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北羊草草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因子,活性,生物量,细毛羊,生境。
东北羊草草原论文文献综述
时琳[1](2013)在《东北草原羊草与全叶马兰演替系列种子库的时空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选择松嫩草地上处于恢复演替系列的四个群落羊草群落、羊草+全叶马兰群落、全叶马兰+羊草群落、全叶马兰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于2011年和2012年的5月~10月对该演替系列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密度、多样性指数及其季节动态进行了分析,从而了解植被演替动态中土壤种子库的响应,还可以为退化草地植被的恢复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种子库共有24种植物,隶属于10科20属,其中禾本科6种占25%、豆科4种占16.67%、藜科4种占16.67%、菊科3种占12.5%、蓼科2种占8.33%、莎草科、毛茛科、百合科、蔷薇科、唇形科分别为1种,各占4.17%。(2)两年中从生长季初期到生长季末期,全叶马兰群落土壤种子库密度以2011年5月最大,2011年9月最小,变化范围在6490.0±7049.7~25440.0±16161.3粒/m~2,全叶马兰+羊草群落以2011年5月最大,2012年8、10月最小,变化范围在3990.0±3823.3~11660.0±4160.1粒/m~2,羊草+全叶马兰群落以2012年5月最大,2012年9月最小,变化范围在1430.0±1969.0~10300.0±7298.5粒/m~2,羊草群落以2012年6月最大,2012年8月最小,变化范围在1290.0±1750.9~4780.0±3899.1粒/m~2。(3)2011、2012年的各月份,全叶马兰群落的种子库密度始终大于羊草群落。羊草群落在2011年各月份差异均不显着。(4)四个演替群落土壤种子库组成季节变化不显着,2011、2012年各群落每月种子库均有全叶马兰和寸草苔的出现。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共有物种为14种。(5)不同演替群落种子库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动态呈现出不规则的波动,各月份羊草群落种子库多样性指数始终大于全叶马兰群落,两年间各月份群落种子库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全叶马兰群落在0.21~1.26,全叶马兰+羊草群落在0.21~1.41,羊草+全叶马兰在0.58~1.42,羊草在1.03~1.76。羊草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始终大于1,较其他群落变化幅度小。四个群落种子库7月份的多样性指数2011年均大于2012年,其他月份在两年间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陈永强[2](2012)在《东北退化草原恢复演替系列羊草和寸草苔种群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东北草甸草原的优势种,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为主要伴生种。羊草和寸草苔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东北松嫩草原的退化和恢复演替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研究以人工建植的寸草苔背景群落中不同初始密度的羊草和寸草苔实验种群,及天然草原中不同演替群落的天然羊草和寸草苔种群为研究对象,经过一个生长季的取样测定,对实验小区和天然样地中羊草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年龄结构的相关指标,以及羊草和寸草苔各数量特征的相互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藉以揭示退化草原恢复演替进程中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进一步完善恢复演替理论,从而为退化草原的恢复演替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在整个生长季中,在以寸草苔为背景群落的不同初始密度的羊草种群,不断通过营养繁殖产生子株。羊草分蘖株的数量均呈指数函数增加,寸草苔则以二次函数先增加然后不断减少。羊草和寸草苔分蘖株数量的相互动态均以指数函数拟合的相关性最高,达到了极显着的水平;对于天然种群,不同演替群落中羊草和寸草苔种群的分蘖株数量间拟合关系除了7月未达到显着水平外,其他四个月均呈现极显着的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相关,即随着羊草分蘖株数量的不断增加,寸草苔分蘖株数量不断减少。羊草种群分蘖株的年龄构成,无论是不同初始密度的实验羊草种群还是不同演替群落各月份取样的天然羊草种群,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都均由2个龄级组成,呈增长型年龄结构。随着演替的进程,羊草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均将不断增多。实验羊草种群根茎累积长度和根茎生物量及潜在种群数量的年龄结构,由两个龄级组成,为增长型年龄结构。天然羊草种群根茎累积长度和根茎生物量为3个龄级构成,呈稳定型年龄结构,而天然种群羊草的潜在种群数量由3个龄级组成,是增长型年龄结构。无论是实验的还是天然的羊草种群,其根茎均具有进一步扩展的潜力,潜在种群芽的数量也为其种群翌年的更新做好了储备。寸草苔背景群落中,无论是不同初始密度的实验羊草种群,还是不同演替群落的天然羊草种群,其分蘖株数量的增加趋势和根茎的扩展能力,以及潜在种群芽数量都占优势。因而,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羊草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并将成为群落的优势种。(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温明章,郭继勋[3](2008)在《不同凋落物量对东北羊草草原土壤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东北羊草草原上,采用模拟不同梯度凋落物量,探讨凋落物层对土壤生物类群、数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凋落物积累量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数量和生物量变化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类群数峰值出现在500g/m2处,数量的峰值在700g/m2处,生物量峰值在600g/m2处。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也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细菌量的峰值出现在700 g/m2处,放线菌和真菌数的峰值在600 g/m2处;生物量的峰值在600 g/m2处。凋落物量对土壤生物的影响有正负效应,在一定范围内起促进作用,当凋落物量>700g/m2时起抑制作用。凋落物积累量的最佳范围为600~700g/m2,在此范围内土壤生物可良好的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周婵[4](2004)在《东北草原两个生态型羊草趋异适应特性及其进化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多年生根茎型禾草,具有耐干旱、耐贫瘠、耐盐碱等生物生态学特性。羊草适应性强,具有广泛的生态可塑性,能适应复杂的生境条件,在羊草分布区内,经常可以见到灰绿色和黄绿色两种叶片颜色明显不同的羊草呈小斑块状镶嵌分布。在以往有关的研究中,有些学者把这两种叶色的羊草称为生态型,有些学者称为趋异类型,但并未提出其生态型分化的充分证据及其分化的主导因子,因此并不能证明两个叶色的羊草已经分化成为生态型。在分类学上,两个叶色的羊草为一个种,过去也不曾有人将其明确地再划分为变种或变型。本论文通过在个体和种群两个水平的、生理生态和种群生态两个方面的研究证明两个叶色羊草种群发展采取了相同策略,存在生理趋异分化,首次明确提出了产生分化的主导因子是土壤中的盐碱,把叶色为灰绿色和黄绿色的羊草定义为灰绿生态型和黄绿生态型,简称灰绿型和黄绿型,属于土壤生态型,为确定两个生态型羊草提出了有力的理论证据。 个体和种群水平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证实两个生态型的生理特征已产生明显趋异适应性分化,并且具有遗传特性。两者都具有一定适应能力,灰绿型羊草的强耐盐碱、耐旱性和黄绿型羊草的弱耐盐碱、耐旱性都是长期适应不同生境(盐碱)条件而产生的相应的适应性反应。在同一生境条件下,两个生态型羊草能正常生长繁殖且稳定遗传,而在这同一生境的气候条件是完全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其所处的土壤条件。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产生分化是由诸多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导因子是土壤因子中的盐碱,两个生态型属于土壤生态型,羊草生态型的划分反映出此物种的生态适应及其进化意义。在种群特征、年龄结构、繁殖规律、有性生殖特性、构件生长规律等种群生态学研究中,两个生态型之间差异不明显,在不同生境间数量上的大小变化主要是对不同生境生态适应的结果,属于生态可塑性的范围之内,种群在生存与发展上采取了相同的策略。 灰绿型羊草在盐碱、干旱、CO:倍增的胁迫条件下的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脯氨酸积累速率,Na+积累速率、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黄绿型羊草;C斌CB,电解质外渗率和Na/K的下降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表观量子效率均小于黄绿型羊草,与胁迫强度之间呈直线回归关系,达到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显着性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生态型羊草各个生理指标之间差异显着或极显着。羊草是采用耐胁变性方式适应生境的恶劣条件,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提高渗透调节能力,渗透调节能力与植物本身的抗逆能力和适应性有关。在逆境条件下,灰绿型羊草渗透调节能力、第一性物质生产能力大于黄绿型羊草,适应性强于黄绿型羊草,在适应恶劣环境的过程中时已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分化和第一性物质生产分化。高CO: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施肥作用,使植株光合作用增加,最终增加物质生产能力。但在干旱情况严重的条件下,CO:施肥并不能完全补偿干旱所带来的损失。 松嫩平原,灰绿型羊草种群含水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都大于黄绿型羊草种群,而水势和细胞膜透性小于黄绿型,两者之间差异显着或极显着。虽然灰绿型羊草种群的土壤盐碱化程度重于黄绿型种群,但其抗盐碱强于黄绿型羊草种群,对生境的适应性强于黄绿型种群,充分表现出趋异适应的生理特性,进一步证明两个生态型在生理特征已产生具有遗传特性的分化,并且这种分化是对不同盐碱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高度、密度、生物量、分株重、生物量分配;不同龄级分莫株的数量、生物量、繁殖力、生殖分配、结实率、单穗籽粒数、穗长、叶构件的数量、叶长、叶宽等情况在相同生态型不同生境之间,相同生境不同生态型之间,以及不同龄级分桑株之间,均有一些差异,有的甚至达到显着水平,但认为两个生态型种群特性基本相同,这些差异是两个生态型羊草对其所在不同生境产生的相应地适应性反应,具有明显地生态可塑性。两个生态型羊草种群在不同生境中分株重与密度之间呈幂函数变化,种群生物量和分株重都随密度和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呈稳定型和增长型共存的年龄结构;营养繁殖数量符合幂函数增长规律;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之间存在拮抗并相互权衡的生长关系;不同龄级分桑株不同叶位的叶长与叶宽、叶片的生物量与分粟株生物量和高度之间具有相同的生长规律;不同龄级分孽株的不同叶位、不同构件中和种群不同器官中生物量分配具有相同规律。两个生态型种群未达到环境容纳量,但具有相同的占领空间、生长规律以及种群发展对策,采取了相同的营养繁殖策略和种群调节机制。关键词:羊草;生态型;种内分化;趋异适应;生理生态; 种群生态(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4-10-01)
温明章,于丹,郭继勋[5](2003)在《凋落物层对东北羊草草原微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模拟方法,建立不同量凋落物层,凋落物量范围为0~1000g.m-2,梯度为100g.m-2,探讨凋落物层对草原微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总的趋势随着凋落物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提高,当凋落物量达到一定时趋于平稳状态;地表温度和地下温度(5cm)变化趋势在各月份基本相似,均随凋落物层厚度增加而降低,至一定厚度达到稳定;土壤pH值和电导率与凋落物量均呈显着负相关;有凋落物层土壤中有机质、N、P、K的含量均高于无凋落物层的含量,其含量随凋落物量而逐渐升高。凋落物平均每增加100g.m-2,有机质提高17.9%,N提高7.6%,P提高26.4%,K提高3.8%。当凋落物量达600g.m-2时,有机质含量比无凋落物层提高了近1.8倍,N提高81.5%,P提高1.8倍,K提高24.6%。(本文来源于《武汉植物学研究》期刊2003年05期)
杨利民[6](2003)在《中国东北样带草原段关键种——羊草茎、叶显微结构的生态可塑性及群落功能群组成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地样带是国际地图--生物圈计划(IGBP)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一。目前,国际上已经设立了15条陆地样带,研究内容涉及环境梯度分析、气候变化对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及环境变化、土地利用等与植被变化的对应关系等。沿该陆地样带分布较广的关键种生理适应性等方面对影响其生理功能形态结构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茎、叶等组织功能研究较少。中国东北样带(NECT)是全球陆地样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已开展了大量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已成为我国生态学、地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平台。本研究以中国东北样带中西段广泛分布的重要关键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羊草茎、叶显微结构的生态可塑性及其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进而阐述了羊草适应不同生境条件,特别是适应水分变化的机制,为揭示羊草及其种群、群落乃至以羊草为优势种或建群种的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提供理论依据。基于2001年7~8月第3次中国东北样带考察资料,采用高精度Olympus显微镜及C同位素分析技术(δ13C判别值),结合在野外取样过程中测定的样地土壤含水量和海拔高度,以及近十年各样地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度气象资料,分析了羊草茎、叶显微结构和水分利用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以羊草为建群种或共建种的无牧和放牧样地群落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功能型组成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羊草叶片表面及内部主要显微结构特征参数各样地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气孔密度与降水量呈线性正相关。代表气孔开张程度的气孔长度和宽度变化与土壤含水量呈线性相关。叶表面角质层厚度与海拔高度变化关系较大,并以上表面角质层厚度变化最为明显,主要受海拔高度升高引起的紫外线照射增强的影响。运动细胞带宽度占叶面积比虽然与各环境因子关系不很密切,但温度变化的影响较突出,这一显微结构调整与气孔变化构成干旱--高温调节机制。叶片表面毛茸的变化也是非常显着的,但与各环境因子关系密切程度均不大,可以肯定的是在土壤水分状况较好的生境下羊草叶片表面毛茸密度及长度明显增加,而一些干旱生境中常表现为毛茸较少、较短,个别样地基本没有发育较好的毛茸。总体上看,羊草叶片对干旱化的形态结构调整以气孔密度和开张程度的变化最大,是羊草叶片调节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适应性生态可塑性调整。与叶片相比,羊草茎横切面结构特征的变化与各环境因子关系的显着性不是很强,但各样地间的差异是比较显着的,许多结构调整可能与土壤养分条件的变化有一定关系,如茎秆粗度变化、基本薄壁组织厚度和中央空腔(髓腔)直径的变化等,但本研究未能涉及这方面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羊草水分利用效率与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即随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带常 AbstraCt The terrestrial transeet researehes 15 an effeetive Platform for global ehange study sPonsored bythe Inteoational GeosPhere一BiosPhere Programmer(IGBP).At Present,there are 1 5 terrestrialtranseets in the world,and many exPeriments were eonducted along the transeets.Most of thesestudies have foeused on environmentalgradient analysis,effeets of elimate on Primary Produetions,and relations between vegetation and elimate ehanges and land use.Studies on PhysiologiealadaPtation of some key stone sPecies to elimate change were more,but studies on theirmiero一struetural adaptation were less.Studies on Plant stomatal density were more,but studies onelse micro一strueture of stem and leaf were less. Northeast China Transeet(NECT)15 one ofthe terrestrial transeets in the world and has beeomean imPortant study PlatformofeeologyandgeographyinChina.ManyexPerimentswereeonduetedbased on Northeast China Transeet for many years.Here we aimed at an key stone sPeeies,Leymuschinensis distributing widely along the west Part of Northeast China Transeet,and studiedmiero一struetural eco一Plasticity of stem and leaf of Leymus chinensis and relations with water useeffieieney,and then analysed the meehanism of Leymus chinensis adapting different habitats andesPeeially water ehange of habitats,and then offered some theoretieal basis for exPlaining thedeveloPmental trends of Leymus chinensis and its dominated PoPulantions,eommunities andecosystemS. On the basis of the third field survey of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in July一August,2001,usinghigh Preeise OlymPus mieroscoPe and C isotoPes teelmology, we analysed relations betweenmicro一strueture of stems and leaves,water一use effieieney of Leymus chinensis and environmentalfaetors ineluding 5011 water,altitude,mea(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期刊2003-06-01)
吕秀华[7](2003)在《东北羊草草原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以东北羊草草原不同放牧梯度的羊草群落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土壤呼吸以及土壤酶活性(包括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和土壤理化因子进行了测定,得出了季节动态曲线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保护区和不同放牧梯度以及盐碱滩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都不相同,随着放牧程度的加重,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但是在羊草草原不同生境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生物量、土壤呼吸强度以及叁种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的测定结果表现了相似的规律,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土壤呼吸速率、土壤酶活性都有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7、8月份。t-检验结果表明,保护区与不同放牧梯度的土壤之间相比较,微生物学特性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成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与速效磷相关性不明显。不同生境土壤的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呈显着相关。微生物量与过氧化氢酶也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而与多酚氧化酶的相关性不显着。对蔗糖酶的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进行回归分析,二者亦呈线性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刘金祥,周道玮,王德利[8](2002)在《羊草草原东北细毛羊及其与小尾寒羊杂交F_1代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 :东×小F1的杂交绵羊体高显着地高于东北细毛羊的体高 ,而在胸围和管围指标方面 ,东北细毛羊要高于东×小F1的杂交绵羊 ;东×小F1杂交绵羊的日增重始终高于东北细毛羊 ,除其杂种优势原因外 ,其高采食量也是日增重较快的原因 ;东×小F1杂交绵羊的羊毛自然与伸直长度比东北细毛羊长 ,但其变异系数也大 ;杂交绵羊羊毛的弯曲度和产毛量均低于东北细毛羊。另外 ,该区放牧绵羊春季肛温的日变化在 1℃范围内。(本文来源于《中国草食动物》期刊2002年06期)
张崇邦[9](2002)在《东北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生长动态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东北羊草草原杂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速率以及土壤环境因子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 ,杂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 ,最大值出现在 8月 (12 .78× 10 - 3g· g- 1 干土 ,16 .2 4× 10 - 3g· g- 1 干土· d- 1 ) ,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主要与土壤营养成分、水热条件有密切关系。建立了杂草土壤微生物生长模型 - IBM模型 :Mt+△ t=Mto[1+(0 .38rn- RDR△ t]。杂草土壤环境因子综合作用指数 rn 变化范围在 0 .14 75~ 0 .4 0 32之间 ,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鲁萍,郭继勋,朱丽[10](2002)在《东北羊草草原主要植物群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羊草草原 3种植物群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季节变化曲线基本都呈抛物线型 ,虎尾草群落季节变化幅度比羊草群落和碱茅群落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种子效应” .对不同土层深度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递减 ,并与降雨量和大气温度有较强的相关性 ,且受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协同作用 ;此外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地上植被明显相关 ,可以反映出植物群落的生长状态(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东北羊草草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东北草甸草原的优势种,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为主要伴生种。羊草和寸草苔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东北松嫩草原的退化和恢复演替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研究以人工建植的寸草苔背景群落中不同初始密度的羊草和寸草苔实验种群,及天然草原中不同演替群落的天然羊草和寸草苔种群为研究对象,经过一个生长季的取样测定,对实验小区和天然样地中羊草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年龄结构的相关指标,以及羊草和寸草苔各数量特征的相互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藉以揭示退化草原恢复演替进程中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进一步完善恢复演替理论,从而为退化草原的恢复演替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在整个生长季中,在以寸草苔为背景群落的不同初始密度的羊草种群,不断通过营养繁殖产生子株。羊草分蘖株的数量均呈指数函数增加,寸草苔则以二次函数先增加然后不断减少。羊草和寸草苔分蘖株数量的相互动态均以指数函数拟合的相关性最高,达到了极显着的水平;对于天然种群,不同演替群落中羊草和寸草苔种群的分蘖株数量间拟合关系除了7月未达到显着水平外,其他四个月均呈现极显着的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相关,即随着羊草分蘖株数量的不断增加,寸草苔分蘖株数量不断减少。羊草种群分蘖株的年龄构成,无论是不同初始密度的实验羊草种群还是不同演替群落各月份取样的天然羊草种群,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都均由2个龄级组成,呈增长型年龄结构。随着演替的进程,羊草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均将不断增多。实验羊草种群根茎累积长度和根茎生物量及潜在种群数量的年龄结构,由两个龄级组成,为增长型年龄结构。天然羊草种群根茎累积长度和根茎生物量为3个龄级构成,呈稳定型年龄结构,而天然种群羊草的潜在种群数量由3个龄级组成,是增长型年龄结构。无论是实验的还是天然的羊草种群,其根茎均具有进一步扩展的潜力,潜在种群芽的数量也为其种群翌年的更新做好了储备。寸草苔背景群落中,无论是不同初始密度的实验羊草种群,还是不同演替群落的天然羊草种群,其分蘖株数量的增加趋势和根茎的扩展能力,以及潜在种群芽数量都占优势。因而,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羊草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并将成为群落的优势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北羊草草原论文参考文献
[1].时琳.东北草原羊草与全叶马兰演替系列种子库的时空格局[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陈永强.东北退化草原恢复演替系列羊草和寸草苔种群动态[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温明章,郭继勋.不同凋落物量对东北羊草草原土壤生物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08
[4].周婵.东北草原两个生态型羊草趋异适应特性及其进化机理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5].温明章,于丹,郭继勋.凋落物层对东北羊草草原微环境的影响[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3
[6].杨利民.中国东北样带草原段关键种——羊草茎、叶显微结构的生态可塑性及群落功能群组成和多样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
[7].吕秀华.东北羊草草原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8].刘金祥,周道玮,王德利.羊草草原东北细毛羊及其与小尾寒羊杂交F_1代的比较研究[J].中国草食动物.2002
[9].张崇邦.东北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生长动态模型的研究[J].草地学报.2002
[10].鲁萍,郭继勋,朱丽.东北羊草草原主要植物群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