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土壤论文_马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裂缝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裂缝,土壤,矿区,水分,煤矿,容重,肥力。

裂缝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马坤[1](2019)在《榆神矿区采动地裂缝对土壤质量影响与损害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是中国重要能源之一,在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能源已占据到70%以上短时间内煤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矿区地表环境遭受破坏,煤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了矿区乃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其中就包括了采动地裂缝的问题。采动地裂缝使得地表土壤受损严重,因此需要对裂缝区土壤进行质量评价,为土壤修复与生态重建提供依据。本文选取了陕北榆神矿区为研究区域,在矿区内选择裂缝宽度为0~20 cm(小裂缝)、20~40 cm(中裂缝)、40~60 cm(大裂缝)的裂缝作为研究对象,并设置一个对照区,探究土壤理化指标在空间中的变化规律,并对矿区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采动地裂缝宽度的增加,距裂缝20、40 cm表层土壤含水率降低9%~~11%,距裂缝60 cm表层土壤含水率增加20.9%。距裂缝40、60 cm处,土壤孔隙度随着采动地裂缝宽度的增加而增大,增大了24.65%,随着采动地裂缝宽度的增加,表层土壤粘粒、细粉粒流失近30%,土壤沙化趋势明显。表层土壤中,叁种不同宽度采动地裂缝中,中裂缝土壤总氮、有效磷、铵态氮含量最大,表明采动地裂缝宽度为20~40 cm时,土壤养分指标受采动地裂缝影响较小。(2)相同采动地裂缝宽度下,裂缝区土壤含水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增加范围在10%~19%之间,且与对照区相比,采样深度为0~80cm时裂缝区含水率比对照区含水率大10%~20%,土壤粒径分布垂向上总体表现为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相比:粘粒、细粉粒含量较低,细砂粒含量较高,且与对照区相比,粘粒含量减小近50%,砂粒含量增加近100%,土壤沙化趋势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减小幅度在43.69%~68.18%之间,裂缝区表层土壤,距裂缝60 cm处比距离裂缝20 cm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大约22.25%;土壤全氮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加深而降低,0~10 cm层土壤全氮含量是40~60 cm层的两倍左右:小裂缝土壤铵态氮含量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同一深度,随距裂缝距离增加,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21%:土壤有效磷、有效钾空间分布基本保持不变。(3)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矿区土壤肥力,裂缝区与对照区土壤肥力综合系数均小于0.9,属贫瘠土壤,经过对比比较发现,裂缝区土壤肥力综合系数排序为:小裂缝>中裂缝>大裂缝。从各个指标的肥力系数进行分析,土壤有效钾肥力系数范围在2.17~2.45之间,属于肥沃水平,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肥力系数均小于0.9,属于贫瘠水平,说明裂缝区有机质、氮、磷含量不足。(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吴丽,田俊峰,汤洋,朱哲[2](2019)在《干旱半干旱矿区采煤裂缝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采煤塌陷裂缝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选取了阜新塌陷区为研究区,应用系统聚类、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塌陷裂缝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变化特征,分析了塌陷裂缝尺度、距裂缝距离和土壤含水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容重随着埋深线性增大,且容重的变化幅度具有明显的突变点,连通裂缝、隐伏裂缝和非塌陷区的突变点位置分别为50cm、70cm和150cm;同一尺度不同深度裂缝处,裂缝宽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裂缝同深度情况下,随着与裂缝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率越高,至2m后影响不明显。裂缝尺度影响了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裂缝尺度的增大使得土壤含水率平均偏差增大。(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郭巧玲,马志华,苏宁,杨云松,韩振英[3](2019)在《神府-东胜采煤塌陷区裂缝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采煤塌陷区裂缝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以神府-东胜煤田石圪台采煤塌陷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法对塌陷区不同宽度(8、4、3、2和1 cm)的裂缝和非裂缝区土壤含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地统计方法、Surfer11. 0对采煤塌陷区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同一深度的土层,裂缝区土壤含水量明显小于非裂缝区,且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小幅度不断增大。垂向分布上,裂缝宽度≤3 cm的测点,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说明宽度较小的裂缝对较深的土层含水量影响较小;而在裂缝宽度> 3 cm的测点,地面以下30 cm至60 cm的土层含水量明显偏小,说明宽度较大的裂缝对相对较深的土层含水量影响较大。对于土壤含水量的平面变化,各土层土壤含水量低值区均位于裂缝区的裂缝发育带,高值区位于非裂缝区的植被覆盖区。以上结果说明采煤塌陷区裂缝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土体结构,造成土壤含水量减少,影响土壤水空间分布,造成土壤水分流失,导致生态退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马坤,杨磊[4](2019)在《榆神府矿区台阶式地裂缝近距土壤水分的垂向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北麻黄梁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实验等方法,研究并揭示了台阶式地裂缝近距土壤含水量在垂向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台阶式地裂缝近距土壤在不同深度的含水率介于7.10%~13.14%,垂向上总体表现为土壤含水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存在先提高后降低的两段式变化特点,可能是土壤开裂,水分蒸发强度增大所致;第二,无裂缝区土壤含水率垂向上总体表现为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呈现先降低后提高的两段式变化规律;第叁,台阶式地裂缝近距土壤在除了表层以外的各个深度的含水率均高于无裂缝区土壤,且台阶式地裂缝对0~20cm土壤水分的干扰强烈。(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刘英,雷少刚,宫传刚,卞正富[5](2019)在《采煤沉陷裂缝区土壤含水量变化对柠条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煤塌陷引起的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对矿区植物生长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分析技术被称为植物受胁迫状态的有效探针,能够快速获取胁迫下光系统II光化学活性和电子传递的信息。研究采煤塌陷裂缝区植物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变化是揭示煤炭开采塌陷胁迫对植物个体生长影响的关键环节,能为大尺度下采煤沉陷区植物损伤机理研究提供基础。对于黄土高原半干旱矿区,土壤水分无疑是植物生长最重要的限制因素,而植物叶片叶绿素荧光变化采煤塌陷影响下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如何尚不清楚。为了弄清采煤沉陷裂缝影响下土壤含水量变化对柠条叶片叶绿素荧光响应的影响,选取神东煤田大柳塔矿区52302工作面为实验场地,在分析了采煤塌陷裂缝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的基础上,以生态修复物种柠条为研究对象,对采煤塌陷裂缝区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柠条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进行监测。结果显示:(1)由于煤炭井工开采在地表形成大量裂缝,破坏了土体结构,增加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面,加速了土壤水的散失。土壤水分含量随着与裂缝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从距离裂缝0 cm到30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从5.63%增加到15.07%;(2)裂缝区土壤水分降低,柠条受到干旱胁迫程度加重,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由O—J—I—P变形为O—K—J—I—P曲线。干旱胁迫通过干扰柠条叶片PSII电子供体侧、受体侧以及电子传递链的功能,严重的损害了柠条叶片光合机构的正常功能。(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秀娟[6](2018)在《裂缝及古土壤影响下黄土包气带水-气运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黄土分布较广泛,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各种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如过度灌溉等)剧烈增加,黄土高原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日益脆弱。陕西泾阳大量农田灌水引起黄土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改变,黄土滑坡频发。本文以陕西省泾阳县南塬滑坡区域的黄土为研究对象,对裂缝、古土壤进行模拟,采用土箱装置进行密闭和开放条下的非连续灌溉入渗试验。文中从湿润锋、水分和气压差叁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裂缝和古土壤影响下黄土包气带的水-气两相运移规律,以此了解水、气在滑坡发展中的作用。具体研究工作及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设计了土箱试验装置,对室内裂缝和古土壤的模拟、气体边界条件的控制给出尝试性方案。试验现象和数据表明试验方案的设计是合理的,整体试验完成较好,基本上反映了在裂缝、古土壤影响下水-气两相的运移规律。2.非连续灌溉时,湿润锋推进速度呈周期性推进;一个灌水周期内,灌水初始时湿润峰推进速度最大,随着水分运移深度的增加,表层土积水的减小,湿润锋的推进速度随之减小。土体中的裂缝加快湿润峰的运移,古土壤阻碍湿润峰的运移。3.非连续灌溉时,表层土含水率呈现周期性的先增大后稳定最后降低的规律;埋深20cm以下的土体中水分入渗过程为非饱和入渗,含水率总体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后降低。随土体埋深的增加,含水率开始变化的时间以及达到最大值的时间逐渐延长。经过多次灌水后,当水分下渗率和补给强度平衡时,含水率基本稳定。4.黄土内存在的裂缝形成优先通道,加速水分下渗。裂缝影响范围内土体相对于无裂缝区含水量较大,水分明显在裂缝周围聚集。随着距裂缝距离的增加,土体含水率逐渐减小。裂缝周围土体由于结构破坏较明显,持水能力减弱,灌水结束后积水消退,裂缝周围含水率降低。黄土内存在的古土壤严重阻碍水分的下渗,在古土壤上方形成上层滞水。当有裂缝将古土壤贯穿时,古土壤的上层滞水通过裂缝快速下渗,裂缝周围土体含水率快速升高;灌水结束后,古土壤上方靠近裂缝区土体的含水率明显减少。5.非连续灌溉时,密闭条件下土体中压差呈现周期性的先增大后降低的规律,开放条件下土体中气体排放通畅,压差变化小。随土体埋深的增加,压差响应时间滞后,压差值减小,释压速度较快;多次灌水后,土体饱和度升高,压差增加值较小,变化不明显。6.密闭条件下气体对水分的运移、含水率有较明显的影响。随气压的增加,气体对水分运移的阻碍越大,使得土体的含水率越高。古土壤阻碍气体的运移,使土体内气体压缩,压差增加;而裂缝形成排气通道,使土体内气体扩散,压差减小。(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5-23)

陈建平,朱哲,吴丽[7](2018)在《基于塌陷裂缝非连续均质的土壤水分扩散物理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被塌陷裂缝破坏的非连续均质土壤水分扩散情况,分别在水平土柱中设置0.5 mm、1 mm、5 mm、8 mm、11 mm、12 mm、15 mm宽度的裂缝模拟塌陷裂缝进行入渗试验。观测湿润锋值的变化,绘制含水率与Boltzmann参数、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关系曲线,分析裂缝对水分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润峰经过裂缝后锋面产生明显不一致性,土壤水分扩散方式转变为上升的垂向扩散与水平扩散两种方式并存的二维扩散;λ~θ关系曲线符合Boltzmann模型,裂缝增大了土壤水分扩散程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偏相关分析,得出裂缝与土壤水分扩散率呈显着负相关,即随着裂缝的增大土壤水分的水平扩散率逐渐降低,分析土壤水分扩散率与含水率关系曲线,将试验结果分成四种情况评价裂缝对土壤水分扩散率的降低情况。研究成果为塌陷区土地复垦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韩振英[8](2017)在《风沙区采煤塌陷裂缝对土壤物理及水分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能源的持续发展,我国煤炭能源开采规模日益加大,其引发的大规模塌陷地貌、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锐减、土壤性质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矿区的生产生活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石圪台煤矿地处神府-东胜特大煤炭基地,采煤塌陷裂缝广泛分布于区内,在该矿区内研究地裂缝对土壤特性以及土壤水空间变异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石圪台煤矿塌陷区浅层土壤(0~60 cm)为研究对象,对塌陷区不同裂缝特征条件下的土壤物理及水分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区内土壤水空间分布变异性进行全面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不同形态裂缝对土壤物理及水分特性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整体上,随裂缝密度和宽度增大,土壤容重、持水量以及细粉粒含量逐渐降低,而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和砂粒含量则逐渐增大;同一裂缝两侧,相对出露侧土壤砂粒含量、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较大,相对塌陷侧土壤持水量、容重较大。(2)不同裂缝密度条件下,随土层深度增加,各裂缝容重、田间持水量、粉粒含量、最大吸湿量呈增大趋势;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及砂粒含量呈减小态势。不同裂缝宽度条件下,随土层深度增加,饱和导水率呈减小趋势;田间持水量、最大吸湿量、细粉粒含量呈微小上升趋势;在裂缝处,随着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呈增加趋势;不同坡位土壤水含量变化规律为坡顶<坡中<坡底<丘间低地。(3)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地表裂缝的响应最为强烈。土壤性质的综合影响值为随裂缝密度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裂缝宽度对土壤性质的综合影响表现为,随宽度增加,影响值呈逐渐增加的趋势。(4)采煤塌陷裂缝对浅层土壤含水量的垂向变异性存在较大影响,表现为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程度在在表层(0 cm)和底层(40~60 cm)两端大于非裂缝区,在中间层(10~30 cm)小于非裂缝区,且均属中等变异强度。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分析表明,表层土壤空间相关性较强,底层土壤水分布较不均匀,呈中等空间相关性,且土壤水在0~60 cm各层变程均在30~50 m之间;各土层土壤水分低值区均位于裂缝发育带。(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7)

牛钰杰[9](2017)在《高寒草甸土壤裂缝形成原因及其生态学影响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区域,高寒草甸是其最主要的生态系统。当前该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而基于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人为活动干扰是关键诱因之一。放牧作为高寒草甸植被最主要的人为干扰方式,显着影响着植物群落组成,并直接影响着土壤结构。本研究在野外观察中发现,过度放牧的高寒草甸土壤发生大面积开裂现象,导致草地植物群落的异质性。土壤裂缝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其发育过程、发生机理等基本问题尚不甚明确。基于野外的大量观察,本研究从裂缝发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生态学影响两个主要方面着手,首先2013年在青藏高原东缘典型的高寒沼泽、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区开展调查研究,从不同气候带和景观尺度调查裂缝的发生区域,发现只有在高寒草甸有裂缝现象,并以斑块状镶嵌分布,且在一年中有开裂和愈合两个时期,裂缝愈合期的斑块形成了愈合裂缝凹槽和内部凸出部位两个明显不同的微生境类型。以此调查结果为基础,于2013-2015年,选择高寒草甸小尺度研究区,对应设置裂缝和非裂缝区3个重复样地开展研究。每个样地采用系统随机取样法,首先确定裂缝指标的取样样方以及对应的土壤、植被取样样方,取样之后将样方固定以便后续取样和对比分析,以此来明晰放牧干扰下高寒草甸土壤裂缝的发育规律和发生原因。之后于裂缝愈合时期,在每个裂缝区,选取9块裂缝斑块,在裂缝凹槽和斑块凸出部位设置样方,进行植被和土壤取样。最终从高寒草甸土壤和植被两个方面,探讨愈合裂缝形成后可能造成的生态学影响。结果表明:1.在景观尺度的调查发现,土壤裂缝仅发生在年均温度0.25±1.05℃和年均降雨550.11±60.60 mm的高寒草甸区,气温和降雨两个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裂缝的主要原因。高寒草甸土壤的开裂和愈合时间在一年中基本不变,即每年10月底开始裂开,次年3月裂缝达到最大(宽度可达3cm,深度可达30cm),5月初开始愈合,且开裂位置均在往年开裂处。在植被生长旺盛期的8月,裂缝的开裂面积占整个试验样地面积的17.96±1.15%。DCA排序表明,裂缝区样方在排序轴上的位置与非裂缝区样方的位置已发生明显的分化,植物种在裂缝区与非裂缝区的组成比例已发生极大的变化。非裂缝区杂类草和禾本科植物重要值显着高于裂缝区(P<0.05),而裂缝区莎草科和菊科植物重要值较高。在8月植物生长盛期,裂缝区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着高于非裂缝区(P<0.05)。非裂缝区表层土壤(0-25cm)温度在每个月份均高于裂缝区。裂缝区和非裂缝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性不显着,非裂缝区土壤容重和紧实度显着低于裂缝区(P<0.05),而土壤质量含水量显着高于裂缝区(P<0.05)。非裂缝区20-30cm的0.25-2mm土壤团聚体含量显着高于裂缝区(P<0.05)。RDA综合分析发现,土壤紧实度(10-40cm)、土壤含水量(10-30cm)和地上生物量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土壤裂缝的形成。2.在裂缝愈合期,对比愈合裂缝和非裂缝斑块凸出部位,分析裂缝造成的生态学影响可知,愈合裂缝凹槽的土壤中存储了大量种质资源,种子数量是斑块凸出部位同等面积储存量的3.15倍。在5月-10月愈合裂缝0-25cm土壤温度高于斑块凸出部位,而在10月至次年1月愈合裂缝0-10cm土壤温度在中午时间低于斑块凸出部位,而10-25cm土壤温度高于非裂缝区。愈合裂缝内部土壤紧实度和容重显着低于非裂缝区(P<0.05),而毛管孔隙度和质量含水量显着高于斑块凸出部位(P<0.05)。愈合裂缝10-30cm土层<1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显着高于斑块凸出部位(P<0.05)。愈合裂缝内富集大量的土壤营养成分,愈合裂缝内部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速效K含量均显着高于凸出部位(P<0.05)。这为植物群落的定植和扩散提供了基础。进一步分析发现,愈合裂缝内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度、盖度均显着高于凸出部位。植物分布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植物倾向于向愈合裂缝处转移,以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线叶嵩(Kobresia capillifolia)和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在愈合裂缝处大量分布。CCA排序表明,愈合裂缝导致土壤紧实度和容重显着低于凸出部位,对植物异质性分布造成最显着影响,同时为种子储存和萌发提供了场所,为植物群落恢复提供了新的微生境。综得,高寒草甸大面积土壤裂缝的形成是因为在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下,由于过度放牧导致土壤紧实度增加,地上生物量降低,土壤孔隙降低。在一年中气温降低时,土壤中固体颗粒的体积基本不变,但土壤中水分由于低温结冰,体积增大,发生冻融交替,进而导致土体移动,最终土壤裂开。但在气温回升后,裂缝重新愈合,由于形成位置相对较低的微地形,导致水肥愈合裂缝处富集,且土壤温度较高,温差较小,形成了植被生长的适宜生境,进而导致植物向愈合裂缝边缘转移,最终引起植物的差异性分布。(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5-31)

王锐,马守臣,张合兵,许传阳,郭增长[10](2016)在《干旱区高强度开采地表裂缝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和植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高强度开采地表裂缝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和植物群落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腹地的神府-东胜矿区上湾煤矿开采沉陷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分析裂缝两侧土壤和植物特征.结果表明:裂缝导致其两侧0~120 cm范围内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距裂缝越近,土壤含水量和w(碱解氮)越低.与距裂缝200 cm处相比,裂缝上0~40 cm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和w(碱解氮)分别降低16.8%和29.9%;裂缝下0~40 cm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和w(碱解氮)分别降低27.8%和42.2%.地表裂缝显着减少了其两侧0~80 cm范围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但超过80 cm时则影响不显着.在地表裂缝两侧0~120 cm范围内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被显着抑制,但当距离裂缝超过120 cm时,裂缝则对两种土壤酶的活性没有显着影响.地表裂缝还会影响植物含水量,距裂缝越近植物含水量越低.与距裂缝200 cm处的植物含水量相比,在裂缝上、下0~40 cm范围内植物含水量分别降低8.4%、4.5%.地表裂缝通过干扰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进而影响其生长,距裂缝两侧0~80 cm范围内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和盖度显着减少,但超过120 cm时裂缝对植物生物量和盖度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6年09期)

裂缝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采煤塌陷裂缝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选取了阜新塌陷区为研究区,应用系统聚类、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塌陷裂缝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变化特征,分析了塌陷裂缝尺度、距裂缝距离和土壤含水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容重随着埋深线性增大,且容重的变化幅度具有明显的突变点,连通裂缝、隐伏裂缝和非塌陷区的突变点位置分别为50cm、70cm和150cm;同一尺度不同深度裂缝处,裂缝宽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裂缝同深度情况下,随着与裂缝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率越高,至2m后影响不明显。裂缝尺度影响了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裂缝尺度的增大使得土壤含水率平均偏差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裂缝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马坤.榆神矿区采动地裂缝对土壤质量影响与损害评价[D].西安科技大学.2019

[2].吴丽,田俊峰,汤洋,朱哲.干旱半干旱矿区采煤裂缝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

[3].郭巧玲,马志华,苏宁,杨云松,韩振英.神府-东胜采煤塌陷区裂缝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4].马坤,杨磊.榆神府矿区台阶式地裂缝近距土壤水分的垂向变化特征[J].绿色科技.2019

[5].刘英,雷少刚,宫传刚,卞正富.采煤沉陷裂缝区土壤含水量变化对柠条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9

[6].李秀娟.裂缝及古土壤影响下黄土包气带水-气运移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8

[7].陈建平,朱哲,吴丽.基于塌陷裂缝非连续均质的土壤水分扩散物理模拟[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

[8].韩振英.风沙区采煤塌陷裂缝对土壤物理及水分特性影响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7

[9].牛钰杰.高寒草甸土壤裂缝形成原因及其生态学影响评估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10].王锐,马守臣,张合兵,许传阳,郭增长.干旱区高强度开采地表裂缝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和植物群落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6

论文知识图

地裂缝地段埋深20m的地层剖面图左边是自然分叉网络系统(Lena叁角洲...顺义区杨家营附近地裂缝土壤气Hg...裂缝面密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拟合曲线顺义城区地裂缝土壤气Hg化探剖面...矿区地裂缝图

标签:;  ;  ;  ;  ;  ;  ;  

裂缝土壤论文_马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