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耐硫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催化剂,氧化物,固体,低温,合成气,燃料电池,合成氨。
耐硫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茂重,于学华,赵震[1](2018)在《3DOM-m Ti_(0.7)Si_(0.3)O_2担载钾锰氧化物催化剂催化燃烧炭烟颗粒稳定性及耐硫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柴油车排放的炭烟颗粒引起了严重的环境和人体健康问题,必须加以净化处理。当前,催化净化技术是控制柴油车尾气炭烟颗粒排放最有效和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手段之一。高性能催化剂的研发是催化净化技术的最为关键的因素1,2。本研究将制备的高活性3DOM-m Ti_(0.7)Si_(0.3)O_2担载钾锰氧化物催化剂用于催化炭烟颗粒燃烧稳定性及耐硫性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7-20)
朱红太,宋丽云,尹孟奇,何洪,李坚[2](2018)在《Ce基SCR脱硝催化剂的耐硫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相球磨法以Ce_2(C_2O_4)_3为前驱体制备了Ce基SCR脱硝催化剂CeTiOx-fresh。将得到的催化剂在含有1500 ppm的SO_2的反应气氛下反应40 h和60 h,得到高硫条件下SCR反应后的CeTiOx催化剂,分别记为CeTiOx-40h和CeTiOx-60h。考察了反应前后催化剂的NH_3-SCR反应活性(如图1所示),对于样品CeTiOx-fresh,在280°C时其NO转化率即达到93%。而经含硫烟气条件下反应40 h后,在350°C时NO转化率可达到90%以上,继续延长反应时间,活性无明显变化。采用XRF和XPS等技术对(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7-20)
高克卿[3](2017)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界面稳定性及耐硫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商业化的需求,人们需要降低其制造成本,延长其使用寿命,因此提高整个装置的稳定性显得十分重要。电解质、阴极、阳极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最重要的叁个核心部分,提高这叁者的稳定性便是重中之重。本论文根据电化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将SSC阴极制成阴极片的方法将影响因素单一化得到电解质与阴极之间界面的衰减机制,并通过加入Sm0.2Ce0.8O1.9(SDC)中间层提高了La0.8Sr_(0.2)Ga_(0.8)Mg_(0.2)O_(3-δ)(LSGM)电解质与Sm_(0.5)Sr_(0.5)CoO_(3-δ)(SSC)阴极之间界面的稳定性;利用纳米纤维形貌的特殊性,以Mg/Fe保护层与纳米纤维阴极的结合有效的提高了阴极的耐硫性能;在Ni基阳极表面设计并制备了纳米纤维LST-Mg/Fe复合保护层,可以将燃料中的硫控制在Ni基阳极表面从而保护叁相界面以及整个阳极的内部结构。在800℃空气气氛下,对Pt(WE)/LSGM/Pt(CE)单电池进行150 h的恒流极化(极化电流为200m A·cm-2),发现在工作电极侧的LSGM电解质会在晶界处产生大量析出物,通过对析出物的元素分析得知Ga元素从LSGM电解质的表面析出,Sr元素在晶界大量富集。然而,对电极侧的LSGM电解质中元素含量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初步确认了LSGM电解质中的元素迁移是造成LSGM电解质性能衰减的主要原因。随后发现两组单电池SSC(WE)/LSGM/Pt(CE)和LSCF(WE)/LSGM/Pt(CE)中的LSGM电解质经过150 h恒流极化后,在工作电极侧的LSGM电解质同样会在晶界处产生大量析出物,并且析出物的元素含量与Pt(WE)/LSGM/Pt(CE)单电池中的析出物的元素含量相似。为了排除电极在电解质表面烧结因素的影响,分别将SSC和LSCF制成阴极片并制备成[Pt/SSC(pellet)](WE)/LSGM/Pt(CE)和[Pt/LSCF(pellet)](WE)/LSGM/Pt(CE)单电池。经过150 h恒流极化后,[Pt/SSC(pellet)](WE)/LSGM/Pt(CE)单电池中工作电极侧的LSGM电解质同样在晶界处产生与之前相似大量析出物,证实元素的迁移是造成LSGM电解质及其与SSC阴极界面性能衰减的主要原因。通过加入SDC中间层的方法有效的降低了LSGM与SSC之间的元素迁移的现象,提高了LSGM电解质与SSC阴极之间界面的稳定性。研究了SO_2对SOFCs阴极SSC和LSCF的影响,并找到提高其耐硫性的方法。在含有100 ppm SO_2的空气气氛中,采用叁电极体系在极化电压相对于参比电极-0.3 V的条件下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SO_2会破坏SSC和LSCF阴极的纳米颗粒和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并使其阴极性能的下降,并且SO_2会使具有纳米纤维形貌的阴极性能衰减更快,这是由于纳米纤维具有更多的通路可以使SO_2更快速的进入到叁相界面处从而导致阴极性能的衰减速率更快。研究并制备了加入Mg/Fe保护层的SSC和LSCF阴极的耐硫性,得到Mg/Fe保护层起到保护SSC和LSCF阴极的作用,尤其是当采用SSC和LSCF纳米纤维阴极时,Mg/Fe保护层起到的效果最好,这是由于纳米纤维的特殊结构为Mg/Fe保护层提供了更多空间使其可以充分的包裹在阴极的周围并快速与SO_2反应从而起到了保护叁相界面和整个阴极的作用。将SSC阴极的电流下降速率从33.677m A·h-1降低到了15.934 m A·h-1;将LSCF阴极的电流下降速率从27.477 m A·h-1降低到了18.563 m A·h-1。这说明纳米纤维结构的SSC和LSCF阴极与Mg/Fe保护层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SOFCs阴极材料的耐硫性。在-0.75 V~CE.的恒压极化条件下,采用直接内部重整的方法,研究了C_(12)H_(26)+H2O和C_(12)H_(26)+H2O+C4H4S(500 ppm)两种混合燃料对Ni基阳极的影响,得到在燃料气C_(12)H_(26)+H2O+C4H4S气氛下,电流密度只保持很短时间就开始快速下降,并发现整个阳极的叁相界面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然后研究了通过添加纳米颗粒和纳米纤维两种不同形貌LST保护层对提高Ni基阳极耐硫性的方法,得到此方法可以有效的保护叁相界面免受硫的毒化。最后研究了添加LST-Mg/Fe复合保护层进一步提高Ni基阳极耐硫性的方法,发现当采用LST(nanofibers)-Mg/Fe复合保护层时将电流保持时间从1 h提高到40 h左右。通过分析得到Mg/Fe保护层和纳米纤维LST保护层的协同作用可以将燃料中的硫抑制在整个LST-Mg/Fe保护层中从而提高了Ni基阳极的耐硫性能,进而有效的保护叁相界面及阳极内部的结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7-01)
高克卿,樊丽权,王状,刘晓天,熊岳平[4](2017)在《提高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镍基阳极耐硫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最显着的优点是燃料的适用性广,因此液体碳氢燃料可实际应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由于液体碳氢燃料一般是由石油中生产出来,因此在液体碳氢燃料中含有一定量的硫化物。本文设计并研究在镍基阳极表面添加纳米纤维形貌的La_(0.2)Sr_(0.8)TiO_3(LST)保护层,并在LST保护层中浸渍Mg/Fe保护层形成LST-Mg/Fe复合保护层来提高镍基阳极的耐硫性能,证明了纳米纤维形貌LST与Mg/Fe保护层形成的LST-Mg/Fe复合保护层是可以很好提高镍基阳极耐硫性能。(本文来源于《陶瓷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岳东亭[5](2017)在《耐硫性[Mo_3S_(13)]~(2-)纳米簇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及光解水制氢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并因此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光催化技术,由于其成本低,可以有效利用太阳能,在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光催化产氢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已逐渐成为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然而,传统的光催化材料,如二氧化钛,只能对太阳光中的紫外光有响应,大量的可见光不能被利用,造成太阳能的浪费;研究者又开发了可见光驱动的光催化剂,由于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效率高,导致光催化性能比较差;有些可见光驱动的光催化剂具有非常好的催化性能,然而由于其价格昂贵,限制了催化剂的产业化应用。为了解决光催化剂研究方面遇到的瓶颈,本论文研究了非贵金属助催化剂[Mo_3S_(13)]~(2-)纳米簇,并通过物理混合和水热处理等方法,将其跟能被可见光驱动的铋基催化剂(BiOBr,Bi_2WO_6)和量子点(CdTe QDs和CdTe/CdS QDs)结合,成功制备了新型复合型光催化剂。由于改性后的复合型光催化剂具有优异的耐硫性、稳定性和可见光催化活性,使得复合型光催化剂在有机污染物降解和光催化产氢等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开展的具体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通过简单的物理混合制备了Mo_3S_(13)~(2-)/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Mo_3S_(13)]~(2-)纳米簇的负载能增强了复合光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吸收。[Mo_3S_(13)]~(2-)纳米簇作为助催化剂,类似于贵金属铂,能够负载在光催化剂表面,有利于催化剂表面生成的光电子的转移与迁移,有效抑制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进而增强了Bi_2WO_6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Mo_3S_(13)]~(2-)/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自由基捕获试验揭示了[Mo_3S_(13)]~(2-)/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即光生电子被O_2捕获形成活性氧如·O_2~-用于染料的降解。另一方面,光生h~+不仅可以直接氧化有机污染物,还会在Bi_2WO_6的价带(VB)上累积,进而跟H_2O反应形成羟基自由基·OH,氧化有机污染物。为了进一步拓宽复合光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吸收,对可见光吸收性能更好的BiOBr被选作为[Mo_3S_(13)]~(2-)纳米簇的复合对象。首先,通过水热法直接将[Mo_3S_(13)]~(2-)纳米簇跟BiOBr纳米片结合在一起制备了[Mo_3S_(13)]~(2-)/BiOBr复合光催化剂,[Mo_3S_(13)]~(2-)纳米簇与BiOBr纳米片的耦合,有效拓宽了光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吸收。实验结果表明,[Mo_3S_(13)]~(2-)纳米簇作为助催化剂,能够负载在光催化剂表面,有利于催化剂表面生成的光电子的转移与迁移,有效抑制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有效增强了BiOBr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同时,[Mo_3S_(13)]~(2-)纳米簇在光催化体系中,表现出具有跟Pt相当的助催化性能,是非常有希望替代Pt的助催化剂。通过对[Mo_3S_(13)]~(2-)/BiOBr复合光催化剂进行耐硫性和稳定性测试,发现与Pt作为助催化剂容易发生硫中毒相比,[Mo_3S_(13)]~(2-)纳米簇不存在因为有硫存在而导致催化性能变差的问题。[Mo_3S_(13)]~(2-)纳米簇的负载,提高了[Mo_3S_(13)]~(2-)/BiOBr复合光催化剂的耐硫性能和光催化稳定性能。自由基捕获试验则揭示了[Mo_3S_(13)]~(2-)/BiOBr复合光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即光生电子被O_2捕获形成活性氧如·O_2~-用于染料的脱色。另一方面,光生h~+不仅可以直接氧化有机污染物,还会在BiOBr的价带(VB)上累积,进而跟H_2O反应形成羟基自由基·OH,氧化有机污染物。与Bi系光催化剂(Bi_2WO_6和BiOBr)相比,CdTe量子点复合半导体具有更好的可见光吸收性能,然而由于其表面含有大量含硫的化合物作为稳定剂,限制了Pt作为助催化剂来提高其光催化性能。[Mo_3S_(13)]~(2-)纳米簇已经展现出优异的耐硫性能,因此,论文研究通过水相合成法制备出CdTe量子点,并充分利用量子点表面存在的大量缺陷,将[Mo_3S_(13)]~(2-)纳米簇耦合在量子点表面。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产氢体系为CdTe量子点浓度为6.5×10~(-5) M,[Mo_3S_(13)]~(2-)纳米簇的最佳添加量为4.60×10~(-6) M,抗坏血酸的最佳添加量为20 mg/L,反应体系的pH为4.5。通过对比Pt-CdTe量子点与[Mo_3S_(13)]~(2-)-CdTe量子点光催化体系的产氢性能,得出[Mo_3S_(13)]~(2-)纳米簇在CdTe量子点光催化体系中,具有比贵金属Pt还要优异的助催化性能。在最佳条件下光照12小时,相对于[Mo_3S_(13)]~(2-)纳米簇的TON可以达到2653。同时,稳定性测试实验表明[Mo_3S_(13)]~(2-)-CdTe复合光催化剂具有更加优异的光催化稳定性。通过对[Mo_3S_(13)]~(2-)-CdTe光催化体系的产氢机理分析,揭示了CdTe量子点通过表面悬挂的Cd~(2+)跟阴性纳米簇[Mo_3S_(13)]~(2-)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Mo_3S_(13)]~(2-)-CdTe光催化剂。[Mo_3S_(13)]~(2-)纳米簇,作为助催化剂能够快速转移量子点表面产生的光生电子,抑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而[Mo_3S_(13)]~(2-)纳米簇上的产氢活性位点,在捕获电子的同时,能够催化质子反应,产生氢气,大大提高了体系的产氢性能。虽然CdTe量子点表面含有稳定剂,但是在光催化过程中,也非常容易发生光腐蚀现象,导致光催化体系的性能变差。为了克服CdTe量子点易被光腐蚀的缺点,进一步提高CdTe量子点对太阳光的利用效率,研究通过控制CdS在CdTe量子点表面的生长,获得具有优异光催化产氢性能的CdTe/CdS核/壳量子点。研究结果表明,CdS的包裹,既可以增强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又对量子点表面进行了钝化,从而增强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将制得的水溶性CdTe/CdS量子点和耐硫助催化剂[Mo_3S_(13)]~(2-)纳米簇结合,成功制备了[Mo_3S_(13)]~(2-)-CdTe/CdS复合光催化剂,并实现了[Mo_3S_(13)]~(2-)-CdTe/CdS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产氢。[Mo_3S_(13)]~(2-)-CdTe/CdS最佳的产氢条件为CdTe量子点浓度为6.5×10~(-5) M,[Mo_3S_(13)]~(2-)纳米簇的最佳添加量为4.60×10~(-6) M,抗坏血酸的最佳添加量为20 mg/L,反应体系的pH为2.5。通过对比Pt-CdTe,Pt-CdTe/CdS,[Mo_3S_(13)]~(2-)-CdTe与[Mo_3S_(13)]~(2-)-CdTe/CdS量子点光催化体系的产氢性能,得出[Mo_3S_(13)]~(2-)-CdTe/CdS量子点光催化体系表现出最好的光催化产氢性能,在最佳条件下光照20小时,相对于[Mo_3S_(13)]~(2-)纳米簇的TON可以达到12788。同时,[Mo_3S_(13)]~(2-)纳米簇在CdTe和CdTe/CdS量子点光催化体系中,具有比贵金属Pt还要优异的助催化性能。通过对光催化体系的产氢机理分析,得出CdTe/CdS量子点通过表面Cd~(2+)以及存在的S缺陷跟纳米簇[Mo_3S_(13)]~(2-)结合,形成了[Mo_3S_(13)]~(2-)-CdTe/CdS复合光催化剂。CdS的存在有助于CdTe表面产生的电子转移到CdS的导带上,同时,[Mo_3S_(13)]~(2-)纳米簇能够快速转移量子点表面产生的光生电子,抑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而[Mo_3S_(13)]~(2-)纳米簇上的产氢活性位点,在捕获电子的同时,能够催化质子反应,产生氢气,大大提高体系的产氢性能。(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刘鹏[6](2017)在《整体式Ti_(1-y)Mn_yO_x/CH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低温NH_3-SCR脱硝性能和耐硫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H_3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NH_3-SCR)是应用于柴油车尾气脱硝的重要技术。通常柴油车尾气在流经较长的管路后温度降低,因此NH_3-SCR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低温催化剂的开发。早期应用于车载SCR系统的贵金属催化剂虽然具有较好的低温SCR活性,但由于其工艺复杂、成本高昂、活性窗口较窄、易受SO_2中毒等缺点,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开发成本低廉、低温活性优良、活性窗口较宽且具有一定抗硫性的催化剂对于SCR技术应用于柴油车尾气脱硝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堇青石蜂窝陶瓷为基体,以具有优良低温SCR活性的MnO_x为活性组分,采用工艺简单、快速的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制备整体式Ti_(1-y)Mn_yO_x/CH催化剂,考察制备条件和烟气条件对Ti_(1-y)Mn_yO_x/CH催化剂SCR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燃烧液中Ti:Mn=1:6,点燃温度为350℃,涂覆次数为1次时为最佳制备条件;O_2含量3 vol%、空速30000h-1,为最佳烟气条件,Ti_(0.14)Mn_(0.86)O_x/CH催化剂在反应温度150℃以上时抗H2O性能优异;通过表征分析,发现Ti与Mn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有助于锰氧化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提高催化剂表面Mn4+/Mn3+,增加催化剂表面酸性位,有利于提高催化剂SCR活性。同时本文考察SO_2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并通过元素掺杂对催化剂进行改性,以提高催化剂的抗硫性。结果表明Ti_(0.14)Mn_(0.86)O_x/CH催化剂在含SO_2气氛下催化剂毒化现象明显,250℃时催化活性降低至20%左右。通过不同金属掺杂改性,催化剂的抗硫性有一定的提高,其中Ti_(0.14)Mn_(0.43)Ce_(0.43)O_x/CH催化剂具有最佳的抗硫性,250℃反应稳定时活性达到60%左右。通过研究表明催化剂的SO_2中毒产物为硫酸铵盐和MnSO4,导致催化剂的孔道堵塞、活性位点被覆盖,从而降低催化剂的脱硝活性;Ce元素的掺杂抑制了硫酸铵盐在催化剂表面的沉积,减少催化剂表面孔道的堵塞,从而提高Ti_(0.14)Mn_(0.43)Ce_(0.43)O_x/CH催化剂的抗硫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郭勇[7](2016)在《助剂对柱状MnO_x/PG-AC催化剂低温SCR脱硝性能及耐硫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因具有经济性和应用前景好而成为固定源烟气脱硝研究领域的重点。商业催化剂由于温度窗口高,在我国低温烟气领域难以推广,因此,低温选择性还原(SCR)脱硝技术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浸渍法制备催化剂,探究助剂添加对催化剂活性提高的原理,同时考察SO_2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本文通过浸渍法将锰氧化物(MnO_x)和过渡金属氧化物(HO_y,助剂)步负载到凹凸棒石-活性炭(PG-AC)复合载体上,制备出PG-AC负载锰氧化物及过渡金属氧化物(MnO_x-HO_y/PG-AC)催化剂,并与未添加助剂的MnO_x/PG-AC催化剂对比。经活性评价发现,添加过渡金属氧化物(FeO_y)的催化剂MnO_x-FeO_y/PG-AC的低温催化活性得到有效提升。经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能谱(XPS)及场发射扫描(FESEM)等表征手段分析可知:助剂FeO_y的加入促进了活性组分锰氧化物的分散,为催化剂提供了更多的催化活性位点。同时助剂Fe的掺杂明显调控了活性组分Mn~(4+)/Mn~(3+)的价态比从而显着地提高了催化剂的低温SCR性能。当Fe/Mn的摩尔比为0.8(Mn8-Fe(0.8))时,Mn8-Fe(0.8)/PG-AC/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低温SCR脱硝活性。本文还考察了SO_2对催化剂Mn8/PG-AC和Mn8-Fe(0.8)/PG-AC的影响。通过SO_2暂态实验探究催化剂的耐硫能力,并通过表征技术手段对毒化催化剂做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低温烟气中的SO_2对催化剂的脱硝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对两种催化剂的抑制的原理不同。Mn8/PG-AC催化剂活性降低的原因是:SO_2占据催化剂的吸附位点使得难以吸附其他气体;SO_2与NH3反应生成硫酸铵盐和活性组分锰的硫酸盐化形成的毒化物,附着在催化剂表面,使催化剂的脱硝效率下降。而Fe氧化化物的添加适度地减缓了活性组分Mn的毒化,从而改善了催化剂的脱硝活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段佳委,余仕侠[8](2014)在《某种轻型客车SCR后处理系统耐硫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压共轨+SCR技术是发动机实现国Ⅴ排放两种典型路线的一种,而低硫燃油的供应是柴油车实现国Ⅴ排放标准的重要支撑。高硫含量燃油的长期使用势必会导致发动机及后处理系统产生故障,影响顾客的正常使用。以某种轻型客车(GVW>3.5t)匹配SCR后处理为例,着重探究SCR后处理在整车实际应用中的耐硫性。(本文来源于《汽车零部件》期刊2014年12期)
黄德军,朱红国,罗宏伟,魏厚敏,谷雨[9](2014)在《重型车用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耐硫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燃用硫含量为320mg/kg及33mg/kg的两种柴油,在发动机台架上对氧化催化转化器(DOC)进行了185小时老化试验及欧洲稳态工况(ESC)排放。燃用33mg/kg硫含量柴油对DOC进行脱硫处理。分析老化过程中功率及排气背压变化;对比分析老化前后原机及DOC状态下的ESC排放特性;分析了脱硫过程DOC排放特性。结果表明,背压及发动机功率变化均很小;老化试验前后相比,原机排放变化很小;DOC催化转化效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利用排气高温对DOC脱硫可恢复催化氧化能力。(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4年06期)
满雪[10](2010)在《负载型金属催化剂上合成气制甲醇反应体系的耐硫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共沉淀法制备的系列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合成气制甲醇反应性能,考察了催化剂上合成甲醇反应体系的耐硫性能。结果表明,Cu/ZnO催化剂显示出较好的甲醇合成反应性能,但该反应在含硫气氛下迅速失活;Pd/CeO_2催化剂体现出良好的甲(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0年04期)
耐硫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固相球磨法以Ce_2(C_2O_4)_3为前驱体制备了Ce基SCR脱硝催化剂CeTiOx-fresh。将得到的催化剂在含有1500 ppm的SO_2的反应气氛下反应40 h和60 h,得到高硫条件下SCR反应后的CeTiOx催化剂,分别记为CeTiOx-40h和CeTiOx-60h。考察了反应前后催化剂的NH_3-SCR反应活性(如图1所示),对于样品CeTiOx-fresh,在280°C时其NO转化率即达到93%。而经含硫烟气条件下反应40 h后,在350°C时NO转化率可达到90%以上,继续延长反应时间,活性无明显变化。采用XRF和XPS等技术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硫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茂重,于学华,赵震.3DOM-mTi_(0.7)Si_(0.3)O_2担载钾锰氧化物催化剂催化燃烧炭烟颗粒稳定性及耐硫性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2].朱红太,宋丽云,尹孟奇,何洪,李坚.Ce基SCR脱硝催化剂的耐硫性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3].高克卿.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界面稳定性及耐硫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高克卿,樊丽权,王状,刘晓天,熊岳平.提高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镍基阳极耐硫性的研究[J].陶瓷学报.2017
[5].岳东亭.耐硫性[Mo_3S_(13)]~(2-)纳米簇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及光解水制氢方面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7
[6].刘鹏.整体式Ti_(1-y)Mn_yO_x/CH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低温NH_3-SCR脱硝性能和耐硫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7].郭勇.助剂对柱状MnO_x/PG-AC催化剂低温SCR脱硝性能及耐硫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8].段佳委,余仕侠.某种轻型客车SCR后处理系统耐硫性研究[J].汽车零部件.2014
[9].黄德军,朱红国,罗宏伟,魏厚敏,谷雨.重型车用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耐硫性试验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4
[10].满雪.负载型金属催化剂上合成气制甲醇反应体系的耐硫性[J].工业催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