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论文_王宇,刘盼,吴驰星,泮琦斌,黎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栖动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两栖动物,树蛙,疾病,野生动物,古田,耶鲁大学,生物学。

两栖动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刘盼,吴驰星,泮琦斌,黎慧[1](2019)在《浙江省古田山自然保护区3种无尾两栖动物肥满度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于2014年7—8月,在保护区内分别采集了华南湍蛙287只、淡肩角蟾53只和花臭蛙111只,采用非伤害性的形态学方法比较研究了其肥满度.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的3种无尾两栖类的肥满度均存在显着性差异,雌性个体肥满度均优于雄性个体,而成体的肥满度则优于亚成体;此外,3个不同物种间的肥满度也表现出显着性差异,雄性的华南湍蛙和雌性的花臭蛙肥满度最佳,而淡肩角蟾肥满度最差.(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毅俊[2](2019)在《上海动物园新两栖动物展区再添新物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只蛙,两只蛙,叁只蛙”,站在展窗前的小朋友在仔细观察展缸里展出的蛙。“它们是同一种蛙吗?”小朋友好奇地问身边的家长。上海动物园新的两栖动物展区开放5个月了,受到了游客朋友们的欢迎,尤其是小朋友们的喜爱。蛙类常在水塘边的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在稻田(本文来源于《上海科技报》期刊2019-09-18)

金文驰[3](2019)在《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龟壳形态独特的印度星斑陆龟、只有前肢且终生拥有外鳃的巨鳗螈、能在水面飞奔的绿双冠蜥、现生体形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这些形态各异、来自全球各地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以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为家。1875年对外开放的辛辛那提动物园是美国第二古老的动物园,仅比"老大哥"费城动物园晚开放14个月。辛辛那提动物园展出的动物超过(本文来源于《大自然》期刊2019年04期)

白鑫[4](2019)在《农业景观中两栖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栖动物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和度过幼年期,并过度到陆生环境中度过成年期。个体繁殖、生存、扩散和迁移需要水生和陆生两种生态系统,因此两栖类动物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城市快速扩张、农业集约化生产、农村环境破坏造成的生境破碎化和片段化是引起两栖类动物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农业景观中散布的大小不一的池塘斑块,是两栖动物重要的“生境岛屿”,了解两栖动物在农业景观中的生境利用特征,尤其是探求两栖动物对异质生境的识别和选择,对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两栖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淮河下游典型农业区息县为研究区,结合区内的农业景观特征,选取35个池塘作为采样点,采用目“目视随遇、声音记录和抄网”等多种方法结合,对区域内两栖动物进行调查,并采用Shannon-Wienner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对物种多样性分析。在栖息地水平上,对池塘水质状况、植被覆盖度、池塘坡度、水深等13个池塘栖息地特征进行调查;在景观水平上,依据两栖动物的扩散能力,对采样池塘不同缓冲区半径内的(100m、250m、500m、1000m、1500m、2000m)景观异质性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冗余(RDA)和统计模型,分析影响两栖动物分布的关键栖息地因子,进而确定农业景观中两栖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的主要物种为: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i)、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和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优势种群为,黑斑侧褶蛙、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池塘占有率表现为:黑斑侧褶蛙>金线侧褶蛙>泽陆蛙>中华大蟾蜍>饰纹姬蛙>中国雨蛙>北方狭口蛙。(2)两栖动物的生态位宽度特征表现为:黑斑侧褶蛙>泽陆蛙>金线侧褶蛙>中华大蟾蜍>饰纹姬蛙。黑斑侧褶蛙和和泽陆蛙的优势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池塘占有率、较高的生态位宽度、池塘分布均匀程度较高,相比而言,金线侧褶蛙的密度高但分布不均匀,且生态位宽度也属研究区内3类优势物种中最低。(3)RDA分析表明:黑斑侧褶蛙与pH值和水温具有显着正相关(r=0.373、p<0.05;r=0.340、p<0.05);金线侧褶蛙与池塘内植被盖度呈显着正相关与池塘外植被盖度呈显着负相关(r=0.355、p<0.05;r=-0.335、p<0.05),池塘中氨氮、总磷也是影响金线侧褶蛙的重要环境因子;中华大蟾蜍与pH值呈显着负相关(r=-0.355、p<0.01),另外在水质浊度和电导率较高的池塘中也有中华大蟾蜍的分布;泽陆蛙与池塘内挺水植被盖度和池塘边缘植被盖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426、p<0.01;r=0.411、p<0.05);池塘边缘植被盖度是饰纹姬蛙的主要影响因子(r=0.432、p<0.01)另外,池塘深度与池塘内植被盖度也是影响饰纹姬蛙生境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景观水平上,较小缓冲区半径范围内(100m、250m、500m),池塘面积、数量、密度、距离道路的距离、距离建筑物的距离、耕地斑块的数量、耕地面积比例是优先考虑的变量;在较大缓冲区半径范围内(1000m-2000m),总体斑块数量以及香浓多样性指数、香浓均匀度指数、以及代表景观构型特征的蔓延度指数是主要优先考虑变量。(4)两栖动物分布与环境因子模拟结果显示:黑斑侧褶蛙的最佳生境范围在250m内,相对于景观组成异质性来说,提高景观构型异质性有利于物种保护;金线侧褶蛙属栖息地“忠诚型”物种,小尺度范围内的池塘植被盖度是金线侧褶蛙的主要生境需求;中华大蟾蜍的最优尺度模型出现在500m,且比较偏好于适应相对干燥宽阔的生境,表明景观组成异质性高的生境更有利于中华大蟾蜍生存;泽陆蛙则比较偏好于农田生境;对于两栖动物总体丰富度来讲,500m是模型预测的最佳尺度。因此对两栖类生物保护应从多尺度视角采取措施,减少人为干扰,在保证基本农田生产面积基础上,保持一定比例的非农植物覆盖度,对两栖类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罗清兰[5](2019)在《探究重要概念教学与核心素养培育有机融合的策略——以“两栖动物”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尝试运用情境导学,激发学生思考,探寻学生前科学概念;巧设问题串,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修正概念;绘制概念图,外显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网络;激发思维碰撞,演绎概念,培育生命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升华概念,培育社会责任等教学策略,使得重要概念教学与生物学核心素养培育有机融合。(本文来源于《福建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张蕾[6](2019)在《古生物学者发现:亿年前两栖动物的捕食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张蕾)来自中国和英国的古生物学者23日联合宣布:他们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白垩纪地层发现了罕见的蛙类胃容物化石,这对于了解史前两栖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发现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英良集团·世界石(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9-05-24)

唐一尘[7](2019)在《两栖动物前景堪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已知的大约8000种两栖动物中,至少有1/4被认为受到威胁,濒临灭绝。但是由于缺乏两栖动物物种的数据,人们只对大约44%的两栖动物的灭绝风险有最新评估,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这一比例都接近100%。现在,研究人员在近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上报(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5-14)

胡琼方,杨卫诚,杨靓雯,苏荣翔,杨江[8](2019)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5、7、10月采用样线法对茂兰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资源实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确认保护区现有两栖动物1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1种。不同样线的物种和种群数量存在差异,可能与两栖动物的生境、海拔和人为干扰因素有关。因此,开展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不仅可以为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还是维持物种多样性的前提,对多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林业建设》期刊2019年02期)

徐徐[9](2019)在《近100种两栖动物被真菌消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一项迄今最全面的研究显示,90种两栖动物的灭绝可能与一种致命真菌疾病有关。自从壶菌病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以来,共导致500多种青蛙、蟾蜍和蝾螈的数量减少——几乎占所有两栖动物种类的7%。这意味着,该疾病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在所有病(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4-01)

钟茂君[10](2019)在《无尾两栖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食物多样性对脑和肠之间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体的脑作为学习、记忆、认知和信息处理的中枢系统,其适应性进化研究是进化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脑作为无尾两栖动物的一种高耗能器官,有机体的其他高耗能器官,如肠道,是影响脑进化的重要因素。“认知假说”认为拥有相对较大的脑的物种,其认知能力越强,能选择质量更高的食物来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获取更多能力,并且食物质量越高,肠道消化食物越快,导致肠长度越短。因此,解析脑与肠之间的进化权衡关系,同时探讨脑和肠之间的权衡关系是否受到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脑进化的驱动机制。本研究以四川盆地与横断山区的12种无尾两栖动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鉴定胃容物组成计算食物多样性,解剖并测量所有个体的脑大小和肠长度,揭示了无尾两栖动物食物多样性对肠长度的影响,解析了脑大小和肠长度之间的关系,同时阐明了两栖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脑大小和肠长度之间权衡关系的变化以及食物多样性对脑大小和肠长度之间权衡关系的影响。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12个无尾两栖类物种进行肠道解剖与测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肠长度在12个物种间存在显着性差异(F=165.818,P<0.001);通过鉴定胃容物和个体栖息地周围捕捉的昆虫种类,得到每个物种的食物组成并评估其食物多样性。消化理论假说认为有机体中,食用高质量的食物可减小消化道长度。通过对12种两栖动物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食物多样性和肠长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F=69.159,P<0.001),此结果与消化理论假说相符;但是对单个物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岷山蟾蜍(F=4.338,P=0.043)和无指盘臭蛙(F=5.129,P=0.029)的食物多样性和肠长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他物种则没有。2.无尾两栖动物脑区域包括嗅神经、嗅脑、大脑、中脑、小脑五个部分,完整解剖脑区域,分析物种的脑各部分与总脑间的差异,结果显示,脑各部分和总脑均存在显着的种间差异:嗅神经(F=125.718,P<0.001)、嗅脑(F=68.008,P<0.001)、大脑(F=137.716,P<0.001)、中脑(F=144.320,P<0.001)、小脑(F=132.417,P<0.001)和总脑(F=117.757,P<0.001)。控制系统发育关系和身体大小的系统发育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在脑区域中,肠长度与嗅神经(t=-3.347,P=0.009)、中脑(t=-3.096,P=0.013)和小脑(t=-2.509,P=0.033)之间均存在显着性负相关关系。3.本研究利用骨龄学方法对12个物种的499个体进行了精确的年龄鉴定,结果显示所有个体的年龄分布在0-6龄之间,种间年龄差异显着(F=19.789,P<0.001)。去除6龄阶段的3个物种,对其余6个年龄阶段的物种分别计算每个年龄阶段的每个物种脑大小(包括5个脑区域),身体大小、肠长度的平均值,通过系统发育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分析得到,随着年龄的增加,嗅神经越大,肠长度越短,同时嗅神经与肠长度之间负相关关系显着的叁个年龄阶段(2龄,3龄和4龄),其负相关关系还在逐渐增大;在小脑与肠长度之间同样存在这样的关系,年龄的增加,小脑越大,肠长度越短,小脑与肠长度之间负相关关系显着的四个年龄阶段,其负相关关系同样在逐渐增大。同时脑大小和肠长度之间的关系受到食物多样性的影响,控制食物多样性的影响后:在1龄时总脑大小与肠长度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不再具有显着性关系;在4龄时嗅神经与肠长度之间的权衡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其显着性关系消失;而在5龄时,大脑和肠长度出现了显着性负相关。同时,我们发现,在3龄和4龄,小脑与肠长度之间的权衡关系受食物多样性影响最大,其负相关关系显着变大(斜率:3龄:-0.425到-0.601;4龄:-0.461到-0.644)。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横断山区12种无尾两栖动物的食物多样性对肠长度、不同发育过程中脑大小和肠长度之间关系的影响,同时阐明了物种在不同发育阶段所摄入食物组成不同,强调了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不同发育阶段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人工繁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濒危物种的种群复壮中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解析食物多样性对不同发育过程中脑大小和肠长度之间关系的影响,为两栖动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两栖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只蛙,两只蛙,叁只蛙”,站在展窗前的小朋友在仔细观察展缸里展出的蛙。“它们是同一种蛙吗?”小朋友好奇地问身边的家长。上海动物园新的两栖动物展区开放5个月了,受到了游客朋友们的欢迎,尤其是小朋友们的喜爱。蛙类常在水塘边的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在稻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栖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宇,刘盼,吴驰星,泮琦斌,黎慧.浙江省古田山自然保护区3种无尾两栖动物肥满度的比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毅俊.上海动物园新两栖动物展区再添新物种[N].上海科技报.2019

[3].金文驰.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J].大自然.2019

[4].白鑫.农业景观中两栖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D].河南大学.2019

[5].罗清兰.探究重要概念教学与核心素养培育有机融合的策略——以“两栖动物”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

[6].张蕾.古生物学者发现:亿年前两栖动物的捕食行为[N].光明日报.2019

[7].唐一尘.两栖动物前景堪忧[N].中国科学报.2019

[8].胡琼方,杨卫诚,杨靓雯,苏荣翔,杨江.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报告[J].林业建设.2019

[9].徐徐.近100种两栖动物被真菌消灭[N].中国科学报.2019

[10].钟茂君.无尾两栖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食物多样性对脑和肠之间关系的影响[D].西华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种两栖动物栖息地与地震的关系地震对不同海拔区段的两栖动物栖...两栖动物种群衰退的影响因素及其...现代两栖动物原肠作用及其解剖...保护区两栖动物-1各国两栖动物分布概图

标签:;  ;  ;  ;  ;  ;  ;  

两栖动物论文_王宇,刘盼,吴驰星,泮琦斌,黎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