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运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吉林省东部冷凉区利用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裸地(CK)三种处理方式,对不同覆盖条件下玉米的产量与生长系数(-LA--I、CGR、NAR和EGR)和地温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裸地日平均地温比覆膜玉米地温低6.3%,比秸秆玉米地温高14.2%;裸地的玉米产量比覆膜产量降低37.8%,比秸秆处理产量高48.7%。从保水增温效应来看,最有效的是可降解地膜覆盖;玉米的平均叶面积指数(LAI)、群体生长率(CGR)、果穗生长速率(EGR)及地温与玉米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果穗生长速率(EGR)和地温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而净同化率(NAR)与玉米产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认为:对玉米进行覆盖种植时,因地膜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温度,在吉林省东部冷凉区进行晚熟品种引进种植时,建议优先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胡宇,具红光,赵鑫,曹铁华,梁烜赫
关键词: 地温,覆盖条件,产量,生长系数,冷凉区
来源: 东北农业科学 2019年05期
年度: 2019
分类: 农业科技
专业: 农作物
单位: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300605),人社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资助项目(2016),吉林省人才开发基金(2019)
分类号: S513
DOI: 10.16423/j.cnki.1003-8701.2019.05.005
页码: 20-25+42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2012K
下载量: 176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疆托里县中晚熟玉米种植要点[J]. 农业工程技术 2019(32)
- [2].晚熟玉米新品种鼎晟988和辰丹95的选育过程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0)
- [3].临夏州中晚熟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8(03)
- [4].临夏县2015年晚熟玉米品种引种试验报告[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09)
- [5].影响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与应对措施[J]. 农业科技通讯 2020(10)
- [6].丹东地区晚熟玉米新组合筛选及杂优模式分析[J]. 农业科技通讯 2016(12)
- [7].中晚熟玉米新杂交种赤单218的选育[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3(05)
- [8].晚熟玉米品种制种中提高芽率的几种办法[J]. 中国种业 2009(08)
- [9].晚熟玉米杂交种存在的问题及选育的探讨[J]. 农业与技术 2008(01)
- [10].新疆中晚熟玉米区域试验承试点效应分析[J]. 现代农业科学 2009(11)
- [11].晚熟玉米品种利禾10选育报告[J]. 种子科技 2020(03)
- [12].中晚熟玉米品种凯地2505的选育及制种技术[J]. 中国种业 2020(04)
- [13].30个中晚熟玉米新品种在定西市安定区抗旱性试验初报[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14)
- [14].晚熟玉米新品种丹玉106选育及栽培技术[J]. 辽宁农业科学 2017(05)
- [15].晚熟玉米品种利禾7选育研究[J]. 种子科技 2020(06)
- [16].通渭县引进中晚熟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报告[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4(01)
- [17].中晚熟玉米新品种评比展示初报[J]. 山西农业科学 2008(04)
- [18].优质中晚熟玉米新杂交种锦润91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 2015(05)
- [19].中晚熟玉米杂交组合耐旱性鉴定与评价[J]. 新疆农业科学 2014(04)
- [20].辽宁省高密中晚熟玉米品种的试验现状及思考[J]. 辽宁农业科学 2014(04)
- [21].高产优质中晚熟玉米杂交种锦单18号的选育[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01)
- [22].中晚熟玉米新品种——泽玉54[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05)
- [23].黑龙江省自育中晚熟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04)
- [24].玉米新品种铁研124选育[J]. 新农业 2009(01)
- [25].玉米新品种通育99[J]. 农村科学实验 2008(12)
- [26].优质中晚熟玉米杂交种锦玉11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2(12)
- [27].晚熟玉米新品种乾坤528选育及合理的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8(11)
- [28].盂县中晚熟玉米生态区品种比较试验[J].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8)
- [29].玉米新品种临玉3号的选育[J]. 中国种业 2017(10)
- [30].全膜冬蒜套种中晚熟玉米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