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臂尾轮虫论文_胡存兵,席贻龙,陶李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臂尾轮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轮虫,生活史,种群,增长率,特征,体积,个体。

红臂尾轮虫论文文献综述

胡存兵,席贻龙,陶李祥[1](2008)在《红臂尾轮虫和壶状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以浓度为3.0×106cells/ml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食物,在18、23、28℃和33℃下,对分类存疑种类红臂尾轮虫(Brachionus rubens)和壶状臂尾轮虫(B.urceolaris)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轮虫的生殖前期和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世代时间和生命期望均逐渐显着地缩短,而种群内禀增长率却极显着地增大。红臂尾轮虫在28℃下的生殖后期历时与23℃和33℃间均无显着的差异,壶状臂尾轮虫在28℃和33℃下的生殖后期历时也无显着的差异。红臂尾轮虫的产卵量和净生殖率均在33℃下最小,在其他3个温度间都无显着的差异;壶状臂尾轮虫的产卵量和净生殖率均在33℃下最小,28℃下最大。18、23℃和28℃下红臂尾轮虫的生殖前期历时、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都显着短于壶状臂尾轮虫,而生殖期历时在两者间无显着差异;33℃下红臂尾轮虫的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都显着长于壶状臂尾轮虫,而生殖前期历时在两者间无显着差异。各温度下,红臂尾轮虫的产卵量、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率均极显着地高于壶状臂尾轮虫,但两种轮虫的生殖后期历时无显着的差异。红臂尾轮虫偏向于r-对策者,体现在其较低的生命期望、较高的繁殖率和种群增长率;而壶状臂尾轮虫则显示出较高的生命期望、较低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率,偏向于k-对策者。(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耿红,席贻龙,胡好远[2](2003)在《食物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及卵大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法 ,研究了藻类食物的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及卵大小的影响 .结果表明 ,藻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个体体积及卵体积均有极显着影响 .不同食物种类中 ,种群增长率以小球藻组最小 ,栅藻组最大 ;个体体积以小球藻组最小 ,栅藻组和混合藻组间无显着差异 .种群增长率 (Y ,d-1)与食物浓度 (X ,× 10 6cells·ml-1)间呈曲线相关 ,两者间的关系符合方程 :Y=- 0 .0 0 4 0X2 +0 .0 4 0 9X +0 .4 4 71.在所研究的食物浓度范围内 ,当浓度分别高于或低于 6 .0× 10 6cells·ml-1和 3.0× 10 6cells·ml-1时 ,轮虫个体体积和卵体积均分别呈减小的趋势 .(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耿红[3](2003)在《红臂尾轮虫和壶状臂尾轮虫的形态和生态特征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臂尾轮虫(Brachionus rubens)和壶状臂尾轮虫(B. urceolaris)是臂尾轮属中常见的淡水种类,因具有适宜的个体大小和游泳速度,被认为是淡水中较适宜于水产经济动物幼苗捕食的种类。由于这两种轮虫具有相似的形态,因而对这两者间在分类上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人们将它们归为一种,后来有人根据前棘刺以及眼点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个不同的种。目前,关于这两种轮虫的比较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运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不同食物浓度下两种轮虫的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和卵大小;并使用单个体培养法,对两种轮虫两类雌体在不同食物浓度下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这两种轮虫在形态和生态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 运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浓度(1.0、3.0、6.0、9.0和12.0×106cells · ml-1)对红臂尾轮虫和壶状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和卵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物浓度对这两种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率、个体体积及卵体积均有极显着影响。红臂尾轮虫和壶状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率与食物浓度之间均呈曲线相关,相应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 - 0.0040X2 + 0.0409X + 0.4471和Y= - 0.0024X2 + 0.0098X + 0.4385;红臂尾轮虫和壶状臂尾轮虫的种群最大增长率分别为0.5517d-1 和0.4685 d-1,这时相应的食物浓度分别为5.1125×106cells · ml-1和2.0417×106cells · ml-1;除了在较低的食物浓度(1.0和3.0×106cells · ml-1)下两种轮虫种群增长率无显着差异外,其它浓度下均以红臂尾轮虫的值较大;红臂尾轮虫能更好地适应较高的食物浓度。在所研究的食物浓度范围内,当浓度分别高于或低于6.0×106 cells · ml-1 和3.0×106 cells · ml-1时,红臂尾轮虫个体体积和卵体积均分别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壶状臂尾轮虫的个体体积在1.0×106 cells · ml-1食物浓度下最小,其卵体积与食物浓度之间关系与红臂尾轮虫的相似,即在3.0×106 cells · ml-1食物浓度下较大。壶状臂尾轮虫的个体和卵大小均显着大于相同食物浓度下的红臂尾轮虫。2. 应用单个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斜生栅藻浓度下红臂尾轮虫和壶状臂尾轮虫的非混交雌体各主要发育阶段历时以及种群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o)、世代时间(T)以及刚孵化出的幼体的生命期<WP=4>望(eo)等种群增长参数。结果表明食物浓度对两种轮虫各个发育时期历时、最小世代时间及平均寿命等均无显着影响。两种轮虫在胚胎发育时间上无明显差异,各食物浓度下红臂尾轮虫的生殖前期历时均显着大于壶状臂尾轮虫;在食物浓度为3.0×106 cells · ml-1时红臂尾轮虫的最小世代时间也显着大于壶状臂尾轮虫;在食物浓度为0.75×106 cells · ml-1时红臂尾轮虫的生殖后期历时显着长于壶状臂尾轮虫;食物浓度为0.75和3.0×106 cells · ml-1时红臂尾轮虫的生殖期及平均寿命均显着长于壶状臂尾轮虫。红臂尾轮虫的rm和Ro均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呈增大趋势,壶状臂尾轮虫的rm则在较低食物浓度下有较大的值。红臂尾轮虫比壶状臂尾轮虫有较高的生命期望。对两种轮虫产雄卵的混交雌体各发育阶段历时的研究结果表明,1.5×106 cells · ml-1食物浓度下的红臂尾轮虫胚胎发育时间显着短于壶状臂尾轮虫;在食物浓度为3.0和6.0×106 cells · ml-1时,红臂尾轮虫的生殖前期历时显着小于壶状臂尾轮虫;除低浓度(0.75×106 cells · ml-1)下无差异外,红臂尾轮虫在其余3个食物浓度下的生殖期历时均显着长于壶状臂尾轮虫;两者生殖后期历时只在3.0×106 cells · ml-1食物浓度时有差异,且红臂尾轮虫大于壶状臂尾轮虫。食物浓度对两种轮虫的生殖前期历时都有极显着影响,而对胚胎发育时间、生殖期和生殖后期的历时却无影响。红臂尾轮虫生殖前期历时随食物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而壶状臂尾轮虫的生殖前期历时变化却有相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红臂尾轮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法 ,研究了藻类食物的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及卵大小的影响 .结果表明 ,藻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个体体积及卵体积均有极显着影响 .不同食物种类中 ,种群增长率以小球藻组最小 ,栅藻组最大 ;个体体积以小球藻组最小 ,栅藻组和混合藻组间无显着差异 .种群增长率 (Y ,d-1)与食物浓度 (X ,× 10 6cells·ml-1)间呈曲线相关 ,两者间的关系符合方程 :Y=- 0 .0 0 4 0X2 +0 .0 4 0 9X +0 .4 4 71.在所研究的食物浓度范围内 ,当浓度分别高于或低于 6 .0× 10 6cells·ml-1和 3.0× 10 6cells·ml-1时 ,轮虫个体体积和卵体积均分别呈减小的趋势 .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臂尾轮虫论文参考文献

[1].胡存兵,席贻龙,陶李祥.红臂尾轮虫和壶状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比较[J].生态学报.2008

[2].耿红,席贻龙,胡好远.食物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及卵大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

[3].耿红.红臂尾轮虫和壶状臂尾轮虫的形态和生态特征比较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根据回归方程求得红臂尾轮虫的最...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的12种样本系统...从图中可看出壶状臂尾轮虫的非混交雌体...15个OTU的聚类树状图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Y,d-1)与...不同物种的SOX2蛋白多序列比对结果

标签:;  ;  ;  ;  ;  ;  ;  

红臂尾轮虫论文_胡存兵,席贻龙,陶李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