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具,涉及模具结构设计领域,包括下模座,下模座上设置有塑形棒;塑形棒的横截面呈圆形;下模座上方设置置物台;置物台上设置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横截面呈圆形;第一通道的上部内边沿设置有第一凹环;上模座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夹模机构;夹模机构为横截面呈环形的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内侧壁围成第二通道;塑形棒的轴线、第一通道的轴线与第二通道的轴线均重合;夹模机构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环;第二凹环内设置有弹性钢圈;弹性钢圈形成与第一凹环相契合的凸环;夹模机构的外侧壁可随塑形棒伸入第二通道的过程呈圆形向外扩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避免塑形过程中划痕的产生;提高加工件的塑形质量与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模具,包括上模座和设置于所述上模座下方的下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的上端面竖直设置有塑形棒;所述塑形棒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下模座上方设置有用于放置加工件的置物台;所述置物台上设置有供所述塑形棒伸入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第一通道的上部内边沿设置有第一凹环;所述上模座的下端面上设置有用于伸入加工件口部的夹模机构;所述夹模机构为横截面呈环形的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的内侧壁围成供所述塑形棒伸入的第二通道;所述塑形棒的轴线、所述第一通道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通道的轴线均重合;所述夹模机构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环;所述第二凹环内设置有弹性钢圈;所述弹性钢圈形成与所述第一凹环相契合的凸环;所述夹模机构的外侧壁可随所述塑形棒伸入所述第二通道的过程呈圆形向外扩张。
设计方案
1.一种模具,包括上模座和设置于所述上模座下方的下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的上端面竖直设置有塑形棒;所述塑形棒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下模座上方设置有用于放置加工件的置物台;所述置物台上设置有供所述塑形棒伸入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第一通道的上部内边沿设置有第一凹环;
所述上模座的下端面上设置有用于伸入加工件口部的夹模机构;所述夹模机构为横截面呈环形的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的内侧壁围成供所述塑形棒伸入的第二通道;所述塑形棒的轴线、所述第一通道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通道的轴线均重合;所述夹模机构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环;所述第二凹环内设置有弹性钢圈;所述弹性钢圈形成与所述第一凹环相契合的凸环;所述夹模机构的外侧壁可随所述塑形棒伸入所述第二通道的过程呈圆形向外扩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模机构包括若干夹模瓣;若干所述夹模瓣拼合成所述夹模机构;若干所述夹模瓣滑动连接于所述上模座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夹模瓣的形状、大小均一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形棒的横截面半径从下往上逐渐减小和\/或所述第二通道的横截面半径从下往上逐渐减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上设置有若干弹性装置;若干所述弹性装置的上部与所述置物台固定;所述弹性装置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弹性。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模具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简而言之,模具是在外力作用下使坯料成为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工具。应用具有刃口的轮廓形状可以使坯料按轮廓线形状发生分离(冲裁);应用内腔形状可以使坯料获得相应的立体形状。模具一般包括动模和定模(或凸模和凹模)两个部分,二者可分可合。分开时取出制件,合拢时使坯料注入模具型腔成形。模具是精密工具,形状复杂,承受坯料的胀力,对结构强度、刚度、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都有较高的要求。模具生产的发展水平是机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广泛应用于冲裁、模锻、冷镦、挤压、粉末冶金件压制、压力铸造,以及工程塑料、橡胶、陶瓷等制品的压塑或注塑的成形加工中。
口部具有向外侧壁方向凸起的凸环状结构的加工件,加工方法一般采用圆柱形冲头进行挤压成型。但是,在加工件生产或流转过程中,加工件上会残留有铁屑等杂质,由于加工件退火处理后的材质较软,残留杂质易随着塑形棒的塑形过程在加工件上留下划痕,造成加工件的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用冲头直接对加工件塑形时易留下划痕,造成加工件报废的问题,通过设置夹模机构与塑形棒配合,避免塑形过程中划痕的产生,提高加工件塑形的质量和企业的利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较高的经济价值。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包括上模座和设置于所述上模座下方的下模座,所述下模座的上端面竖直设置有塑形棒;所述塑形棒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下模座上方设置有用于放置加工件的置物台;所述置物台上设置有供所述塑形棒伸入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第一通道的上部内边沿设置有第一凹环;所述上模座的下端面上设置有用于伸入加工件口部的夹模机构;所述夹模机构为横截面呈环形的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的内侧壁围成供所述塑形棒伸入的第二通道;所述塑形棒的轴线、所述第一通道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通道的轴线均重合;所述夹模机构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环;所述第二凹环内设置有弹性钢圈;所述弹性钢圈形成与所述第一凹环相契合的凸环;所述夹模机构的外侧壁可随所述塑形棒伸入所述第二通道的过程呈圆形向外扩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优选地,所述夹模机构包括若干夹模瓣;若干所述夹模瓣拼合成所述夹模机构;若干所述夹模瓣滑动连接于所述上模座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优选地,若干所述夹模瓣的形状、大小均一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优选地,所述塑形棒的横截面半径从下往上逐渐减小和\/或所述第二通道的横截面半径从下往上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优选地,所述下模座上设置有若干弹性装置;若干所述弹性装置的上部与所述置物台固定;所述弹性装置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弹性。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通过设置夹模机构与塑形棒配合,可避免冲头与加工件直接接触进行挤压塑形;凸环对加工件的挤压为静态挤压,凸环与加工件的口部间不产生相对位移,因此可避免塑形过程中划痕的产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加工件的口部进行塑形易留下划痕造成加工件报废的问题,通过设置夹模机构与塑形棒配合,可提高加工件的塑形的质量,提高企业的利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特征、外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模具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模具,包括上模座1和设置于上模座1下方的下模座2,下模座2的上端面竖直设置有塑形棒3;塑形棒3的横截面呈圆形;下模座1上方设置有用于放置加工件的置物台4;置物台4上设置有供塑形棒3伸入的第一通道4;第一通道4的横截面呈圆形;第一通道4的上部内边沿设置有第一凹环411;上模座1的下端面上设置有用于伸入加工件口部的夹模机构5;夹模机构5为横截面呈环形的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内侧壁围成供塑形棒3伸入的第二通道51;塑形棒3的轴线、第一通道41的轴线与第二通道51的轴线均重合;夹模机构5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环52;第二凹环52内设置有弹性钢圈53;弹性钢圈53形成与第一凹环411相契合的凸环53;夹模机构5的外侧壁可随塑形棒3伸入第二通道51的过程呈圆形向外扩张。
模具还包括有用于控制上模座1上下移动的动力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动力装置控制上模座1上下移动属于现有技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明确的、清楚的,在此不予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模具,设置有夹模机构5;将夹模机构5套置于塑形棒3与加工件的口部之间,塑形棒3与夹模机构5的内侧壁54接触,夹模机构5的外侧壁55与加工件的内侧壁接触;利用夹模机构5的外侧壁55随塑形棒3伸入第二通道51的过程呈圆形向外扩张的性质,弹性钢圈53与第一凹环411相配合挤压,对加工件的口部进行塑形。凸环53对加工件口部的挤压为静态挤压,夹模机构5外侧壁55与加工件的口部间不产生相对位移,因此可避免塑形过程中划痕的产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加工件的口部进行塑形易留下划痕,造成产品报废的问题,通过设置夹模机构5与塑形棒3配合,可提高加工件口部塑形的质量,降低加工件口部塑形产品的报废率,节约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
优选地,夹模机构5包括若干夹模瓣56;若干夹模瓣56拼合成夹模机构5;若干夹模瓣56滑动连接于上模座1上。具体地,夹模瓣56的数量为六个,夹模瓣56的横截面呈扇环形。需要说明的是,滑动连接属于现有技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明确的、清楚的,在此不予赘述。
夹模瓣56的纵剖面为L型弯折状结构;一条弯折边为水平设置的固定部561,另一条弯折边为用于伸入塑形棒3与加工件口部之间的夹模部562,夹模部562设置于固定部51的下端面上且靠近塑形棒3轴线的一侧。
通过将夹模机构5设置为若干夹模瓣56,当塑形棒3伸入第二通道51中时,夹模瓣56的内侧壁受到塑形棒3向远离圆心方向的作用力,由于若干夹模瓣56滑动连接于上模座1上,且若干夹模瓣56拼合成环状结构,因此若干夹模瓣56在塑形棒3的作用下发生径向位移,外侧壁54的横截面拼合成圆形向外扩张,从而将弹性钢圈53与第一凹环411配合挤压对加工件的口部塑形。若干夹模瓣56通过位移对加工件的口部进行塑形,而不是通过自身发生形变对加工件的口部进行塑形,因此降低塑形棒3对夹模机构5的挤压作用造成的损害,延长夹模机构5的使用寿命,节约企业的成本。
优选地,若干夹模瓣56的形状、大小均一致。通过将若干夹模瓣56设置为大小、形状一致的结构,因此,塑形棒3伸入第二通道51对若干夹模瓣56挤压时,若干夹模瓣56受到的作用力比较均匀,夹模瓣56的径向位移距离相等,因此可保证若干夹模瓣56的外侧壁横截面构成圆形向外扩张,保证对加工件口部的塑形效果,提高塑形质量。
优选地,塑形棒3的横截面半径从下往上逐渐减小和\/或第二通道51的横截面半径从下往上逐渐减小。具体地,塑形棒3的横截面半径从下往上逐渐减小,第二通道51的横截面半径从下往上逐渐减小。
通过将塑形棒3设置为横截面半径从下往上逐渐减小和\/或第二通道51的横截面半径从下往上逐渐减小的结构;因此第二通道51入口处的横截面半径最大和\/或塑形棒3伸入端的横截面半径最小,使得塑形棒3在开始伸入第二通道51时易于置于第二通道51内;在塑形棒3继续伸入过程中,由于塑形棒3的横截面半径逐渐增大和\/或第二通道51的横截面半径逐渐减小,因此在塑形棒3上和\/或第二通道51上存在倾斜面,该倾斜面的存在使得塑形棒3易于进一步深入第二通道51中并通过挤压夹模机构5的内侧壁54扩张夹模机构5的外侧壁55;通过以上结构的设置使得塑形棒3对夹模机构5外侧壁55的扩张操作简单,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动力,节约企业的成本。
优选地,下模座2上设置有若干弹性装置6;若干弹性装置6的上部与置物台4固定;弹性装置6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弹性。具体地,若干弹性装置6为若干氮气缸6;下模座1上还竖直设置有若干限位柱7,若干限位柱7的上端与置物台4固定。
通过在置物台4与下模座2之间设置若干弹性装置6,使得塑形棒3可相对于在第一通道41中进行上下运动;使得夹模机构5的外侧壁55可以更好的贴合于加工件口部的内侧壁,增强对加工件的塑形效果;通过设置限位柱7,保证置物台4在上升下降过程中的直线运动,提高模具部件的配合度,保证对加工件口部的塑形效果。
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模具时,将加工件置于置物台4的第一通道41的上部口部,上模座1向下移动,夹模机构5通过第一通道41的上部口部置于加工件中;当凸环53与第一通道4的上部口部接触时,下压置物台4,使得置物台4向下移动,则塑形棒3相对于置物台4向上移动伸入第二通道51中;夹模机构5的外侧壁54在塑形棒3的伸入过程中其横截面呈圆形向外扩张;进而凸环53与第一凹环411配合挤压加工件的口部进行塑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通过设置夹模机构与塑形棒配合,可避免冲头与加工件直接接触进行挤压塑形;凸环对加工件的挤压为静态挤压,凸环与加工件的口部间不产生相对位移,因此可避免塑形过程中划痕的产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加工件的口部进行塑形易留下划痕造成加工件报废的问题,通过设置夹模机构与塑形棒配合,可提高加工件的塑形的质量,提高企业的利润。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现有技术以及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所述变化例,在此不予赘述。这样的变化例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此不予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57097.0
申请日:2018-12-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452653U
授权时间:20191001
主分类号:B21D 37/10
专利分类号:B21D37/10
范畴分类:26J;
申请人:无锡市振华亿美嘉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无锡市振华亿美嘉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4161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胡埭富安商业广场A区17号5楼
发明人:郑忠英
第一发明人:郑忠英
当前权利人:无锡市振华亿美嘉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袁粉兰
代理机构:32318
代理机构编号:无锡知之火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