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柔性结构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柔性,路面,结构,理论,露天矿,有限元,道路。
柔性结构层论文文献综述
闫正,娄中波,朱彬[1](2019)在《柔性基层路面裂缝对结构层材料模量的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柔性基层路面裂缝对结构层材料模量的敏感性,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含表面裂缝的路面模型,分析了裂缝尖端应力场在不同路面结构层模量下的敏感性。结合模拟成果可知:柔性基层路面表面裂缝尖端应力应变弹性场对面层模量和土基模量的敏感性较强。在柔性基层路面设计时,应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适当的选取结构层模量,从而延缓裂缝的扩展。(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艳红,申爱琴,侯芸[2](2017)在《柔性路面结构层模量梯度控制与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理论及实践上验证结构层模量梯度控制的必要性及合理取值范围,以对结构受力影响最为显着的模量比为研究切入点,选取层间不完全连续接触,利用壳牌路面设计软件Bisar3.0全面计算模量比变化时柔性路面的力学响应,将模量比的影响定量化。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以推荐的柔性结构铺筑实体工程进行性能跟踪验证,采用FWD检测方法实测关键层位模量比。结果表明:模量比从8增大到14时,沥青层最大拉应变与结构最大弯拉应力均随之增大,同时面层剪应力随之减小;对柔性结构的弯拉应力与剪应力水平实行双控,控制级配基层模量在合理范围内取相对高限值,可使结构受力较均衡;通过广州实体工程进行现场模量检测及长期性能观测的印证,建议控制柔性基层与面层的模量比为8~10。(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7年05期)
贾长亮[3](2017)在《宝清朝阳露天矿柔性路面结构层厚度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露天矿道路结构层厚度对其实际使用效果及筑路投资影响较大,以层状体系弹性理论为基础、路面表面容许回弹弯沉为标准,对我矿运煤干线道路结构层厚度进行计算,以确定适合的路面参数。(本文来源于《露天采矿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邱建波[4](2015)在《柔性路面结构层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竣工后,经常出现路面未能达到设计规定的使用年限就发生(开裂、拥包、车辙、唧浆等)早期破坏的现象,除施工质量原因以外,也有设计理论的安全储备系数偏小的原因。本文通过对柔性路面结构层的设计理论、服役年限规定以及竣工验收以后路况质量进行分析,针对设计理论的技术问题,提出对柔性路面结构层的优化设计与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工程技术)》期刊2015年06期)
尹少奇[5](2015)在《基于RAP料的柔性路面结构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旧沥青路面再生中,剩余路面结构承载力足够的情况下,RAP料直接作为柔性底基层的可行性,本文从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两方面进行了探究。通过对RAP料组成成分和强度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确定参照级配碎石的标准对RAP料进行评价。研究了不同旧路弯沉、铣刨深度、铣刨机型下RAP料的级配变化,使用灰色理论对级配进行评价,并使用CBR值和最大干密度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通过试验探究了RAP料的CBR值影响因素,得到了未浸水CBR值和压实度的二项式回归关系。使用有侧限顶面法测量RAP料的回弹模量,证明了级配是影响RAP料回弹模量值的最大因素。设置RAP料柔性底基层后路面结构的受力情况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研究了路面结构的弯沉、层底拉应力、层顶压应变等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以RAP料层和剩余路面结构作为匀质体确定当量回弹模量,完成了试验段的路面结构设计,通过试验段施工,总结了RAP料柔性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并对RAP料层的竣工弯沉和后期强度进行了跟踪检测。(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赵之杰,浦立娜,李小龙[6](2014)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柔性结构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过去修建了大量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在经过过年运营之后病害严重影响到公路的使用状况。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有多重方式,而就地碎石化为最经济环保的再生工艺。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依托工程实施,验证和比较在采用柔性结构层,作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加铺层的技术优势和经济效益,为新型加铺结构设计的推广提供素材。(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4年09期)
张春娥,艾广建[7](2010)在《柔性路面结构表面弯沉与各结构层层底最大应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室内对路面各层和路基材料进行试验,以获得力学计算参数;考虑公路超载情况,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典型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进行建模计算;对路表弯沉和各结构层最大应力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相关公式,为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设计、检测和施工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经验。(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0年05期)
王振兴[8](2009)在《柔性路面结构层模量动力反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落锤式弯沉仪应用于路面检测系统以来,利用FWD实测弯沉数据进行路面材料性质反演已成为国内外一大研究热点,在这方面也出了不少的成果。但目前比较成熟的反算方法大多建立在拟静力反算的基础上,这跟FWD所施加的荷载为动力荷载不相符合,同时拟静力方法只用到了FWD所测的各测点最大弯沉及荷载峰值,未能够对FWD所测得的大量的丰富信息加以利用,再者拟静力方法忽略了惯性力和阻尼的影响,加上路面结构材料对时变因素具有相当的敏感性,所以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与实际状况的不一致。本文针对路面实际受力以及FWD所施加的荷载均为动荷载,根据动力学分析理论,运用有限单元法求解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再结合以灵敏度分析为基础的迭代法实现路面结构参数的系统识别,并编制了相应的动态反算程序。通过与其它反算方法的比较,验证方法的正确性和程序可用性,并介绍了其在路面结构性能评价中的应用。本文采用的动态分析法,进行拟动力反演,能够更好的模拟路面结构的实际状态,更充分的利用FWD丰富的时程信息,使FWD在路面评价方面中发挥更充分作用,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09-05-01)
李海瑞,刘凤轩[9](2003)在《公路柔性路面结构层平整度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柔性路面按传统施工方法施工 ,其平整度技术指标难以达到规范要求 ,而采用轨道法施工工艺成功解决了路面平整度难以控制这一技术难题 ,并实现了路面宽度、纵断高程的有效控制 ,且提高了工效 ,降低了工程造价(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公路与运输》期刊2003年02期)
傅舰锋[10](2002)在《土工格室柔性结构层力学性状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工格室是一种新型的土工合成材料,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结合兰州312国道上的现场试验与MARC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对土工格室柔性结构层的法向压缩、法向剪切以及水平拉压等力学性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其力学性状的影响。最后,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对比,探讨了土工格室的加固机理,并推导出加土工格室后的地基沉降变形公式。(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2-06-10)
柔性结构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从理论及实践上验证结构层模量梯度控制的必要性及合理取值范围,以对结构受力影响最为显着的模量比为研究切入点,选取层间不完全连续接触,利用壳牌路面设计软件Bisar3.0全面计算模量比变化时柔性路面的力学响应,将模量比的影响定量化。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以推荐的柔性结构铺筑实体工程进行性能跟踪验证,采用FWD检测方法实测关键层位模量比。结果表明:模量比从8增大到14时,沥青层最大拉应变与结构最大弯拉应力均随之增大,同时面层剪应力随之减小;对柔性结构的弯拉应力与剪应力水平实行双控,控制级配基层模量在合理范围内取相对高限值,可使结构受力较均衡;通过广州实体工程进行现场模量检测及长期性能观测的印证,建议控制柔性基层与面层的模量比为8~1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柔性结构层论文参考文献
[1].闫正,娄中波,朱彬.柔性基层路面裂缝对结构层材料模量的敏感性分析[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艳红,申爱琴,侯芸.柔性路面结构层模量梯度控制与论证[J].公路交通科技.2017
[3].贾长亮.宝清朝阳露天矿柔性路面结构层厚度确定[J].露天采矿技术.2017
[4].邱建波.柔性路面结构层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J].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15
[5].尹少奇.基于RAP料的柔性路面结构层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6].赵之杰,浦立娜,李小龙.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柔性结构层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
[7].张春娥,艾广建.柔性路面结构表面弯沉与各结构层层底最大应力的关系[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
[8].王振兴.柔性路面结构层模量动力反分析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9
[9].李海瑞,刘凤轩.公路柔性路面结构层平整度技术研究[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3
[10].傅舰锋.土工格室柔性结构层力学性状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