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机制论文-桂玉

反贫困机制论文-桂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贫困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民,集体性,组织化,反贫困机制

反贫困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桂玉[1](2019)在《集体性策略下农民组织化反贫困机制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贫困是多维的、相对的,同时又是动态性发生的。反贫困参与者是多元的,反贫困模式、机制更是多样式的。随着全部脱贫、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农村反贫困也从消除绝对贫困的攻坚阶段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的常态化新阶段,从政府主导下的运动式规模化资源投入的依赖性扶贫模式转向农民主体性、互助式、可持续反贫困模式。从政策导向和方式选择来看,以组织化的方式对贫困群众赋权,建立有助于可持续反贫困的组织体系,让农民有组织依托,以集体性策略实现农民主体性脱贫是行之有效的反贫困机制。农民合作社是实现农村反贫困共建共享、主体性脱贫、可持续脱贫的有效载体。(本文来源于《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小云,于乐荣,唐丽霞[2](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70年的反贫困历程及减贫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所走过的反贫困历程,简要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不同阶段的减贫机制和主要经验。本文初步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减贫实践经历了叁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广义性减贫实践,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性扶贫实践,再到2013年以来精准脱贫攻坚的扶贫新实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和反贫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初始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构成中国发展性减贫实践的核心;2013年的精准扶贫战略则是在强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并重下的保障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扶贫新实践。叁个阶段相互衔接,减贫机制各有不同,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减贫故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李忠斌,刘倩[3](2019)在《文化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反贫困:表现形式、机制分析及价值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效应是否受到其文化社会资本的影响?如果有,背后的影响机制是什么?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社会资本"为逻辑起点,以梳理及评述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文化社会资本"概念。通过探讨文化社会资本的典型特征、影响贫困的机理与反贫困路径,发现民族文化社会资本反贫困机制是社会凝聚机制。同时将文化社会资本分为结构型文化社会资本、认知型文化社会资本和"不可认知型文化社会资本",进而探讨了其表现形式与反贫困效应。本文试图为学者对文化社会资本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对于改良文化社会资本促进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4](2019)在《鄂温克旗在全市率先推行反贫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结合脱贫工作实际,鄂温克旗在全市率先制定推行反贫困机制。该机制以志智双扶、预警监测、政策保障、产业带动等为推手,旨在持续巩固提升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防止其他牧民群众陷入贫困。在反贫困(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日报》期刊2019-10-17)

崔文芳,李记林[5](2019)在《西部农村金融反贫困绩效与机制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率最高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由于近些年国家扶贫政策以及金融反贫困的不断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本文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的贫困现状以及西部农村地区反贫困绩效,并且对西部金融机智的创新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创新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滕妍,布日古德[6](2019)在《鄂温克旗在全市率先出台反贫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滕妍 通讯员布日古德)近日了解到,鄂温克旗结合脱贫工作实际,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了反贫困机制。该机制以志智双扶、预警监测、政策保障、产业带动等为推手,旨在持续巩固提升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日报》期刊2019-08-15)

王强[7](2019)在《社会资本的反贫困机制——基于农村困难家庭全国性调查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资本促进贫困家庭增收的叁种机制:门槛效应机制、资源异质效应机制、环境嵌入效应机制。政府部门在农村扶贫过程中,除了要注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扶贫,还应注重培育贫困家庭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建立邻里信任;根据不同困难群体的人群特征差异、区域市场化环境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育社会资本的扶贫政策。(本文来源于《学习与实践》期刊2019年06期)

马文武,杜辉[8](2019)在《贫困瞄准机制演化视角的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1978~2018》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扶贫瞄准效率是减贫成功的必要条件,采取适应贫困实际情况的瞄准机制和瞄准方法是提高扶贫瞄准效率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反贫困实践遵循了一条合乎农村贫困变化特征、反映农村减贫规律的贫困瞄准机制演化路径。农村减贫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在农村贫困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了有效率的贫困瞄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扶贫模式和调整扶贫政策。中国农村贫困瞄准机制经历了农村整体瞄准——贫困县级瞄准——贫困村级瞄准——贫困户建档立卡瞄准的历史进程,契合的正是中国农村反贫困模式不断创新、措施不断精准、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反贫困难度不断增加的历史进程。当前中国正处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阶段,必须根据新时期贫困新特征,强化瞄准精准性、措施精准性;必须前瞻性预测2020年后农村新贫困问题,不断创新适应未来农村贫困新特征的贫困瞄准机制和扶贫模式,未雨绸缪,从容应对未来新阶段的贫困新挑战。(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张耀文,郭晓鸣[9](2019)在《中国反贫困成效可持续性的隐忧与长效机制构建——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可持续性生计框架的考察表明: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中国反贫困虽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可持续性不足的诸多隐忧,主要表现在生计环境有效改善,但仍潜藏着致贫返贫风险;生计资本大幅增加,但仍存在结构性失衡;生计选择有效拓展,但仍受多重因素限制。中国反贫困成效持续性不足的主要成因,一是在帮扶内容上,重物质帮扶轻内生动能;二是在推进方式上,重行政手段轻市场机制;叁是在制度构建上,重当期脱贫轻长远发展;四是在主体协同上,重政府主导轻贫困户参与。构建反贫困长效机制必须重视扶贫干预的环节前置,围绕生计环境、生计资本、组织机构和程序规则、生计选择、生计后续扶持等方面,加强贫困农户的能力培育和扶贫政策体系的顶层优化。(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宋敏,姚思琪[10](2019)在《构筑秦巴山区先进的陕南绿色循环反贫困协同发展新高地 探索山区绿色精准扶贫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认为应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出发,秉承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重要理念,把陕南打造成在秦巴山区具有先进水准的绿色循环反贫困协同发展新高地。基于上述思考,文章首先对构筑秦巴山区先进的陕南绿色循环反贫困协同发展新高地面临的挑战和历史机遇进行深入探讨,建议应将陕南绿色循环反贫困协同发展新高地战略定位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丝路"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精准脱贫攻坚示范区。为了实现陕南的上述发展定位提出建议:建设主体功能区,构筑"两屏两带"秦巴绿色生态新格局;推进全域旅游,构建"两江两山全域"旅游新格局;壮大循环经济,建立"叁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共享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反贫困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所走过的反贫困历程,简要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不同阶段的减贫机制和主要经验。本文初步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减贫实践经历了叁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广义性减贫实践,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性扶贫实践,再到2013年以来精准脱贫攻坚的扶贫新实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和反贫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初始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构成中国发展性减贫实践的核心;2013年的精准扶贫战略则是在强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并重下的保障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扶贫新实践。叁个阶段相互衔接,减贫机制各有不同,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减贫故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贫困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桂玉.集体性策略下农民组织化反贫困机制的构建[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李小云,于乐荣,唐丽霞.新中国成立后70年的反贫困历程及减贫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19

[3].李忠斌,刘倩.文化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反贫困:表现形式、机制分析及价值实现[J].广西民族研究.2019

[4]..鄂温克旗在全市率先推行反贫困机制[N].呼伦贝尔日报.2019

[5].崔文芳,李记林.西部农村金融反贫困绩效与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19

[6].滕妍,布日古德.鄂温克旗在全市率先出台反贫困机制[N].呼伦贝尔日报.2019

[7].王强.社会资本的反贫困机制——基于农村困难家庭全国性调查的实证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9

[8].马文武,杜辉.贫困瞄准机制演化视角的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1978~2018[J].当代经济研究.2019

[9].张耀文,郭晓鸣.中国反贫困成效可持续性的隐忧与长效机制构建——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宋敏,姚思琪.构筑秦巴山区先进的陕南绿色循环反贫困协同发展新高地探索山区绿色精准扶贫新机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  ;  

反贫困机制论文-桂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