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道路路面结构论文和设计-朱剑一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道路路面结构,涉及路面结构的技术领域,包括由下到上设置的路床、垫层、基层、找平层和面层,以及设置在路床一侧的水沟,所述面层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排排水孔,每排所述排水孔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排水孔相通的输水管,所述输水管与所述水沟相通,所述输水管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外设置搅拌组件,所述转动杆一端与输水管转动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输水管并位于水沟内,所述转动杆位于水沟的一端设置有驱动转动杆转动的驱动组件。利用雨水带动驱动组件转动,从而带动转动杆和搅拌组件转动,使得输水管和排水孔中沉淀的淤泥随雨水一起流入到水沟内,疏通输水管和排水孔,提高排水孔排水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新型道路路面结构,包括由下到上设置的路床(100)、垫层(200)、基层(300)、找平层(400)和面层(500),以及设置在路床(100)一侧的水沟(110),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500)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排排水孔(510),每排所述排水孔(510)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排水孔(510)相通的输水管(520),所述输水管(520)与所述水沟(110)相通,所述输水管(520)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转动杆(521),所述转动杆(521)外设置搅拌组件(530),所述转动杆(521)一端与输水管(520)转动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输水管(520)并位于水沟(110)内,所述转动杆(521)位于水沟(110)的一端设置有驱动转动杆(521)转动的驱动组件(540)。

设计方案

1.一种新型道路路面结构,包括由下到上设置的路床(100)、垫层(200)、基层(300)、找平层(400)和面层(500),以及设置在路床(100)一侧的水沟(110),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500)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排排水孔(510),每排所述排水孔(510)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排水孔(510)相通的输水管(520),所述输水管(520)与所述水沟(110)相通,所述输水管(520)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转动杆(521),所述转动杆(521)外设置搅拌组件(530),所述转动杆(521)一端与输水管(520)转动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输水管(520)并位于水沟(110)内,所述转动杆(521)位于水沟(110)的一端设置有驱动转动杆(521)转动的驱动组件(5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道路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540)包括转轴(541),以及绕其周向设置的若干转动板(542),所述转轴(541)一端与水沟(11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转动杆(521)同轴连接,且所述转轴(541)与水沟(110)侧壁垂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道路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组件(530)包括与排水孔(510)对应设置的桨叶(531),所述桨叶(531)绕转动杆(521)周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道路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521)外表面上沿其周向设置有外螺纹(5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道路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排水孔(510)沿路面宽度方向呈越来越疏的分布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道路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沟(110)设置有导向板(112),所述导向板(112)位于驱动组件(540)上方,且所述导向板(112)的延长线穿过所述驱动组件(54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道路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沟(110)的顶部架设有开设漏水孔(115)的盖板(111),所述盖板(111)上设置有连接板(113),所述连接板(113)与所述导向板(112)通过固定组件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道路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紧固螺栓(114),所述紧固螺栓(114)穿过所述连接板(113)与所述导向板(112)螺纹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路面结构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道路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路面结构一般是采用沥青或混凝土等材料铺设,路面结构不透水,使得自然降水不能自然的渗入地下,路面排水仅靠路表漫流,排水效果有限,在多雨季节,时有积水现象发生,不利于车辆、行人行驶通行。

公告号为CN20797395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路面结构,包括由下到上设置的路床、垫层、基层、找平层和面层,路床的一侧设置有水沟,面层上设置有若干排水孔,垫层靠近水沟的一侧上方设有路缘石,基层靠近路缘石的一侧通过排水管与水沟连接,在水沟沿路面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转轴,转轴垂直于水沟两侧壁并与水沟转动连接,转轴上绕其周向设置有若干翻板,所述排水孔下方设置有疏通排水孔的插杆,所有插杆之间通过连杆连接,所述连杆竖直滑动连接于路缘石上,所述连杆与任一转轴之间设置有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在该转轴转动时联动插杆在其不断插入排水孔和伸出排水孔的状态之间往复运动。

通过雨水对翻板的冲击力,带动转轴绕其轴线转动,使得翻板刮动板结的淤泥,让板结的淤泥散于雨水中,并随着雨水从水沟流走,连杆与转轴之间的联动机构使得插杆在排水孔中做往复运动,使得翻板在清理淤泥的同时,插杆疏通排水孔。

上述多功能路面结构中的插杆和联动机构虽然可以疏通排水孔,但由于水具有流动性,雨水在流入到排水孔后会进行流动,导致淤泥会在输送过程中沉淀下来,堵塞输送通道,影响排水孔排水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道路路面结构,利用雨水带动驱动组件转动,从而带动转动杆和搅拌组件转动,使得输水管和排水孔中沉淀的淤泥随雨水一起流入到水沟内,疏通输水管和排水孔,提高排水孔排水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道路路面结构,包括由下到上设置的路床、垫层、基层、找平层和面层,以及设置在路床一侧的水沟,所述面层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排排水孔,每排所述排水孔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排水孔相通的输水管,所述输水管与所述水沟相通,所述输水管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外设置搅拌组件,所述转动杆一端与输水管转动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输水管并位于水沟内,所述转动杆位于水沟的一端设置有驱动转动杆转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进入到水沟内时,会撞击设置在水沟内的驱动组件,带动驱动组件转动,从而带动与驱动组件同轴连接的转动杆转动,使设置在转动杆上的搅拌组件转动,对输水管内的淤泥进行搅拌,使得淤泥和雨水混合在一起,随雨水一起流到水沟内,防止淤泥堆积在输水管内,影响输水管的排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轴,以及绕其周向设置的若干转动板,所述转轴一端与水沟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转动杆同轴连接,且所述转轴与水沟侧壁垂直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流到水沟内时,雨水会冲击设置在水沟内的转动板,使得转动板向下运动,带动转轴绕其轴线转动,从而带动与转轴同轴连接的转动杆转动,对输水管内的淤泥进行搅拌,使得淤泥和雨水混合在一起,随雨水一起流到水沟内,防止淤泥堆积在输水管内,影响输水管的排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拌组件包括与排水孔对应设置的桨叶,所述桨叶绕转动杆周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桨叶可将输水管内的淤泥搅拌起来并和雨水混合在一起,使输水管内的淤泥随雨水一起流入到水钩内。由于桨叶在转动时,会在外部形成旋转力,使水形成漩涡,桨叶对应排水孔设置,会对排水孔内的淤泥进行一定的冲击,用以将排水孔内的淤泥清理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杆外表面上沿其周向设置有外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到转动杆在转动时,淤泥可以沿外螺纹的纹路被运输到输水管外,提高对排水孔的清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排所述排水孔沿路面宽度方向呈越来越疏的分布方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离心力的原因,路面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制造方式,因此靠近水沟的一侧的积水会较多,排水孔也要较多,提高路面的排水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沟设置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位于驱动组件上方,且所述导向板的延长线穿过所述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驱动组件的驱动力为雨水对转动杆的冲击力,雨水量越多,冲击力越大,而导向板可以将在一定范围内的雨水都汇集在一起并将其运输到驱动组件上方,为驱动组件提供更多的驱动力,提高对排水孔的清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沟的顶部架设有开设漏水孔的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导向板通过固定组件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导向板的安装与拆卸,可在外部将盖板和导向板安装完成后,在将导向板和盖板一起安装在水沟上,提高工人的安装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穿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导向板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要安装导向板时,可先在外面将其组装完成,将导向板放置在两连接板之间,将紧固螺栓穿过连接板并与导向板螺纹连接。安装完成后,将盖板安装完成,通过漏水孔调整导向板的位置,使得导向板最低端位于驱动组件的正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利用雨水带动驱动组件转动,从而带动转动杆和搅拌组件转动,使得输水管和排水孔中沉淀的淤泥随雨水一起流入到水沟内,疏通输水管和排水孔,提高排水孔排水效果;

2、通过设置有导向板,可以将在一定范围内的雨水都汇集在一起并将其运输到驱动组件上方,为驱动组件提供更多的驱动力,提高对排水孔的清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为图2的B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00、路床;200、垫层;300、基层;400、找平层;500、面层;310、排水管;210、路缘石;110、水沟;111、盖板;112、导向板;113、连接板;114、紧固螺栓;115、漏水孔;510、排水孔;520、输水管;521、转动杆;530、搅拌组件;531、桨叶;532、外螺纹;540、驱动组件;541、转轴;542、转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和图2,一种新型道路路面结构,包括由下到上设置的路床100、垫层200、基层300、找平层400和面层500,路床100的一侧设置有水沟110,垫层200靠近水沟110的一侧上方设有路缘石210,基层300靠近路缘石210的一侧通过排水管310与水沟110连接。面层500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排排水孔510,每排排水孔510沿路面宽度方向呈越来越疏的分布方式,且每排排水孔510下方设置有与排水孔510相通的输水管520,靠近水沟110一侧的输水管520与水沟110相通。

参照图2和图3,输水管520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转动杆521,转动杆521一端与输水管520远离水沟110的一侧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转动杆521另一端穿过输水管520并设置有驱动转动杆521转动的驱动组件540。驱动组件540位于水沟110内,包括与转动杆521一体设置的转轴541,以及绕转轴541周向设置的若干转动板542。转轴541另一端与水沟110转动连接并与水沟110侧壁垂直设置。

参照图3,转动杆521外设置翻动淤泥的搅拌组件530,搅拌组件530包括与排水孔510对应设置的桨叶531,以及设置在转动杆521外表面上的外螺纹532。在本实施例中,桨叶531和外螺纹532皆周向设置在转动杆521外表面上。

参照图1和图2,为防止行人掉到水沟110内,水沟110的顶部架设有开设漏水孔115的盖板111。盖板111下方设置有导向板112,导向板112位于驱动组件540上方且其的延长线穿过驱动组件540。盖板111朝向水沟110底部一体设置有连接板113,连接板113位于导向板112两侧,且导向板112通过固定组件与连接板113固定连接。固定组件包括紧固螺栓114,紧固螺栓114穿过连接板113与导向板112螺纹连接。

工作过程:

下雨时,路面上的雨水经过面层500 、找平层400和基层300流进排水管310内,并且路面上的雨水还经由盖板111上的漏水孔115排进水沟110内,面层500上的一部分雨水还经过排水孔510从输水管520内流到水沟110内汇总,水沟110内的雨水在排向城市污水管网中进行处理。

雨水从漏水孔115中进入到水沟110内,通过导向板112被汇集并运输到驱动组件540上方,冲击转板,使得转动板542向下运动,带动转轴541绕其轴线转动,从而带动与转轴541一体设置的转动杆521转动。使得设置在转动杆521外表面上的桨叶531和外螺纹532对输水管520内的淤泥进行搅拌,使得淤泥和雨水混合在一起,随雨水一起流到水沟110内,防止淤泥堆积在输水管520内,影响输水管520的排水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一种新型道路路面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7652.3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686183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E01C11/22

专利分类号:E01C11/22;E03F5/26

范畴分类:36A;36E;

申请人:绍兴市第一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绍兴市第一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镜湖新区金滩大厦501-502室

发明人:朱剑一;吴学敏;陈佳

第一发明人:朱剑一

当前权利人:绍兴市第一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一种新型道路路面结构论文和设计-朱剑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