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韧性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韧性,耐热钢,河津市,城市,算法,网络,拓扑。
韧性度论文文献综述
孙阳,姚士谋[1](2019)在《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长叁角地区地级城市韧性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城市应对重大冲击和慢性压力的能力,提高城市的抗打击能力与恢复能力,以及城市对抗不确定风险的韧性程度,本文结合现实背景,以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对2014年长叁角地区16个地级城市韧性进行实证分析,采用GIS的空间分析和迭加功能方法,从生态环境、市政设施设、经济和社会发展4个方面选取24个具体指标,对长叁角地区16个地级城市韧性程度及其空间状态做出评价,并确定测度标准值。首先对构成城市韧性的4个因子:生态,市政设施工程,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进行分析和数字化,得出各因子对城市韧性影响程度的栅格图层,其次对图层进行空间迭加,再得到长叁角地区地级城市韧性度评价图。评价结果表明:①长叁角地级城市韧性呈现"级差化"分布状态,总体呈现出中等韧性状态;②长叁角地级城市韧性空间分异特征显着,其北翼城市比南翼城市韧性程度较高;③长叁角地级城市经济、生态韧性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趋向协调均衡发展。通过城市韧性度分析,认为评价结果基本符合近年来长叁角地区城市韧性发展的整体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对外界风险的适应能力,并在今后的城市发展调适过程中更具韧性,从而对不同时空尺度的城市韧性状态评价提供一种思路。(本文来源于《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9-08-27)
张明斗,冯晓青[2](2018)在《中国城市韧性度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的韧性度进行了综合测算,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韧性度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城市韧性度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大部分省市区城市韧性度均有所增加,但绝对数值相对偏小;东部地区城市韧性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略低于全国,西部地区最低;高度韧性的城市均位于东部地区,广东省得分最高;中度韧性的城市大部分集中于中部地区;低度韧性的城市多分布于西部与东北地区;对于不同的区域类型,城市韧性度的作用机理有所不同,且四大板块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8年10期)
叶伟[3](2018)在《基于韧性度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可生存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中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小型的嵌入式系统。然而,由于传感器节点硬件成本与体积限制,导致传感器自身能量较小,硬件性能较低,在实际使用时由于环境的影响和蓄意的攻击网络中的节点很容易出现故障或死亡。Venkatesan L研究发现当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某个节点出现故障会对网络的拓扑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会造成网络通信任务的失败[1]。因此,网络在故障状态或在遭受打击时,仍然能够提供服务的能力—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生存性成为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复杂网络系统,对其进行可生存性量化分析需要将网络进行抽象化描述,以便于对网络进行分析建模。现阶段通过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使用图论中的相关理论对网络进行分析是研究其可生存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探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生存性问题,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文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拓扑结构,以韧性度作为测度,研究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生存性。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可靠性研究为主,主要手段是增强网络中节点的物理硬件性能,以及增加网络中的冗余节点。但网络中节点众多,盲目的增加冗余节点,不仅会造成数据传输延时造成更大的功耗更可能产生资源浪费。本文通过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引用图论相关知识,可找出对网络生存能力影响最大的节点,然后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有效地提升网络可生存性以及数据传输能力。其次,本文在可生存性分析模型中运用韧性度中相关参数作为可生存性的量化指标,描述图连通性的指标有很多如连通度、核度、整度等,但是这些指标只能反映网络的抗毁性。无法对出现故障的网络进行可生存性分析。为了进一步研究网络遭受故障和打击后的连通能力,本文采用了韧性度作为刻画网络可生存性的指标。相比于其他参数,通过韧性度描述网络可生存性更加符合系统可生存性的概念。根据韧性度的概念以及相关定理建立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生存性模型。本文中为了验证WSN可生存性模型以及韧性度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可生存性评价指标的有效性,使用基于CC2430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块搭建实验平台,通过将实验结果与计算结论进行对比,验证轫性度作为网络可生存性指标的有效性。最后本文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点的韧性度求解算法,并在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算法的融合,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存模型计算网络的可生存性;通过对简单网络的仿真与计算结果对比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通过与遗传算法和传统粒子群算法的比较验证了本文中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优越性。最后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文中算法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可生存性的重要意义,通过模拟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对模拟网络进行优化,提高了网络生存时间,以及数据传输能力,证明使用韧性度评价无线传感器网络可生存性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8-05-08)
解世忠,张娟玲[4](2015)在《抡起锤,锻造工业经济的韧性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打铁还得自身硬。铁匠的精神是什么,那就是敢打敢拼,动真碰硬。河津市发扬“铁匠精神”,全力锻造工业经济的韧性度。在稳增长调结构“叁个一百”工作中,河津市委、市政府把“铁匠精神”发挥到极致,要求干部要敢抡起锤,要砸得准、砸得狠,全力推进企业解困、项(本文来源于《运城日报》期刊2015-12-21)
刘影,王涛,顾雪平[5](2012)在《基于边韧性度的电力系统关键线路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电力系统连锁故障风险评估和控制中,通常需要对系统中的关键线路进行识别。由于实际系统中的输电线路数量很大,为减小关键线路识别的计算量,有必要在进行关键线路识别前先对电网中的线路进行初步筛选,剔除对电网影响不大的线路。从电网的拓扑结构出发,将网络脆弱性理论中边韧性度的概念应用于电力系统,采用离散粒子群算法,建立了线路筛选的模型,据此模型对输电线路进行初步筛选。以IEEE30节点系统为例进行分析,完成对关键线路的初步筛选。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可按照要求剔除对电网影响相对较小的线路,减小关键线路识别的计算负担。(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2年06期)
王玥,蔡皖东,段琪,李慧贤[6](2009)在《韧性度约束下抗毁网络拓扑规划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韧性度是衡量网络拓扑结构脆弱性的有效指标,它描述了网络在节点失效或遭遇外来攻击时被断裂的难易程度、断裂后剩余子网的连通性及重新连通断裂子网的难易程度,采用韧性度判据来衡量网络结构的抗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连通度的不足。为解决韧性度约束下的最小网络拓扑规划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准并行遗传算法的拓扑规划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初始种群中加入特定个体来扩大其覆盖率,利用不同结构种群独立进化的方法来防止早熟。仿真实验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王晶[7](2006)在《韧性度理论及其在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网络系统,要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系统的牢靠性,要使网络构造得尽可能稳定,不仅与最初的损坏有关,还与损坏后重构的难易程度有关。为了描述网络系统的连通性,人们提出了许多参数,如点连通度和边连通度。但这两个参数存在着不足,因为它们没有涉及到去掉点或边后网络图遗留下来的分支。为了克服这个不足,1973年Chvata引入了图的坚韧度,1987年Barefoot等提出了整度,1994年许进提出了核度。但这些参数没有考虑到网络图遗留下来的最大的分支,于是,1995年Cozzens提出了韧性度,1995年Piazza等提出了边韧性度,这些参数的引入进一步深刻地从整体上刻画了网络图的连通性。 本文针对韧性度的理论及其在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内容为: 1.介绍了韧性度和边韧性度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完全图,星图,完全图的积和径,Harary图的韧性度和边韧性度,韧性度和边韧性度的取值范围等; 2.求解一类特殊图的边韧性度; 3.综述了交通运输网络中交叉路口的基本知识; 4.将韧性度的优化设计理论运用于交通运输网络。(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06-02-01)
王冬梅[8](2005)在《服役条件下耐热钢时效韧性(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构件的重要性能指标是强度和韧度,其安全设计不但包括强度设计,而且包括抗脆断设计,材料的断裂韧度一直是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大型构件在服役过程中经常受到某些动载荷作用(即是静态环境也要考虑动载效应),因此,钢构件的动态断裂韧度研究尤为重要。重要工程的安全期通常是十年以上,这样在安全设计时就需要长时、高温时效不同时间后的性能指标。本文选用超临界汽轮机缸体用耐热钢,它是国内引进的一种新钢种,通过研究其长时、高温时效后的性能表征—动态断裂韧度和强度,为汽轮机缸体材料提供安全设计的数据和依据。 本文在不同温度下对593℃时效不同时间的汽轮机缸体用耐热钢的冲击韧性(A_k)、动态断裂韧度(K_(Id))、拉伸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在593℃进行了持久强度试验;并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物理化学相分析对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该材料经593℃5600h时效,与未时效相比:材料的冲击韧性基本不变、动态断裂韧度有小幅度的下降(K_(Id)变化与K_(Id)断口剪切唇、侧膨胀值变化相一致),抗拉强度稍有增加,塑性略有降低;微观组织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有微量含Cr合金元素最高的M_(23)C_6相从基体中弥散析出,部分碳化颗粒发生聚集和长大,第二相平均粒度D比未时效试样中第二相平均粒度D稍大一点。且材料经438h时效至5600h时效,微观组织基本保持稳定,同时该耐热钢的K_(Id)基本保持不变。用等温线外推法推算得到该材料593℃10~5h的持久强度为134Mpa。 由于微量碳化物的弥散析出,使位错运动受到障碍,增加了塑性变形抗力,同时由于部分碳化物颗粒尺寸略有增大,其与基体结合变弱,微孔更加容易开裂,而使5600h时效后K_(Id)有小幅度的下降。微量碳化物的弥散析出,弥散强化作用有所增强,同时增加了塑性变形抗力,使5600h时效后抗拉强度略有增加,而塑性略有下降。 总的说来,在593℃5600h时效过程中该耐热钢在具有较好的组织(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05-12-01)
江秉华,王志平[9](2005)在《边韧性度的理论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概述了边-韧性度产生的背景与过程;到目前为止边-韧性度所获得的基本理论有:边韧性度的界;一些特殊的边韧性度图;边韧性度图的充分必要条件.指出了它的发展前景及目前有关研究方法和课题:即最大和最小边韧性度图;非边韧性度图的边韧性度;边韧性度与其他参数,如直径和边整度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王志平,任光,赵连昌[10](2004)在《图的边韧性度(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文[1]中,定义图G(V,E)的边韧性度定义为min{(|S|+T(G-S))/ω(G-S):S(?)E(G)},这里,T-(G-S)和ω(G-S)分别表示G-S中最大分支的顶点数和连通分支数.这是一个能衡量网络图稳定性较好的参数,因为它不仅考虑到了图G-S的分支数也考虑到了它的阶数.在以前的工作中,作者得到了边韧性度图的一个充要条件.利用这些结果证明了K-树是严格边韧性度图,并找到了边韧性度与较高阶的边坚韧度和边坚韧度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数学研究与评论》期刊2004年03期)
韧性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的韧性度进行了综合测算,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韧性度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城市韧性度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大部分省市区城市韧性度均有所增加,但绝对数值相对偏小;东部地区城市韧性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略低于全国,西部地区最低;高度韧性的城市均位于东部地区,广东省得分最高;中度韧性的城市大部分集中于中部地区;低度韧性的城市多分布于西部与东北地区;对于不同的区域类型,城市韧性度的作用机理有所不同,且四大板块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韧性度论文参考文献
[1].孙阳,姚士谋.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长叁角地区地级城市韧性度评价[C].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
[2].张明斗,冯晓青.中国城市韧性度综合评价[J].城市问题.2018
[3].叶伟.基于韧性度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可生存性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8
[4].解世忠,张娟玲.抡起锤,锻造工业经济的韧性度[N].运城日报.2015
[5].刘影,王涛,顾雪平.基于边韧性度的电力系统关键线路筛选[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
[6].王玥,蔡皖东,段琪,李慧贤.韧性度约束下抗毁网络拓扑规划算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
[7].王晶.韧性度理论及其在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6
[8].王冬梅.服役条件下耐热钢时效韧性(度)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9].江秉华,王志平.边韧性度的理论综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
[10].王志平,任光,赵连昌.图的边韧性度(英文)[J].数学研究与评论.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