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物源论文_李亚伟,李长安,张玉芬,林旭,王节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江物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长江,碎屑,苏北,盆地,沉积物,地层,矿物。

长江物源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伟,李长安,张玉芬,林旭,王节涛[1](2019)在《长江流域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示踪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的演化对于了解现代亚洲地貌格局的演变,以及探讨河流发育对构造隆升和季风演化的响应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人已采用多种方法厘定长江的演化历史,但对长江贯通时限等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物源示踪是进行河流演化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关键在于选取的示踪剂能够有效地代表源区信息并能准确定年。锆石的封闭温度高,可十分稳定地记录源区信息,且在河流中广泛存在,采集样品方便,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成熟,因而广泛应用于长江流域物源示踪研究。但长江流域面积广泛,流经的地质单元岩性复杂,流域内热历史信息丰富,这导致单纯利用该方法进行物源示踪研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在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基于从"源"到"汇"系统的研究思路,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基于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进行长江流域物源示踪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程瑜,李向前,赵增玉,张祥云,郭刚[2](2018)在《长江叁角洲地区TZK3孔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物源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TZK3孔的磁性地层学为基础,结合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及锆石年龄谱系特征,探讨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长江贯通的时限。古地磁结果表明:96.7 m、263.3 m、603.75 m分别对应B/M界线、M/G界线、晚上新世/早上新世的界线(3.58 Ma)。锆石年龄谱系数据显示,TZK3孔的U-Pb锆石年龄主要分为5组:100~300 Ma,400~500 Ma,700~850 Ma,1800~2000 Ma,2400~2600 Ma。其中3.7 Ma的锆石年龄谱相对简单,以白垩纪(100~150 Ma)为主,物质主要来自于长江中下游的火山盆地,为近源沉积。TZK3孔3.04 Ma以来,锆石年龄谱变得复杂且主峰相对较多,表明物源区更广且加入了远源的成分。3.04 Ma的锆石年龄谱中开始出现峨眉山玄武岩年龄段(251~260 Ma)的锆石,表明在此时期长江上游的物质就已到达了长江叁角洲地区,即长江贯通的时限为3.04~3.7 Ma。(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中波,杨守业,梅西,陆凯[3](2018)在《长江水系沉积物碎屑石榴石化学组成及物源示踪》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流域主要干流和支流碎屑沉积物中的单颗粒石榴石化学组成分析显示,石榴石元素组成以SiO_2、FeO、Al_2O_3、MnO、CaO、MgO、TiO_2为主,石榴石组合主要是镁铝榴石、铁铝榴石、钙铝榴石和锰铝榴石,其平均物质的量分数分别是65.4%、13.8%、9.4%和11.5%.利用石榴石G-P-AS物源分析方法,可以识别出长江流域的特征石榴石组合.长江水系沉积物中碎屑石榴石呈低Mg、高Mn特征,其源岩以中低级变质岩为主,长江流域出露的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以及低温接触变质岩控制了沉积物石榴石的组成.金沙江是长江入海粗粒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石榴石组合呈现为典型的低Mg、高Mn特征,与整个长江干流石榴石组成一致,但由于未受到中下游近源沉积物影响,其石榴石组合可以作为长江特征物源端元,用以中国东部海域沉积物物源示踪.(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0期)

凌超豪,张智,贾玉连,罗淑元,蒋梅鑫[4](2018)在《元素地球化学揭示的长江中下游下蜀黄土物源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晚更新世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粉尘堆积广泛发育,这些广义上可称之为"下蜀土"的区域粉尘堆积,典型代表有"九江下蜀土"、"安徽下蜀土"、"南京下蜀土"。其形成的年代及其粉尘堆积属性已基本明了,但是其物质来源却存在较大争议。详细分析了这些粉尘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与黄土高原黄土和红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的下蜀黄土均非来自北方的黄土高原,且九江、安徽、南京叁地物源相互之间也存在显着差异,均为近源堆积,北方粉尘的作用过去被严重高估了;2)冰期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普遍恶化,区内大面积沙化和厚层粉尘堆积是现代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对冰期气候环境响应的结果,是特殊地形条件和气候背景下冬季风近地面气流侵蚀—搬运裸露的河(湖)漫滩而形成的区域风沙—粉尘堆积体系,长江流域这种区域堆积体系及其地环境与地生态效应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识。(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顾家伟[5](2018)在《长江河口区晚新生代以来沉积化学元素分布及物源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长江叁角洲平原上海浦东机场孔(PD钻孔)沉积物的化学元素分析,结合判别函数和因子分析等手段,探讨了元素富集规律随时间的演变特征,揭示了该区物源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PD钻孔沉积物可以划分为Ⅰ~Ⅴ带:Ⅰ带(上新世—早更新世早期)主要富集Pb,Th,U,Ba,La和Ce等元素,此时长江叁角洲逐渐由区域性台地向沉降盆地转变,较封闭的局地物源控制了该区沉积特征;Ⅱ带(早更新世早期—早更新世中期)中Fe,K,As和Rb含量增高,表明此时长江中游物质加入进来,镇江峡口被切穿;Ⅲ带(早更新世末期—中更新世)由Ti,Ⅴ和Cr等主导,这些元素代表了上游峨眉山玄武岩,也表征该区物源进一步扩展至长江上游;Ⅳ~Ⅴ带(中新世末—更新世—全新世)元素特征与Ⅲ带类似,但以Br高含量为特征,表明此时该区地势进一步降低,并遭受多次海侵。PD钻孔的地球化学资料很好地揭示了在我国东西地势倒转的大背景下古长江溯源侵蚀,逐级切穿峡口的演化历程。结合测年资料,推断长江贯通东流至现今河口地区的时间不晚于1.0~1.2 Ma(Ⅲ带底部)。(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冯钦[6](2018)在《长江重庆—宜昌段第四纪沉积物中重矿物物源及其对长江演化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河,其形成、贯通、演化等都对整个流域地貌有着巨大的影响。长江流域内山地、丘陵遍布,平原、湖泊交错,地形地貌丰富多变,水资源充沛,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基础。长江叁峡因其地处我国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的交界处,其形成过程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意义。建设位于西陵峡内宜昌市叁斗坪的叁峡水利工程,又使得长江叁峡的研究具有了水资源利用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重要的现实研究价值。运用沉积学、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在对夷平面、阶地对比的基础上,利用重矿物晶形、颜色和成分组合特征,以及磁铁矿的背散、能谱及电子探针分析等研究其中蕴含的物源信息,通过宜昌地区和长江叁峡西侧重庆至秭归段的横向对比分析,讨论作为分水岭的黄陵穹隆西侧是否存在西流水系、河流改道的时间,来为长江流域叁峡段的贯通过程及时间作出新的证实与指示,并且为叁峡及其他水利工程的后续地质安全保障以及长江流域的地质灾害研究提供参考。首先研究分析了黄陵穹窿西侧重庆至秭归一线来自各阶地和夷平面的005点、012点、023点、037点、053点、069点沉积物作为样品,进行重矿物物源对比研究,再选取黄陵穹窿以东宜昌地区云池组015点、021点,善溪窑组017点、024点,T5的YC02、T4的00B以及现代河床的025点的样品,并加入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峨眉山玄武岩、黄陵花岗岩作为参照组共计10个样品220个磁铁矿颗粒,对其做能谱分析,同时获取其背散射图像,并使用电子探针技术测试了FeO、SiO_2、MnO、MgO、CaO、TiO_2、Al_2O_3、Cr_2O_3、V_2O_3、SO_3、ZnO、NiO、P_2O_5、Nb_2O_5、Ta_2O_5等十五种氧化物的含量。云池组以及善溪窑组背散射及能谱图反映出整体较均一,以磷灰石、锆石包裹体及磁铁矿为主,而阶地沉积物和长江现代河床沉积物的样品均反映出复杂而多样的特征;据电子探针数据分析得出云池组以及善溪窑组样品物源均以花岗岩为主且物源单一,自第五级阶地起物源来源多样且出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物源。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得出:云池组、善溪窑组的沉积时期与奉节云梦期夷平面沉积的时期基本一致,推测其当时有西流水系存在。云池组、善溪窑组的物源反映出单一性并不具有来自分水岭以西的物质,说明此时黄陵穹窿并未被切穿,宜昌地区没有大河水系的存在,并且这与当时江汉盆地西侧的沉积环境所反映出来的结果一致,并互相应证;从第五级阶地起,包括往后的各地各级阶地和长江现代河床的沉积物,无论是在分水岭以东还是以西,物源均反映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在宜昌第五级阶地沉积物中开始出现作为长江叁峡贯通的标志物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物源。再结合ESR数据,进一步证实得出,黄陵穹隆被切穿后长江叁峡的形成应发生在善溪窑组、奉节低级夷平面结束后,第五级阶地开始沉积前。(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刘彬,王学求[7](2018)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古生代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与物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扬子板块北缘,自晋宁期结束至晚叁迭世一直接受长期而稳定的沉积。粉砂岩和泥岩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REE)分析表明,研究区早古生代沉积岩的源岩主要来自大陆上地壳,物源区岩石类型主要为长英质沉积岩和火成岩,以及少量基性岩,构造背景为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样品具有非常一致的REE配分曲线,表明研究区早古生代沉积物具有稳定且均一的物源。综合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以及前人获得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判断长江中下游地区早古生代沉积岩物源区主要为北淮阳地块卢镇关群,而与上溪群、大别造山带和崆岭群没有联系。(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8年01期)

王平,郑洪波,Peter,Clift,王永栋,Fred,Jourdan[8](2017)在《长江砾石层的沉积学、年代学和物源示踪——对中国东部晚新生代构造和气候演化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自西向东贯穿叁级地貌单元,其演化历史为研究晚新生代构造、气候和地表过程相互作用提供了经典案例。近期在长江下游发现的一套最大沉积年龄不小于23Ma的,由砂、砾石组成的地层,即长江砾石层,限定了长江的年龄不晚于中新世。显然,长江贯通与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存在重要的联系(Zheng et al.,2013)。然而,长江贯通和中国东部晚新生代构造、气候的关系仍然缺少系统研究。(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30:中国大陆晚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及其灾害环境效应、专题31:地壳应力与地震》期刊2017-10-15)

黄湘通,贾军涛,郑洪波,杨守业[9](2017)在《晚新世代以来长江叁角洲沉积物物源变迁历史及其环境意义: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流域和长江叁角洲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现代经济和人类活动最发达的地区。通过对长江叁角洲沉积演化的研究来认识长江流域的气候、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地质上,长江叁角洲是如何形成的?它与东亚晚新生代宏观环境格局演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长江流域沉积物的"源汇"过程是怎样变化的?这些都是许多研究者非常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虽然不少学者应用传统的沉积学、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化学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岳伟,陈静[10](2017)在《稳定重矿物对长江叁角洲-苏北盆地上新统地层物源和沉积环境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中国西高东低的叁级阶梯地形格局逐渐形成(李吉均和方小敏,1998;汪品先,2005)。作为中国大陆东部重要的沉积汇区,长江叁角洲-苏北盆地从上新世以来不断接受陆源碎屑物质,广泛发育了一套厚达数百米的松散沉积地层(邱金波和李晓,2007;Gu et al.,2014)。这套地层经历了第四纪/上新世过渡时期,该时期是新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长江物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TZK3孔的磁性地层学为基础,结合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及锆石年龄谱系特征,探讨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长江贯通的时限。古地磁结果表明:96.7 m、263.3 m、603.75 m分别对应B/M界线、M/G界线、晚上新世/早上新世的界线(3.58 Ma)。锆石年龄谱系数据显示,TZK3孔的U-Pb锆石年龄主要分为5组:100~300 Ma,400~500 Ma,700~850 Ma,1800~2000 Ma,2400~2600 Ma。其中3.7 Ma的锆石年龄谱相对简单,以白垩纪(100~150 Ma)为主,物质主要来自于长江中下游的火山盆地,为近源沉积。TZK3孔3.04 Ma以来,锆石年龄谱变得复杂且主峰相对较多,表明物源区更广且加入了远源的成分。3.04 Ma的锆石年龄谱中开始出现峨眉山玄武岩年龄段(251~260 Ma)的锆石,表明在此时期长江上游的物质就已到达了长江叁角洲地区,即长江贯通的时限为3.04~3.7 M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江物源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亚伟,李长安,张玉芬,林旭,王节涛.长江流域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示踪研究进展[J].地震地质.2019

[2].程瑜,李向前,赵增玉,张祥云,郭刚.长江叁角洲地区TZK3孔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物源意义[J].地质力学学报.2018

[3].王中波,杨守业,梅西,陆凯.长江水系沉积物碎屑石榴石化学组成及物源示踪[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凌超豪,张智,贾玉连,罗淑元,蒋梅鑫.元素地球化学揭示的长江中下游下蜀黄土物源及其环境意义[J].地层学杂志.2018

[5].顾家伟.长江河口区晚新生代以来沉积化学元素分布及物源指示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2018

[6].冯钦.长江重庆—宜昌段第四纪沉积物中重矿物物源及其对长江演化的指示[D].成都理工大学.2018

[7].刘彬,王学求.长江中下游地区早古生代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与物源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8

[8].王平,郑洪波,Peter,Clift,王永栋,Fred,Jourdan.长江砾石层的沉积学、年代学和物源示踪——对中国东部晚新生代构造和气候演化的指示[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30:中国大陆晚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及其灾害环境效应、专题31:地壳应力与地震.2017

[9].黄湘通,贾军涛,郑洪波,杨守业.晚新世代以来长江叁角洲沉积物物源变迁历史及其环境意义: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的证据[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10].岳伟,陈静.稳定重矿物对长江叁角洲-苏北盆地上新统地层物源和沉积环境指示[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论文知识图

大西洋陆架边缘的凯尔特海[129]苏北辐射状潮流沙脊地貌图(引自[14...洞庭湖区物源分区图6.4DTX4粘±矿物H端元组分图...8中生代与晚古代生长江流域内不同构造单...神经网络训练误差逼近曲线图

标签:;  ;  ;  ;  ;  ;  ;  

长江物源论文_李亚伟,李长安,张玉芬,林旭,王节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