了多学科的研究理论,从美育的角度出发,以审美评价引导的方式,探索审美评价引导对大学生人际认知倾向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审美评价引导对大学生人际认知倾向影响的理论考察,提出3点假设:(1)审美评价水平高的大学生会有积极的人际认知倾向;(2)审美评价引导能促进大学生审美评价水平的提高;(3)审美评价引导能改善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倾向。围绕以上假设,遵循“理论分析——问卷设计——实证研究——揭示关系——验证假设”的研究线路,对假设进行验证。在理论分析中,界定了审美评价水平和人际认知倾向的内涵:通过生理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理论,建立了审美评价人际功能的理论基础;探索和建构了审美评价引导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审美评价水平和人际认知倾向”的调查问卷。在实证研究中,从重庆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大一年级中抽取16个寝室的学生作为被试,首先,采用调查法对被试的审美评价水平和人际认知倾向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审美评价水平与人际认知倾向的关系;其次,开展教学实验,把调查的被试以寝室为单位随机等组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实施人际审美评价引导,时间为4周,每周2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审美评价引导教学模式”,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对人美的基本概念内涵的理解及其相应审美词汇的运用上。对照组不实施引导。实验结束后,对两组被试进行问卷测试。最后,采用SPSS1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索审美评价引导对大学生审美评价水平和人际认知倾向的影响。综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审美评价水平的各因素与人际认知倾向的各因素存在正相关。其中,审美评价水平的“倾向性”、“开阔性”、“丰富性”叁因素与人际认知倾向的“对他人的认知倾向”因素存在显着正相关,且审美评价水平越高,对他人的认知倾向越积极;审美评价水平的“倾向性”与人际认知倾向的“对自他关系的认知倾向”存在显着正相关,且例举积极词汇水平越高,对自他关系的认知倾向越积极。2.审美评价水平的“倾向性”是人际认知倾向的显着影响因子,且在人际交往中,例举积极词汇水平越高的大学生,人际认知倾向越积极。3.审美评价引导后,实验组被试审美评价水平的“倾向性”、“开阔性”、“丰富性”叁因素和人际认知倾向的“认知他人”因素都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被试人际认知倾向的“认知自他关系”因素与对照组不存在显着差异。4.审美评价引导后,实验组被试的个人社会测量指数和群体凝聚力都显着和极显着高于引导前。5.本研究表明,通过审美评价引导,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积极的人际认知倾向是可能的,但其可能性是有限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以美学为新的视角,融入了生理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理论,建立了审美评价人际功能的理论基础;第二,首次构建了一套既有较充分理论依据、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审美评价引导模式,通过实验研究检验了此教学模式对改善大学生人际认知的有效性。这对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理论,实现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目标,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7-04-16)

人际认知倾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衡量他们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准。人际认知是人际关系得以形成的理性条件,个人只有通过知觉了解他人与他人的关系,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从整体上看,人际认知的发展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发展尚不成熟,在认知过程中容易产生偏颇,从而影响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际认知水平是发展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和培养健全人格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美育是塑造理想人格和优美灵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使学生自身不断得到完善和美化的必由之路。美育中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对人际交往心理学不无启迪,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本身也包含着一种审美关系,如人际吸引,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能给个体以审美满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起着特殊作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提出“美育”概念的德国诗人席勒提到,只有美育能赋予他社交的性格,只有审美的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由此可见,美育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尤有特长,它的这个作用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多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不同角度作为切入点,大量涉及群体规范、群体沟通、群体间的冲突和群体凝聚力等方面,而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几乎是空白,而用审美心理学与引导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和人格养成的影响的研究更少;研究方法上,理论与调查研究多,有创新的研究少,实验性研究更少:其研究模式停留在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单一维度上,叁者的综合分析少;在人际干预问题上,许多研究都采用的是心理干预的形式,通过美育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干预研究尚关注得不够;从研究成果看,多行为方面的研究,少认知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审美评价与人际认知倾向关系的研究。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融入了多学科的研究理论,从美育的角度出发,以审美评价引导的方式,探索审美评价引导对大学生人际认知倾向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审美评价引导对大学生人际认知倾向影响的理论考察,提出3点假设:(1)审美评价水平高的大学生会有积极的人际认知倾向;(2)审美评价引导能促进大学生审美评价水平的提高;(3)审美评价引导能改善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倾向。围绕以上假设,遵循“理论分析——问卷设计——实证研究——揭示关系——验证假设”的研究线路,对假设进行验证。在理论分析中,界定了审美评价水平和人际认知倾向的内涵:通过生理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理论,建立了审美评价人际功能的理论基础;探索和建构了审美评价引导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审美评价水平和人际认知倾向”的调查问卷。在实证研究中,从重庆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大一年级中抽取16个寝室的学生作为被试,首先,采用调查法对被试的审美评价水平和人际认知倾向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审美评价水平与人际认知倾向的关系;其次,开展教学实验,把调查的被试以寝室为单位随机等组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实施人际审美评价引导,时间为4周,每周2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审美评价引导教学模式”,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对人美的基本概念内涵的理解及其相应审美词汇的运用上。对照组不实施引导。实验结束后,对两组被试进行问卷测试。最后,采用SPSS1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索审美评价引导对大学生审美评价水平和人际认知倾向的影响。综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审美评价水平的各因素与人际认知倾向的各因素存在正相关。其中,审美评价水平的“倾向性”、“开阔性”、“丰富性”叁因素与人际认知倾向的“对他人的认知倾向”因素存在显着正相关,且审美评价水平越高,对他人的认知倾向越积极;审美评价水平的“倾向性”与人际认知倾向的“对自他关系的认知倾向”存在显着正相关,且例举积极词汇水平越高,对自他关系的认知倾向越积极。2.审美评价水平的“倾向性”是人际认知倾向的显着影响因子,且在人际交往中,例举积极词汇水平越高的大学生,人际认知倾向越积极。3.审美评价引导后,实验组被试审美评价水平的“倾向性”、“开阔性”、“丰富性”叁因素和人际认知倾向的“认知他人”因素都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被试人际认知倾向的“认知自他关系”因素与对照组不存在显着差异。4.审美评价引导后,实验组被试的个人社会测量指数和群体凝聚力都显着和极显着高于引导前。5.本研究表明,通过审美评价引导,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积极的人际认知倾向是可能的,但其可能性是有限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以美学为新的视角,融入了生理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理论,建立了审美评价人际功能的理论基础;第二,首次构建了一套既有较充分理论依据、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审美评价引导模式,通过实验研究检验了此教学模式对改善大学生人际认知的有效性。这对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理论,实现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目标,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际认知倾向论文参考文献

[1].范宏振.大学生的人格倾向、自尊水平与其人际认知偏向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邓倩.审美评价引导对大学生人际认知倾向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7

论文知识图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结构修正  (叁)量...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图一3实验班个别学生多元智能倾向图示2自我控制影响人际fg任的二条间接途径...认知风格维度绝对拟合指标表6SEM整体

标签:;  ;  ;  ;  ;  ;  ;  

人际认知倾向论文_范宏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