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驱替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煤层,油藏,致密,机理,散体,收率,油膜。
驱替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丽,王立辉,宋华,李坤,王佳博[1](2019)在《微孔道残余油膜的驱替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微孔道残余油膜为例,分析残余油膜润湿滞后现象发生后,岩石壁面施加在油膜上的阻力、驱替液与残余油膜间的界面张力和驱替液作用在残余油膜上的水平应力,探索微孔道残余油膜的驱替机理。结合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和黏弹性流体的本构方程,数值模拟计算不同流变性的驱替液作用在残余油膜上水平应力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增大作用在油膜上的水平应力才能从根本上将油膜激活成为可动油,在驱替液流量不变的条件下,黏弹性流体作用在油膜上水平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均发生了变化,正是由于其弹性的存在,改变了残余油膜的受力规律,更有利于油膜的激活。(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黄国丽,强腾,薛辉,吴小斌,王泉波[2](2019)在《盒8致密砂岩储层气水驱替特征及其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层气水驱替效率是影响油气层开发的关键。盒8段储层样品束缚水饱和度普遍超过50%,原始含气饱和度低,气水驱替实验显示样品气驱效率差别大,粒度的差异影响了颗粒间孔隙充填情况,样品中亲水性矿物、钙质胶结物含量、孔喉结构都是影响样品中流体渗流能力的关键原因。C39-1样品中方解石胶结物少,主要孔喉半径相对较大,分布均匀,排驱压力低,两相相对渗透率大,使其气驱效率相对较高,当盒8气层含水饱和度高于32%的时候,就会出现气水同产。(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高达,马勇新,米洪刚,刘鹏超,欧志鹏[3](2019)在《利用高碳气运移驱替开发高烃气的机理研究及效果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西部莺歌海盆地部分气藏高含CO_2,常规开发方法下直接采出的经济价值较低,且不利于环保。提出通过建立高碳气藏与已开发高烃气藏之间的运移通道,依靠层间压力差将高碳气运移注入到高烃气藏,提高高烃气藏开发效果的同时间接开发高碳气藏的思路。从室内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研究以及先导区开发效果模拟等多方面对新思路的开发机理及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认为开发机理主要是高碳气驱替置换高烃气以提高高烃气采收率和地层束缚水溶解吸收部分高碳气中CO_2从而改善高碳气品质。在南海西部海域莺歌海盆地,通过本文方法开发利用高碳气藏,既可提高高烃气藏的采收率,又可改善部分高碳气品质,最终大部分高碳气仍封存在地下,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19年01期)
陈绍杰[4](2018)在《低渗透煤层高压注水驱替瓦斯机理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压注水是提高低渗透煤层瓦斯抽采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以潞安集团常村煤矿和夏店煤矿低渗透煤层为研究背景,采取了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煤层注水驱替瓦斯两相渗流机理,得出高压注水对煤体瓦斯解吸综合影响特性,确定出煤层注水促抽瓦斯效果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在现场开展高压注水促抽瓦斯试验,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对煤层注水和瓦斯抽采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煤层注水与瓦斯抽采单相渗流的数学模型;系统分析活塞式驱替下水与瓦斯分界面运动规律,推导出非活塞式驱替下平面径向渗流含水饱和度分布方程,建立了煤层注水驱替瓦斯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采用自制吸附-注水-解吸实验装置,验证了煤层注水的驱赶瓦斯作用和置换解吸瓦斯作用;注水能够增加含瓦斯煤体的总瓦斯解吸量,CHC煤和XD煤总瓦斯解吸量分别增加0.90~1.36m3/t和0.46~1.20m3/t;瓦斯促抽量由煤层孔裂隙的游离瓦斯量、水分置换解吸的吸附瓦斯量和煤层增透增加的瓦斯解吸量组成。依据多相渗流理论,采用VOF模型及多孔介质模型对煤层注水促抽瓦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耦合求解,发现抽采孔瓦斯流量在注水前、注水中及注水后分别随时间逐渐降低、升高及降低;注水时机、注水时间、注水压力、注水方式、布置方式及钻孔间距是影响注水促抽瓦斯效果的6个主要因素;抽采20 d后,按照一注一抽方式及5 m间距布置注抽钻孔,在8 MPa注水压力下间歇注水10 d,煤层注水促抽瓦斯效果较好。现场开展煤层注水促抽瓦斯试验,并测定注水前后瓦斯抽采相关参数,得知注水时和注水后瓦斯纯流量大幅度增加,最大增幅约475%和105%,促抽影响周期大于35d;注水区域残余瓦斯含量较普通抽采区域平均降低7.4%~11.1%,水分含量增加3~6倍。注-抽钻孔间隔布置高压注水对低渗透煤层瓦斯的促抽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12-10)
邓博知[5](2018)在《二氧化碳压裂增透煤层及驱替煤层甲烷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煤层低渗透性的特点严重制约了煤层甲烷抽采的效果,增加低渗透煤层的渗透性是提高煤层甲烷抽采效率的关键。采用二氧化碳压裂煤层不仅可以增加煤层渗透性,还可以驱替煤层甲烷,强化甲烷抽采。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现场运用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二氧化碳压裂增透煤层的机理以及二氧化碳驱替煤层甲烷的规律。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对流体压裂破裂压力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制的多功能真叁轴流固耦合试验系统,开展了流体压裂(二氧化碳压裂和水力压裂)原煤、页岩和砂岩的试验研究,揭示了二氧化碳压裂煤层的裂缝扩展规律以及压裂裂缝的特征;提出了不卸压条件下流体压裂储层岩石增透效果的评价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研究了二氧化碳压裂原煤的增透效果;针对压裂后裂缝原煤的渗流规律,探讨了适用于煤层增透的流体压裂方法;建立了流固耦合多组分气体多孔渗流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分析了二氧化碳驱替煤层甲烷的规律;最后在煤矿现场进行了气液两相联合致裂增透煤层的试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流体压裂中,岩石的起裂压力受原始孔隙压力和岩石渗透性的影响;裂缝的扩展压力受原生裂隙和流体滞后带的影响。由于水和二氧化碳的粘度、渗透性差异,二氧化碳压裂和水力压裂受岩石渗透性、原生裂隙及流体滞后带的影响程度不同,这导致了二氧化碳压裂岩石的破裂压裂小于水力压裂岩石的破裂压力。(2)开展了真叁轴应力条件下流体压裂试验,发现相对于水力压裂,二氧化碳压裂煤层可以产生较多的次级裂缝,激活更多的原生裂隙,形成更为复杂的裂缝网络。在二氧化碳压裂中,水平主应力对裂缝扩展的影响将会降低,原生裂隙对裂缝扩展的影响将会升高。(3)通过细观扫描观察流体压裂后岩石试件的裂缝特征,发现水力压裂更倾向于产生垂直于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拉伸裂缝,而二氧化碳压裂可能会产生含有翼裂纹的倾斜剪切裂缝。相对于水力压裂,二氧化碳低粘度的特性使二氧化碳压裂更有利于产生剪切裂缝。(4)提出了流体压裂储层岩石增透效果的评价方法,研究了流体压裂不同类型储层的增透效果,分析了储层性质、压裂流体和地应力对流体压裂增透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煤流体压裂的增透效果较差;二氧化碳压裂岩石的增透效果较好;高地应力条件下流体压裂的效果较差。(5)开展了真叁轴应力条件下裂缝岩石的渗流试验,发现压裂后裂缝原煤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较强,这说明压裂后原煤裂缝的自支撑性较差。当流体压力卸除后,有效应力增加会使原煤渗透率大幅下降,这不利于流体压裂增透煤层。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了采用剪切刺激的方式进行流体压裂,使煤层产生自支撑性较好的剪切裂缝。通过试验证明剪切刺激的流体压裂可以使煤层的渗透率明显上升。(6)利用流固耦合多组分气体多孔渗流模型,模拟了二氧化碳压裂过程中驱替煤层甲烷的现象。模拟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驱替煤层甲烷会使煤层中形成甲烷浓度衰减区、甲烷浓度富集区和原始甲烷浓度区。煤层中裂隙和基质的甲烷富集圈受驱替压力和裂隙渗透率等参数的影响。(7)结合水力压裂技术和液态二氧化碳相变致裂技术的优势,提出了气液两相联合致裂增透煤层技术,并采用该技术对现场煤层进行了致裂增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气液两相联合致裂增透煤层技术可以有效的增加煤层渗透率,强化煤层甲烷抽采。(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11-01)
赵健男,吕爱民,张建光,邢怀宁,曹沛[6](2018)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均衡驱替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分布范围广,储量大,具有很好的开采意义,但由于其非均质性强,地下缝洞结构复杂,对开采提出了很高要求。本文利用N-S方程以及渗流理论,建立不同缝洞模型并使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运算,找出缝洞型油藏均衡驱替基本规律,并引入了平面驱替准数和垂向驱替准数,探讨实现均衡驱替的准数范围。经过分析,发现通过调节不同注采压差、驱替速率等参数,可以基本实现缝洞单元的均衡驱替;在平面上通过增大非溶洞条带上的生产强度、减小溶洞条带上的生产强度来实现均衡驱替;纵向上重力影响较大,对于注采速度和生产压差要适当控制;平面和垂向驱替准数接近1时,基本能够保证实现均衡驱替,波及系数最高,采收率最好。本文引入了均衡驱替准数的概念,定量调整注采参数来实现均衡驱替方案,为进一步对复杂缝洞油藏开发奠定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8)论文集》期刊2018-09-18)
石健聪,唐洪[7](2018)在《底水油藏夹层对注水驱替效果的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油田范围内底水油藏数量很多,实际储量很大。在实际的油田生产过程中,由于砂岩孔隙性底水油藏渗透性好,油藏动用情况较好,总体开发效果往往好于其他依靠天然能量开采的油藏。但是因底水油藏的采油速度较快,油藏内部形成压力差,使得注入水产生锥进,导致油田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同时,对于底水驱砂岩油藏,由于地质情况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水驱油过程不均匀,在油井高含水的情况下,实际地下仍有大量剩余油剩余。这些残留在地下的剩余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因此,通过物理模拟实验认识和掌握储层内夹层对底水驱替的控制机理,总结曲流河点坝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搞清楚油层中原油经底水驱替开采后,剩余油所在的空间和数量,及其与储层特征、注采状况等之间的关系,对油田后期开采,提高剩余油的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实验结果表明:夹层对底水油藏水驱时产生的水锥现象抑制效果显着,可延长水驱时无水采收期,提高油藏开发效果;水平夹层对水锥的抑制作用较倾斜夹层更强;井眼射孔位置位于夹层上部时比射孔位置位于夹层下部时的开发效果好;井距越小,夹层越稳定,油藏开发效果越好。根据研究结果,总结了在储层构型指导下的多夹层模型中,夹层对底水驱替的影响机理,以及剩余油的分布模式。(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申哲娜,王香增,康宵瑜,王成俊,金志[8](2018)在《延长油田典型致密油储层渗吸-驱替采油机理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渗吸法驱油是致密油储层重要的采油方式之一,目前主要针对裂缝系统与基质系统之间的渗吸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渗吸和驱替作用对渗流阶段采出程度的影响和贡献却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为此,基于延长油田水磨沟区长8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分布特征以及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驱替压力特征分析,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表征驱替法和渗吸法对采出程度和可动流体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主控因素为喉道半径;裂缝性岩心样品基质系统的采出程度主要受控于渗吸作用,裂缝系统的采出程度主要受控于驱替作用;核磁共振定量分析驱替法和渗吸法的采收率分别为32.30%~39.32%和9.60%~19.49%;致密油储层岩心样品的微观孔隙结构复杂,且渗吸-驱替过程中流体流动方向受微观孔喉润湿性影响,因此渗吸法与驱替法的可动流体分布没有严格的孔隙尺寸界限。(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8年05期)
赵光,戴彩丽,由庆[9](2018)在《冻胶分散体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特征及驱替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温高盐油藏研发了具有微观调控能力并可兼顾驱油效率的冻胶分散体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借助岩心流动实验和可视化实验,研究该体系特征及驱油机理。该体系由冻胶分散体和表面活性剂组成,适用于温度80~110℃、矿化度1×10410×10~4 mg/L的油藏,具有低黏度、弱负电性、耐温耐盐的特点,能够聚结长大,使油湿表面润湿性发生反转,水湿表面润湿性减弱,高温老化后的界面张力仍小于1×10~(-1) mN/m。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能够进入岩心深部对储集层进行微观调控,岩心渗透率级差越大,调控效果越好,其驱替效果明显优于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冻胶分散体或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复合驱油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调控行为有直接封堵、架桥封堵、吸附及滞留4种,其中的表面活性剂可强化复合驱油体系的深部运移和洗油能力,通过强化洗油机理、协同乳化机理、强化润湿反转及油带聚增机理提高洗油效率,冻胶分散体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增强了复合驱油体系的驱替效率。(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8年03期)
李元星[10](2017)在《连续与间歇注空气驱替煤层气机理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自生自储于煤岩中且储量丰富,煤层气高效抽采对矿井安全、能源、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高变质高吸附低渗透煤层煤层气采用常规的开采手段和增产措施很难取得满意效果,注入气体吸附置换煤层气及改善渗透性来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是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根据物质结构学、表面物理化学、扩散传质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对具有“双性”煤孔隙介质与注入介质极性之间相互吸附关系及驱替机理进行了理论归纳分析;实验室采用等温吸附常数测定仪测定了双柳矿3#煤层肥煤和顶底板煤样对CH4、N2和O2吸附解吸能力,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不同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吸附模型适用性;最后根据实验测得基础参数和扩散渗流基本定律,建立了注气驱替过程物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注空气驱替煤层气工业性试验,同时考察了空气成分中O2对煤层自燃的影响。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如下几点:1)筛滤配对吸附置换机理煤是大分子有机岩,具有“两性”的大分子特征,煤基质表面由极性基团组成的极性表面与非极性基团组成的非极性表面共同构成,煤基质表面对注入气体的吸附机理随气体分子的极性不同而不同,基质极性表面优先对极性分子选择性吸附,其主要作用力为取向力;非极性表面吸附非极性分子,其主要作用力为色散力,这两种吸附简称为配对吸附。剩余极性表面对非极性分子的吸附作用力主要是诱导力。煤基质内部的孔隙结构主要由微孔、小孔、大孔等孔隙结构组成,基质中的微孔及小孔孔径对想要进入孔道内吸附的气体分子进行筛滤,气体分子无论极性与否,只有能够通过孔道筛滤的小分子才有可能被孔隙内表面吸附(称为筛滤吸附);而通过孔隙筛滤后留在大孔的极性分子优先被大孔内表面的极性基团表面吸附(称为筛配吸附)。当注入非极性分子N2、O2与CH4在上述吸附机理综合作用下竞争吸附置换出煤层气,促进了煤层气的解吸扩散,提高煤层气产量。2)不同粒径肥煤及泥岩吸附特征及模型适用性四种毫米级小颗粒肥煤煤样(0.075~0.125、0.125~0.200、0.200~0.250、0.250~0.500mm),在小于煤炭自热期临界温度(60~85℃)以下25~40℃范围内4个温度等级和吸附平衡压力0~2.5MPa条件下,吸附实验研究测定结果表明:小颗粒对不同气体的吸附能力依次为CH4>N2>O2,叁种气体在实验条件下吸附测试数据都符合Langmuir方程式。含有一定裂隙和大孔隙厘米级大尺度球形肥煤煤样(Φ=40 mm),在25℃和吸附平衡压力0~2.5MPa条件下,长时间吸附实验数据分析表明用BET模型拟合效果更好,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其测定数据更接近原始煤层赋存条件和大孔隙裂隙对吸附结果的影响。泥岩为煤系层中的主要岩层之一,并储存有一定量的煤层气,在与小颗粒煤样吸附实验条件完全相同件下,论文对泥岩与O2和CH4吸附性能测定,结果分析表明,BET模型描述O2的吸附性能效果较好;D-R模型对CH4吸附性能拟合数据较好。这些实验结论为储层储量评价、注气机理分析和注气气体种类的选择提供了依据。3)叁轴应力条件下煤岩渗透率变化规律在孔隙压不变的情况下,一次加载过程中肥煤渗透率与围压呈负指数规律变化,实验结果:0.458k1.2281e-s(28);卸压过程,围压减小渗透率与围压关系符合幂指数方程,1.151k0.7677s-(28)。围压`相同时加载过程渗透率大于卸载过程渗透率,实验证明卸压过程与加载过程为不可逆过程。在孔隙压不变的情况下,二次加卸载肥煤渗透率实验结果如下,围压从3MPa加载到4MPa时煤样的渗透率由0.2243 m D突然增大到0.3528 m D,表明在加载过程中煤样内部裂隙扩张甚至产生新的裂隙,增加了渗透容积,渗透率激增;从4MPa增大到5MPa时渗透率从0.3528m D减小到0.2866m D,渗透率降低了18.76%,说明新生裂纹在围压作用下发生闭合。在卸载过程中,围压从5MPa降至4MPa时渗透率由0.2866m D增大到0.2971m D,提高了3.7%,这说明卸载过程并非加载的逆过程,而围压从4MPa降至3MPa的过程中渗透率由0.2971m D突增到0.4195m D,这是煤体在拉张力应力作用下,煤体发生卸荷损伤形成新的裂隙,形成更大的渗流通道,渗透率显着提高。同样围压3MPa条件下,卸载后渗透率为0.4195m D,加载前的渗透率为0.2243m D,比对发现卸载后渗透率比加载前增大87%。4)原煤样及驱替前后煤样渗透率变化研究肥煤原煤样在轴压6MPa和围压5MPa不变的情况下,用空气做介质测得渗透率与孔隙压满足指数型关系,pek460.0(28)114.0;计算得到孔隙压力0.6MPa时原煤样渗透率0.01512m D。对连续注气驱替煤层气后的煤样(连续注气后煤样)抽真空后,采用与原煤样相同轴压、围压条件再次测得渗透率0.01679m D,比原煤样增大了11.04%。间续注气驱替煤层气后的煤样(间歇注气后煤样),在抽真空后采用与原煤样相同轴压、围压条件再次测得渗透率0.01312m D,比原煤样降低了13.23%。连续注气后煤样渗透率增大的原因是孔隙压增大,有效应力减小,宏观裂隙系统扩张,从而增大了煤层渗透率。间歇注气驱替渗透率减小的原因为煤体骨架承受多次交变载荷作用后疲劳破坏坍塌,孔隙裂隙渗流通道被堵塞,所以渗透率比原样减小。连续与间歇注气相比较,前者使煤体渗透率增大,后者使煤层渗透率降低。由此表明,从增能、增透角度分析连续注气抽采煤层气效果好于间歇注气抽采煤层气效果。5)肥煤解吸及连续、间歇注气驱替煤层气效果大尺度球形肥煤吸附平衡后,压力从0.6MPa降为0.1MP,24小时的自由释放量为0.24m L/g a,自由释放时平均解吸速率为0.010m L/(g.h)。连续驱替实验采用空气持续驱替24小时,24小时采出0.4706m L/g,采出煤层气125.12m L,平均采出量为0.01961m L/(g.h),单位时间单位质量煤连续注气驱替比自由释放提高了96.10%。间歇注气驱替实验采用先注12小时采一次,再注6小时采第二次,再注6小时采第叁次,24小时内(含每次采气5分钟,共15分钟)叁次共采出煤层气73.48m L,24小时采出0.2765m L/g,间歇注气驱替在相同时间内比自由释放提高了15.20%。连续驱替方式与间歇注气方式相比,尽管间歇驱替过程中注气时间长,竞争吸附置换时间充分,置换量大,但由于抽采时间过短,因此竞争置换增加的总抽采量仍然小于在相同注气压力下长时间连续注气增能驱动增加的抽采量;连续注气使原煤层渗透率增大,而后者则相反,所以连续注气抽采效果好。6)无供给边界条件下肥煤的单孔连续注气数值模拟在吸附实验和驱替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空气驱替煤层气数学物理模型,并采用COMSOL软件模拟了单孔连续注空气驱替煤层气不同注气压力和注气时间下的渗透率变化。模拟发现随着空气对甲烷的驱替过程的推移,吸附空气浓度则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而吸附甲烷浓度则随时间增加而减少。注气5d、注气压力为0.6MPa为例,采出率提高了18.34%,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7)双柳煤矿3#煤层工业试验连续、间歇注空气驱替煤层气工业试验在双柳煤矿经过139d负压抽采后的3#煤层中实施。经为期16d注气试验观测,与同期自然抽采量相比,连续注气驱替煤层气可以提高平均产气量44.52%、间歇注气提高17.53%。注气实验过程中同步检测了矿井空气中煤炭自燃预测指标气体CO、C2H4等,未检出指标气体;工业试验与连续与间歇注气实验室测定结果趋势一致,注入空气驱替煤层气技术在中等变质程度肥煤中实施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驱替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储层气水驱替效率是影响油气层开发的关键。盒8段储层样品束缚水饱和度普遍超过50%,原始含气饱和度低,气水驱替实验显示样品气驱效率差别大,粒度的差异影响了颗粒间孔隙充填情况,样品中亲水性矿物、钙质胶结物含量、孔喉结构都是影响样品中流体渗流能力的关键原因。C39-1样品中方解石胶结物少,主要孔喉半径相对较大,分布均匀,排驱压力低,两相相对渗透率大,使其气驱效率相对较高,当盒8气层含水饱和度高于32%的时候,就会出现气水同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驱替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丽丽,王立辉,宋华,李坤,王佳博.微孔道残余油膜的驱替机理[J].新疆石油地质.2019
[2].黄国丽,强腾,薛辉,吴小斌,王泉波.盒8致密砂岩储层气水驱替特征及其形成机理[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高达,马勇新,米洪刚,刘鹏超,欧志鹏.利用高碳气运移驱替开发高烃气的机理研究及效果预测[J].中国海上油气.2019
[4].陈绍杰.低渗透煤层高压注水驱替瓦斯机理及应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5].邓博知.二氧化碳压裂增透煤层及驱替煤层甲烷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8
[6].赵健男,吕爱民,张建光,邢怀宁,曹沛.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均衡驱替机理研究[C].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8)论文集.2018
[7].石健聪,唐洪.底水油藏夹层对注水驱替效果的影响机理[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8].申哲娜,王香增,康宵瑜,王成俊,金志.延长油田典型致密油储层渗吸-驱替采油机理定量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8
[9].赵光,戴彩丽,由庆.冻胶分散体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特征及驱替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8
[10].李元星.连续与间歇注空气驱替煤层气机理及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