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转移酶论文_张晓东,杨光,Yang,G

导读:本文包含了乙酰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酰,蛋白,小麦,唾液酸,糖苷酶,曲霉,蜡质。

乙酰转移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东,杨光,Yang,G[1](2019)在《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1信号通路促进HBV cccDNA微小染色体组装和表观遗传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据《Theranostics》2019年9月报道】题: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1信号通路促进HBV cccD NA微小染色体组装和表观遗传修饰(作者Yang G等)长期从事乙型肝炎、肝癌研究的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晓东教授团队在HBV转录、复制调控机制研究方面有了新突破。日前,他们在生物医学领域学术期刊《Theranostics》上发文,首次报道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1信号通(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韩丽丽,韩性运[2](2019)在《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MOF和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MOF、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9例NSCLC患者的NSCLC组织和47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肺良性病变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组织中hMOF、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hMOF、p53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对NSCLC组织中hMOF、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NSCLC组织中hMOF、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NSCLC患者NSCLC组织中hMOF、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分别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分化程度为高分化的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NSCLC患者NSCLC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NSCLC组织中hMOF和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NSCLC组织中hMOF、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且与NSCLC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关,可能影响NSCLC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21期)

张绍崎,唐朝朋,沈天一,蔡维奇,周文泉[3](2019)在《N-乙酰转移酶8在人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N-乙酰转移酶8(N-acetyltransferase 8,NAT8)在人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12例CCRCC新鲜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肾组织中NAT8的mRNA,分析其含量与CCRCC的关系;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在蛋白水平验证CCRCC中NAT8的表达,分析其与CCR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qRT-PCR显示CCRCC组织中NAT8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正常肾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显示NAT8蛋白在肾癌中呈低表达,癌旁正常肾组织中高表达,肾癌及癌旁组织中低表达率分别为60%(25/42)、12%(5/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直径≤7cm的患者中NAT8低表达15例(48.4%),肿瘤直径>7cm的患者中NAT8低表达10例(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NAT8低表达在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肿瘤组织中分别为11例(44.0%)、14例(82.4%)、0例(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NAT8低表达在Ⅰ期、Ⅱ期肿瘤组织中分别为15例(48.4%)、10例(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不同年龄、性别患者NAT8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0.952)。结论 NAT8在CCRCC肿瘤组织中呈低表达,其表达高低与肿瘤的大小、肿瘤分期及分级相关,提示其可能与CCRCC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任莉琼,吴敬,陈晟[4](2019)在《共表达N-乙酰转移酶提高Aspergillus nidulans α-葡糖苷酶在毕氏酵母中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糖苷酶以低聚寡糖为底物,通过切割非还原末端α-1,4糖苷键以获得葡萄糖基,同时转苷生成α-1,6糖苷键,广泛应用于低聚异麦芽糖生产、代谢生理研究、疾病预防治疗等各个领域。Aspergillus nidulans来源的α-葡糖苷酶在毕氏酵母中外源表达时存在酶活较低、蛋白质降解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α-葡糖苷酶表达量,共表达N-乙酰转移酶(Mpr1)以降低发酵过程细胞受到的氧化胁迫,提高酶活。以实验室保藏的P. pastoris KM71/pPIC9K-AgbB为出发菌株,构建共表达菌株Pichia pastoris KM71/pPIC9K-AgbB/pPICZA-Mpr1,经过摇瓶发酵120h,α-葡糖苷酶转苷酶酶活和蛋白质含量可达22. 56U/ml和0. 52mg/ml,分别是出发菌株摇瓶产酶的1. 92倍和1. 27倍。在此基础上进行3. 6L罐发酵温度和甲醇诱导浓度优化,在25℃,以1%的甲醇浓度诱导发酵最高酶活和蛋白质含量可达128. 12U/ml和1. 81mg/ml,分别是起始菌株上罐产酶的1. 96倍和1. 50倍。(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王延莉,曹阳,梁祎凡,肖成,金花子[5](2019)在《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基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ACAA1)基因编码硫解酶家族的酶,属于酰基辅酶A代谢酶超家族中的硫解酶家族。ACAA1分布在过氧化物酶体中,通过催化β-氧化途径的最后一步参与脂肪酸的延伸和降解,是细胞脂代谢过程中一个重要调控基因。本文综述了ACAA1基因的结构、表达、分子机制及其所参与的相关代谢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郑美,李金鹏,褚蔚,郭伟龙,辛明明[6](2019)在《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TaGCN5调控多倍体小麦耐盐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倍化是高等植物物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倍体经常出现一些新的表型变异,使其更适合自身或农业生产的需要。普通小麦是典型的异源六倍体,在耐盐性方面较四倍体小麦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关于其形成的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我们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及其亲本以及48份不同倍性小麦材料的耐盐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与四倍体小麦相比,六倍体小麦的耐盐性显着增强。表达分析发现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TaGCN5基因在小麦盐胁迫后上调表达,但在六倍体小麦中的上调表达倍数显着高于四倍体小麦。通过对48份不同倍性小麦材料分析发现,盐胁迫后TaGCN5基因的上调表达倍数与其耐盐性呈显着正相关。获得了TaGCN5基因超表达和RNAi小麦转基因株系,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TaGCN5超表达株系耐盐性显着提高,而RNAi株系耐盐性显着降低,说明TaGCN5基因与小麦耐盐性有重要关系。转录组结合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分析发现,TaGCN5蛋白可以直接结合到ROS合成关键基因的启动子区,并通过影响其H3K9和H3K14乙酰化水平进而调控这些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转录。进一步分析发现,ROS合成关键基因在不同倍性小麦盐胁迫后表达上调倍数与其耐盐性呈显着正相关。通过DPI及H202处理实验证实,盐胁迫后不同倍性小麦中H_2O_2含量与Na~+含量成反比,说明盐胁迫下TaGCN5可能通过调控ROS合成,调节小麦体内K~+/Na~+平衡,进而参与多倍体小麦耐盐性调控。本研究为解析多倍体小麦适应性优势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线索。(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王天雅,高玉姣,董芊里,郑美,安可心[7](2019)在《小麦组蛋白乙酰转移酶TaGCN5调控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分子机理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我国第二大口粮作物,干旱和高温等胁迫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逆境因素,而覆盖在叶片等器官上的表皮蜡质与小麦抗逆性有密切的关系。已知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学重要调控方式之一,参与调控植物器官发育、激素应答和生物与非生物逆境响应等多个关键的生长发育过程,但是组蛋白修饰是否参与调控小麦表皮蜡质的含量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得到小麦中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TaGCN5的叁个部分同源基因,并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了TaGCN5多个独立的突变体株系。对野生型及tagcn5突变体的地上部进行表皮蜡质表型鉴定,发现在蜡质合成关键时期的灌浆期,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叶片表皮蜡质含量显着降低。进一步通过RNA-Seq建立了野生型与tagcn5突变体基因差异表达谱,发现TaGCN5突变后,下调表达基因中表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显着富集。上述研究结果说明TaGCN5可通过调节下游参与蜡质合成、代谢基因的乙酰化水平,调控小麦蜡质的积累进而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后续我们将结合ChIP-Seq技术挖掘TaGCN5直接调控的靶基因,深入分析靶基因的表达与乙酰化修饰水平的关系。本研究将在理论上丰富对小麦表皮蜡质含量调控机理的认识,在应用上为通过表观遗传调控途径进行小麦抗逆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张元炜,范佳露,陆玲[8](2019)在《组蛋白乙酰转移酶Elp3调控烟曲霉毒力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了解烟曲霉的毒力因子是有效治疗烟曲霉感染的关键。已有证据显示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动植物病原菌的毒力密切相关,但不同物种间乙酰化修饰的底物蛋白与调控机制差异较大。目前对于人类重要条件致病真菌烟曲霉中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功能还知之甚少。本研究运用信息学分析预测出烟曲霉中存在13个编码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的基因,通过大蜡螟模型毒力筛选,发现组蛋白乙酰转移酶Elp3的缺失导致烟曲霉毒力显着降低。通过体内乙酰化检测证实烟曲霉Elp3具有乙酰转移酶活性,能够催化修饰组蛋白H3第14位赖氨酸。荧光定位显示,Elp3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并在细胞核中也有少量分布。elp3敲除菌株对过氧化氢和甲萘醌的耐受性显着高于野生型菌株。进一步研究显示Δelp3菌株中ROS含量相较于野生型明显减少,qRT-PCR结果显示过氧化氢编码基因cat2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编码基因sod1的表达量上升。有趣的是,我们发现Elp3通过调控生物膜合成通路相关基因uge3和adg3的表达进而影响生物膜的合成,并且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结构域(HAT domain)。后续实验将进一步通过位点突变、小鼠毒力模型,研究烟曲霉组蛋白乙酰转移酶Elp3的生物学功能。并结合RNA-seq、ChIP-qPCR、乙酰化蛋白质组学等手段,探究Elp3的转录调控途径和靶点蛋白,进而从基因转录和蛋白翻译后修饰两个层面解析具体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最终系统地阐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Elp3与烟曲霉毒力的关系,为深入认识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烟曲霉乃至病原真菌毒力的作用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张驰[9](2019)在《大豆胱硫醚γ合酶GmCGS1和丝氨酸乙酰转移酶GmSAT5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大豆蛋白常作为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在食品加工中具有重要意义。大豆蛋白组分中氨基酸整体比较平均,但略微缺乏含硫氨基酸,也使得含硫氨基酸成为大豆蛋白营养品质的限制因子之一。含硫氨基酸主要分为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植物天冬氨酸家族合成途径中,甲硫氨酸合成途径与半胱氨酸合成途径存在交叉点,其中,胱硫醚γ合酶与丝氨酸乙酰转移酶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试验以大豆吉林26为基础材料,克隆了大豆胱硫醚γ合酶GmCGS1和大豆丝氨酸乙酰转移酶GmSAT5,并对其进行了遗传转化和功能验证,主要获得以下的研究结果:1.以大豆吉林26为材料,克隆得到GmCGS1和GmSAT5基因。其中GmCGS1基因CDS区域全长为1610bp,编码53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58.14 kDa。GmSAT5基因CDS区域全长为861bp,编码28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30.36kDa。2.成功将GmCGS1与GmSAT5基因重组到过表达载体PCHF-3300与PCHF-1301上,并且经EHA105农杆菌感受态将上述质粒转化到农杆菌中。3.成功将GmCGS1的正向以及反向干扰片段重组到PFG-5941干扰载体上,并且经K599发根农杆菌感受态将上述质粒转化到农杆菌中。4.以大豆吉林35为材料,成功将PCHF-1301-GmCGS1和PCHF-1301-GmSAT5经大豆遗传转化系统转入大豆发根,经GUS染色鉴定;同时将PFG-5941-GmCGS1干扰载体转入大豆发根,经荧光显微镜鉴定。5.外施甲硫氨酸和苏氨酸的氨基酸测定结果中,施用50mg/L苏氨酸以及100mg/L甲硫氨酸,略微增加种子中的甲硫氨酸含量,且施用甲硫氨酸的效果要稍好。施用较高浓度的甲硫氨酸,如浓度为250mg/L,种子中甲硫氨酸浓度没有明显变化。施用50mg/L苏氨酸,种子中的苏氨酸含量略微下降,且浓度提高至250mg/L时,种子中的苏氨酸含量进一步下降。6.对外施氨基酸大豆Williams 82籽粒粗蛋白和油分含量测定的结果中,对于施用甲硫氨酸和苏氨酸,分别在100mg/L、50mg/L条件下,其蛋白含量略有提高;对油分的影响则集中在低浓度,在50mg/L条件下,外施甲硫氨酸略微降低籽粒的油分;而施用苏氨酸则是在150mg/L浓度下降低油分。过表达GmCGS1基因的发根样品中赖氨酸含量最高,过表达GmSAT5以及GmCGS1干扰的发根样品中检测到丙氨酸,且GmSAT5发根样品中含量要略高一些。所有的过表达和干扰的发根样品中,赖氨酸含量均明显提高,苯丙氨酸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7.对外施氨基酸收获材料的株高、茎粗、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主茎节数及分枝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施50mg/L苏氨酸对单株粒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外施100mg/L甲硫氨酸对百粒重、单株粒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8.两基因在天冬氨酸代谢通路中的相互影响不大。外施100mg/L甲硫氨酸对GmCGS1表达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外施50mg/L苏氨酸对GmSAT5表达略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洪英,常瑞,朱秋劲,朱旭玲,徐阿奇[10](2019)在《染料木黄酮对大鼠体内N-羟乙酰神经氨酸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唾液酸转移酶相互作用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研究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en)对大鼠体内N-羟乙酰神经氨酸(N-glycolylneuraminic acid,Neu5Gc)生物合成的影响。选取80只4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Gen组,分别灌胃5%的乙醇溶液和300 mg/(kg·d)的Gen溶液。利用荧光高效液相色谱(HPLC-FLD)检测大鼠后腿肌肉、肾脏、肝脏组织中Neu5Gc的含量,并采用Gen与唾液酸转移酶(Sialyltransferase,ST)分子对接,初步探讨了其抑制Neu5Gc合成的机理。结果表明:灌胃15 d时,后腿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Neu5Gc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3.77%和15.45%,而肾脏组织中Neu5Gc的含量变化差异不显着;30 d时,在肌肉组织中未检出Neu5Gc,在肝脏组织中的Neu5Gc的含量降低了13.35%,肾脏组织中Neu5Gc的含量没有显着的变化;45 d时,在后腿肌肉、肾脏组织和肝脏组织中的Neu5Gc含量分别降低了32.65%、16.80%和32.78%;60d时,在后腿肌肉、肾脏组织和肝脏组织中Neu5Gc含量降低了12.72%、12.30%和11.42%。Gen与ST活性位点残基His319、Ser151、Gly293、Thr328形成氢键,且与残基His302、His301、Trp300、Ser271、Phe292、Thr328、Ser325、Ile274形成疏水作用。因此分子间弱相互作用是导致Gen抑制ST活性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宰前降低红肉中Neu5Gc的方法提供了基础实验方法支撑。(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乙酰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MOF、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9例NSCLC患者的NSCLC组织和47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肺良性病变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组织中hMOF、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hMOF、p53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对NSCLC组织中hMOF、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NSCLC组织中hMOF、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NSCLC患者NSCLC组织中hMOF、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分别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分化程度为高分化的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NSCLC患者NSCLC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NSCLC组织中hMOF和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NSCLC组织中hMOF、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且与NSCLC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关,可能影响NSCLC患者的预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酰转移酶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东,杨光,Yang,G.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1信号通路促进HBVcccDNA微小染色体组装和表观遗传修饰[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2].韩丽丽,韩性运.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MOF和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癌症进展.2019

[3].张绍崎,唐朝朋,沈天一,蔡维奇,周文泉.N-乙酰转移酶8在人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

[4].任莉琼,吴敬,陈晟.共表达N-乙酰转移酶提高Aspergillusnidulansα-葡糖苷酶在毕氏酵母中的表达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9

[5].王延莉,曹阳,梁祎凡,肖成,金花子.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杂志.2019

[6].郑美,李金鹏,褚蔚,郭伟龙,辛明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TaGCN5调控多倍体小麦耐盐性的研究[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7].王天雅,高玉姣,董芊里,郑美,安可心.小麦组蛋白乙酰转移酶TaGCN5调控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分子机理解析[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8].张元炜,范佳露,陆玲.组蛋白乙酰转移酶Elp3调控烟曲霉毒力的分子机制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9].张驰.大豆胱硫醚γ合酶GmCGS1和丝氨酸乙酰转移酶GmSAT5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D].吉林大学.2019

[10].李洪英,常瑞,朱秋劲,朱旭玲,徐阿奇.染料木黄酮对大鼠体内N-羟乙酰神经氨酸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唾液酸转移酶相互作用的探讨[J].生物工程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除虫菊酯的生物合成途径被鉴定的酶用...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的模式图分子结构图和功能域β3GnT家族各成员合成结构图植物表达载体线性图转基因烟草植株的再生a:叶片的共培...

标签:;  ;  ;  ;  ;  ;  ;  

乙酰转移酶论文_张晓东,杨光,Yang,G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