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融合术论文_杨新国,姜海,孙罡

导读:本文包含了脊椎融合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脊椎,脊柱,椎间盘,腰椎,椎管,狭窄,螺钉。

脊椎融合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新国,姜海,孙罡[1](2018)在《经椎板螺钉固定脊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经椎板螺钉固定脊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至2017年骨科收治的150例腰椎退变性不稳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经椎板螺钉固定脊椎融合术,记录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标准为复查X线片检查有骨性融合块,于过伸、过屈位X线片检查融合的节段无明显运动。患者均行走正常,无螺钉断裂、脱落现象,患者的腰痛、下肢麻木症状均明显缓解,无神经损伤。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评定为优者104例,良者19例,尚可共10例,差17例,优良率为82%。结论 经椎板螺钉固定脊椎融合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的安全、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39期)

董爱华[2](2015)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脊椎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脊髓型脊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椎间隙高度丢失,继发节段性不稳、椎体及椎间关节增生,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血供障碍等引起脊髓功能性障碍性疾病。此病较隐匿,导致肢体障碍的可能性大。若确诊除少数保守以外,大多应尽早手术。多数临床研究表明,经减压、重建稳定手术治疗后,脊髓功能的恢复比较满意。手术前后积极有效的康复训练可增强背部肌肉的力量,保持颈部的稳定性,恢复及增进颈椎的活动范围[1]。对我院32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CSM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系统及专项护理,术后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取得了良(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12月研讨会综合刊》期刊2015-12-01)

勾旭升,陈立民,张捍军,李华哲,刘立冰[3](2015)在《腰椎管狭窄症脊椎融合术适应症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管狭窄症主要由腰椎关节强硬引起。腰椎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类:一类为局域性症状,如下腰痛,僵硬等,一类为神经根症状,如神经性跛行。适当保护性治疗可以改善这些症状,但是一些顽固病例仍需手术治疗。单纯腰椎管减压术适用于以神经根症状为初发表现并且脊椎生物力学稳定的患者。术前评估时如出现背部手术失败综合征,退行性不稳定,严重畸形,有症状的椎骨脱离,难治性退行性椎间盘疾病,以及邻近节段病的患者可行腰椎融合术。术中评估出现广泛椎体压缩合并椎间隙大或者骨储存量不足的患者可行腰椎融合术。(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5年03期)

宋雨泽[4](2013)在《脊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峡部不连和滑脱症33例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峡部不连和滑脱症采用脊椎后外侧融合术进行治疗之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本院治疗的腰椎峡部不连和滑脱症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包含33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后路植骨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采用脊椎后外侧融合术进行治疗,比较采用两种治疗方法之后的优良率和融合率。结果经Nakai评分,两种方法治疗后在优良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后路植骨术之后的融合率为79.24%,采用后外侧融合术之后的融合率高达91.1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椎后外侧融合术的融合率明显高于后路植骨术,并且还可以对是否有椎间盘脱出和受压进行有效的探查,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3年20期)

田亚丽[5](2009)在《一期后路半脊椎切除、钉棒系统矫形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脊椎切除、钉棒系统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2004年5月至2008年12月,对28例半脊椎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采用一期后路半脊椎切除、钉棒系统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男13例,女15例,年龄4~16岁,平均11.4岁。单个半脊椎17例,两个半脊椎9例,多个半脊椎2例,半脊椎合并对侧骨桥或肋骨融合3例,合并脊髓纵裂4例,合并脊髓栓系2例,合并神经纤维瘤病2例,合并胸段脊髓空洞症1例,合并椎管内畸胎瘤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例。病变位于胸段15例,位于胸腰段6例,位于腰段7例。术前冠状面Cobb′s角44.38±21.02°(10°~110°),矢状面Cobb′s角64.80±22.24°(27°~95°),其中单纯后凸2例,Cobb′s角分别为43°,80°,侧凸伴后凸13例。结果手术时间175~405min,平均为279.6min;术中出血400~2000ml,平均为1046ml。固定融合节段为3~12个椎体,平均6.9个。术中胸膜破裂3例,经直接缝合或软组织填塞封闭等方法,术后未出现血气胸等并发症;2例术后发生双下肢瘫痪,其中1例脊髓周围血肿,二次手术清除血肿后肌力及感觉逐渐好转,另1例经保守治疗3个月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月~4年5个月,平均2年1月。术后冠状面Cobb′s角为11.00±9.08°(0°~31°),矫正率75%;末次随访为11.62±9.55°(0°~31°),矫正率73.9%。矢状面Cobb′s角28.33±12.54°(10°~70°),矫正率56.3%。末次随访矢状面Cobb′s角29.13±15.41°(10°~67°),矫正率55%。随访过程中发现有2例因钛网切割椎体,1例因内固定螺钉松动造成矫形角度的丢失,其余病人无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躯干失平衡等并发症。结论应用一期后路半脊椎切除、钉棒系统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半脊椎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效果满意,疗效可靠。(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5-11)

刘建,徐少文[6](2006)在《脊椎非融合术假体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脊椎非融合术主要包括全椎间盘置换、髓核置换和后部稳定装置植入等,所应用的假体在材料学、运动学和生物力学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能很好地保持植入节段的运动功能,重建脊柱功能单位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临床效果比较满意,应用越来越普遍。但假体的植入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假体下沉、磨损,甚至脱出等,且远期效果仍难以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殷渠东,郑祖根,蔡建平,田小武[7](2005)在《经椎板螺钉固定脊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椎板螺钉(简称TLS)在腰椎退变性不稳脊椎融合术的固定价值。方法6具较新鲜脊柱标本(L4~L5),分别在正常、不同程度髓核切除和TLS固定后进行稳定性实验,测量叁维运动范围(ROM)。临床组应用TLS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脊椎融合41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LS单侧固定组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ROM分别减少2.92%、1.78%、5.77%和7.92%,双侧固定组分别减少15.59%、5.72%、15.18%和20.19%;“髓核半切+TLS”组明显小于“髓核全切+TLS”组和对照组。随访6~26个月,脊椎均融合,平均融合时间4.3个月,优20例,良18例,可3例。结论TLS固定后脊柱各向稳定性增加,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脊椎融合固定简单、安全、较为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05年11期)

李景娣[8](2005)在《椎管狭窄和退行性脊椎滑脱无内固定的侧后方融合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椎管狭窄和退行性脊柱滑脱, 治疗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行根管减压以缓解神经源性跛行的症状。侧后方脊柱融合可以阻止脊柱滑脱的发展, 减少手术后后背痛。近年来, 脊柱内固定比较流行, 一项调查表明在一组手术病人当中, 脊柱融合时有 67%应用脊柱内(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期刊2005年05期)

王沛[9](2005)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椎融合术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回答脊椎融合术是否过时,主要取决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discreplacement,ADR)技术是否成熟。ADR自 1950年就有人尝试,只是近 15年来进展迅速,是一个有前景的脊柱外科新技术。目前除了SBChariteIII型人(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郑诚功,陈振升[10](2001)在《脊椎植骨融合术的生物力学角色》一文中研究指出脊椎融合手术(spinalfusion)源于1911年由Al-bee和Hibbs1-2所提出,其目的是将不稳定的脊椎重新作稳定(stabilization),或是将已变形的脊椎作矫正后固定。但脊椎结构与一般关节结构不同,它是一个多肢段的结构,而每个肢段之(本文来源于《中国创伤骨科杂志》期刊2001年01期)

脊椎融合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脊髓型脊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椎间隙高度丢失,继发节段性不稳、椎体及椎间关节增生,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血供障碍等引起脊髓功能性障碍性疾病。此病较隐匿,导致肢体障碍的可能性大。若确诊除少数保守以外,大多应尽早手术。多数临床研究表明,经减压、重建稳定手术治疗后,脊髓功能的恢复比较满意。手术前后积极有效的康复训练可增强背部肌肉的力量,保持颈部的稳定性,恢复及增进颈椎的活动范围[1]。对我院32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CSM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系统及专项护理,术后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取得了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椎融合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杨新国,姜海,孙罡.经椎板螺钉固定脊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2].董爱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脊椎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C].《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12月研讨会综合刊.2015

[3].勾旭升,陈立民,张捍军,李华哲,刘立冰.腰椎管狭窄症脊椎融合术适应症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

[4].宋雨泽.脊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峡部不连和滑脱症33例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

[5].田亚丽.一期后路半脊椎切除、钉棒系统矫形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D].山东大学.2009

[6].刘建,徐少文.脊椎非融合术假体的应用[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6

[7].殷渠东,郑祖根,蔡建平,田小武.经椎板螺钉固定脊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

[8].李景娣.椎管狭窄和退行性脊椎滑脱无内固定的侧后方融合术[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

[9].王沛.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椎融合术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5

[10].郑诚功,陈振升.脊椎植骨融合术的生物力学角色[J].中国创伤骨科杂志.2001

论文知识图

一位49岁的男性患者的胸12椎体浆细胞...腰椎术后所见--图1腰椎术后所见-图20-1 L4椎...腰椎术后所见-图20-2 L5~...一期后路Tn半脊椎切除术、xia器械侧后...一期后路Tn半脊椎切除术、畸形矫正、...

标签:;  ;  ;  ;  ;  ;  ;  

脊椎融合术论文_杨新国,姜海,孙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