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坤宏:证悟与契入——对现代四大高僧修持观的观察论文

侯坤宏:证悟与契入——对现代四大高僧修持观的观察论文

[提要]本文主要针对:虚云和尚、印光法师、弘一法师与太虚法师等四位近代佛教人物的修持方式进行梳理,这四位现代僧人,有誉为“民国四大高僧”者。文中从∶“虚云和尚主张禅净不二”、“印光法师强调念佛往生净土”、“弘一法师持戒导归净土”、“太虚法师要在人间创造净土”等四部分展开论述;结论部分,再对这四位僧人的修持方法与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并指出:虚云和尚虽是禅师,但他主张“参禅、念佛”,“道本无二”,对他而言,“禅净不二”。印光法师深通经教,以一句弥陀,为日常行持。弘一法师是专弘南山律大家,因受印光法师影响,所以在修持上,推崇净土念佛法门。但他鼓励修读诵《普贤行愿品》、兼修地藏法门与药师如来法门,这是他师从印光而有别于印光之处。太虚法师是一位富有创意的僧人,在修持上他虽曾有“过定境三次”,终“因为悲愿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继续深进”,而走入人群,开展出影响当代的“人间佛教”,他可以说是一位人间菩萨的真正行者。

[关键词]修持观;虚云和尚;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太虚法师

佛教重视理论,也重视实践,如何有效结合两者,是当前我们亟需面对的一个严肃课题。当一位有意修学佛法者,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以及各种不同传统、不同流派、不同祖师(或修行者),所倡导的不同理论(与修持方式)时,究竟应该如何取舍?针对一个大难题,本文主要就四位现代佛教人物之修持方式进行梳理。

一、虚云和尚主张禅净不二

虚云和尚(1840-1959),俗姓萧,生于泉州,19岁(咸丰8年)到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人出家,翌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他的悟道是在光绪21年(1895),于高旻寺打禅七时。某晚放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隔天,向香灯师及西单师问及此事,果然如是。到了腊月第八个禅七第三晚,第六枝香开静时,护七师例行为每位坐禅者冲开水,不小心将水溅在虚云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梦初醒。”虚云因作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又偈云:“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1](P.23-27、47)

虚云和尚为复兴中国佛教有两大贡献,一为重建祖庭和传承法脉,另一为重视纯禅修证、复兴传统禅学。他的禅学,特别展现出一种圆融无碍的特色:禅与教、禅与净乃至佛法与世法间,都是一体圆融的。①

虚云和尚认为:“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1](P.626-627)妄想如何除法?“歇即菩提。”“歇”之一字,震烁古今。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即是歇。虚云和尚强调:“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甚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一十八界都要放下,其他名利、恩爱、毁誉、得失,乃至一切财物、性命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因为这些都是如梦如幻、如电如泡,无可留恋,执之即成障道因缘。故统要放下,连此放下之念亦无,一放下一切放下,一时放下、永久放下、尽未来际都放下,如此放下干净了、长永了,本妙明心显现,即与诸佛无异。”[2]

尽管说要放下一切,但虚云和尚说:“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1](P.638)

值得留意的是,禅门宗师虚云和尚非常重视念佛法门。他说:“参禅、念佛等等法门,本来都是释迦老子亲口所说,道本无二,不过以众生的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为应病与药计,便方便说了许多法门来摄化群机。后来诸大师依教分宗,亦不过按当世所趋来对机说法而已。如果就其性近者来修持,则那一门都是入道妙门,本没有高下的分别,而且法法本来可以互通,圆融无碍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净者,禅中之净。禅与净,本相辅而行。”[1](P.625-626)

虚云和尚对信众开示云:“佛菩萨岂要人念?只缘众生障重,佛菩萨指示种种法门。念佛菩萨圣号,不过令众生澄清妄念,彻见本来耳。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妄心,妄心不得不净。盖人如果以一菩萨之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当下自与佛菩萨无异。”[2]菩萨圣号中,他又特别提倡观音菩萨。

虚云和尚认为老年人参禅不宜,最好还是念佛。云门每晚皆有坐香,亦殷殷以念佛相勖。他主张打佛七,贵在一心。如果心不一,东看西听,这样的念佛,就是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念佛的人,从头到尾,要绵绵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乱的念去,佛来也这样念,魔来也这样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才有成功的日子。[3](P.2)

二、印光法师强调念佛往生净土

印光法师(1861-1940),俗姓赵,陕西合阳赤城东村人。21岁时出家,翌年受戒。1893年至浙江普陀山法雨寺,潜修30余年。至1928年,有广东皈依弟子拟请往香港,遂离普陀,暂住上海太平寺。1930年至苏州报国寺闭关。1937年10月避难至灵岩山,至圆寂。

自到灵岩,任何名胜均不往游,志期往生。每日量己之力念佛,并持大悲咒,以为自利利他之据。一生不收一剃度徒弟,不接住一寺。对一切人,皆劝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出家在家,均以各尽职分为事;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人无贵贱,均以此告。令一切人先做世间贤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入圣,往生西方也。不说做不到之大话,任人谓己为百无一能之粥饭僧,此其大略。[4](P.1-2)

谨将印光法师念佛法门归纳为如下数端:

解析:A选项,32g氧(O3和O2)中共含有氧原子2NA,正确。B选项,常温常压下,3.0g乙烷中含有的碳氢键数为0.6NA,错误。C选项,蔗糖溶液中的分子不仅有蔗糖还有水,错误。D选项,极限法分析,8.0gCu2S中含有铜原子数为0.1NA,8.0gCuO中含有铜原子数也为0.1NA(或根据Cu2S和CuO中Cu的质量分数相等分析),正确。

第一、念佛是背尘合觉返本归元的第一妙法。此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或力不暇。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他主张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此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可念。[5](P.14)居尘学道,若修别种法门,诚难得益,若修念佛,实为稳当之极。[4](P.440)印光法师强调,念佛求生西方,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4](P.576)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弘一法师非常重视佛法修学次第,他曾撰有《学四分律入门次第》《学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入门次第》《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弘一法师使用的方法,可以作为我们研习经论的参考。

第三、专精于净土,不妄想做大通家。印光法师常规劝学佛者,不应有做大通家的狂妄心,应专心研究净土典籍。[5](P.192)但依《文钞》《嘉言录》以修,决定可以了脱生死。如妄想作通家,将净土法门视作等闲,随学宗、教、密等法门,大通家或可做到一、二,而欲靠此一知半解了生死,完全不可能。[4](P.584)印光法师认为,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4](P.478)印光法师除了鼓励一般在家弟子老实念佛外,对于当时佛门龙象如弘一法师、天台宗泰斗谛闲法师、到处参访名山佛剎的高鹤年,均劝随缘念佛即已。

第四、四种念佛中以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则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再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为助行,则其益大矣。持名念佛一法,普利三根。观像、观想、唯心地法门明白之人均可。持名念佛,加以摄耳谛听,最为稳当。任凭上、中、下根,皆有利而无弊病。[4](P.535)印光法师认为,念佛一法,当依净土经论为准。至于摄心方法,种种不一。随其人之根器用之,自得其益。最为切要之法,总不过大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字。[4](P.83)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4](P.241)

来自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评测中心的主任工程师梁晶介绍说:一直以来,家电院评测中心为“嘉电”评测所做的用户体验都是全流程的,我们不仅拥有一个庞大的典型用户的数据库,依托眼动仪、生理多导仪等测试仪器设备,还有模拟卧室、客厅、厨房等实际应用场景的用户体验实验室,可以更加客观的反映出用户对家电产品的真实心理感受。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我们会招募数十名真实用户对家电产品进行实际的体验,分别从产品外观、系统操作、产品使用和心理感受等四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筛选出那些交互逻辑清晰、操作简单易用、可以明显提升生活品质的产品,进而获得公正客观的结果。

弘一大师并不排斥教理,偏赞持名。他说:“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决不应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兼学,岂可废弃?且如灵芝疏主④,虽撰义疏盛赞持名,然其自行亦复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证矣。”[6](P.261)

三、弘一法师持戒导归净土

弘一法师(1880-1942),浙江平湖人,俗姓李氏。1918年7月13日,于虎跑定慧寺礼了悟和尚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同年9月13日,入灵隐寺受具足戒。弘一法师认为,正法能否久住,在于《四分律》能否实践,故发心专学南山律,曾于1933年集合学者十余人在泉州开元寺研究律学,称“南山律学苑”,根据日本请回之古板律书,圈点唐道宣律师所著南山三大部(《四分律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亲自讲律,并用以修持。弘一法师《弘律愿文》有云:

如是戒品,我今誓愿受持、修学,尽未来际,不复舍离。以此功德,愿我及众生,无始已来所作众罪,尽得消灭。若一切众生所有定业,当受报者,我皆代受。遍微尘国,历诸恶道,经微尘劫,备尝众苦,欢喜忍受,终无厌悔;令彼众生先成佛道。我所发愿,真实不虚,伏惟三宝证知者。演音自撰发愿句三种,行住坐卧,常常忆念,我所修持一切功德,悉以回施法界众生;众生所造无量恶业,愿我一身代受众苦。誓舍身命,护持三世一切佛法!誓舍身命,救度法界一切众生!愿代法界一切众生,备受众苦!愿护南山四分律宗弘传世间!”②

除了专研南山律典,在修持方面,弘一法师平时对于佛教是不愿意去分别那一宗、那一派的,因为觉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长处。但是有一点,却非深信不可,那就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就是深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同时还须深信佛菩萨的灵感!这不仅初级的学僧应该这样,就是升到佛教大学也要这样![6](P.60-21)

弘一法师认为,佛法修持不应专尚谈玄说妙,他特别提到三项,即深信因果、发菩提心和专修净土。弘一法师解释说,在这末法之时,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那一种法门最相契合呢?说起来只有净土宗。因为泛泛修其他法门的,在这五浊恶世,无佛应现之时,很是困难。若果专修净土法门,则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比较容易得多。弘一法师特别推荐印光法师的书籍。

印光法师对弘一法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提倡“息心专一念佛”法门,提示掩关修行、书写佛经的方法等方面,直接促进弘一法师的修持,使得他的书法,从“游于艺”跃升到“志于道”。③

第五、十念记数念佛法。此乃印光法师之创见,于净土诸经及圣贤录未见出处。此法系借用数息观以数佛,藉以摄心。但十念记数不是数息。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此十念记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一般凡夫根钝,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于行住坐卧,皆无不宜。[5](P.66)

对物理核心素养进行简单归纳就是“物理意识”“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点。可是,我们应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对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呢?怎样才可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把物理核心素养的教育融入到整个高中物理的教学课堂中?在出现众多问题的今天,笔者依据当今高中物理的实际教学情况,结合自身近几年的教学实际经验,对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和具体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进行具体剖析,希望能给众多工作在高中物理教学前线的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启发。

那么,菩萨应常处娑婆,代诸众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弘一大师说,灵芝疏主初出家时,亦尝坚持此见,轻谤净业。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以初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志虽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未证无生法忍者,要须常不离佛也。[6](P.261)

弘一法师特别提倡且异于印光法师的念佛方法有三:

第一、听钟念佛法。凡座钟挂钟行动之时,若细听之,作丁当丁当之响。即依此丁当丁当四字,设想作阿弥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丁字为“南无”,第一当字为“阿弥”,第二丁字为“陀”,第二当字为“佛”。亦止用丁当丁当四字而成之也。又倘以其转太速,而欲迟缓者。可加一倍,用丁当丁当丁当丁当八字,假想作阿弥陀佛四字,即是每一丁当为一字也。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丁当为“南无”,第二丁当为“阿弥”,第三丁当为“陀”,第四丁当为“佛”也。⑤

我国的高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唯亲是用的管理制度会导致一部分有实际工作能力但不善于表达的员工心理不平衡。另一种现象就是对新进员工的制度不够完善,其中一方面表现于经济回报,比如新来实习员工没有任何补贴,需要免费劳动半年,这种不合情理的野蛮式管理会造成人才的流失。

结合研究数据,感染猪到易感猪之间的传播通常都是在小范围猪群内传播的,而在没有做好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人从有病毒污染的地区进入无病毒污染地区时,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范围将会大幅上涨,进而为后续养殖工作的开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较大的猪群中通常存在数量较多的易感猪,因此,病毒将会在猪群内部存活较长的一段时间,当猪对这一病毒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后,那么猪群因为非洲猪瘟所导致的死亡率也会因此有所降低,但对于其他猪群,这部分已经具备一定抵抗力且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则是导致非洲猪瘟不断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3]。

太虚法师(1890-1947),俗姓吕,浙江海宁长安镇人。1904年5月(16岁)到苏州木渎九华寺出家,同年11月往宁波天童寺受戒。19岁时,至慈溪西方寺阅藏,不久即因阅读《般若经》初获定境。1909(宣统元)年,就学于南京“祗洹精舍”。自翌年(1910)起,开始讲学著述,尔后30余年中,孳孳于改革僧制、讲学论著、出版刊物、兴学育才、护国卫教、弘化国外,为法奔波,直到舍报。

这一时期是蒋介石对国民党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阶段,其基本的指向是将三民主义儒学化,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三民主义本体的解释,结合自身的观念做了新的发挥。黄道炫的研究表明,蒋介石着力建构的力行哲学是以自己崇奉的王阳明哲学为核心,但又不放弃孙中山学说的外壳,其在调和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与王阳明的“致良知”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目的就是在不放弃孙中山这一理论旗帜的基础上自我树立。⑱从结果来看,蒋介石所宣扬的力行主义,实际上偏离了意识形态建构的正常逻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具体表现就是不主张在党义问题上有任何理论争辩,而只强调实行主义,其中的悖论在于本体论不深究,那所谓力行的依据又从何而来?

第三、兼修地藏法门与药师如来法门。药师虽是东方的佛,也可以资助往生西方。[6](P.282)

第二、净宗往生较宗门开悟殊胜。印光法师鼓励佛门弟子发心念佛,以心佛相应,生前得一心不乱,报尽登极乐上品为志事。不必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盖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末世凡夫欲证圣果,不依净土,皆属狂妄。参禅纵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地位,尚是凡夫,不是圣人。[4](P.286)凡修行人宜存正念。除佛号外,所有诸念,皆不令生,是谓一心。[4](P.623)

(4)减弱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角度刻度盘上的角度顺时针增加,动力钻具刻线对应的角度即工具面角差,可以避免施工人员失误读错角差。

四、太虚法师要在人间创造净土

第二、读诵《普贤行愿品》。此经中说,诵此普贤愿王者,能获种种利益,临命终时,此愿不离,引导往生极乐世界,乃至成佛。[6](P.261)

太虚法师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师,是因为他在修证上有了经验的缘故[7](P.108)。他有“三次悟境”:

(1)19岁在慈豁汶溪西方寺阅藏:

积月余,《大般若经》垂尽,身渐渐凝定。一日,阅经次,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刹焕然炳现如凌空影像,明照无边。座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数日间、阅尽所余般若部,旋取阅华严经,恍然皆自心中现量境界。伸纸飞笔,以似歌非歌、似偈非偈的诗句随意抒发,日数十纸,累千万字。……从此、我以前禅录上的疑团一概冰释,心智透脱无滞,曾学过的台、贤、相宗以及世间文字,亦随心活用,悟解非凡。……此为我蜕脱尘俗而获得佛法新生命的开始。

“是年冬,每夜坐禅,专提昔在西方寺阅藏时悟境,作体空观,渐能成片。一夜在闻前寺开大静的一声钟下,忽然心断。心再觉,则音光明圆无际。从泯无内外能所中,渐现能所内外、远近久暂,回复根身座舍的原状。则心断后已坐过一长夜;心再觉,系再闻前寺之晨钟矣。心空际断、心再觉渐现身器,符起信、楞严所说。从兹有一净空明觉的重心为本,迥不同以前但是空明幻影矣。”又,是年,太虚法师对于唯识义有所悟入。据其自传,有云:“民五,曾于阅述记至释‘假智诠不得自相’一章,朗然玄悟,冥会诸法离言自相,真觉无量情器一一尘根识法,皆别别彻见始终条理,精微严密,森然秩然,有万非昔悟的空灵幻化堪及者。”

(2)28岁时:

拍摄的想法是随性、走心,通过与模特的沟通,让模特去体会并表现出自己的理解。用光上完全使用了自然光,整组都是在傍晚五六点钟进行拍摄的,因为这时的光线不仅唯美,而且很柔和。

针对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德国木工机械制造商协会总经理Bernhard Dirr博士表示,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和欧洲木材加工机械制造商联合会目前正基于OPC UA(开放式平台通信统一架构),制定相关标准。这将为现代木材加工注入新动力,现在,该领域诸多细分市场已大范围实现技术成熟。即使是规模较小的工厂,也能全面掌控智能化发展趋势,轻松接入国际网络,化身具备高度灵活性的小型工厂。

过去的几个月里,Sarah以及另一位新任教员,连续9届VIA课程最高分纪录保持者的认证“意大利葡萄酒专家(IWE)”Henry Davar一同调整完善了原有的VIA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里面,他们引入了更多客观的品鉴内容。所以,在新的VIA教程中,品鉴部分的内容占的位置挺重的,甚至还有一个额外的品鉴实验室(Tasting Lab),按Sarah的说法是:“目的是让学员懂得一款‘真正的’意大利葡萄酒尝起来是什么味道。”

(3)1920年11月14日晚,当他以《摄论》为本,略糅余义而编完《楞严经研究》讲义后,“稍坐,忽觉楞严义脉,涌现目前,与唯识宗义相应。”

太虚法师虽“经过定境三次,都因后来事缘纷集,致不能有长时的深造成就”。他的三次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变,并曾偶然有过天眼、天耳、他心通的征兆;六通可能,则建基天眼、宿命通上的业果流转相续亦决可信。因为悲愿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继续深进。所以没有次笫,可为别人修证的依止。”[8](P.249-250)

相较前三位大师,太虚法师对中国佛教所提诸种兴革,算是比较具有开拓性价值与意义的。太虚法师的佛教改革运动,包含教理、僧制、寺产三方面,但其中稍有成果且影响较大者,当属教理方面的改革,特别是他对“人生(间)佛教”的主张。太虚法师所重,是在人间创造净土——亦即“人间佛教”之建立。

太虚法师主张的人间佛教,并不是教人离开人的立场去做神、做鬼,或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出家人,而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促使人类进步。[8](P.431、499)在中国旧时环境,人们一入佛门,即注重出世,而忽略化导世间,故弄成佛教与社会脱离的怪象。佛法虽以众生为对象,然中国佛教徒大多漠视对人群痛苦的化度,于佛出人间,佛身同人,佛说人身难得等义,缺乏正确了解。太虚法师认为:佛说法,其动机虽普为一切众生,而说法的主要对象,仍在人类,佛所说的一切学理和道德,都离不开人间。[8](P.489)

太虚法师提出,人间佛教修行成功之效果,可略分为四:一、人生改善,二、后世增胜,三、生死解脱,四、法界圆明。“人生改善之特出者即能依之发菩提心而趣于大乘之佛果。”故人生(间)佛教即为综合全部佛法而适应时机之佛教。也可以说:“人间佛教为一切佛教之大总法门”。[9](P.86)

倡导人间佛教的目的,是为了在人间创造净土。太虚法师云:“甚么是人间净土?近之修净土行者,多以此土非净,必须脱离此恶浊之世,而另求往生一良好之净土。然此为一部份人小乘自了之修行方法,非大乘的净土行。”[8](P.427)太虚法师对“人间净土”的看法是——人间净土不是往外寻求而可得之,更非脱离自己目前所处的当下。“当下的人间确是不完美的,但是人等有情如愿意要去创造成净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人人皆已有创造净土本能,人人能发造成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土,固无须离开此龌龊之社会而另求一清净之社会也。”[8](P.427-429)

太虚法师认为:中国佛教徒,要从大乘佛教的理论上,向国家民族、世界人类,实际地去体验修学。这大乘理论的实践行动,即是“菩萨行”,这菩萨行要能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故也可称为“今菩萨行”。[10](P.388)今菩萨行的努力方向,就是建设人间净土。太虚法师强调:佛法所明净土之义,不必定在人间以外,在人间亦可改造成净土。虽人世有烦恼生死、痛苦斗争等危险,但若有适当方法,以为对治、改进,即可在人间建设净土。[8](P.1197)

太虚虽一再认为,他的中国佛教改革运动是失败的,但他的许多改革项目,却在无意中开创了中国佛教现代化的模式:例如在改良僧伽教育事业中,他先后创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为中国佛教界造就了不少的领袖人材。又,他先后创办过《佛教月刊》《觉报》《海潮音》《现代佛教》等刊物,甚至还发行过日报、周刊等,开始了以大众传播工具,作为弘法的先例。太虚能诗善写,他利用此才华,挤入中国上流社会,在达官富贾、学者名流之间,广交朋友,构成一种保护佛教利益的社会力量。而他的国际活动由日本到欧美,由南洋到印度,虽然未能实现其以中国佛法拯救世界的理想,但是已为现代中国佛教必须面对世界,指出了一个大抵可循的方向。

结语——关于修持方法的抉择

太虚法师在《佛法救世主义》中说:佛之教义,犹如大海,故应博览。然又非泛泛之博览可比,必具有冷静之态度与深沈之观察,不应执一经、一论、一宗、一派之言论,以攻击他宗为不合佛法;应有平等普遍之研究与平等普遍之观察,又不宜参以一己之感情作用与研究他种学说之凡俗见解,以为研究标准。否则,决不能明白佛学之圆满真理。故应广探三藏之玄文,以求如理之教义。[8](P.134)可见,太虚法师对于佛法的抉择所采取的宽阔眼光。

村庄是农村基层农民的居住地。传统村庄呈现布局分散、规模小等特点。在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村庄居住人数越来越少,导致村庄生产活动不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村庄空间的整治有利于乡村空间改造并融入城乡空间发展体系。

回到本文题旨——佛教修学者到底应该采取何种修行方法?虚云和尚的方式?印光法师的方式?弘一法师的方式?还是太虚法师的方式?或者是其他的方式?笔者想这问题的答案,还是应该由每位佛法修学者自己来抉择比较合适。

注释:

①虚云禅学的圆融观里,“禅悟圆融观”和“禅修圆融观”是最为基础的两大条目。前者可以通过心性圆融、性相圆融和凡圣圆融等纯禅之机来把握;后者则体现在修行的总原则和话头禅、坐禅等具体修行中。在虚云禅学体系里,禅悟离不开实修实证,禅修又必须涵存心悟,禅悟与禅修究竟一体圆融;不仅如此,禅悟、禅修的任何一个具体圆融观,都是以纯禅修证为体,它们各自具有圆融观的整体意义。黄伟龙:《论虚云和尚的禅学圆融观》,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硕士论文,2014年5月,摘要,1页。

②弘一法师在《南山律苑住众学律发愿文》中有云:“一愿当来建立南山律院,普集多众,广为弘传。不为名闻,不求利养;一愿发大菩提心,护持佛法。誓尽心力,宣扬七百余年湮没不传之南山律教,流布世间。”弘一法师:《弘律愿文》及《南山律苑住众学律发愿文》,《弘一大师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弘一大师全集》,卷一,页251、304页。

城市道路作为一个城市的基础性设施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关系着民生建设,而在道路建设工程中,道路设计又是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得到设计人员的重视,在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应坚持“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保证道路设计的合理。

③1920年7月26日,印光法师致弘一法师书,有云:“书中所说用心过度之境况,光早已料及于此,固有止写一本之说。以汝太过细,每有不须认真,犹不肯不认真处,故致受伤也。观汝色力,似宜息心专一念佛,其他教典与现时所传布之书,一概勿看,免致分心,有损无益。应时之人,须知时事。尔我不能应事,且身居局外,故当置之不问,一心念佛,以期自他同得实益,为惟一无二之章程也。”黄家章:《印光对弘一的思想影响与弘一的信仰归宗》,《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11期(2010年11月),页109;《印光法师致弘一法师书》,《弘一大师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弘一大师全集》,卷八,325页。

产出导向法有三个核心环节(文秋芳,2015):一是“驱动”环节(motivating),教师设计合适的交际场景和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二是“促成”环节(enabling),教师提供必要的输入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听和读材料的选择和加工,获取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内容、语篇结构等信息,促成产出任务的完成;三是“评价”环节(assessing),即学生完成基本的产出任务或类似的新任务,教师做出即时评价和补救性教学。

④元照律师,浙江余杭人,北宋时弘传律宗和净土教。他在律学方面的著述,有解释南山三大部的《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42卷、《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22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21卷;即如弘一法师所言之:元照律师“中兴南山律宗,撰资持记以释事钞,撰行宗记以释戒疏,撰济缘记以释业疏。”弘一法师:《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例言》,《弘一大师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弘一大师全集》,卷一,页309;望月信亨着、印海法师译:《中国净土教理史》(台北:财团法人严宽祜文教基金会,2004年12月,初版),249页。

⑤弘一法师又说:“初学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若以此钟时常随身,倘有间断,一闻钟响,即可警觉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闹,若摄心念佛,殊为不易。今以此钟置于身旁,用耳专听钟响,其他喧闹之声,自可不至扰乱其耳也。又听钟工夫能纯熟者,则丁当丁当之响,即是阿弥陀佛之声。钟响佛声,无二无别。钟响则佛声常现矣。”弘一法师:《劝人听钟念佛文》,《弘一大师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弘一大师全集》,卷一,303-304页。

⑥太虚法师在《我的宗教经验》一文中说:“闭关二三个月后,有一次晚上静坐,在心渐静时,闻到前寺的打钟声,好像心念完全被打断了,冥然罔觉,没有知识,一直到第二天早钟时,才生起觉心。最初、只觉到光明音声遍满虚空,虚空、光明、声音浑然一片;没有物我内外。嗣即生起分别心,而渐次恢复了平凡心境。自此、我对于起信、楞严的意义,像是自己所见到的,所以我当时就开始着成了楞严摄论。经过这次后,继续看经,著书,坐禅。这一年中专看法相唯识书。当时其他的经论虽亦参看,但很注意看唯识述记。述记中释“假智诠不得自相”一段,反复看了好多次,有一次又入了定心现观。这与前两次不同,见到因缘生法一一有很深的条理,秩然丝毫不乱。这一种心境,以后每一静心观察,就能再现。从此于思想文字等都有改变,从前是空灵活泼的,以后则转入条理深细坚密的一途;在此时所写出的文章不同,亦看得出。”太虚法师:《太虚自传》,太虚大师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太虚大师全书》(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处,1980年),精装第29册,页188;太虚法师:《我的宗教经验》,太虚大师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精装第21册,页249;印顺法师着:《太虚法师年谱》,85-86、117页。

参考文献:

[1]岑学吕.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增订本[M].高雄:高雄净宗学会,1994.

[2]蒋中和笔记、蔡日新整理.虚云和尚开示录[EB/OL].网址:https://book.bfnn.org/books/0428.htm,下载日期:2018-02-12.

[3]洪启嵩,洪启霖主编.虚云文集[M].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

[4]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册)[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5]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文钞[M].台中:青莲出版社,1995.

[6]弘一法师.弘一大师全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7]圣严法师.禅的悟境与魔境[A]//禅的体验.禅的开示[M].台北:法鼓文化,1999.

[8]太虚大师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精装第21册)[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9]法舫法师.依据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A]//梁建楼整理.法舫文集[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10]太虚法师.从巴利语系佛教说到今菩萨行[A]//太虚法师选集(下册)[M].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9)07—0070—05

作者简介:侯坤宏,台北国史馆纂修(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佛教史。中国 台湾

收稿日期2019-03-20

责任编辑 尹邦志

标签:;  ;  ;  ;  ;  ;  ;  ;  ;  ;  

侯坤宏:证悟与契入——对现代四大高僧修持观的观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