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网络下载的爱情(论文文献综述)
曾夏夏[1](2021)在《抖音在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凭借其趣味性、直观性、互动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其中,抖音作为一款由中国原创的短视频应用软件深受海内外用户喜爱。在对外汉语领域,短视频作为新兴教学资源或教学工具,能更好地辅助教师开展线下与线上教学。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类短视频大多取材自传统教材配套视频、影视作品或文化介绍类视频。因此,将抖音这类具有娱乐性质的短视频平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属于新的尝试。本论文结合本人在南非实习期间运用该教学方法开展的教学实践展开研究,旨在研究抖音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及不足之处。首先,绪论部分概述了当前南非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同时,分析了抖音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其次,对如何从抖音中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进行示例,总结了选取视频原则。并依据该原则从抖音中选取《HSK标准教程》中的词汇、语法、主题三大类视频,集成可供参考的素材库。并使用教学素材进行初、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此外,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对课堂练习情况进行教学前后对比。结果显示,抖音在提升学习者兴趣、提高其汉语综合运用能力方面有一定促进作用。最后,结合当前该教学方式使用现状、教学实践具体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提出了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与建议,并指出其局限性。
周怡帆[2](2020)在《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城镇快速一体化发展带来自然村落减少,使用汉语方言的人群在迅速递减,诸多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族人老龄化而迅速消亡。方言(1)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活化石,还是语言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更是语言生态发展的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现阶段方言面临的困境实则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从“不敢说”到“不愿说”到现在的“不会说”,形成当代人虽拥有乡愁却难正乡音的现状。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将方言进行传播、保护和传承是本文的研究起点。本文立足于方言传播的现状与事实,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将语言学与传播学相结合,从全媒体视域对方言传播图景、方言传播模式和方言传播省思及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全面审视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逻辑演进,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方言提供新路径、建立新范式。全文共五章分三个层次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层次:研究问题和相关概念的确立,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理清思路,确立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价值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全媒体与方言传播联合共生的关系,对方言传播的内涵、外延、性质、属性进行阐述,对全媒体方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现实动因和挑战进行考察。第二层次: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解构,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层次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方言节目、方言电影、方言微平台、方言短视频、方言出版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调查和研究,探寻不同形态下方言传播的特征、规律和问题。同时,就现阶段方言传播的模式进行总结,提出语言资源保护模式和参与传播模式。第三层次:方言传播机制和范式的建构,包括第五章;基于前四章的研究和梳理,对全媒体方言传播进行省思并创新性地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新机制和新范式,为后人研究提供新思路。通过详尽的调查数据和分析,阐明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缘起、现状、困境和对策。运用三个层次的逻辑递进,拓展方言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献策助力。
冯聪[3](2020)在《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源于我对于英语影片的喜爱,以及对影视翻译日益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受到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与启发。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的开放和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了我国观众的视野,引进影片有配音的也有原声配字幕的,其中很多译制影视作品都引发了国内观众极大的热情。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找出英语电影译文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翻译策略,并找出其背后的种种影响因素以及影视翻译的共性。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英汉平行语料库,其中包括50部奥斯卡获奖或提名电影的中文字幕及其对应的英语原文字幕作为主体文本,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由215部中国现当代题材的故事片语料库,作为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文本,用来对比研究,发掘出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50部英语电影的译文字幕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研究。在语料库统计中,我们借助语料统计软件对英语电影译文和中国电影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发现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性,及其可以改进完善之处。之后,在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进行定性分析,从多个角度研究电影字幕翻译策略及其成因。本论文旨在借助语料库翻译学对影视翻译从一个新的角度做出研究,弥补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在这个研究方向的空缺。本研究概述了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国内外在这两个研究领域有待改进之处,描述了影视翻译中最主要的两种译制模式,即配音翻译与字幕翻译。本研究在主体部分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电影译文的定量分析研究,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和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对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和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字和词汇的分级值,找出各个级别的特色字和特色词,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可以改进的地方。中国电影原文与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对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用词与句式上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的借鉴。通过中国电影原文特色字、特色词、特色句的对照,我们也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里翻译得极为精彩的许多例句,可供翻译学习者和研究者参考。本研究在主体部分还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我国英语电影翻译的定性研究,借助文体学、修辞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影视翻译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又将网络字幕与影院官方字幕进行对比研究,已发掘出其中的差异和背后成因。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两点:首先是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从高频、中频、基础这三个层面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分段式的定量分析,发现中国电影在词长句长、用字用词用句、句首句尾、成语和四字格词语使用等方面有许多十分鲜明的特点,值得英语电影翻译学习借鉴;其次是在频值、倍值等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对英语电影在翻译的层面上进行了定性研究,发现口语小词和感叹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差异,粗俗语在汉译过程中有隐化倾向,中国电影在成语和四字格词汇使用上有明显的口语化和多样性特色,文化负载词在汉译过程中经常采用归化策略,官方译文相比网络翻译明显更为口语化,这些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高度关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在研究的领域拓展方面,本文把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融合在一起,展开充分的定量定性研究,这在国内目前尚处于空白。二、在研究的视角拓展方面,本文把源语的原创作品在语言风格和特色上去对比翻译文本并指导翻译活动。三、在研究的指标拓展方面,本文采用了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库数值以及分级字表和词表的分段式研究方法来分析电影文本。四、在研究的语料拓展方面,本论文用一个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与三个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做比较,为准确分析评判英语电影译文的字、词、习语、短句、句首、句尾提供了很好的标杆。
谢海潮[4](2019)在《流媒体环境下流行音乐的生态特征及现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信息科技的发展引领着人类的进步,数字化时代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模式,信息知识和科学技术逐步取代了以物质能量为主的生产力。人类思想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媒介的演进和变革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信息化时代,传播手段不断更新换代,流媒体的出现开启了信息传播的一扇新的大门,将传播方式再次升级,“流”技术开始广泛应用,音乐的传播紧随科技的脚步。流媒体音乐平台为音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传播途径,它的出现使音乐的欣赏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媒体已成为现在音乐传播的主要途径,流媒体音乐播放器成为音乐传播的重要平台。在世界唱片协会联合会(IFPI)公布的《2018全球音乐报告》中,2017年度全球音乐市场中流媒体收入增长41.1%,占全球录制音乐总收入的38%,中国地区总体收入增长35.3%,其中流媒体就占据增长的26.5%。数据可以看出,流媒体近些年来在音乐传播领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流媒体音乐传播的特点,从文化学和传播学两个视角对流媒体音乐传播方式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利用埃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分析流媒体音乐平台出现并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并举例分析流媒体环境下流行音乐的传播特征;通过生态学的理论解读了两大流媒体音乐平台的生态结构,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网易云音乐的传播思路;从文化角度对流媒体平台中中国化音乐现象进行分析。
郑妍[5](2019)在《古风歌曲的文本构成与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武侠、仙侠游戏在中国的流行催生了古风歌曲这一带有明显亚文化属性的网络音乐样式。网民创作高潮的到来则推动了古风歌曲的发展。但是,不同于某些戏谑型的网络歌曲,古风歌曲常以流行的形式承载厚重的意义。例如,在传播音乐的同时,古风歌曲也能够传递一些古典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在古风歌曲的帮助下,中国的青年群体不仅可以实现对民族音乐的认同,也更乐于对传统文化保持持续性关注。那么,古风歌曲何以具备如此强大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这与它丰富且厚重的文本内容有着密切关联。为进一步探究古风歌曲文本的形式与内涵特征,笔者将选取50首具有代表性的古风歌曲作品作为本文的研究语料以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主要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古风歌曲的定义、产生条件和发展历程。第二章描述了抽取歌曲样本以及对文本内容进行编码、统计的过程与结果。第三至五章以第二章的调查内容为基础,通过对50首古风歌曲的整体性分析,总结了构成古风歌曲文本的内容、形式与特征。在第三章,以各文本出现的频次为划分标准,笔者将它们分别归纳进基础文本和附属文本,并总结了各文本形式的基本特征;第四章从主题、形象、时空背景等方面阐述了古风歌曲文本内容的主要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第五章结合案例总结了古风歌曲创作者的三种文本处理技巧和基本特征。通过问卷调查法,笔者在第六章中了解到了受众对具有如上文本特征古风歌曲的需求与偏好。经过分析与研究,笔者发现:古风歌曲多元化的文本可以满足受众差异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古风歌曲通过在文本中传递传统价值观与审美观可以满足受众习惯性、继承性的消费需求;消费边界模糊的古风歌曲文本则可以满足受众的创新性消费需求。但与此同时,古风歌曲的文本创作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故基于本次研究,笔者为古风歌曲的创作者提出了相关建议。总的来说,本文是对古风歌曲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较受欢迎作品的内容研究。因此,论文将借此帮助更多学者详细了解到这一新兴音乐样式的文本构成形式和内容特征,也将启示古风歌曲的创作者对受众需求与偏好给予更多关注。
赵宸[6](2019)在《品牌视频网站用户的电影观影行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覆盖率的不断升级与扩大,使用各类移动设备在品牌视频网站观看电影成为了普遍的艺术消费活动。品牌视频网站电影观影以其独特的“多样性”、“便捷性”和“交互性”特征,被越来越多的电影爱好者所接受,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品牌视频网站用户的电影观影行为对于电影在品牌视频网站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学术界对于品牌视频网站电影观影行为分析的研究体系尚不成熟,在理论体系及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及适用性上都有所欠缺,远不能满足品牌视频网站及线上电影的发展需要。因此,研究品牌视频网站用户的电影观影行为,对于科学地分析与预测用户的观影行为特征、高效地开展视频网站电影艺术生产及营销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理论研究构建品牌视频网站电影观影行为理论体系,并在对电影观影行为模式研究规律的总结和品牌视频网站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品牌视频网站电影观影的环境,确定影响用户电影观影行为的因素,提出实施的对策。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国内外品牌视频网站、电影观影行为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二是基于一般电影观影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品牌视频网站的特征,界定品牌视频网站电影观影行为的内涵;三是在借鉴科特勒的“刺激—黑箱—反应”消费行为分析构架的基础上,结合影视艺术领域观影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了品牌视频网站用户电影观影行为分析框架及其构成因素;四是运用抽样调查法采集了品牌视频网站用户电影观影行为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品牌视频网站用户电影观影行为的特征;五是基于品牌视频网站用户电影观影行为的特征,提出了促进品牌视频网站电影创作与品牌视频网站电影市场开拓的对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四个方面:一是界定了品牌视频网站电影观影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二是构建了品牌视频网站电影观影行为的分析框架;三是开发了品牌视频网站用户观影行为的调研问卷;四是基于用户观影行为特征,提出品牌视频网站优化对策。
王百娣[7](2019)在《新媒介文学生成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托日新月异的数字化互联网技术通过多媒体终端实现海量信息即时、互动、共享传播的“新媒介”,作为催动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技术引擎和人类与文学互动的新渠道,构建出以网络文学为主体的新媒介文学样态,不仅在中国当代文学场中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以往依托机械印刷媒介为主的传统文学构成文学基本的现实关系,而且凭借其海量的生产与传播规模正在向中国当代文学场的中心移动,推动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格局的新变。在新媒介文学的盛宴狂欢下,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媒介学派的媒介观以及国内学者单小曦、欧阳友权等人的媒介文艺学理论为新媒介文学生成传播的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在这里,媒介的技术性、讯息性、人的延伸等特征孕育了新媒介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媒介存在论的视域下,新媒介文学在生产机制、传播秩序等方面衍生出种种新变,呈现出与传统文学或传统精英文学的种种不同乃至博弈,其中也蕴藉着诸多或技术性或文学性、或创新或困顿等的特点、规律。首先,新媒介文学文本书写模式的突出特征是虚拟性,它呈现出与中国文学传统包括现代文学传统形态的诸多迥然不同或转型新变。它以解构性的虚拟现实技术重塑了传统文学中的现实真实与文学真实的关系,构筑了一种幻想世界的抽象空间;它以消解教化与消解精英的通俗性诉求表现了当下社会市民心态的类型化、游戏化体验;同时也以图文并陈的影像化叙事带来了复合符号文本形式的新鲜的视觉性冲击,以感性生命的世俗化审美带来了“草根性”的快感性娱乐体验。其次,新媒介文学以其开放性的运行秩序分化、重组了传统文学的生产机制。媒介的技术性、媒介性等特征一方面促成了创作主体的嬗变新生和文学权力话语的媒介性营造,开拓了文学生产空间的变革;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文学产业化生产的媒体性商业资本介入,导致了创作者、经营者、阅听者共享共赢的文学创作平台的转型升级。从而也引发了文学评估体系的标准重构和文学生存样态的媒介性发展,引发了文学文本叙事的写作变迁和文学类型模式的媒介性通俗化发扬。再次,新媒介文学以其共时性的实时交互效应重建了文学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效果。它通过文学网站、移动终端等传播路径的机制构建,实现了文学载体平台的移动化、社交化,实现了亲民效果、导向传播等有效传播;它从受众群体的多种需求变化出发,通过“读者的文本”来展开文学交往关系的互动性,实现了情感诉求的弥补性、自我发展的大众化等方面的文学挑战和世俗化追求。这种“受众本位”的能动传递使文学生产传播呈现出一种“超文本”的蜕变,如受众身份的不断衍生和受众欲望的反向辐射等内在特质的变化生成了文学话语权力的多元改观,影响了文学审美鉴赏的接受和文学意义的解读。最后,如何面对新媒介文学的勃勃生机和窘迫困境,如何让新媒介文学资源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两者之间进行积极地兼容互补,是令人深思的。我们必须看到,一方面,新媒介文学的价值是历史性的革命性创新,它以多介质的新媒介技术创造了文学生产传播机制的大众化勃兴,以多渠道的产业链创造了文学文本优化增殖的最大化开发。另一方面,新媒介文学的文学本体性存在着诸多的迷失错位,它表现在生产链条方面的商业化、功利化,写作模式方面的公式化、套路化以及诸多的盗版抄袭等的“顽疾”,都较为突出地显示出文学创作的主体虚位、文学文本的文学性消解和文学生产秩序的混乱失度。那么,我们就应该深入思考并进一步地明确新媒介文学与传统文学共存共荣发展的探索之路:两者优化整合的基本立场是不容置疑的,中国文学数千年延续下来的文学传统及其内涵永远是本体性的主体存在,新媒介文学生态发展的道路及其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是任重而道远的,诸如,媒介性文学存在的工具载体和文化观照的理性制约、数字化文学形态的技术优势和艺术规律的理论审视、技术性“祛魅”与文学本位“原点”的坚守博弈等与生产机制的完善、批评体系和文学主体的强化等相关的问题,并提出新媒介文学与传统文学终将互为媒介、互为内容、和谐共生,共同构筑文学健康有序生态的必由之路。
王雨昕[8](2019)在《“乙女向”手游趣缘群体消费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游戏产业的日益发达,女性用户在我国游戏亚文化领域强势登台,打破了男性向游戏占我国游戏市场大部的局面,引起消费格局向“她”的转变。“她”经济趋势下的“女子力”不可小觑,“她游戏”爆发已然成为社会公论。以《恋与制作人》为首的“乙女向”手机游戏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其趣缘群体的狂欢景观也引起了海量话题和火爆讨论。女性玩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虚拟游戏世界体验另一种人生,来满足所谓的“少女心”,她们对游戏虚拟产品和衍生品的消费行为呈现出粉丝消费的狂热性。引起趣缘群体消费“乙女向”游戏的原因包括了游戏厂商的多种营销手段的引诱等外部原因,也包括了趣缘群体特殊的消费动机、消费心理和消费态度等内部原因。游戏公司贩卖少女幻想的同时形塑着玩家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念,游戏消费者以为自己在游戏中找到了理想的自我意义从而心甘情愿地清醒着沉沦,上演着一场场消费主义笼罩下的自我欺骗式的悲情狂欢。在消费手游的过程中,女性玩家不仅投入了大量时间、金钱,还倾注了真情实感,但她们不仅仅作为趣缘群体、作为粉丝被动地回应商业文化,更借由参与的力量赋予文化商品的意义,把商业文化产品作为理解现实世界和分享彼此价值观念的资源。沉迷乙女梦境的消费行为背后是游戏公司设下的消费主义陷阱,乙女玩家们基于符号意义的享乐主义消费不仅是对现实生活和两性关系的不满、反抗和逃避,更是对自我的思考和对两性乌托邦的期盼。本文主要对趣缘群体热衷消费“乙女向”游戏这种消费现象、消费行为的因果进行研究,她们消费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怎样去理性认知这种消费行为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不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这种游戏消费的受众行为,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消费,而是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认知这种趣缘群体消费乙女文化的现象,进行社会价值判断和理性归结。
Rasuleva Nigina[9](2019)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网络文学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与美国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列的四大文学现象,研究其发展历史,探索其成长轨迹,对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网络文学产业按流程可以分成生产、流通、接受三个部分,“生产”研究网络文学主体即作家,“流通”研究网络文学的载体网站及其运行模式,“接受”研究网络文学的国家治理及作家和网站读者的关系。网络读者在网络文学作品成长的各个环节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接受主义理论,是读者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对网站来说读者是消费者,对政府来说读者是民众,吸引消费者,服务民众构成网络文学载体和网络文学治体的核心目标。网络文学主体研究,以痞子蔡、安妮宝贝、唐家三少、余秀华四位作家为例,他们代表了网络文学作家成功的不同路径。痞子蔡代表的一类作家,是业余进行创作,网络空间是他们放松精神的娱乐场,体现的是一种“网络有文学”现象,却孕育了自由与解放。痞子蔡本人第一次实现网络作品的在线交易,使网络文本变成了真正的网络作品,开辟了网络文学变现的先河,堪称网络作家第一人。安妮宝贝代表的作家们,把网络当做宣传个人作品的工具,深入研究网络运用之道,在网络上赚取人气,在线下出版获得利益。他们与网络的关系是文学为体,网络为用的关系,网络与文学之间还没有完全融合,或者说网络文学在他们这里还只是“网络+文学”,这类作家通过网络取得宣传效果之后,便会退出网络继续从事传统文学的工作。唐家三少代表的作家们在网上写作,在网上获得收益,网络与文学实现了真正的融合,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体现出鲜明的“网络文学性”,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这时网络文学产业化。在此基础上的IP运营,拓展了网络文学的边界,形成网络文学的大神,但也出现了大神霸榜现象,折射出资本对文学的双刃剑作用。余秀华代表的作家们,跳出大神霸榜的竞争,独辟蹊径,走小众化路线。网络对他们来讲是独立存在的空间,既没有运用网络的刻意,也没有对网络的依赖,更没有离开网络无法存在的尴尬,是网络与文学的新形态,至此文学从网络中脱离出来变成与之相辅相成的精神存在,预示着网络文学概念的新衍进。网络载体研究,以天涯论坛、榕树下、起点、翼书网四家为例,分析作为网络文学载体的网站及其经营模式,指出不同类型网站经营方略不同是为了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以及相同读者对网文的不同期待而作出的市场行为。天涯论坛发帖跟帖模式,正是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互动交流的结果,也体现出网络文学作者也是读者的特征,这跟传统文学作者与读者截然二分完全不同。在网络中每位网友都是写作主体,不仅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还可以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内容。当然,天涯论坛的贴吧还带有碎片化随机的成分,只能看作是网络文学的前驱。榕树下已经是比较正规的文学网站,它通过组织作者写作,读者付费阅读,运作网络文学作品的改编等活动,把网络文学真正变成了一种经济模式,使得网络文学真正从野蛮生长开启了规范化经营的序幕。起点中文网代表的原创文学网站是网络文学载体的主流模式,它们深挖读者需求,打造偶像化作者,全版权内容运营,实现文学与资本的双向互动,展示文学与网络技术的相辅相成发挥着重要的文学产业化的功能。在群雄逐鹿读者市场的时候,翼书网这类小而美的网站开始切割细分市场,改变网络通俗小说一统天下的景象,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于需要经过写作提升思维能力和工作技能的成长型群体,进行小范围服务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读者对内容的要求是网络文学永远进步的不竭动力,为满足尽可能多的读者要求,网站也开始合纵连横,终于出现了阅文集团这样的超级大鳄,也引来了政府对网络文学的特别关注和规范治理。网络文学管理者研究把官方对网络文学的管理作为研究对象。网络文学作为网络社会主要的文学存在形式,不仅是作品内容要被读者接受,其传播方式和社会影响也势必要经过管理部门的认可,网络文学的官方接受涉及到引导体制的建立和约束机制的实行。官方不仅要有效引导网站规范化经营,还要引导作者创作能够发扬主旋律,弘扬真善美的作品,一方面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消除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中国网络文学从野蛮生长向稳中求进的过程中,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以及《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等政策法规,以确保网络文学发展方向正确,任务落实到位、保障措施得力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的重要举措,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网络文学一切以人民为服务对象的前提下有序、雅俗共赏、高效的发展,从而发挥其激励斗志、鼓舞人心、繁荣文化、彰显风采的作用,这也是中国网络文学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为世界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优秀经验。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启示,首先它是中国传统文学滋养的结果,传统文学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智慧和灵感源泉。第二层面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了中国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促成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第三个层面,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独特的政治文化制度体制保障了中国政经文等事业的建设可以统一规划稳步落实,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外围环境。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经验无法复制,但是中国发展网络文学的措施和手段可以帮助其他国家利用网络进行文化的普及与提升。网络文学是产生于网络,并在网络上通过文字进行意象沟通实现智慧变现的艺术实践。网络文学是主体、载体、治体协调互动的产物,它创生于网络,成长于文学,成熟于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网络文学像中国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时代文学一样,也将成为网络中国的时代之文学。
俞灵灵[10](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指出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二、我的网络下载的爱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的网络下载的爱情(论文提纲范文)
(1)抖音在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抖音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 |
2.1 理论基础 |
2.1.1 输入假说理论 |
2.1.2 多模态理论 |
2.1.3 碎片化学习理论 |
2.1.4 移动学习理论 |
2.2 现实条件 |
第3章 抖音中的教学素材示例 |
3.1 抖音中相关教学视频内容选取 |
3.1.1 相关视频概述 |
3.1.2 相关教学视频内容选取原则 |
3.2 教学素材示例 |
3.2.1 词汇素材 |
3.2.2 语法素材 |
3.2.3 主题素材 |
第4章 抖音应用于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 |
4.1 教学思路 |
4.2 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HSK标准教程1》第三课《你叫什么名字》 |
4.3 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HSK标准教程4》第一课《简单的爱情》 |
第5章 教学效果反馈与评价 |
5.1 教学实践概况 |
5.2 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分析 |
5.2.1 问卷调查设计 |
5.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2.3 建议与访谈结果 |
5.3 课堂练习反馈分析 |
5.4 自我评价 |
第6章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与局限性 |
6.1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6.2 局限性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思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方言现状 |
1.1.3 研究思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 |
1.4.1 研究学术价值 |
1.4.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全媒体与方言传播的联合共生 |
2.1 方言传播的历史与逻辑演进 |
2.1.1 方言传播的内涵和外延 |
2.1.2 方言传播的性质与功能 |
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建构 |
2.2.1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界定 |
2.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动因考察 |
2.2.3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现实挑战 |
第三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图景解构 |
3.1 方言节目的多元与统一 |
3.1.1 方言节目的演化脉络 |
3.1.2 方言节目背后的价值演进规律 |
3.1.3 方言节目的文化本质与多元思考 |
3.2 方言电影的固守与转变 |
3.2.1 何谓“方言电影”与“方言元素” |
3.2.2 方言电影的创作流变 |
3.2.3 方言电影的价值意义 |
3.2.4 方言电影的文化透视 |
3.3 方言微平台的融合与创新 |
3.3.1 方言微平台全网数据呈现 |
3.3.2 微博中方言传播的裂变和激增 |
3.3.3 微信中方言传播的依存和互动 |
3.3.4 客户端中方言传播的分享和叙事 |
3.4 方言短视频的崛起与繁荣 |
3.4.1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延伸与突破 |
3.4.2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集中和力量 |
3.5 方言出版的嬗变与革新 |
3.5.1 EP同步构建纸电融合新平台 |
3.5.2 大数据与AR建立跨域沉浸新互动 |
第四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模式 |
4.1 方言传播的决策力量:语言资源保护模式 |
4.1.1 方言保护路径之单一的纸本记录 |
4.1.2 方言保护路径之多角度的调查保存 |
4.1.3 方言保护路径之全方位联动保护 |
4.2 方言传播的推动力量:参与传播模式 |
4.2.1 媒体近用:参与传播的切入口 |
4.2.2 媒介参与:建构公众的主体性 |
4.2.3 精英扩散:参与传播的突破点 |
4.2.4 大众赋权:实现参与的关键点 |
第五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省思与启示 |
5.1 方言媒介化传播的文化省思 |
5.1.1 传播主体价值偏离 |
5.1.2 传播源始精准缺乏 |
5.1.3 传播内容娱乐过度 |
5.1.4 传播过程监管困难 |
5.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多维启示 |
5.2.1 树立方言传播新观念,奠定语言资源根基 |
5.2.2 打造方言传播新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内涵 |
5.2.3 建构方言传播新机制,凸显语言多元魅力 |
5.2.4 创建方言传播新范式,提供语言发展动力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方言节目一览表 |
附录二 :方言电影一览表 |
附录三 :方言表情包一览表 |
附录四 :方言短视频一览表 |
附录五 :乡音情怀公众号内容统计一览表 |
附录六 :山西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 |
附录七 :口述史(一) |
附录八 :口述史(二) |
附录九 :国际音标的动漫设计 |
附录十 :言途网APP设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问题 |
1.5 论文的主体与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影视翻译研究 |
2.1.1 国内影视翻译研究 |
2.1.2 国外影视翻译研究 |
2.2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
2.2.1 翻译语言特征研究 |
2.2.2 翻译规范研究 |
2.3 配音与字幕翻译的特点 |
2.3.1 配音翻译 |
2.3.2 字幕翻译 |
第三章 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定量分析 |
3.1 语料分析方法概述 |
3.2 英语电影译文用字特色 |
3.2.1 高频特色字 |
3.2.2 中频特色字 |
3.2.3 基础特色字 |
3.2.4 中国电影特色字的参照 |
3.3 英语电影译文用词特色 |
3.3.1 高频特色词 |
3.3.2 中频特色词 |
3.3.3 基础特色词 |
3.3.4 中国电影特色词的参照 |
3.4 英语电影译文句子特色 |
3.4.1 一字特色句 |
3.4.2 二字特色句 |
3.4.3 三字特色句 |
3.4.4 句子首尾特色 |
3.4.5 中国电影特色句的参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语电影翻译语料库定性研究 |
4.1 基于语言层面的研究 |
4.1.1 口语小词的比较与处理 |
4.1.2 感叹词的比较与处理 |
4.1.3 粗俗语诅咒语的比较与处理 |
4.2 基于文化层面的研究 |
4.2.1 尊称敬辞的比较与使用 |
4.2.2 比喻词语的比较与处理 |
4.2.3 习语的比较与处理 |
4.3 基于官方译本的研究 |
4.3.1 多译本语言的比较与处理 |
4.3.2 多译本文化因子的比较与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之处 |
5.3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参考工具书 |
附录一:影视剧字频表 |
附录二:影视剧词频表 |
附录三:影视剧句频表 |
附录四:中国影视剧独特成语表 |
附录六:中国影视剧独特四字格词表 |
附录七:中国影视剧特色四字格词表 |
(4)流媒体环境下流行音乐的生态特征及现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流媒体与流行音乐 |
第一节 简述流媒体 |
一、流媒体的定义 |
二、起源与发展 |
第二节 流行音乐的定义及特性 |
一、流行音乐的定义 |
二、流行音乐的大众性 |
三、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和参与性 |
四、流行音乐的商品性属性 |
第三节 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回顾 |
一、留声机和唱片、磁带、CD唱片 |
二、广播和电视、新媒体传播 |
第二章 流媒体音乐平台及音乐传播特征 |
第一节 流媒体音乐平台出现的原因 |
一、文化需求 |
二、创新扩散 |
第二节 流媒体音乐平台的功能意义 |
一、分散权力 |
二、全球化 |
三、追求融合 |
四、赋予权力 |
第三节 流媒体环境下流行音乐的传播特征 |
一、即时性 |
二、泛空间性 |
三、广泛性 |
四、交互性 |
五、开放性 |
第三章 流媒体环境下音乐平台的生态结构 |
第一节 生态学相关理论 |
一、生态系统理论 |
二、信息生态学 |
第二节 流媒体音乐平台的生态结构——以TME音乐与网易云音乐为例 |
一、TME音乐——泛娱乐生态 |
二、网易云音乐——原创音乐人生态 |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理论解读网易云音乐的“发现与分享” |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
二、网易云音乐的“发现”和“分享” |
第四章 我国流媒体音乐平台中“中国化”音乐现象分析 |
第一节 文化的趋同与离异 |
一、文化趋同 |
二、文化离异 |
第二节 我国流媒体音乐平台中流行音乐“中国特色”现象 |
一、中国元素与文化自觉 |
二、方言歌曲与寻根意识 |
三、歌词的委婉表达 |
四、老歌新唱与怀旧情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古风歌曲的文本构成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古风歌曲概述 |
第一节 古风歌曲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古风歌曲的产生条件 |
第三节 古风歌曲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探索期(2004—2005年) |
二、融合发展期(2005—2015年) |
三、趋于成熟期(2015年至今) |
第二章 抽样单位与数据编码 |
第一节 抽样单位选取 |
第二节 数据编码 |
第三节 数据统计与结果记录 |
第三章 古风歌曲:构成文本内容的层次与特征 |
第一节 基础文本 |
一、歌词文本 |
二、器乐文本 |
第二节 附属文本 |
一、剧情文本 |
二、海报文本 |
三、视频文本 |
第四章 古风歌曲:构成文本内容的要素与特征 |
第一节 主题 |
一、情爱主题 |
二、个性化表达主题 |
三、江湖侠义主题 |
第二节 形象 |
第三节 时间背景与空间背景 |
第五章 古风歌曲:文本内容的处理技巧与特征 |
第一节 借助跨文本叙事捕获听众 |
第二节 应用视点花招实现共情 |
第三节 暗藏留白,为听众留存想象空间 |
第六章 古风歌曲:公众对古风歌曲文本内容的偏好与需求特征 |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调查对象对文本内容的偏好与需求 |
第三节 古风歌曲文本内容对公众需求的满足 |
一、多元化的文本满足公众差异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
二、传递传统价值观与审美观的文本满足公众习惯与继承消费需求 |
三、消费边界模糊的文本满足公众的创新性消费需求 |
第四节 基于公众偏好与需求对古风歌曲文本创作提出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品牌视频网站用户的电影观影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品牌视频网站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电影观影行为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品牌视频网站电影观影行为的相关研究 |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品牌视频网站电影观影行为的内涵界定 |
2.1 品牌视频网站的概念与特征 |
2.1.1 品牌视频网站的概念 |
2.1.2 品牌视频网站的特征 |
2.2 品牌视频网站电影观影行为的内涵 |
2.2.1 电影观影行为的概念 |
2.2.2 品牌视频网站电影观影行为的内涵定义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品牌视频网站电影观影行为分析理论设计 |
3.1 电影消费行为分析模型选择与优化 |
3.1.1 科特勒的消费行为分析理论 |
3.1.2 电影消费行为分析模型的比较分析 |
3.1.3 电影消费行为分析模型的优化 |
3.2 视频网站电影观影行为分析模型 |
3.2.1 网站与视频网站消费行为分析理论 |
3.2.2 网站视频消费行为分析理论的借鉴 |
3.2.3 视频网站电影观影行为分析理论的借鉴 |
3.3 品牌视频网站电影观影行为分析的因素总结与解释 |
3.3.1 刺激因素 |
3.3.2 黑箱因素 |
3.3.3 反应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品牌视频网站电影观影行为调查设计 |
4.1 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
4.1.1 调查的目的 |
4.1.2 调查的对象 |
4.2 调查问卷设计与优化 |
4.2.1 调查问卷题项编制 |
4.2.2 预调查 |
4.2.3 正式调查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品牌视频网站用户电影观影行为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
5.1 数据描述性统计与质量分析 |
5.1.1 样本基本情况描述分析 |
5.1.2 信度检验 |
5.1.3 效度检验 |
5.2 品牌视频网站用户电影观影行为“刺激”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1 “营销刺激”因素统计结果 |
5.2.2 “其它刺激”因素统计结果分析 |
5.3 品牌视频网站用户电影观影行为“黑箱”因素结果与分析 |
5.3.1 “个人特征”因素统计结果 |
5.3.2 “观影决策过程”因素统计结果分析 |
5.4 品牌视频网站用户电影观影行为“反应”因素结果与分析 |
5.4.1 “观影选择”因素统计分析 |
5.4.2 “观影后行为”因素统计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用户观影行为特征的品牌视频网站优化对策 |
6.1 打造品牌视频网站的特色优势 |
6.1.1 聚焦用户对电影题材的偏好,打造网站的差异化优势 |
6.1.2 掌握用户对电影品牌的偏好,精选优质品牌影片 |
6.2 提升品牌视频网站的促销水平 |
6.2.1 改进广告播放策略,确保用户观影的舒适度 |
6.2.2 提高广告创意水平,增强广告内容的吸引力 |
6.3 提高品牌视频网站的保障能力 |
6.3.1 优化网站搜索功能,充分展示优质的影片资源 |
6.3.2 提高平台服务水平,增强网站用户的归属感 |
6.3.3 增强平台技术能力,提供高质量的观影环境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创新点 |
7.1.1 研究总结 |
7.1.2 创新点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附录 A:图表索引及来源 |
附录 B:品牌视频网站用户电影观影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 C:品牌视频网站用户电影观影行为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
(7)新媒介文学生成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理论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混沌与清晰:新媒介文学的崛起及其盛宴 |
2.1 媒介的存在:新媒介文学的理论界定与性状 |
2.1.1 媒介的强势话语:媒介即讯息与新媒介的本质诠释 |
2.1.2 媒介是人的延伸:被媒介技术改变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
2.1.3 媒介与文学共生:新媒介文学文本的媒介性建构 |
2.2 媒介的狂欢:新媒介文学的问世与当代文学格局新变 |
2.2.1 新媒介文学的异军突起与新媒介时代的历史性演进 |
2.2.2 文学期刊的渐趋边缘与文学出版的革新转型 |
2.2.3 影视文学的影像化书写与文学格局的跨界表达 |
2.3 媒介的环境:新媒介文学的产生与文学生产传播方式的变革 |
2.3.1 新媒介技术的变革求新与文学生产传播方式的质变 |
2.3.2 新媒介场域的资本博弈与文学生产运营规则的革新 |
2.3.3 媒介环境的权力话语与新媒介文学生产与传播机制的技术性运作 |
2.4 媒介的文本:新媒介文学的存在样态及其类别划分 |
2.4.1 网络文学: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文学生产与传播 |
2.4.2 “微”文学:基于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文学诉求 |
2.4.3 超文本文学:基于数字链接技术的跨媒体组接性形式实验 |
第3章 沿袭与创新:虚拟性与新媒介文学文本书写模式转型 |
3.1 幻想世界的抽象空间构筑:现实真实与文学真实的解构性虚拟 |
3.1.1 奇幻异域的魔法绝唱与社会现实观照的目的性消解 |
3.1.2 修仙境界的飘邈之旅与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规避 |
3.1.3 东方玄幻的择天改命与语言结构形式的艺术性稀释 |
3.2 市民心态的类型化呈现:消解教化与解构精英的通俗化诉求 |
3.2.1 都市生活的永远言情与日常凡俗情感的体验性狂欢 |
3.2.2 历史情怀的时空穿越与英雄主义梦想的仿真性戏说 |
3.2.3 “王者归来”的竞技博弈与众生共享的游戏化逻辑 |
3.3 图文并陈的影像化叙事:复合符号文本形式的视觉性冲击 |
3.3.1 文字被挤压的图像化结构:故事情节的直观性与平面性 |
3.3.2 人物被虚拟的单元格范式:性格心理的片断性与自由化 |
3.3.3 心绪被分享的欲望化叙述:传情达意的即兴性与互动性 |
3.4 感性生命的世俗化审美:“草根性”与“撒播感觉”的娱乐性体验 |
3.4.1 从审美走向欲望的精神聚餐:个体日常体验的浅表性与快感性 |
3.4.2 从静止走向流动的语言风格:网络媒介口语的对话性与浅表性 |
第4章 分化与融合:开放性与新媒介文学生产机制的运行秩序重组 |
4.1 创作主体的嬗变新生:文学生产机制的媒介性权利话语营造 |
4.1.1 传统作家的新媒体延伸:从线下到线上与文学生产空间变革拓展 |
4.1.2 网络专业作家的崛起:“白金写手”与文学创作方式的强势逆袭 |
4.1.3 大众网民作家创作狂欢:“微”文学路径与文学梦想的自由实现 |
4.1.4 机器写作的诞生:人机互竞与文学传统写作的颠覆性挑战 |
4.2 创作平台的转型升级:文学产业化生产的媒介性商业资本介入 |
4.2.1 全新的文学生产平台:创作者、经营者、阅听者的共享共赢 |
4.2.2 可持续的赢利经营模式:从付费阅读到全版权开发 |
4.2.3 文化舞台的精品化追求:从野蛮生长到“内容为王” |
4.3 评估体系的标准重构:文学生存样态的媒介性经典化倡导 |
4.3.1 媒介网络性的尺度与文学经典化的继承性探索 |
4.3.2 文本筛选的“好看”与传统文学鉴赏标准的动态化重塑 |
4.3.3 类型文学的代表性与网络原生要素的经典化重生 |
4.4 文本叙事的写作变迁:文学类型模式的媒介性通俗化发扬 |
4.4.1 类型化写作的发达:通俗文学创作模式的泛娱乐化开拓 |
4.4.2 “无叙事结构”的自由:新媒介文学文本结构的工具性加工 |
4.4.3 “触网而散”的无禁忌:新媒介文学语言的分享性随意 |
第5章 依赖与割裂:共时性与新媒介文学传播路径的实时交互效应 |
5.1 传播路径的机制重建:有效传播与文学载体平台移动化与社交化 |
5.1.1 文学网站:大数据计算与“传播者的文本”的有效传播 |
5.1.2 移动终端:快捷随机与文学阅读的碎片化“速食” |
5.1.3 微博路径:社交化资讯与“微话题”文学的亲民效果 |
5.1.4 微信路径:关系性朋友圈与文学“认知框架”的精准传播 |
5.1.5 补偿性路径:“文学榜/奖”与文学审美价值的导向性传播 |
5.2 传播受众的需求变化:“读者的文本”与文学交往关系互动展开 |
5.2.1 性别文化的差异性与文学情感诉求的弥补性挑战 |
5.2.2 青少年群体的网生性与割裂式成长主题的隐喻性戏谑 |
5.2.3 新民间立场的去边缘化与无限度发展自我的大众化可能 |
5.2.4 亚文化群体的互动仪式与网络虚拟空间的世俗化追求 |
5.2.5 日常生活经验的心理释放与浅层感官体验的短平快效果 |
5.3 “受众本位”的能动传递:读者中心与文学生产传播的“超文本”蜕变 |
5.3.1 受众地位的不断衍生:互动生成与文学话语权力的多元改观 |
5.3.2 受众阅读的自发拯救:“读”屏“听”书与文学鉴赏的时空转换 |
5.3.3 受众欲望的反向辐射:共识共谋与文学意义解读的脱冕渎圣 |
第6章 生机与忧思:新媒介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兼容互补共生共荣 |
6.1 文学媒介性的破旧立新:新媒介文学生产机制的革命性开拓 |
6.1.1 多介质多形态的新媒介技术与文学生产传播机制的大众化勃兴 |
6.1.2 多渠道多层次的产业链竞合与文学文本优化增殖的最大化开发 |
6.1.3 文学生存场域的“距离”消解与文学资源低成本的高效率传播 |
6.2 文学本体性的迷失错位:新媒介文学存在秩序的尴尬困境 |
6.2.1 创作主体的自由与虚位:文学生产商业化和功利化价值取向 |
6.2.2 文学创作的膨胀与贫瘠:写作模式公式化和套路化文学性消解 |
6.2.3 文学生产的失序与隐忧:盗版抄袭多发性和无序性的技术根源 |
6.3 文学生态发展的优化整合:新媒介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共存共荣 |
6.3.1 生产机制的完善:媒介性文学存在的工具载体和文化观照的理性制约 |
6.3.2 批评体系的强化:数字化文学形态的技术优势和艺术规律的理论审视 |
6.3.3 文学主体的应道:技术性“祛魅”与文学本位“原点”的坚守博弈 |
6.3.4 文学生态的构筑:新媒介文学与传统文学共存共荣与有序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乙女向”手游趣缘群体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乙女向”手游及其趣缘群体的概况 |
第一节 “乙女向”手机游戏概况 |
一、“乙女向”手游的兴起与现状 |
二、国内“乙女向”手游介绍及特点 |
第二节 “乙女向”手游趣缘群体画像 |
第二章 “乙女向”手游趣缘群体消费行为 |
第一节 “乙女向”手游趣缘群体的消费内容与方式 |
一、产品消费:基于功能性需求的游戏氪金 |
二、符号消费:基于情感性需求的衍生品消费 |
第二节 “乙女向”手游趣缘群体的消费行为特点 |
一、对美工、人设、CV和剧情的消费欲望高 |
二、角色排他性 |
三、注重情感体验 |
四、强调参与感且仪式化 |
五、偏爱“欧”“非”自我界定 |
六、以“女友粉”为身份表现的狂热性消费 |
第三节 “乙女向”手游趣缘群体消费伴生物 |
一、趣缘群体的游戏迁移 |
二、趣缘群体的狂欢盛典 |
第三章 引起“乙女向”手游趣缘群体消费的原因 |
第一节 引起“乙女向”手游趣缘群体消费的外部原因 |
一、手游文化中的女性玩家地位变迁——游戏“她天下”崛起 |
二、趣缘群体压力,参照群体影响 |
三、乙女游戏厂商的多方面诱惑 |
第二节 引起“乙女向”手游趣缘群体消费的内部原因 |
一、“乙女向”手游趣缘群体的消费动机 |
二、“乙女向”手游趣缘群体的消费心理 |
三、“乙女向”手游趣缘群体的消费态度 |
第四章 “乙女向”手游趣缘群体消费行为的理性审视 |
第一节 女性自怜意识的表达 |
一、乙女自怜意识的表达 |
二、自怜意识的双面影响 |
第二节 对于两性关系的重构 |
一、颠覆:理想男色的女性凝视 |
二、共融:乌托邦式两性关系 |
第三节 沉迷白日梦:期待、逃避和落差 |
一、白日梦产生原因:角色期待 |
二、普罗透斯效应:“化身”构筑白日梦 |
三、白日梦隐患 |
第四节 沉浸乙女梦境的背后——消费主义陷阱 |
一、乙女梦境中的消费主义表征 |
二、乙女梦境中的消费主义危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中国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研究 |
第一节 从写手到作家 |
第二节 网络狂欢的痞子蔡 |
第三节 网络反哺文学的安妮宝贝 |
第四节 网络孕育出的大神唐家三少 |
第五节 网络突破生活的余秀华 |
第六节 网络文学主体的自我规范 |
第二章 中国网络文学载体平台研究 |
第一节 技术发展带来的载体变革 |
第二节 萌芽期的网络论坛型载体——以天涯为例 |
第三节 人文情怀的网络栖息——以榕树下为例 |
第四节 台式机时代网络文学——以起点中文网为例 |
第五节 移动客户端的阅读与写作——以掌阅为例 |
第六节 闹中取静的小众阅读与写作——以翼书网为例 |
第三章 中国网络文学治体研究 |
第一节 网络文学主体与载体的博弈 |
第二节 网络文学治体的两手抓 |
第三节 网络文学治理体系的建构 |
第四章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经验启示 |
第一节 传统文学的生命力,涵养作家 |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生产力,科技支撑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附录:中国网络文学大事记(1994—2018)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士学位期间所作的成果 |
致谢 |
(10)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四、我的网络下载的爱情(论文参考文献)
- [1]抖音在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中的应用[D]. 曾夏夏.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2]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D]. 周怡帆. 山西大学, 2020(02)
- [3]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D]. 冯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流媒体环境下流行音乐的生态特征及现象分析[D]. 谢海潮. 深圳大学, 2019(11)
- [5]古风歌曲的文本构成与特征研究[D]. 郑妍. 宁波大学, 2019(06)
- [6]品牌视频网站用户的电影观影行为研究[D]. 赵宸.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7]新媒介文学生成与传播研究[D]. 王百娣. 辽宁大学, 2019(01)
- [8]“乙女向”手游趣缘群体消费行为研究[D]. 王雨昕.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D]. Rasuleva Nigina. 上海大学, 2019(02)
- [10]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