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滚压式污泥脱水机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旭[1](2019)在《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整体强度分析和参数化设计软件开发》文中提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污水处理量呈快速上升趋势,污泥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传统污泥含水率过高,有害物质较多,若不进行有效处理会导致水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污泥脱水设备,而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就是一种新结构。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的结构复杂,没有合适的强度设计标准,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是有效的设计方法。本论文对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进行结构设计、参数化强度分析和设计软件开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结构,设计了一套外径为1200mm的改进型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运用AutoCAD制图软件完成了该脱水机整套设备图纸的绘制。(2)运用ANSYS经典有限元分析软件编写了一套参数化命令流,对外径为1200mm的改进型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主要承压部件在正常工况下的应力、位移分布云图,并对主要承压部件进行了强度评定。(3)基于Visual Basic.NET平台开发了适用于该类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的参数化强度分析及结构设计软件。该软件具有有限元分析和结构图纸绘制功能,实现了对ANSYS及AutoCAD的二次开发。参数化强度分析及结构设计软件可显着提高设计效率,具有较大工程应用价值。
李凌方[2](2017)在《某炼化污水厂的污泥脱水处理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当下,我国环境问题恶化趋势不断扩大,我国污泥年产量(以含水率80%计算)预计2020年将突破6000万吨,其中炼油厂中的“三泥”成分复杂,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高,已被国家列为危险废物,其深度脱水/干化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本文针对某炼化污水厂产生的多种污泥,在文献资料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脱水减容为目标,分别进行了污泥机械脱水的评价实验、脱水工艺流程的确定。工艺设计流程的关键是脱水设备的选择,并利用研究成果,开发设计了该炼化污水厂污泥脱水项目的工艺包,具体研究结果如下:该炼化污水厂按污水的来源特性,拟建有高含盐系列、含盐混合系列多套污水处理设施,不同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包括油泥浮渣、剩余污泥和化学污泥,各种污泥的脱水性能不同。油泥浮渣含油量为44210mg/L,粘度大不易脱水。剩余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絮团,可挥发性固体,含水率高不易脱水。化学污泥中含有气化制氢污水除氟产生的氟化钙、氟化铝;高密度沉淀池除硬度和除硅产生的碳酸钙、氢氧化镁、硅酸镁等;化学除磷产生的磷酸铁、磷酸钙或磷酸铝等。化学污泥颗粒较细小,含水率较低,较易脱水。按照污泥脱水性能的差异,将三种污泥分别进行脱水更为适宜,针对油泥浮渣的性质,确定的工艺流程为先投加调理剂然后进行脱水处理后外运处理,选择的脱水设备为卧螺式离心脱水机;针对剩余污泥,同样是先经过化学调理选择卧螺式离心脱水机进行脱水处理;对化学污泥,经调理过后,选择板框液滤机进行脱水处理。开发设计的工艺包包括对油泥浮渣、剩余污泥、化学污泥处理流程的几个部分,该工艺包经验证可直接用于工业化设计。
陈倩[3](2016)在《含汞污泥处理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国内新开发的一些含汞气田中天然气汞含量较高,进而天然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田污泥中汞含量也偏高,且含汞气田存在大量亟需处理的含汞污泥。结合KL气田含汞污泥的特点,在国内率先开展气田含汞污泥处理工艺技术的研究,这对我国含汞气田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及操作人员安全具有指导作用。国内外常用的含汞污泥处理工艺主要有热处理工艺、固化/稳定化处理工艺、深井回注工艺等。通过调研分析以上几种常用污泥处理工艺的原理、影响因素、工艺特点等,评价了含汞污泥处理工艺的适用性:热处理工艺适用于汞形态复杂的、处理量较大的高含汞、含油污泥;固化/稳定化工艺适合于处理含单质汞较多的低含汞污泥;深井回注工艺适合于处理量较大、拥有适宜处置井的含汞污泥;生物处理工艺目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有大规模的应用,适合于处理存在生物可吸收汞的低含汞污泥。为了提出适用于KL气田含汞污泥处理的工艺方案,分析了KL气田含汞污泥的特性,结合污泥特性研究了污泥中汞、汞化合物和烃类的热解反应过程。基于常用污泥处理工艺的分析评价和KL气田污泥特性,提出了KL气田含汞污泥热处理方案,其方案分为预处理、热处理和尾气处理三部分,主体采用热处理工艺,结合絮凝沉降、高效脱水、高效除尘和直接冷却工艺。所提出的含汞污泥热处理方案具有污泥处理彻底化、无害化、高能量利用率、低能量损失、无二恶英产生和汞回收率高等特点,处理后的废渣浸出液中汞浓度应小于0.1mg/L。本文针对提出的KL气田含汞污泥处理的工艺方案,运用Aspen Plus软件研究了热解单元的进料污泥含水率、热解温度、热解压力和催化剂等关键参数对整个处理效果的影响,对含汞污泥热处理过程关键参数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结合KL含汞污泥特性及模拟得出的结果,将含汞污泥热处理方案关键参数定为反应温度515℃,热解装置真空度保持在50kPa~85kPa,热解装置进料污泥含水率为70%,以FeCl3为主的氯盐类催化剂添加量为4%,停留时间70min。根据处理量、含水率和含汞量等基础数据,结合含汞污泥实际情况和汞特性,对KL气田含汞污泥处理试验装置进行了设计,提出了KL气田含汞污泥处理工艺方案中关键设备的技术参数,基于提出的技术参数,以高效和节能降耗为前提,完成了热解炉、除尘器、冷却器和脱水机等关键设备的初步选型,并对处理装置进行了投资估算。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有效控制KL气田污泥汞污染问题,可根据气田实际情况建立含汞污泥热处理方案的现场试验装置,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倪金[4](2015)在《水热法污泥脱水的中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热法污泥脱水的中型试验,主要是解决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填埋场(以下简称:填埋场)长期搁置在填埋坑中的含水率80%左右的市政污泥的脱水问题。中试通过对上海竹园污水厂的含水率80.6%原始污泥进行水热预处理,再利用板框式双模片压滤机压滤脱水处理,得到卸料污泥,脱水污泥滤液。在水热压滤工艺中,进行控制变量法分析得出原始污泥的水热压滤处理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水热温度为180℃,维持45min;水热泥在80℃高温进料,最大压榨压力为0.80MPa,维持45min;抽真空干燥30min。该条件参数下,卸料泥饼的含水率为32.6%,泥饼最大厚度为2.50cm,完成符合污泥焚烧工艺的含水率要求。在最佳水热压滤工艺条件参数下,对上海老港填埋场的混合原始污泥进行水热预处理,再利用板框式双模片压滤机压滤脱水处理的中型试验。中试结果显示:卸料泥饼含水率为40.5%,泥饼厚度为2.21cm,同样符合污泥焚烧工艺的含水率要求。对污泥滤液进行生物化学甲烷势(BMP)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80℃水热后的污泥滤液在BMP实验前后,SCOD和TCOD的去除率最大分别为87.23%和86.54%;180℃水热后的污泥滤液最易于厌氧消化,停留时间短,处理效率高;180℃水热后压滤所得的污泥滤液的生物可降解率最高为85.76%。通过Aspen Plus设计的水热焚烧系统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若日处理量100吨,系统连续稳定运行,最佳水热压滤条件下所得泥饼含水率32.6%。则泥饼输入焚烧系统质量1.32kg/s,所需蒸汽量1.63kg/s,产生蒸汽量2.71kg/s,对外输出蒸汽量1.08kg/s,能量有效利用率为19.15%,焚烧过程中无需辅助燃料(助燃煤)。最佳水热压滤条件下所处理的原始污泥含水率不得超过87%(包括87%),否则该系统的焚烧环节将需要添加辅助燃料,才可以维持水热焚烧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无论原始污泥含水率为多少,该系统都起到了能源回收,循环利用的经济效益。
刘力荣[5](2015)在《污泥脱水药剂及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未来在污水处理设置方面投入巨大,随着污水厂大量兴建,我国污泥逐年增加,污泥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目前污泥处理处置尚未受到充分重视,一般污水厂沉淀池污泥经简单浓缩以后,污泥含水率高达95%-99%。不论后续采用何种方式处置,污泥脱水是污泥处理处置的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目前污水厂污泥脱水环节普遍存在药剂投加量大,污泥含水率高,能耗高,滤液难处理等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污泥的脱水性能、污泥深度脱水药剂及工艺展开研究,寻找适合的污泥深度脱水药剂方案、最佳投加量以及工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其主要结果如下:1、以佛山市镇安污水厂污泥为对象,以污泥沉降比、污泥比阻(specific resistance to filtration,简称SRF)、毛细吸水时间(capillary suction time,简称CST)、泥饼含水率和脱水率为指标,研究比较了添加单一絮凝剂、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助凝剂对污泥脱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一絮凝剂作污泥调理剂时,阳离子PAM脱水效果最好,最佳投加量范围为30mg/L-60 mg/L。有机絮凝剂-无机絮凝剂复合作污泥调理剂,比之单一絮凝剂,污泥脱水效果有明显改善。(2)添加石灰、粉煤灰等助凝剂,可显着提高污泥脱水效果,并能大幅降低絮凝剂的添加量。通过对助凝剂投加量优化后,阳离子PAM投加量为9mg/L,生石灰投加量为30g/L时,为最优污泥调理药剂组合。2、以佛山金纺集团印染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絮凝剂与助凝剂结合对印染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阳离子PAM 90mg/L、粉煤灰25g/L为最佳污泥调理药剂组合。3、开展了佛山镇安污水处理厂污泥深度脱水中试研究。采用的工艺是:浓缩污泥经化学调理后,再用厢式压滤机压滤脱水。中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有机絮凝剂—无机絮凝剂—石灰联合调理,效果最好;脱水泥饼含水率最低可达33%,脱水泥饼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62.5k Pa,抗剪切强度可达46.5k N/m2,脱水污泥可满足混合填埋和垃圾填埋场覆盖土材料的土工要求。
田伟杰,陈星,王菁[6](2014)在《天然气净化厂污泥处理工艺分析与改造》文中提出初步分析了天然气净化厂污泥处理技术及其特性,说明目前污泥处理技术脱水不充分,干化不完全,能耗较大等现象,通过吸收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污泥处理先进技术,提出了新的污泥处理方案。
马维超,沈伟,余庚星,王东阳,刘惠玲,马军,何志茹,柏珊珊[7](2014)在《新型高压板框式脱水机对污泥脱水的中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试条件下考察了新型高压板框式脱水机对污泥的脱水性能。结果表明:在污泥初始含水率为98.7%的条件下,与普通板框式污泥脱水机相比,经二次高压脱水后的泥饼含水率能够降低5%以上;当聚合氯化铝(PAC)和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的投配率分别为(3.5%4%)和0.09%时,泥饼含水率能够达到60%65%,与单独投加PAC相比,泥饼含水率可下降5%7%,同时可节约15%20%的药剂成本。
白冰,李现瑾,徐长思,余宏,糜彬,徐治洲,由美雁,谢元华,朱彤[8](2014)在《剩余污泥机械脱水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污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是当今污泥处理的主题,但污泥含水率过高的问题制约着污泥处理技术的发展。介绍了真空脱水、压滤脱水、离心脱水、造粒脱水等几种污泥脱水的机械方法,试图为机械污泥脱水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徐利,迟建国,陈丽君,田海龙[9](2013)在《叠螺式脱水机在造纸法再造烟叶行业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简单介绍几种污泥脱水设备特点的基础上,以山东瑞博斯烟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博斯)成功应用叠螺式脱水机为例,探讨并验证了叠螺式脱水机在造纸法再造烟叶行业污泥脱水工艺中应用的可行性。这是叠螺式脱水机首次在国内造纸法再造烟叶行业中应用并取得成功。
王月洁,李卫芹[10](2013)在《制浆造纸污泥处理的方法及工艺特点》文中指出针对制浆造纸工业废水处理中污泥的性质指标及常规处置方法的状况,介绍了机械半干化污泥焚烧处置技术,主要包括污泥一级脱水处理的系统工艺路线及主要设备,污泥二级处理的干化焚烧系统装置及技术特性,并对该工艺运行费用、社会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各个行业的生产应用,以两级处理为主线的污泥处理工艺,具有工艺合理、运行成本低、系统操作弹性大、处理能力大、系统装置投资小、二次污染小等特点,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污泥处置领域前景广阔。
二、滚压式污泥脱水机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滚压式污泥脱水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整体强度分析和参数化设计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
1.2 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研究进展 |
1.3 污泥二次深度脱水技术概述 |
1.3.1 污泥二次深度脱水背景 |
1.3.2 污泥二次深度脱水方法综述 |
1.3.3 最优污泥二次深度脱水方法总结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改进型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结构设计 |
2.1 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的基本结构及特点 |
2.2 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的工作原理 |
2.3 改进型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进型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法和有限元软件介绍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 载荷及约束条件 |
3.4 有限元分析计算及强度校核 |
3.4.1 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 |
3.4.2 强度校核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参数化分析设计软件的开发 |
4.1 参数化分析设计软件开发背景 |
4.2 参数化分析设计软件编制过程 |
4.2.1 有限元分析功能编制原理 |
4.2.2 有限元分析软件编制过程 |
4.2.3 部件图绘制功能编制原理 |
4.2.4 部件图绘制功能编制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参数化分析设计软件应用实例 |
5.1 打开软件并选择ANSYS启动和保存路径 |
5.2 输入脱水机参数 |
5.3 强度校核 |
5.4 图纸绘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2)某炼化污水厂的污泥脱水处理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炼油厂“三泥”的来源及危害 |
1.2 污泥中水的形态以及脱水性能 |
1.2.1 污泥中水的形态 |
1.2.2 污泥的脱水性能 |
1.3 污泥脱水的主要处理工艺 |
1.3.1 污泥浓缩 |
1.3.2 污泥脱水 |
1.3.3 污泥深度脱水 |
1.3.4 污泥干化 |
1.4 炼油系统“三泥”的处理技术及综合利用 |
1.5 炼油系统“三泥”处理工艺中出现的问题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对炼化污水厂的现场调研与分析 |
2.1 项目概况 |
2.2 污泥来源及组成 |
2.2.1 油泥、浮渣 |
2.2.2 剩余污泥 |
2.2.3 化学污泥 |
2.3 污泥性质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污泥脱水试验及脱水工艺和关键设备的设计与选择 |
3.1 污泥脱水试验研究 |
3.1.1 实验设备 |
3.1.2 实验材料 |
3.1.3 分析指标及方法 |
3.1.4 结果与讨论 |
3.2 污泥分类脱水的流程及设计指标 |
3.2.1 油泥、浮渣处理流程 |
3.2.2 剩余污泥处理流程 |
3.2.3 化学污泥处理流程 |
3.2.4 设计指标 |
3.3“三泥”关键脱水设备的选择 |
3.3.1 离心脱水机 |
3.3.2 叠螺机(螺旋固液分离机) |
3.3.3 带式压滤机 |
3.3.4 板框压滤机(厢式压滤机、隔膜压滤机) |
3.3.5 旋转挤压式脱水机 |
3.4 污泥脱水方式的选择 |
第4章 某炼化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项目工艺包设计 |
4.1 设计范围 |
4.2 设计基础 |
4.2.1 设计待处理污泥含水率 |
4.2.2 设计脱水污泥含水率 |
4.3 自然条件及公用工程条件 |
4.3.1 气象条件 |
4.3.2 地震基本烈度 |
4.3.3 水文地质 |
4.3.4 生产水(生活水) |
4.3.5 循环水 |
4.3.6 净化风 |
4.3.7 非净化风 |
4.4 设计采用的标准和规范 |
4.5 工艺说明 |
4.5.1 概述 |
4.5.2 工艺流程图 |
4.6 技术规格说明书 |
4.6.1 油泥浮渣系列 |
4.6.2 剩余污泥系列 |
4.6.3 化学污泥系列 |
4.7 工艺计算书 |
4.7.1 油泥浮渣处理工艺流程的参数设计 |
4.7.2 剩余污泥处理工艺流程的参数计算设计 |
4.7.3 化学污泥的处理工艺流程计算 |
4.8 装置规模 |
4.9 年操作时数 |
4.10 操作弹性 |
4.11 主要控制方案 |
4.11.1 污泥浓缩系统 |
4.11.2 污泥脱水系统 |
4.12“三废”排放 |
4.13 公用工程消耗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污泥脱水系统高程图 |
附录B 油泥、浮渣脱水处理流程图 1 |
附录C 油泥、浮渣脱水处理流程图 2 |
附录D 油泥、浮渣脱水处理流程图 3 |
附录E 油泥、浮渣脱水处理流程图 4 |
附录F 含盐混合系列剩余污泥脱水处理流程图 1 |
附录G 含盐混合系列剩余污泥脱水处理流程图 2 |
附录H 含盐混合系列剩余污泥脱水处理流程图 3 |
附录I 含盐混合系列剩余污泥脱水处理流程图 4 |
附录J 含盐混合系列剩余污泥脱水处理流程图 5 |
附录K 含盐混合系列剩余污泥脱水处理流程图 6 |
附录L 含盐混合系列剩余污泥脱水处理流程图 7 |
附录M 高含盐系列剩余污泥脱水处理流程图 1 |
附录N 高含盐系列剩余污泥脱水处理流程图 2 |
附录O 高含盐系列剩余污泥脱水处理流程图 3 |
附录P 高含盐系列剩余污泥脱水处理流程图 4 |
附录Q 化学污泥脱水处理流程图 1 |
附录R 化学污泥脱水处理流程图 2 |
附录S 化学污泥脱水处理流程图 3 |
附录T 化学污泥脱水处理流程图 4 |
附录U 上清液、滤液处理流程图 1 |
附录V 上清液、滤液处理流程图 2 |
致谢 |
(3)含汞污泥处理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气田含汞污泥的危害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热处理工艺 |
1.3.2 固化/稳定化工艺 |
1.3.3 深井回注工艺 |
1.3.4 生物处理工艺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含汞污泥处理工艺技术分析与评价 |
2.1 含汞污泥预处理工艺分析与评价 |
2.1.1 化学调理 |
2.1.2 污泥脱水 |
2.2 含汞污泥处理工艺分析与评价 |
2.2.1 热处理工艺 |
2.2.2 固化/稳定化工艺 |
2.2.3 深井回注工艺 |
2.2.4 生物处理工艺 |
2.3 含汞污泥处理工艺应用实例 |
2.3.1 真空热解工艺 |
2.3.2 高温氧化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含汞污泥处理工艺方案 |
3.1 气田含汞污泥特性 |
3.1.1 含汞污泥的特性 |
3.1.2 污泥中汞的存在形态 |
3.2 含汞污泥处理工艺选用 |
3.3 含汞污泥热处理方案 |
3.3.1 热解反应研究 |
3.3.2 热处理工艺流程 |
3.3.3 工艺参数选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含汞污泥热处理关键参数研究 |
4.1 Aspen Plus在热解过程中的应用 |
4.2 含汞污泥热处理模型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模型的参数设置 |
4.3 热处理过程模拟结果及讨论 |
4.3.1 污泥含水率的影响 |
4.3.2 热解炉操作温度的影响 |
4.3.3 热解炉操作压力的影响 |
4.3.4 催化剂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含汞污泥试验装置设计 |
5.1 设计基础数据 |
5.2 关键工艺设备选型 |
5.2.1 热解炉 |
5.2.2 除尘器 |
5.2.3 冷却器 |
5.2.4 脱水机 |
5.3 投资初步预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水热法污泥脱水的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污泥概述 |
1.3 传统污泥脱水处理方法 |
1.3.1 热干化法 |
1.3.2 加药剂法 |
1.3.3 机械脱水法 |
1.4 新兴污泥脱水处理方法 |
1.4.1 超声法 |
1.4.2 微波法 |
1.4.3 冻融法 |
1.4.4 电脱水法 |
1.4.5 水热法 |
1.5 污泥脱水性能的表征 |
1.5.1 含水率和含固率 |
1.5.2 比阻 |
1.5.3 结合水含量 |
1.5.4 毛细吸水时间 |
1.6 影响脱水的因素 |
1.6.1 表面电荷 |
1.6.2 流变特性 |
1.6.3 胞外聚合物 |
1.6.4 阳离子 |
1.7 脱水机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
1.7.1 带式脱水机 |
1.7.2 板框式脱水机 |
1.7.3 离心式脱水机 |
1.7.4 螺压式脱水机 |
2. 污泥脱水的中试 |
2.1 中型试验的目的 |
2.2 主要中试设备、工具和污泥 |
2.3 中型试验的设计 |
2.3.1 污泥的水热工艺 |
2.3.2 污泥的水热参数 |
2.3.3 水热泥脱水工艺 |
2.3.4 水热泥脱水参数 |
2.3.5 污泥脱水试验方案 |
3. 污泥脱水中试结果与分析 |
3.1 中型试验的内容与数据分析 |
3.1.1 水热温度对污泥脱水的影响 |
3.1.2 脱水机进料温度对污泥脱水的影响 |
3.1.3 脱水机最大压榨压力对污泥脱水的影响 |
3.1.4 脱水机抽真空干燥对污泥脱水的影响 |
3.2 最佳条件下对混合泥的中型试验 |
3.2.1 混合泥中试步骤 |
3.2.2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污泥滤液BMP试验与分析 |
4.1 污泥滤液的性质概述 |
4.2 生物化学甲烷势的试验内容 |
4.2.1 试验部分 |
4.2.2 试验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污泥水热脱水焚烧系统设计及模拟计算 |
5.1 焚烧系统设计目的 |
5.2 污泥水热焚烧系统设计 |
5.3 污泥水热焚烧系统模拟计算 |
5.3.1 系统模型的建立 |
5.3.2 水热焚烧系统模拟计算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试设备实物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污泥脱水药剂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我国污水厂污泥的处理处置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
第二节 城市污泥与印染污泥的主要特性 |
第三节 污泥常用处理处置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
一、土地利用 |
二、堆肥处理 |
三、卫生填埋 |
四、污泥焚烧 |
五、海洋倾倒 |
第四节 污泥处理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
一、物理法 |
二、生物法 |
三、化学法 |
第五节 污泥脱水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一、污泥脱水的常用方法与适用场合 |
二、污泥机械脱水主要影响因素 |
三、脱水药剂现状简介 |
第六节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一、污泥来源 |
二、药剂试剂 |
三、主要实验仪器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一、混凝搅拌实验 |
二、污泥沉降比 |
三、毛细吸水时间 |
四、污泥比阻 |
五、泥饼含水率及脱水率测定 |
六、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测试 |
七、剪切强度的测试 |
第三节 实验方案设计 |
一、技术路线 |
二、实验方案 |
第三章 城市污泥深度脱水调理药剂的筛选与优化研究 |
第一节 城市污泥特性分析 |
第二节 单一絮凝剂作为污泥调理药剂时对城市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三节 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作污泥调理药剂对城市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四节 助凝剂对城市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五节 污泥脱水调理药剂的配方优化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印染污泥深度脱水调理药剂的筛选与优化研究 |
第一节 印染污泥特性分析 |
第二节 絮凝剂的筛选与投加量优化 |
一、生石灰做助凝剂时,絮凝剂的筛选与投加量优化 |
二、粉煤灰做助凝剂时,絮凝剂的筛选与投加量优化 |
三、焚烧灰做助凝剂时,絮凝剂的筛选与投加量优化 |
第三节 助凝剂的筛选与投加量优化 |
一、生石灰投加量优化 |
二、粉煤灰投加量优化 |
三、焚烧灰投加量优化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污泥脱水中试 |
第一节 污水厂中试的目的及中试条件 |
第二节 与以往中试实验的比较 |
第三节 中试实验流程 |
第四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一、关于城市污泥深度脱水调理药剂的筛选与优化研究 |
二、关于印染污泥深度脱水调理药剂的筛选与优化研究 |
三、关于城市污泥脱水中试 |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天然气净化厂污泥处理工艺分析与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净化厂污泥处理系统简介 |
1.1 污泥来源及组成分析 |
1.1.1 污泥来源 |
1.1.2 污泥特点 |
1.1.3 污泥组成分析 |
1.2 净化厂污泥处理工艺 |
2 污泥处理技术改进 |
2.1 污泥脱水方法分析 |
2.1.1 自然脱水 |
2.1.2 机械脱水 |
2.2 污泥脱水工艺改进 |
2.2.1 改善自然干化条件 |
2.2.2 采用机械脱水技术 |
2.3 污泥干化工艺改进 |
2.3.1 废烟气技术 |
2.3.2 污泥掺煤技术 |
2.4 污泥处理工艺改造方案及其工艺流程 |
3 结论 |
(7)新型高压板框式脱水机对污泥脱水的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供试污泥特性 |
1.2 试验装置 |
1.3 试验方法 |
1.3.1 调理剂筛选试验 |
1.3.2 污泥脱水试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高压保压时间对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 |
2.2 进泥时间对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 |
2.3 絮凝剂的投加对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 |
3 结论 |
(8)剩余污泥机械脱水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真空脱水 |
2 压滤脱水 |
3 离心脱水 |
4 造粒脱水 |
5 结语 |
(9)叠螺式脱水机在造纸法再造烟叶行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三种常见污泥脱水设备简介 |
1.1 带式压滤脱水机 |
1.2 离心式脱水机 |
1.3 板框式压滤脱水机 |
2 叠螺式脱水机在造纸法再造烟叶行业剩余污泥脱水中的应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装置 |
2.1.2 剩余活性污泥 |
2.1.3 分析方法 |
2.2 工作原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中试试验 |
3.2 工业应用 |
4 结论 |
(10)制浆造纸污泥处理的方法及工艺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污泥处置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2 污泥特性概述及常用的污泥处置方法 |
3 造纸污泥的处理方案、脱水方法及污泥处置的常用工艺路线 |
4 污泥一级处置中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 |
5 污泥二级处置中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 |
5.1 污泥废热二级干化焚烧系统装置工作原理 |
5.2 废热二级干化焚烧装置技术特性 |
6 机械半干化污泥焚烧处置技术的工艺运行费用、社会环境效益 |
6.1 工艺运行费用 |
6.2 社会环境效益 |
7 结语 |
四、滚压式污泥脱水机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旋转挤压式污泥脱水机整体强度分析和参数化设计软件开发[D]. 高旭.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2]某炼化污水厂的污泥脱水处理研究与设计[D]. 李凌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3]含汞污泥处理工艺技术研究[D]. 陈倩.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4]水热法污泥脱水的中试研究[D]. 倪金. 辽宁科技大学, 2015(05)
- [5]污泥脱水药剂及工艺研究[D]. 刘力荣.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5(11)
- [6]天然气净化厂污泥处理工艺分析与改造[J]. 田伟杰,陈星,王菁. 石油化工应用, 2014(09)
- [7]新型高压板框式脱水机对污泥脱水的中试研究[J]. 马维超,沈伟,余庚星,王东阳,刘惠玲,马军,何志茹,柏珊珊. 中国给水排水, 2014(11)
- [8]剩余污泥机械脱水技术研究进展[J]. 白冰,李现瑾,徐长思,余宏,糜彬,徐治洲,由美雁,谢元华,朱彤. 节能, 2014(04)
- [9]叠螺式脱水机在造纸法再造烟叶行业中的应用[J]. 徐利,迟建国,陈丽君,田海龙. 环境工程, 2013(S1)
- [10]制浆造纸污泥处理的方法及工艺特点[J]. 王月洁,李卫芹. 中华纸业,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