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流相干结构论文_赵建华,张峰,梁芸,刘世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湍流相干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湍流,结构,大气,沟槽,疏水,光学,边界层。

湍流相干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华,张峰,梁芸,刘世祥[1](2019)在《大气边界层湍流相干结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湍流相干结构的发现是湍流研究的重大转折,它对湍流的认识和对物质、动量与能量的输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大气边界层中湍流相干结构的发现过程,其次综述了其形态特征、组成结构、通量贡献以及其他特征,接着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详述了其典型的形成机制,然后论述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继而综述了其检测方法,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赵建华,张强,王胜[2](2019)在《小波检测湍流相干结构方法的改进与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干结构(coherent structure,记为"CS")在湍流物质、能量的输送中占有重要地位。鉴于目前以小波变换检测CS的方法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温度在不稳定与稳定条件下分别呈现出缓升陡降与缓降陡升的斜坡模态特征与完整的理想CS波形,对之进行了改进。该改进方法可以提取具有变动时间尺度的单个CS与连发CS的信号。由此改进方法,利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的湍流观测资料,经过质量控制与滤除线性重力波,分析了马铃薯下垫面上CS的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白天(夜间)CS的典型特征是空气辐合上升,温度升高(降低),水汽密度增大;紧接着,空气辐散下沉,温度降低(升高),水汽密度减小。(2) CS以每30 min出现15个、持续时间18.2 s、长度尺度≤15 m、间隔18 s、间歇因子55%(稳定)与85%(不稳定)、且两个并发的特征最为典型;(3)上扬支与下扫支的持续时间呈现极为显着的、斜率小于1的线性关系,CS并不对称;(4) Taylor长度尺度与稳定度和摩擦速度呈极为显着的线性关系,动力因素倾向于产生大而少的CS,热力因素则产生更多的小的CS;(5)内外半径比揭示,CS在不稳定条件下比稳定条件下相对集中,标量相对集中在CS的中部,矢量相对分散。(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铁峰,王鑫蔚,唐湛棋,姜楠[3](2019)在《超疏水表面对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影响的TRPIV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湍流边界层中的相干结构是壁面摩擦阻力的主要来源。通过研究超疏水壁面对相干结构的影响,揭示其减阻机理。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粒子图像测速技术(TRPIV),分别对流速为0.165m/s的亲水壁面和超疏水壁面平板湍流边界层进行测量,得到了2种壁面瞬时速度矢量场的大样本时间序列。通过对比分析2种壁面的平均速度剖面和湍流度,得到了5.39%的减阻效果。通过二维空间两点相关函数的方法定义并提取相干结构,对比得到超疏水壁面能够有效减小相干结构流向尺度的结论。进一步采用λ_(ci)准则对发卡涡头进行识别,并以此为条件事件对其周围的脉动速度分布情况进行线性随机估计。结果表明:超疏水壁面能够有效削弱单个发卡涡头的强度,并且能够影响其周围发卡涡包结构的组织形式,整体减弱涡包下方近壁区低速流体质点的流向脉动,从而有效减小壁面摩擦阻力。(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山,姜楠,杨绍琼[4](2019)在《正弦波沟槽对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影响的TR-PIV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粒子图像测速(time-resolved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TR-PIV)技术,在不同雷诺数下对光滑壁面和二维顺流向、叁维正弦波(two/three dimensional, 2D/3D)沟槽壁面湍流边界层流场进行了实验测量,从不同沟槽对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影响的角度分析了其减阻的机理.对比不同壁面的各阶统计量结果发现:沟槽降低了壁面摩擦阻力,存在减阻效果,正弦波沟槽的减阻率增大.运用相关函数、λ_(ci)检测准则等方法提取了不同壁面湍流边界层发卡涡和低速条带等典型相干结构的空间拓扑形态,结果表明:两种沟槽壁面的相干结构在流向和法向上的空间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且相干结构与主流之间的倾角趋于更小,流体在法向上的运动及结构的抬升受到明显抑制,发卡涡诱导喷射和扫掠的能力降低,从而影响了湍流中能量与动量的输运过程及湍流的自维持机制,且相比于2D沟槽, 3D正弦波沟槽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在同一雷诺数下,随着距离壁面法向位置的增加,不同壁面湍流边界层低速条带的展向间距都变宽;但同一法向位置处2D/3D沟槽壁面湍流边界层低速条带的间距与光滑壁面的相比更宽,沟槽的存在有效抑制了低速条带在展向上的运动,使得低速条带更稳定.(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康俊,唐湛棋,姜楠[5](2018)在《基于拉格朗日体系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以不同迁移速度沿流向匀速运动的Time-resolved PIV系统跟踪测量了湍流边界层流向-法向平面内的速度矢量场。对测量的速度场以及相应的涡量场分别采用本征正交分解进行分析,通过前9阶模态对速度场和涡量场分别进行重构,基于拉格朗日观点辨识并追踪相干结构完整的演化过程。通过对重构涡量场进行涡核的识别定位,得到了发卡涡涡头迁移速度与法向高度的关系,并结合重构速度场研究了单个发卡涡诱导产生发卡涡包的parent-offspring作用过程。实验结果证实典型的相干结构主要由发卡涡和发卡涡包组成。缓冲层发卡涡涡头的抬升过程中,会在其下方诱导产生反向旋转的涡结构,随着两者的相互作用以及不断抬升,发卡涡涡头尺度不断的增大并在壁面诱导产生新的小尺度发卡涡,并且整个过程伴随着强烈的速度脉动以及喷射、扫掠事件。(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LIAQAT,ALI[6](2018)在《基于相干结构的台风非平稳湍流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台风是世界上最具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台风的发生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因此,分析在台风影响区,作用在风敏感结构(高层建筑、大跨结构等)上的脉动风荷载特性是非常重要的。脉动风的相干结构是风荷载计算中一个重要的中间参数,是准确估算风荷载和风振响应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基于近地面台风场的实测数据的建立脉动风的相干结构,系统分析相干结构的特征及其对湍流间歇性、高斯特性、峰值因子和阵风因子的影响。风速实测数据基于以下准则筛选。首先,基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风速计进行校准;其次,若出现监测仪器故障或者电压不平衡的情况,摒弃该段所得的风速数据;然后,基于可移动的风速观测系统,获得了台风和常态风工况下的部分监测数据,并分别对台风和常态风工况下,脉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基于台风“黑格比”及良态风实测数据,提取了湍流相干结构,并分析了其主要变化特征对湍流特性的影响。采用离散小波变换方法,研究了多尺度相干结构对湍流特性的影响。通过分析湍流相干结构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小波系数谱分析方法,该方法结合了连续小波大尺度分辨率较高和AR模型(自回归模型)谱估计频率分辨率较高的特点,得到了相干结构出现的规律特点。最后,本文分析了相干结构对相关系数的影响,得出相干结构是湍流间歇性的根本成因,其通过影响湍流高斯性间接的影响了湍流间歇性,相干结构从湍流中提取之后,表征湍流特性的峰值因子和阵风因子有所降低。建立了具有大量风速安装的高气象塔,用于研究海相边界层台风产生的风特性。稍后会有报告说,台风黑格比中心于2008年9月通过了该观测塔。基于风速的高分辨率风数据,在地球附近的风空间。简单介绍了本课题组本身形成的四型移动式测风塔组成的观测系统,并对观测系统进行优化,拟将其用于现场风场和台风实测,累计对该课题的实测数据作了后续研究,拟重点对我国常用的实测脉冲风特性进行分析,并将正常风与台风的湍流特性进行比较分析。湍流相干结构特征分析及其对湍流特性的影响。利用台风黑格比和常规风的数据,提出了湍流相干结构提取和相干结构特征分析,分析了相干结构对湍流特性的影响。首先介绍了湍流相干结构的理论和提取方法,同时引入概率统计和假设检验相结合的数学方法提取各尺度相干的离散小波变换。结构,然后提出了利用小波系数谱分析相干结构的方法。最后,分析了相干结构的湍流间歇性和高斯性质。阵风因子和峰值因子的影响。本文首先以闭合形式确定了基于小波的方法,对非平稳台风方法的进化功率谱密度进行了估计。在该技术中,进化功率谱密度是由小波的闭形表示在时域中构造的,它可以突破Spanos和Failla所开发的方法中的限制,从而需要解析频率相关的小波函数。然后,对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和小波函数对估计精度的影响进行了参数化研究。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实测台风风进化功率谱密度的估计,提高了对非平稳风场时频特性的认识对观测系统的工艺、防水、防雷等方面进行了完善,使其在台风等恶劣天气中能稳定地工作很长时间观测系统用于观察台风和正常风,积累台风和正常风的原始数据,并进行后续研究,比较了台风和正常风数据的湍流风速特性,台风的紊流特性(湍流积分尺度、阵风系数和湍流强度)比正常风速的湍流特征更为分散,湍流积分。比一般风的尺度大,阵风系数和湍流强度小于正常的海上风。由于风脉动的特点,台风湍流的参数与台风着陆有关。对于静止和非平稳样本,非平稳样本的湍流参数比静止试样大。对台风和普通风的脉动风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静止试样,湍流积分尺度不是很大,但对于非平稳样本,台风应大于正常风;台风的价值比正常的风更分散。无论是正常的风和台风,非平稳样本的统计参数都大于静态样本,表明湍流积分尺度的大小与样品的稳定性有关,其对应的值台风小于正常风,这意味着并非所有台风的脉动风特性都比正常风的具体问题要分析。对台风黑格比和湍流相干结构的野外测量进行了常规风数据提取和相干结构特征分析,分析了相干结构对湍流特性的影响。引入湍流相干结构和萃取理论,引入概率统计和假设检验方法,利用频谱分析方法提取各尺度相干结构的离散小波变换方法小波系数的相干结构。分析了相干结构对相关系数、湍流间歇性、高斯、阵风因子和峰值因子的影响。根据相干结构在湍流因素中的包围可以有很高的特征,对离散小波系数的平方的死亡进行统计分析,并假定从湍流中提取出的扰动具有相干结构,从正常风和台风的相干结构提取结果的观点,提取方法可以提取更多的尺度相干结构,提取脉冲风速能量的整体趋势得到保留,一些尖峰得到有消除,提取效果达到可预测。为了克服传统功率谱估计缺陷的大尺度离散小波低分辨率和低频分辨率差,提出了小波系数的频谱分析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分析相干结构。小波系数映射实际上结合了两个优点,小波分析采用连续小波变换,Morlet小波的选择选择;采用高分辨率AR模型AR模型参数法进行谱分析,确定了该算法的求解方法。小波系数分析法分析了相干结构,分析了台风和大气中相干结构的间歇性和周期性,对进一步研究湍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联系结构风工程的实际应用,本文根据离散小波变换提取相干结构的结果,分析了相关系数函数的相干结构,以及湍流间歇、高斯、而阵风因子和峰值因子的影响下,相干结构的萃取将导致相关系数的降低,而平坦因子和瞬时强度因子的减小,最终得到相干结构导致湍流间歇性的基本原因,是导致湍流非高斯性的直接原因,高能量特征的相干结构决定了其峰值因子和阵风影响因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相干结构对两阶级的影响.并解释了相干结构的作用,设计在研究中加以解决。相干结构提取不影响曲线趋势的阵风因子。许多结构的破坏或倒塌与风激励有着密切的关系。探讨风的时频特性特别是台风过程是结构风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进化功率谱密度指定了一种直观的指标,用于指示在特殊时间瞬时和不同频率点的台风程序的能量分布。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小波变换(DWT)和多分辨率分析的方法,对非平稳随机过程的演化功率谱密度(进化功率谱密度)进行了估计。首先,将非平稳随机过程描述为两个术语的总和:非平稳平均值和非平稳方差的乘积和平稳随机过程。然后,用一个dwt来估计非稳态均值,用另一dwt估计非平稳的方差和静止过程的PSD。最后,确定了进化功率谱密度。一般而言,基于小波变换的方法将比基于DWT的算法更难实现。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WT的皮肤病估计非平稳风的简便方法。论文的其余部分结构如下。在2节中描述了离散小波变换,包括Daubechies母小波族,3节描述了台风黑格比产生的场测量过程和风速特性。在第4节中,提出了估计非平稳过程皮肤病的拟议方法,5节提出了将此种方法应用于台风黑格比所产生的风力的结果。对非平稳台风风过程的演化功率谱密度的精确估计是一项非常有趣的任务.基于小波的无平稳随机振荡演化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过程及其在野外实测台风过程中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小波变换和多分辨率分析的非平稳随机过程演化功率谱密度(演化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首先,将非平稳随机过程描述为两个术语的总和:非平稳平均值和非平稳方差的乘积和平稳随机过程。然后,该方法涉及双DWT:一种是用于估计非平稳均值,第二种是用于估计静止过程的非平稳方差和PSD。最后确定了进化功率谱密度。所提出的方法在估计台风黑格比产生的风速的演化功率谱密度方面表现出色,这在2008年9月24日通过了中国东南部。该方法具有理论基础简单、应用简便、计算负担小、性能好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母小波。(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白士伟[7](2018)在《典型地区大气湍流相干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湍流相干结构是指湍流中呈现出的有组织的大尺度涡旋结构,对湍流的生成、发展和演变起着决定性作用。大气湍流相干结构引起的物质交换、能量和动量输运,对研究大气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激光在湍流大气中传输时,其光波参数遭到破坏,引起一系列的大气湍流效应,严重制约了光电工程的应用,这种制约不仅体现在湍流强度,同时也体现在湍流尺度上。因此大气湍流相干结构特性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提出频域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大气湍流相干结构特性,根据能量极大值原则识别相干结构主尺度,利用重构公式,提取相干结构波形,结合了谱分析的方法,并对重构性能进行统计分析,较之传统的研究湍流相干结构的方法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利用近地面大气参数观测系统在敦煌地区开展近地面湍流相干结构特征的研究,利用风廓线雷达在合肥地区开展高空大气湍流相干结构特性的研究,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研究表明重构相干波形是具有准周期运动的信号,反映原始脉动信号中某个中间尺度上的运动,两者波形在变化趋势上十分吻合;小波系数的时间与尺度图可以很好解释湍流具有多尺度性,反映了湍流相干结构的演变过程。(2)通过对敦煌地区近地面大气湍流相干结构的主尺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相干结构的主尺度近似满足正态分布;采用统计方法对重构偏差进行数理分析,证明重构相干信号合理性和准确性;分别对湍流信号和相干信号进行了谱分析,发现湍流信号功率谱满足Kolmogorov的“-5/3定律”,相干信号的功率谱偏离Kolmogorov的“-5/3定律”,谱幂率在-2.0附近;相干结构周期与尺度比服从正态分布,其值范围在3.80±0.50,间接表明了湍流存在间歇性。(3)利用风廓线雷达数据,研究合肥地区高空湍流水平方向相干结构特征。研究发现,高空湍流相干结构具有多个主尺度,表明湍流是一种多尺度运动的涡旋结构,大尺度相干结构通过控制小尺度湍流相干结构间接实现对湍流的控制,同时间接证明了湍涡能量的传递过程;高空湍流相干结构主尺度接近1小时,但在1-2km之间大气边界层顶附近可能会由于大气夹卷运动,出现小于30分钟的结构,随着高度的增高,可能由于高空湍流与边界层相比发展并不充分,会出现主尺度变小或湍涡破碎的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4-27)

白士伟,孙刚,李学彬,刘庆,翁宁泉[8](2018)在《小波分析在近地面湍流相干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频域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大气湍流相干结构特性,采用Mexican Hat小波函数分析了近地面风速脉动数据资料。根据能量极大值原则识别相干结构主尺度,利用重构公式提取相干结构波形。结果表明重构相干波形是具有准周期运动的信号,它反映了原始脉动信号中某个中间尺度上的运动,两者波形在变化趋势上十分吻合;小波系数的时间与尺度图可以很好地解释湍流的多尺度性和间歇性,反映了湍流相干结构的演变过程。在分析时间段内对风速相干结构的主尺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相干结构的主尺度近似满足正态分布。(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赵会灵,孙姣,轩瑞祥,陈文义[9](2017)在《液固两相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的PIV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固两相湍流是工业和工程中常见的流动状态,研究颗粒—湍流两相之间的作用规律和湍流调制的机理,对有效调控化工过程传热传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液固两相平板湍流边界层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在同一来流速度下加入固相颗粒和清水时水平板湍流边界层的平均速度剖面、湍流强度变化情况。通过空间局部平均速度结构函数和相干结构条件采样技术,提取并对比壁湍流相干结构"喷射"和"扫掠"事件的脉动速度、雷诺切应力以及展向涡量的二维空间拓扑形态。发现,同清水工况相比,湍流边界层缓冲层有变薄的趋势,对数律区内移,湍流强度和雷诺切应力均有所增强。相干结构在猝发时,脉动速度增强,雷诺切应力相对增大,展向涡量的发展受到促进,这表明实验中颗粒的存在使得湍流边界层中流体脉动增强,相干结构"喷射"和"扫掠"的强度相应增大,动量和能量的输运增强。(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7年06期)

刘顺超[10](2017)在《基于大涡模拟的非光滑平板湍流相干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湍流引起的高摩擦阻力极大地降低了能源利用效率,而相干结构与湍流的摩擦阻力有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大涡模拟计算得到平板表面和沟槽表面流场信息,研究了沟槽表面边界层的流动特性和相干结构的演化过程,分析了沟槽结构对湍流能量耗散的影响行为。平板表面和沟槽表面湍流边界层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横向沟槽结构内部存在一个顺流向的旋涡,将壁面的滑动摩擦变为了滚动摩擦。沟槽表面的边界层厚度明显变厚,边界层内速度梯度变小;对比其平均速度对数律分布发现,沟槽表面的速度分区整体外移,缓冲层变薄,对数律层变厚,表明沟槽结构减阻主要影响了缓冲层和对数律区的(准)流向涡及发卡涡等;沟槽表面的黏性底层的流向湍流度分量和综合湍流度均大于平板表面,而在缓冲层、对数律层、外区均小于平板表面,但法向湍流度分量在整个边界层中均小于平板表面。表明沟槽结构明显降低了湍流边界层内的脉动速度,尤其是法向脉动速度,降低了湍流边界层内流体的湍动特性。对比两种表面的雷诺应力分布,沟槽表面的整体雷诺应力均小于平板表面,表明沟槽结构减少了法向上的动量交换,降低了猝发事件的强度。再以Q4事件为检测中心,分别检测流向脉动速度、法向脉动速度和涡量分布,表面沟槽结构主要抑制了流体的法向速度脉动,而涡量的降低使得流体流动对黏性底层的低速流体的诱导作用减弱,降低了猝发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Q准则显示流场中相干结构的演化过程发现:在黏性底层的低速条带在受到不稳定干扰和展向诱导作用会发展形成流向涡或者发卡涡结构,随后涡结构继续发展到更高的流层中,由于涡腿和涡头的运动速度不一样,使得流向涡或者发卡涡被拉伸、抬升。高速流层的涡头受到强烈的剪切作用而破碎形成猝发事件。而在流向涡和发卡涡发展过程中,又有低速条带失稳、抬升、破碎而形成湍流边界层内相干结构的自维持过程。而沟槽表面由于流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使得底层流体与周围流体的速度差较小,增加了底层调到的稳定性。较小的法向脉动速度,使得流体基本平行于壁面流动,抑制了涡结构的进一步演化,从而形成了以稳定的条带和流向涡为主的相干结构。(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7-12-01)

湍流相干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相干结构(coherent structure,记为"CS")在湍流物质、能量的输送中占有重要地位。鉴于目前以小波变换检测CS的方法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温度在不稳定与稳定条件下分别呈现出缓升陡降与缓降陡升的斜坡模态特征与完整的理想CS波形,对之进行了改进。该改进方法可以提取具有变动时间尺度的单个CS与连发CS的信号。由此改进方法,利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的湍流观测资料,经过质量控制与滤除线性重力波,分析了马铃薯下垫面上CS的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白天(夜间)CS的典型特征是空气辐合上升,温度升高(降低),水汽密度增大;紧接着,空气辐散下沉,温度降低(升高),水汽密度减小。(2) CS以每30 min出现15个、持续时间18.2 s、长度尺度≤15 m、间隔18 s、间歇因子55%(稳定)与85%(不稳定)、且两个并发的特征最为典型;(3)上扬支与下扫支的持续时间呈现极为显着的、斜率小于1的线性关系,CS并不对称;(4) Taylor长度尺度与稳定度和摩擦速度呈极为显着的线性关系,动力因素倾向于产生大而少的CS,热力因素则产生更多的小的CS;(5)内外半径比揭示,CS在不稳定条件下比稳定条件下相对集中,标量相对集中在CS的中部,矢量相对分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湍流相干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赵建华,张峰,梁芸,刘世祥.大气边界层湍流相干结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19

[2].赵建华,张强,王胜.小波检测湍流相干结构方法的改进与其应用[J].土壤通报.2019

[3].刘铁峰,王鑫蔚,唐湛棋,姜楠.超疏水表面对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影响的TRPIV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9

[4].李山,姜楠,杨绍琼.正弦波沟槽对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影响的TR-PIV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19

[5].王康俊,唐湛棋,姜楠.基于拉格朗日体系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的实验研究[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6].LIAQAT,ALI.基于相干结构的台风非平稳湍流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7].白士伟.典型地区大气湍流相干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8].白士伟,孙刚,李学彬,刘庆,翁宁泉.小波分析在近地面湍流相干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光学学报.2018

[9].赵会灵,孙姣,轩瑞祥,陈文义.液固两相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的PIV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7

[10].刘顺超.基于大涡模拟的非光滑平板湍流相干结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型叁维自动坐标架扫掠阶段流向脉动速度U、展向脉动速度...双腔脉冲激光器实验装置示意图扫掠阶段流向脉动速度梯度分量ux,uy...扫掠阶段相干结构速度变形率分量~ij...

标签:;  ;  ;  ;  ;  ;  ;  

湍流相干结构论文_赵建华,张峰,梁芸,刘世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