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物分子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药物,分子,甲酰胺,胶束,江门市,靶标,中国科学院。
药物分子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谭小芹,熊嘉诚,朱亭霏,黄子铭,童筱雏[1](2019)在《中国药物分子设计40年发展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药物分子设计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兴于21世纪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整体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和技术的指导下,我国许多药物已经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本文回顾了中国药物分子设计领域的发展进程,以初创、成长、发展和壮大4个阶段简述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该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刘雷,蔡敏霞,李中华[2](2019)在《加速生物医药相关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刘雷 蔡敏霞 通讯员 李中华)10月27-29日,广东省高性能计算学会联合五邑大学,在江门市举办了“2019年分子机器和药物设计合成国际论坛”。论坛开幕式由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教授主持。在开幕式致辞中,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党(本文来源于《广东科技报》期刊2019-11-01)
郭婷婷,朱峻霄,杨野,崔秀明,王承潇[3](2019)在《白及多糖作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分子设计及其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着基于白及多糖(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s,BSPs)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s,NDDS)的构建及应用,从以下叁方面综述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BSPs的主要结构组成及其生物特性;其次,结合纳米载药体系的结构特征,从疏水链段、链接位点、功能性基团、靶向分子和药物链接五方面介绍BSPs结构修饰的技术手段,并介绍了几种典型的BSPs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分类阐述了BSPs-NDDS的肝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靶向及肿瘤微环境刺激应答的机制,并展望了其在肿瘤及相关治疗应用中的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王义洲,刘晔宏,徐首红,刘洪来[4](2019)在《用于药物载体的多重响应型聚合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和连续ATRP法合成了温度敏感型聚合物和pH/温度双重敏感型聚合物。用紫外光谱考察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温敏行为,发现聚合物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可以通过单体的比例进行调控,而且聚合物的温度响应行为非常敏感且具有可逆性。pH/温度双重敏感型聚合物还具有非常灵敏的pH响应行为,且不受单体比例的影响。最后,对聚合物胶束的体外释药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胶束的环境敏感性决定了药物的释放行为。(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徐敏,刘春生[5](2019)在《以药物分子结构修饰为主题设计习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青蒿素、水杨酸、阿司匹林等药物分子结构修饰的发展史为素材设计了3组习题,分析了习题对促进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创新意识""模型认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论述了与素养达成目标相对应的关键能力的具体表现。(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9年09期)
刘娟[6](2019)在《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小分子药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紊乱、骨髓增生性疾病,以费城染色体(Ph)为特征,CML的发生和发展与Bcr-Abl酪氨酸激酶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CML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靶向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cr-Abl TKI),但Bcr-Abl基因点突变及P环突变等原因会使药物产生耐药性。耐药问题的出现促使药物研究者们积极寻找新的、高效、低毒的CML药物。本文以上市Bcr-Abl TKI的构效关系研究结果为指导,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运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和活性结构拼合原理等方法,以达沙替尼(Dasatinib)结构中的噻唑环来替换伊马替尼(格列卫,Imatinib)中的嘧啶环,同时保留了Imatinib结构中的苯甲酰胺基团,设计了一系列全新结构的噻唑氨基-苯甲酰胺衍生物,期望得到可克服Imatinib及T315I突变所引起耐药问题的小分子药物。为了验证上述设计,首先利用分子模拟软件SYBYL-X2.0对所设计化合物与靶点Abl及Abl~(T315I)激酶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并给出拟合打分值。分子模拟结果表明:所设计化合物与靶点Abl及Abl~(T315I)都有较好的作用强度,且部分化合物与Abl及Abl~(T315I)的作用强度均高于Imatinib,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所设计的目标化合物在理论上可克服Imatinib及T315I突变引起的耐药。以3-氨基苯甲酸为原料,其与硫氰酸铵、苯甲酰氯在以丙酮为溶剂的条件下生成中间体3-羧基苯基硫脲;3-羧基苯基硫脲和α-溴代烷基芳基酮经环合反应、N-酰化反应和水解反应等得到目标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法、质谱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和元素分析法等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证。利用带有化学发光检测器的酶标仪对对所合成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Abl和Abl~(T315I)激酶活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3a,3e,3m,3n,3p,4c,4f和4g对Abl和Abl~(T315)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3m对Abl和Abl~(T315I)的IC_(50)(μM)值分别为1.273和39.89,而阳性对照药物Imatinib对Abl的IC _(50)(μM)值为0.398,对T315I突变则无效。利用MTS法测试所合成目标化合物对CML细胞株K562、伊马替尼耐药株K562/R、T315I突变株BaF_3-ABL-BCR-T315I及人正常肝细胞株L02的抗增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对K562、K562/R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化合物3m效果最佳,IC_(50)(μM)分别为8.32和7.308;化合物3m、3n和3p对于BaF_3-ABL-BCR-T315I细胞也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其IC_(50)(μM)分别为36.59、19.12和19.75;所有化合物都对人正常肝细胞L02的作用微弱,其IC_(50)(μM)均大于100。(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麻晓宇[7](2019)在《β-酮脂酰-ACP还原酶(FabG)抑制剂分子作用机制及药物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细菌脂肪酸合成途径延伸循环的第二个酶是β-酮脂酰-ACP还原酶(FabG),FabG在还原型辅酶ⅡNADPH的协助下,催化β-酮酯酰-ACP C3位的羰基还原为羟基。FabG属于短链脱氢酶/还原酶超家族(SDR)的成员。绿茶提取物的主要成分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同时EGCG也是细菌Ⅱ型脂肪酸合酶系统中β-酮酰基-ACP-还原酶(FabG)的有效抑制剂,这是一种广泛的植物多酚所共有的特性,本文针对EGCG与相关植物多酚抑制β-酮酰基-ACP-还原酶(FabG)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首先运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DSSP以及结合自由能分解(MM-PSBA)等计算方法,计算EGCG和相关植物多酚配体与FabG受体形成的复合物体系之间各类相互作用的参数如RMSD、Rg、RMSF、氢键、二级结构以及相对结合自由能等,研究了这些参数随分子动力学模拟进行而发生的变化及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无配体存在时,FabG单体体系稳定性较差,回旋半径较小,蛋白质折迭较为紧凑,活性通道附近柔性较大的区域氨基酸残基波动较大,二级结构不稳定;当EGCG与相关植物多酚存在时,其侧链羟基可与活性位点关键残基Ser138、Tyr151之间或与Loop区关键残基Asp92、Gln148、Ile184之间形成氢键,占据活性位点。同时,配体也可与辅酶NADPH形成氢键及π-π堆叠作用,进一步固定侧链。其次,将本课题组前期合成的有抗菌生物活性的含邻羟苯基的叁唑类化合物构建成小分子化合物库,并与FabG以及其他叁个抗菌活性靶标(FabI、FabH、FabB)进行分子对接筛选。探究这类化合物与各个靶标的结合模式,研究配体与受体之间的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将含邻羟苯基的叁唑类化合物以化学结构分成四类,其中这四类化合物对FabG和FabB均表现出良好的亲和性;第Ⅰ、Ⅲ类化合物与FabI的辅酶NAD~+的烟酰胺环形成氢键或π-π堆叠作用,表现出较强的结合能力。(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1-01)
张之杰[8](2018)在《基于羟基~羧酸根超分子合成子的药物共晶设计、制备与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制药行业,药物的研发是一个漫长、艰巨且昂贵的过程,通常伴随着高风险和低成功率。据统计,大约只有1%的药物活性组分被成功开发和上市。药物开发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药物在物理化学性质如溶解性、稳定性、渗透性等方面存在缺陷。固态药物的性质与结构息息相关,显然,通过改变药物的固态形式可以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近年来,药物共晶作为一种新的药物固态形式,为开发出具有优异物化性能和药理学性质的新药产品提供了新策略,受到了制药行业和晶体学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选择四种不同亚类的黄酮类药物为研究对象,甜菜碱作为共晶试剂,以羟基~羧酸根超分子合成子为理论指导,通过共晶的策略改善黄酮类药物的理化性质。此外,本论文还通过晶体学手段对2-吡啶甲酸固体~(13)C化学位移进行了理论归属归属。(1)利用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了黄芩素、根皮素和槲皮素与甜菜碱的共晶,通过单晶解析获得了它们的共晶结构,结构分析显示,制备的叁种共晶中,黄酮与甜菜碱之间都存在强健的羟基~羧酸根相互作用。通过机械研磨或者混悬的方法可分别大量制备共晶样品,并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PXRD、DSC、固体核磁共振等一系列表征,获得了它们的指纹图谱。溶解度实验显示,所制备的叁种共晶均显示出较优的溶解性能,BAI-BTN、PHL-BTN和QUE-BTN平衡溶解度分别提高了1.73、1.59和3.67倍。稳定性实验表明,所制备的叁种共晶在中70%-85%RH条件下具有较优的物理稳定性。(2)通过溶剂挥发法、机械研磨法和旋转蒸发法得到了有关大豆素与甜菜碱的叁种共晶,其中晶型A与晶型B获得了单晶结构,结构分析显示,晶型A与晶型B的化学计量比不同,且氢键作用位点存在差异。溶解实验表明,所制备的晶型B与原料相比,平衡溶解度提高了大约2.2倍。(3)2-吡啶甲酸是药物共晶设计中常用的共晶试剂,在固态中存在中性分子与两性离子两种状态。由于超长的质子纵向弛豫时间,对PCA的固体~(13)C化学位移进行实验归属存在困难,本论文通过建立一个虚拟的晶体结构,基于该结构计算得到的~(13)C化学位移均与实验值均表现出较理想的一致性,标准偏差??_C=2.1,最大??_C值小于5,这在计算误差范围内,结果表明计算精度合理,这为以后有关晶体复合物中2-吡啶甲酸的存在状态提供判断依据。(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6)
孔晓天[9](2018)在《靶向激酶抗肿瘤药物设计和分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又称癌症是一类非传染致死性疾病,与心血管疾患并称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两大杀手。分子靶向肿瘤治疗以其高疗效,低毒副反应以及高度特异性等优点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向之一。激酶是抗肿瘤药物研发中最重要的一类靶标,如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关键靶标ALK/ROS1、针对多种恶性血液肿瘤的重要靶标JAK2、针对血液系统肿瘤和淋巴瘤的热门靶标CDK9。目前,靶向ALK/ROS1、JAK2和CDK9的新药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批激酶小分子抑制剂被用于临床治疗或进入临床研究。然而,随着激酶抑制剂的广泛使用,获得性耐药以及毒副反应等临床应用问题也陆续出现。本论文将采用多种分子模拟方法对几个热门激酶靶点(ALK/ROS1、JAK2和CDK9)小分子抑制剂的结合、耐药性和选择性等机理进行深入理论研究,从而能为筛选和设计新颖有效的激酶抑制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第二章和第叁章中,采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MD)和MM/GBSA结合自由能计算及分解等模拟方法,揭示了ALK激酶和哌啶甲酰胺类Type-I1/2型抑制剂间的结合机制。据此,设计了32个1-嘌呤-3-哌啶甲酰胺类Type-I1/2型ALK抑制剂,其中5个化合物的活性达到皮摩尔级别。特别是001-017对L1196M、C1156Y、R1275Q和F1174L突变ALK的耐药细胞株有很强的抑制活性。随后,采用基于多构象的分子对接和基于MD的MM/PB(GB)SA方法模拟了1-嘌呤-3-哌啶甲酰胺类Type-I1/2型抑制剂结合的“构象选择”和“诱导契合”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引入蛋白柔性对于准确预测Type-I1/2型抑制剂的结合机制至关重要。此外,伞形采样(umbrella sampling,US)模拟显示化合物001-007既具有最强的结合能又具有最长的滞留时间。在第四章中,结合MD模拟、US模拟、MM/GBSA结合自由能计算及分解等模拟方法从能量转化和构象变化两个方面探索了L884P突变导致抑制剂BBT594和CHZ868耐药的分子机制。US模拟揭示,在BBT594和CHZ868分别从野生型和L884P突变JAK2结合口袋解离的过程中,L884P突变会影响JAK2重要活性区域的构象并破坏重要的残基-残基和残基-抑制剂相互作用。构象熵变(-TΔS)和RMSFs值的增加显示L884P增强了别构口袋中β3-折迭区、αC螺旋和DFG的柔性。自由能分解显示L884P突变削弱了BBT594与Tyr931和Glu898间的相互作用。在第五章中,使用MD模拟、拉伸动力学模拟、US模拟、MM/GBSA结合自由能计算以及分解揭示了4-(噻唑-5-基)-2-苯胺基-嘧啶类抑制剂对CDK9和CDK2激酶的选择性机理。模拟结果显示,CDK9的内在柔性以及“宽敞”的结合口袋,有利于尺寸较大的化合物12u和4在口袋中调整构象获得最佳结合状态。结合自由能分解结果表明,活性口袋周围非保守残基也是决定抑制剂选择性的重要因素。在第六章中,以ROS1为目标靶点,评估多种基于靶点结构的虚拟筛选策略对ROS1抑制剂的筛选精度。首先,使用朴素贝叶斯分类方法(na?ve bayesian classifier,NBC)将基于多个靶点结构的分子对接得分进行了整合,结果显示基于10个ROS1结构对接结果的NBC筛选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测精度。此外,我们将MM/GBSA残基分解能量项(MIEC)和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构建了针对ROS1的MIEC-SVM预测模型,该模型的抑制剂富集率和对抑制剂的排序能力均比Glide XP对接打分更优。(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岳颖[10](2018)在《温敏性聚脲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其药物释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敏性聚合物是指对温度刺激具有响应特性的智能高分子材料。温敏性聚合物已在药物缓释、免疫分析、组织工程、生物监测等领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为此,设计、合成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温敏特性的聚合物成为当今高分子科学领域中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包括温敏性聚脲的分子设计、合成与性能以及在药物缓释方面研究,分为以下四部分。一、以5种二元有机胺和L-赖氨酸乙酯二异氰酸酯(LDI)为单体,通过氢转移加成反应,制备出一系列新型聚脲材料。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对聚脲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借助x射线粉末衍射仪、接触角以及红外光谱技术揭示了聚脲材料结构与其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两个甲基的位阻作用,聚(L-赖氨酸乙酯二异氰酸酯-co-N,N’-二甲基-1,2-环己二胺)(PLI-N)能够与水分子形成更多的氢键作用,促使含有疏水性基团最多的PLI-N反而可溶于水,且显示出温敏特性。系统考查了反应时间、温度、溶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聚合反应条件。二、在5种均聚物中,仅有聚(L-赖氨酸乙酯二异氰酸酯-co-N,N’-二甲基-1,2-环己二胺)(PLI-N)具有良好的温敏特性,其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为10℃,且LCST值随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在N,N’-二甲基-1,2-环己二胺(NMC)与其他四种二元有机胺的共聚合中,聚脲材料的LCST可控制在室温或体温附近。基于MTT法HeLa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2-125μg/m L聚脲材料DMSO/水溶液中,细胞的存活率均高于87%,即所得的聚脲材料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利用聚脲的温敏特性和紫杉醇(PTX)的疏水性,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载药颗粒。采用激光粒度和扫描电镜(SEM)对载药颗粒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聚脲-PTX载药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99 nm,实现了PTX在体外的持续释放,这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叁、以LDI、NMC和胱胺为单体,在共聚合中通过改变单体NMC和胱胺的投料比,成功制备出主链上不同S-S键含量的聚(L-赖氨酸乙酯二异氰酸酯-co-N,N’-二甲基-1,2-环己二胺-co-胱胺)(CPLI-N-Y)。紫外可见光谱数据表明,当胱胺结构单元在CPLI-N-Y分子链上比例为12%和24%时,CPLI-N-Y具有温敏特性,其LCST分别为35℃、38℃。此外,通过透析法制得粒径为320 nm,分布均匀的核壳结构载药颗粒。通过断链剂L-谷胱甘肽(GSH)与CPLI-N-Y主链上S-S键的特征反应,具有温敏特性以及可断裂基团S-S键的新型聚脲材料有望实现载药颗粒对姜黄素的有效控制释放。四、通过五种哌嗪及其小分子衍生物与LDI的氢转移加成反应,成功制备出一系列主链上含有哌嗪结构的聚脲材料,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定了聚脲材料的化学结构。研究发现,顺式-2,6-二甲基哌嗪与LDI形成的聚脲具有温度响应特性,其LCST为14℃。其他四种含哌嗪结构聚脲无温敏特性,其可能原因是聚脲大分子链间强烈的氢键作用阻碍了其与水分子之间氢键的形成。这种含有哌嗪结构聚脲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如抗菌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药物分子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记者 刘雷 蔡敏霞 通讯员 李中华)10月27-29日,广东省高性能计算学会联合五邑大学,在江门市举办了“2019年分子机器和药物设计合成国际论坛”。论坛开幕式由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教授主持。在开幕式致辞中,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物分子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谭小芹,熊嘉诚,朱亭霏,黄子铭,童筱雏.中国药物分子设计40年发展成就[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
[2].刘雷,蔡敏霞,李中华.加速生物医药相关颠覆性技术的创新[N].广东科技报.2019
[3].郭婷婷,朱峻霄,杨野,崔秀明,王承潇.白及多糖作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分子设计及其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9
[4].王义洲,刘晔宏,徐首红,刘洪来.用于药物载体的多重响应型聚合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J].物理化学学报.2019
[5].徐敏,刘春生.以药物分子结构修饰为主题设计习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
[6].刘娟.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小分子药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活性测定[D].南华大学.2019
[7].麻晓宇.β-酮脂酰-ACP还原酶(FabG)抑制剂分子作用机制及药物设计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8].张之杰.基于羟基~羧酸根超分子合成子的药物共晶设计、制备与性能评价[D].青岛科技大学.2018
[9].孔晓天.靶向激酶抗肿瘤药物设计和分子模拟[D].苏州大学.2018
[10].岳颖.温敏性聚脲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其药物释放研究[D].河北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小分子配体作用于端粒[108]](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29256.nh0021&suffix=.jpg)
![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流程](/uploads/article/2020/01/03/fbb333df30014da1ff1d4cf5.jpg)
![一based药物分子设计...](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271909.nh0005&suffix=.jpg)
![药物分子设计中药代动力学空间...](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YXXB2008030000008&suffix=.jpg)
![先导化合物17的结构和预测结合模式](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YXXB2013070140009&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