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部和中西部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业结构,劳动力,产业转移,恶性肿瘤,流动人口,广西,区位。
东部和中西部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荣,张晓雨,李旋旋,张翮[1](2016)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比较研究——以江苏省和安徽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在规模、方式、效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的土地流转政策是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比较了江苏省和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和相关政策,发现两省在流转政策及效果上的差异。并对江苏省和安徽省的相关因素做差异化分析,提出了中部地区完善土地流转政策的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6年09期)
马小强[2](2016)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就业结构及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国内各地区已进入到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普遍进程。由于国内服务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现有的关于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就业结构及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实证研究更显不足。为客观反映近年来服务化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分别给国内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结构及收入分配带来的现实影响,本文依托中国家庭入户调查数据(CHIP)和相关省市年鉴数据,在地区比较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开展了实证研究。回顾发达国家当初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历程来看,欧美国家类似进程启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而日本则是在八十年代初启动的。受益于当时后工业化促成的要素禀赋优势重构、全球化带来的产业链国际分工,以及新兴产业推动的跨行业技术进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一方面在使得低收入端就业质量恶化同时,却也保证了社会就业的总体稳定;另一方面在引起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同时,却也保持了平均工资的持续增长。聚焦国内各地区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进程,由于国内并不完全具备上述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初的有利条件,因此服务化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究竟将给国内各地区就业结构及收入分配带来怎样的现实影响,还应立足国情展开具体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界定的产业结构主要聚焦于产业关联维度,在此基础上界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又具体表现为叁次产业顺序演进,这与经常遇到的产业结构转变概念是一致的。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接着对该选题下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之后是对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进行的说明,最后形成全文的逻辑框架。第二章首先对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具体包括产业结构的内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涵、就业结构的外延,以及收入分配的外延;接着是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进行的归纳与演绎,这包括效率驱动论、结构干预论,以及比较利益论;随后在回顾就业影响的理论渊源基础上,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就业结构影响的研究理论归纳为就业破坏论和就业创造论;最后分别就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第叁章到第五章是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其中,第叁章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就业结构影响展开了实证研究,第四章、第五章则分别是围绕收入分配的静态、动态影响开展的实证研究。在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中,所得结论能够与就业结构部分前后互为支撑,背后正是因为分配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共同嵌套在经济结构系统当中的。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为确保各地区社会就业稳定、平均收入增长——这两大宏观目标的实现,研究结论都指向各地区应走向适合自身的差异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路。第六章是对本文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做出的总结。从实证结果来看,由于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本在国内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服务化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可以为东部地区扩大就业、推动平均工资增长作出贡献同时,冒然推进的服务化进程却可能使得中西部地区落入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定义的“产业结构演进无效率”通道当中。为此,文中建议各地区要充分尊重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避免给社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不利影响。具体而言,在分工演进和人力资本进步基础上:东部沿海地区可优先发展服务业或先进制造业,但要对自主发展和融合发展给予足够重视;中西部内陆地区在当前阶段还应继续倚重制造业内部的挖潜改造,为将来服务化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在如下方面均应引起重视,即:注重两类服务行业协调发展、针对贫困人口扩大有所准备、重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域轮动、划清政府边界引导人力资本积累。(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6-04-01)
樊会霞[3](2013)在《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梳理了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家书屋在运行模式、发展水平、使用效益上的差异,指出各地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后续资金不足、设施配置不完善、管理机制不规范等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在"强化政府行政性投入"的同时"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考核责任制";在"强化选书配书机制"的同时"打造数字农家书屋";在"强化读书用书活动"的同时"将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本文来源于《图书馆学研究》期刊2013年14期)
陈万青,郑荣寿,王宁,贺宇彤,王庆生[4](2013)在《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描述中国东部和中西部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水平,比较分析东部与中西部发病率差异。[方法]利用2009年中国72个肿瘤登记处(东部44个,中西部28个)的恶性肿瘤发病及人口数据,按地区、性别和城乡分别计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以发病数为应变量,地区分类为自变量(中西部为参照),调整年龄、性别和城乡分类计算恶性肿瘤发病率比值及95%可信区间。[结果]2009年中国东部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标率与世标率分别为306.07/10万、149.22/10万和194.60/10万。中西部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标率与世标率分别为231.53/10万、139.64/10万和182.27/10万。东部与中西部前6位主要恶性肿瘤相同,分别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和食管癌,但顺位略有不同。东部的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发病率和标化率均高于中西部地区,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的发病率高于中西部,标化率低于中西部地区。东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是中西部的1.13倍,发病率差异最大的前3位恶性肿瘤依次为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和肾癌,发病率比分别为1.89(95%CI:1.64~2.17)、1.66(95%CI:1.52~1.80)和1.42(95%CI:1.30~1.54)。东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比为1.19(95%CI:1.08~1.31)。差异最大的前3位恶性肿瘤依次为甲状腺癌、肾癌和淋巴瘤,发病率比分别为1.98(95%CI:1.83~2.15)、1.48(95%CI:1.32~1.66)和1.47(95%CI:1.33~1.62)。[结论]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科学评估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地域差异可为肿瘤防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期刊2013年03期)
郭琳,刘永合[5](2011)在《流动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与就业身份选择——基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京就业者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6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别考察来自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在京流动劳动力的就业身份构成,并运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人力资本对流动劳动力不同就业身份选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流动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升对改善其就业身份有显着正面影响;受教育年限和健康状况对中西部地区流动劳动力更为重要,对流动劳动力成为雇主的正向影响明显高于来自东部地区者。据此认为,在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之外,针对流动劳动力的系统性边缘化制度安排需要打破。(本文来源于《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戴志勇[6](2010)在《产业转移,助推中国再高速发展30年》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 尽管经历了30年高增长,但按人均算,中国依然是一个穷国。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舫估测,2013年,人口红利就将消失,未来30年中国靠什么保持高速发展?在中西部赶超东部沿海地区的过程中,是否有可能跌入新的陷阱?南方周末约(本文来源于《南方周末》期刊2010-03-25)
张鲁青,桑百川[7](2009)在《我国东部、中西部及周边国家FDI区位优势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我国沿海地区与中部、西部、周边国家越南、印度的投资环境比较,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FDI区位优势,提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更好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FDI转移,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化解就业压力。(本文来源于《国际经济合作》期刊2009年12期)
韦宏[8](2009)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产业配套研究——兼论广西与江西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转移与产业配套现象由来已久,也是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而在广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按照专业化原则与产业链链接关系形成的各种产业配套现象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近几年,有关促进产业转移产业(本文来源于《东南亚纵横》期刊2009年08期)
[9](2008)在《东部、中西部企业CAX/PLM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东部:渐入佳境在珠叁角、长叁角等地,从CAX到PLM的升级过程已经基本完成。特别是高科技电子产业、汽车产业,在过去的10年中,都基本上完成了从二维CAD到叁维CAD的过渡。目(本文来源于《微型机与应用》期刊2008年04期)
赵素萍,张国良[10](2007)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自主创新之比较分析——以河南省与江苏省通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通过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比较分析了存在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学术版)》期刊2007年10期)
东部和中西部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国内各地区已进入到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普遍进程。由于国内服务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现有的关于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就业结构及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实证研究更显不足。为客观反映近年来服务化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分别给国内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结构及收入分配带来的现实影响,本文依托中国家庭入户调查数据(CHIP)和相关省市年鉴数据,在地区比较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开展了实证研究。回顾发达国家当初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历程来看,欧美国家类似进程启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而日本则是在八十年代初启动的。受益于当时后工业化促成的要素禀赋优势重构、全球化带来的产业链国际分工,以及新兴产业推动的跨行业技术进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一方面在使得低收入端就业质量恶化同时,却也保证了社会就业的总体稳定;另一方面在引起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同时,却也保持了平均工资的持续增长。聚焦国内各地区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进程,由于国内并不完全具备上述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初的有利条件,因此服务化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究竟将给国内各地区就业结构及收入分配带来怎样的现实影响,还应立足国情展开具体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界定的产业结构主要聚焦于产业关联维度,在此基础上界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又具体表现为叁次产业顺序演进,这与经常遇到的产业结构转变概念是一致的。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接着对该选题下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之后是对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进行的说明,最后形成全文的逻辑框架。第二章首先对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具体包括产业结构的内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涵、就业结构的外延,以及收入分配的外延;接着是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进行的归纳与演绎,这包括效率驱动论、结构干预论,以及比较利益论;随后在回顾就业影响的理论渊源基础上,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就业结构影响的研究理论归纳为就业破坏论和就业创造论;最后分别就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第叁章到第五章是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其中,第叁章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就业结构影响展开了实证研究,第四章、第五章则分别是围绕收入分配的静态、动态影响开展的实证研究。在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中,所得结论能够与就业结构部分前后互为支撑,背后正是因为分配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共同嵌套在经济结构系统当中的。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为确保各地区社会就业稳定、平均收入增长——这两大宏观目标的实现,研究结论都指向各地区应走向适合自身的差异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路。第六章是对本文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做出的总结。从实证结果来看,由于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本在国内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服务化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可以为东部地区扩大就业、推动平均工资增长作出贡献同时,冒然推进的服务化进程却可能使得中西部地区落入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定义的“产业结构演进无效率”通道当中。为此,文中建议各地区要充分尊重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避免给社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不利影响。具体而言,在分工演进和人力资本进步基础上:东部沿海地区可优先发展服务业或先进制造业,但要对自主发展和融合发展给予足够重视;中西部内陆地区在当前阶段还应继续倚重制造业内部的挖潜改造,为将来服务化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在如下方面均应引起重视,即:注重两类服务行业协调发展、针对贫困人口扩大有所准备、重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域轮动、划清政府边界引导人力资本积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部和中西部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玉荣,张晓雨,李旋旋,张翮.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比较研究——以江苏省和安徽省为例[J].山西农经.2016
[2].马小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就业结构及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
[3].樊会霞.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
[4].陈万青,郑荣寿,王宁,贺宇彤,王庆生.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比较研究[J].中国肿瘤.2013
[5].郭琳,刘永合.流动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与就业身份选择——基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京就业者的比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6].戴志勇.产业转移,助推中国再高速发展30年[N].南方周末.2010
[7].张鲁青,桑百川.我国东部、中西部及周边国家FDI区位优势比较[J].国际经济合作.2009
[8].韦宏.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产业配套研究——兼论广西与江西的比较[J].东南亚纵横.2009
[9]..东部、中西部企业CAX/PLM应用比较[J].微型机与应用.2008
[10].赵素萍,张国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自主创新之比较分析——以河南省与江苏省通州市为例[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