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士官生论文_王志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留日士官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士官,军事,辛亥革命,清末,民初,晚清,西安事变。

留日士官生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敏[1](2018)在《留学前后:留日士官生群体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留日士官生群体作为留日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其中显得尤为耀眼,而且在历史发展中也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于留日士官生自身群体的特征来说,由于人物众多,很难窥其全貌,大多数只停留在部分人物或部分领域的研究状态。量化史学的发展,渐渐突破这一限制。因此,建立留日士官生数据库来研究他们的群体特征,变得便于操作起来。留日士官生的样本是建立数据库的基础,选择的样本要经得起各种验证。本文使用陈予欢的《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将帅录》作为建立数据库的基础,辅以沈云龙(编)、郭荣生(校)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民国留学生名簿》作为参照对比脚本,并把陈予欢《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将帅录》一书中附录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身高级将领及各界名人一览表”作为留日士官生的精英人才数据库样本,相继建立叁个关于留日士官生的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包括留日士官生的姓名、民族、籍贯、年龄、期别、兵科、毕业正常与否、曾任职政府、职位分类归属、备注等项目,其下根据需要有的会再建立小型的数据库。利用数据库的相关内容,运用量化的方法,对留日士官生的群体特点、留日士官生中出身的高级将领及各界名人的基本特点、留日士官生的肄业学生和留日士官生的生源时空分布特点等内容做一详细的分析。留日士官生的群体特征,从民族身份与年龄差别、人数与时间、空间分布、兵科构成等四个部分阐述其基本特点,另从其归国后的任职政府和职位两方面阐述其后期影响特点。高级将领及各界名人的基本特点,在分类方面与留日士官生群体特征有相似之处,相关内容有对比之意。肄业学生是留日士官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基本特点、肄业原因与历史进程的关系、肄业归国后的人生走向,值得探讨。留日士官生的生源时空分布特点,依托他们籍贯信息的空间性以及期别分期的时代性,作出呈现式讨论。留日士官生的群体特征具有分析的层次性特点,因此,作出层次性的分析和呈现将是本文的难点。数据库的量化分析无疑对本文的结构提供许多便利,但是量化分析的呈现式特点与文章层次性的深度探讨的结合,让笔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希冀后人能补此不足。(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陈芳[2](2013)在《留日士官生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其历史意义在于事变的和平解决以及由此促成的国共之间的政治和解。回观这段历史,发现有不少留日士官生出身的国民党高级官员参与其中,除却直接参与军事行动者外,他们对张、杨之扣蒋行为有着不同的反应和表现,或谴责、或质问、或劝解、或主张武力讨伐,最终成为国民党方面"促和"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3年04期)

张瑞安[3](2011)在《留日士官生与民初军事变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积弱不振的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接连向日本派遣了大批军事留学生,他们学成归国后,被充实到各个军事部门。无论在主持军事教育,还是在充任现役军官方面,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但囿于时代的局限,纷纷卷入了军阀混战的漩涡之中,从而在民初军事变革史上遗憾地留下败笔。(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陈芳[4](2010)在《辛亥风云中的留日士官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留日士官生是近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辛亥革命发生之际他们发挥了军事骨干的作用,从他们革命意识的形成过程、成为革命勇士的客观条件、走上革命道路的政治保证和及参加革命的具体经过进行考察较能反映这一命题。(本文来源于《贵州文史丛刊》期刊2010年03期)

付中玮[5](2010)在《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军事思想依然停留在中世纪状态,传统的军事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曾经产生过辉煌的军事思想。以《孙子》等古代优秀兵书,总结了封建时代战争的许多基本规律,但它透露的军事思想,却都是小农经济下大国争霸和王朝战争的产物。二千多年来陈陈相因,没有新的跃进。而十九世纪的西方,军事思想有着绝然不同的面貌。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日渐形成,并出现了着名的代表人物,如:拿破仑、克劳塞维茨及马汉等。西方的军事思想不仅揭示了战争的基本规律,还建立了一整套新的军事原则及战术体系。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前夕,中国军事思想的近代化处于萌芽阶段。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军事思想几千年闭锁停滞的局面。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先进分子及洋务派,通过反思,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反侵略军事主张。这些主张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萌芽提供了契机。明治维新前,西方军事思想已开始在日本的传播,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使日本朝野看到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所显示的巨大威力,此时西方军事思想也随之潮水般涌进日本。日本明治维新为日本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产生开辟了道路。期间,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马汉的《海权论》等对日本军事思想近代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军事思想武装下的日本在扩张战争中一度处于优势地位,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暴露了先进装备与落后军制间的尖锐矛盾,显现了训练、教育、战术和官兵军事素质方面的严重不足。不少有识之士,纷纷赴日本学习军事,留日士官生群体由此形成,以蔡锷、蒋百里为代表的留日士官生主张摒弃旧军制,建立新军制,仿效日本精学西法的经验,来增强国力、兵力。留日士官生的建军思想对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924年,黄埔军校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最终确立。(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付中玮[6](2010)在《清末留日士官生与中国近代军事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出现的留日士官生,是晚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而推行军事变革的积极产物。留日士官生在日学习十分刻苦,学成归来后为推动晚清军事变革和实现中国军队近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0年03期)

刘路光[7](2008)在《清末留日士官生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朝末年,国势衰微,中国军事之落后在甲午战争和庚子国变中暴露无遗,清政府深感“国力忝弱,武风不振”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危害,渴望通过振兴军事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为此,清廷一方面积极推行军事改革训练新军,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向日本学习。此背景下,爱国学子纷纷负笈东渡,学习军事,从1900年开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9期656名中国青年相继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历史上把这些人称作“留日士官生”。在日本,这些热血青年痛感国势衰微、民族危难,渴望救国家民族于水火,他们刻苦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开阔了眼界;回国后,他们或进入中央新军训练机构或来到地方,积极参与中央和各地方的军事改革,努力督练新军,对清末军事变革和军事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还散播革命种子,宣传进步思想,鼓动推翻腐败的清王朝统治,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末留日士官生的积极努力推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本文以清末为时间段,将留日士官生作为一个研究群体,力图展现其概貌,探讨他们在清末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4-01)

张瑞安[8](2004)在《留日士官生与晚清军事现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以降 ,积弱不振的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 ,被动地迈开了富国强兵的步子 ,接连向日本派遣了大批留学生 ,专习陆军 ,这些留日士官生在学成归国后 ,被充实到各个军事部门。他们无论在主持军事教育 ,还是在充任现役军官方面 ,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本文来源于《贵州文史丛刊》期刊2004年03期)

张瑞安[9](2003)在《留日士官生与清末民初军事现代化成败》一文中研究指出留日士官生的群体研究,是清末民初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留日士官生在清末民初的军政舞台上也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派遣留学生发轫于己于19世纪末期。甲午一战,堂堂天朝上国,竟为东邻弱国所败,朝野震惊。为了挽救垂亡的命运,使自己的统治苟延残喘,清政府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旨在振兴武备的军事热潮。在国内督练新军,创办大量新式军事学堂的同时,并向日本派遣了大批军事留学生,不仅使清政府在军事上顺应了世界的现代化潮流,而且对当时的中国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自清末第一批留日士官生派出,截止二战结束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被勒令关闭,始终有大批的留学生前往求学,其时间跨度竟达半个世纪之久。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来对一个群体进行研究,实非易事。恰好1924年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建立后,凭借其独特的军人革命精神及思想教育,使黄埔生成了未来中国革命的主角。尽管在上层掌权者,留日士官出身者仍不乏人,然而像清末民初那样出现了庞大的士官群体,毕竟已成昨日辉煌。故以1924年为界,将本文的时间跨度定格在1900—1924年。然在这短短的24年里,留日士宫生的整体表观也有较大的变化。 在辛亥革命前,也就是本文所描述的第一个阶段,留日士官生无论是在参与新式军事教育上,还是在主持新军事训练方面,均做出了不俗的成绩。却不料随着清政府的垮台,旧政权的崩溃,中国权力真空的形成了,腐败的土壤激活了这些被国家倚为干城且位高权重的职业军人的贪欲,他们没有在祖国破败山河中激发出以身许国的军人情怀,却纷纷卷入军阀混战的泥潭,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深思!(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张瑞安[10](2003)在《1912—1924年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现代化成败》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 ,积弱不振的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 ,接连向日本派遣了大批留学生 ,专习陆军 ,这些留日士官生学成归国后 ,被充实到各个军事部门。他们无论在主持军事教育 ,还是在充任现役军官方面 ,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但囿于时代的限制 ,他们纷纷卷入了军阀混战的旋涡 ,从而在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败笔。(本文来源于《贵州文史丛刊》期刊2003年02期)

留日士官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其历史意义在于事变的和平解决以及由此促成的国共之间的政治和解。回观这段历史,发现有不少留日士官生出身的国民党高级官员参与其中,除却直接参与军事行动者外,他们对张、杨之扣蒋行为有着不同的反应和表现,或谴责、或质问、或劝解、或主张武力讨伐,最终成为国民党方面"促和"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留日士官生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敏.留学前后:留日士官生群体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陈芳.留日士官生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J].齐鲁学刊.2013

[3].张瑞安.留日士官生与民初军事变革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4].陈芳.辛亥风云中的留日士官生[J].贵州文史丛刊.2010

[5].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

[6].付中玮.清末留日士官生与中国近代军事变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

[7].刘路光.清末留日士官生初探[D].苏州大学.2008

[8].张瑞安.留日士官生与晚清军事现代化[J].贵州文史丛刊.2004

[9].张瑞安.留日士官生与清末民初军事现代化成败[D].华中师范大学.2003

[10].张瑞安.1912—1924年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现代化成败[J].贵州文史丛刊.2003

论文知识图

一2:各地派遣留日士官生数目总揽...一1:清末留日士官生各期人数变化...11 社团工作中国造纸学会团体会员名单(3)11 社团工作中国造纸学会团体会员名单(6)11 社团工作中国造纸学会团体会员名单(7)11 社团工作中国造纸学会团体会员名单(5)

标签:;  ;  ;  ;  ;  ;  ;  

留日士官生论文_王志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