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冲突论文-孙恒松

苏南冲突论文-孙恒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苏南冲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苏南冲突,对外关系,不结盟政策

苏南冲突论文文献综述

孙恒松[1](2018)在《苏南冲突背景下的南斯拉夫对外关系(1948—1955)》一文中研究指出1948—1955年的苏南冲突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爆发的第一次矛盾冲突,这对南斯拉夫的外交理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即由最初依附苏联的"一边倒"到"积极和平共处"的外交演变,使得南斯拉夫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首个在外交上突破苏联藩篱的国家。如今以史为鉴,疏通致远,以时代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01期)

谷玉梅[2](2016)在《苏南冲突及其对东方阵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48~1953年的苏南冲突,其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原因,首先是国家利益的对抗性;其次是意识形态上的排它性;最后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性。就其影响而言,苏南冲突既是东方阵营的第一次分化,又是东方阵营国家冲突的"标本",还与20世纪50年代以后东方阵营内部关系的分裂与演变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肖梦,欧阳明[3](2015)在《浅析苏南冲突及其后果对中共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领导人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中共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初步构想是新中国成立后,还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之后再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毛泽东明确提出要从现在起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议题。这表明中共中央之前提出的,在民主革命胜利后还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设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苏南冲突以及其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和道路选择的压力是促使中共改变决策的一个重要外因。(本文来源于《赤子(上中旬)》期刊2015年16期)

胡晔[4](2014)在《苏南冲突前后中共对南斯拉夫的外交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南冲突爆发前,中共在"联苏反帝"政策下,与南共进行了友好的学习;苏南冲突爆发后,中共虽搁置两国建交,但是在国家间却保持一定程度的交往;随着苏南关系的缓和,中南两国最终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共在维护社会阵营团结的前提下,坚持将意识形态分歧与国家利益分开,将两党关系与两国关系分开,在外交思想与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性与整体性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等特点,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准则。(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4年26期)

徐娟[5](2013)在《美国对苏南冲突的情报评估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直是苏联最为忠实的盟友,与其他东欧国家相比,南斯拉夫无论是在革命性,还是在社会主义化的程度上,都紧步莫斯科的后尘,被西方国家视为“苏联所有卫星国中最忠实、最激进好斗的一员”。1948年6月,堪称“苏联第一卫星国”的南斯拉夫却被其盟友逐出了共产党情报局,这使得西方国家大为吃惊,美国情报机构更是尤为震惊。因为冲突之前,美国情报系统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证据显示苏南关系已出现异常。冲突发生后,为了更好的了解南斯拉夫情况,美国情报部门迅速加大了对南斯拉夫的关注力度。解密文件显示,苏南冲突期间,美国给予了南斯拉夫足够的重视。苏南冲突爆发初期,美国情报系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苏南关系可能的走向分析上,并得出结论认为苏南和解难以实现。而随着冲突升级,美国情报部门又把评估的重点转向了苏联入侵南斯拉夫的可能性上。美国情报人士最初认为苏联直接入侵南斯拉夫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却令美国外交界尤其是驻南斯拉夫大使担心苏联借助朝鲜发动的攻势只是佯攻,其目的是为了转移美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注意力。有鉴于此,情报系统加大了对巴尔干地区苏联所控制的卫星国军事动向的关注,评估结论认为苏联极有可能对铁托政权进行军事打击或者是通过其卫星国达成所愿。面对苏东集团对南斯拉夫潜在军事威胁的不断升级,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美国最终决定从经济、军事上给予南斯拉夫援助,并最终依次帮助南斯拉夫成功打破了苏联对其的封锁。就此而言,美国的援助对铁托政权的继续存在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反观美国情报部门在此次事件中所作的系列评估报告,不难发现其中有些评估显得模棱两可,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但总体看来,美国情报部门对于苏东集团是否会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南斯拉夫问题上还是给予了比较有预示性的评估,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评估的准确性,苏南之间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而参照这些情报评估报告,美国决策层也尽最大可能的作出了科学决策。(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任雅雅[6](2013)在《苏南冲突—冷战中的另类“冷战”》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随之兴起,即所谓的“冷战”格局。1948-1953年苏南冲突是根植于当时特殊的冷战背景下,毫无疑问地必将带有冷战的色彩,苏南冲突期间,双方采取了类似美苏冷战的一系列手段,例如,经济封锁、政治对抗、军事威胁以及外交施压等等,都与美苏冷战的手段似有雷同之处,但是并不等同于冷战,只是一个另类表现。冷战在普遍意义上而言,是东西方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一种对抗,是美国和苏联争夺全球利益的结果,在冷战中,美苏属于对立的意识形态之中。而苏南具有共同的信仰和意识形态,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前提下,苏南产生矛盾并由此恶化,这场冲突只是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对抗,但是在特定的时代爆发,它也不同程度的带有冷战的烙印。从苏南冲突的特点来看,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处于严重的敌对状态,并且采取了类似于冷战的一切手段(经济封锁、政治对抗、军事威胁、外交施压等),因此从这一意义上分析,苏南冲突是从属于东西方的冷战,可以被称为“东方阵营中的冷战”或者冷战中的“另类”。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苏南冲突的研究成果甚多,但是,将苏南冲突与东西方冷战的比较研究甚少,本文拟通过以国际冲突的理论为分析方法,将苏南冲突置于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作为“冷战”中的一个另类研究,考察苏南两国在冲突期间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对峙,分析苏南冲突中的另类“冷战”因素,这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李艳绮[7](2012)在《试论苏南冲突的界标-1948年苏南保叁党莫斯科会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南冲突是20世纪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事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联的推动下,社会主义制度从苏联走出国门,由一国变成了多国,在东欧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政权。冷战爆发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一个铁桶一般的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抗衡。然而,铁板一块的共产主义同盟并没有维持多久,1948年曾被认为是苏联最忠诚的盟友南斯拉夫与苏联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也就证明了铁板一块的共产主义同盟只不过是一种神话。苏南冲突是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分裂,它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说是一个悲剧。以往学者在研究苏南冲突时,基本上仅仅局限于在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框架内研究和分析苏南冲突,而本文认为,苏南冲突与冷战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把苏南冲突放在东西方冷战的格局下进行研究。这主要是因为,其一,苏南爆发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双方在如何应对西方冷战政策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其二,苏南冲突也正好发生在冷战对峙最为尖锐的时期。本文试图通过借助俄罗斯及东欧国家在冷战后解密公布的部分历史档案资料,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探讨苏南冲突的起点,即1948年苏、南、保叁党莫斯科会议,围绕着这一会议召开前后的相关问题,通过论证,探析苏南冲突的根本原因。在写作过程中,本文共分为叁个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1948年苏南保叁党莫斯科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在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南斯拉夫在战后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站在同一阵营共同应对马歇尔计划以及苏南共同筹备建立共产党情报局等历史事件,论述了苏南两国在战后初期相互之间的亲密关系,从而得出直到1948年初,南斯拉夫一直都是苏联最忠实的盟友和追随者。第二,通过论述苏南两国在的里雅斯特的归属问题、经济关系问题、建立巴尔干联邦问题以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上的摩擦,得出两国在表面的亲密友好关系之下实际上早已龌龊丛生,这也预示了一场大的冲突的爆发。第二部分论述了苏南在党莫斯科会议上斗争的主要议题,同时也是苏南两党、两国斗争的焦点。通过论述苏南在南保关系问题、南阿关系问题、希腊内战问题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揭示出苏南冲突爆发的必然性。同时也正是这次会谈,成为苏南两党、两国从友好合作走向全面、公开对抗的分水岭。第叁部分作为文章的结束部分,主要论述了苏南爆发冲突的根本原因。苏南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论战只是苏南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双方在对外战略上产生了矛盾和对抗。这种矛盾和对抗又主要表现在双方对巴尔干地区的争夺,即南斯拉夫试图在苏联范围内建立一个巴尔干联邦的计划与苏联的东欧一体化方案发生了碰撞,这种激烈的碰撞,就使得苏南之间冲突的爆发再所难免了。(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李微[8](2011)在《20世纪40-50年代两次苏南冲突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40-50年代的两次苏南冲突是东方阵营解体的发轫。两次冲突均发生在冷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根植于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的年代,因而必然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国际局势由对抗走向缓和、苏联内外政策的转变深嵌于两次冲突之中,且水涨船高,又使其必然内含着许多不同之处。本文将以两次冲突为坐标轴,通过透析它们的异同之处,再现云诡波谲的外交表象掩盖下的国家利益碰撞的实质。本文首先论述了两次冲突的相同点。第一,冲突实质的相似性。在与苏联关系方面,是否具有独立性,是两次冲突最核心、最实质的争论问题。南斯拉夫主张“独立自主”,反对“阵营学说”,将能否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的内政、外交视为国家利益的最大诉求。苏联则坚持“苏联中心”,维护“阵营团结”,将以己为首的阵营视为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需求;第二,冲突根源的相似性。在国家内部发展道路上,是否“非斯大林主义”成为两次冲突的根源所在。苏联坚持维护斯大林模式,苏共二十大后虽然掀起了非斯大林化运动,但却严格限制这一运动的进程,并将其控制在斯大林体制的框架之内。南斯拉夫则坚决反对“斯大林主义”,认为它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相反,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的”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第叁,冲突表现的相似性。从斗争的范围来看,两次冲突都具有全方位性。冲突不仅局限于两党意识形态的论战,而且波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国家关系的各个方面。其次,本文论述了两次冲突的不同之处。第一,冲突程度的差异。第一次冲突的激烈、紧张程度明显地强于第二次冲突;第二,攻守态势的差异。冲突双方从第一次冲突的苏攻南守转变为第二次冲突的苏、南互为攻守;第叁,冲突对阵营内部影响的差异。第一次冲突使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第一次分化,第二次冲突期间所孕育的中苏分裂使得这种分化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通过对两次苏南冲突的比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淡化意识形态色彩而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李祥春[9](2010)在《美国对苏南冲突的反应和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后初期,美国与南斯拉夫的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的状态,美国对南斯拉夫根本不信任。苏南冲突的出现,美国认为有了可乘之机,逐步地改变了对南斯拉夫的态度,加大了对南斯拉夫的援助。美国此举有其自身的考虑,他试图利用此次机会,在苏南关系中打入楔子,分裂社会主义阵营,以在冷战中取得优势。同时这种政策对苏联集团和南斯拉夫的内政外交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傅白戈[10](2010)在《比较分析苏南冲突和中苏交恶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联的推动之下,东欧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冷战爆发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一个铁桶一般的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又为社会主义阵营增添了一个重量级的砝码。但是这个铁桶一般的阵营并没有坚持很长的时间,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在情报局成立之后便陷入僵局,两国在的里雅斯特的领土归属、经济关系、对外政策、社会政治生活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导致关系破裂。苏南冲突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一次大分裂,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巨大的损害,但是也让南斯拉夫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也在苏共二十大之后有了缝隙,主要是意识形态分歧、国家利益冲突、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领导人个人矛盾等几种因素造成的。中苏交恶使得社会主义阵营走向了瓦解,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使国际共产主义的名誉受到了破坏。在比较论证中,本文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证了与苏联关系破裂后的中南两国在外交政策上都选择了不结盟之路,但是两国的独立发展内涵不同。南斯拉夫走“中道”,而中国则“两个拳头打人”。第二部分从苏南冲突和中苏交恶对冷战格局的影响来进行比较论证。与苏联冲突后的中南两国虽然都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但是苏南冲突没有改变冷战的两极格局,中苏交恶则使“两极世界”过渡到了“大叁角时代”。第叁部分比较论证了苏南冲突和中苏交恶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虽然两者都对社会主义阵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苏南冲突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一次分裂,而中苏交恶则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第四部分比较了中南两国在与苏联决裂后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南两国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批判,进行了各自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南斯拉夫对斯大林模式批判过于极端,最终改革失败;而中国则在批判中继承,否定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成效。(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苏南冲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48~1953年的苏南冲突,其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原因,首先是国家利益的对抗性;其次是意识形态上的排它性;最后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性。就其影响而言,苏南冲突既是东方阵营的第一次分化,又是东方阵营国家冲突的"标本",还与20世纪50年代以后东方阵营内部关系的分裂与演变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南冲突论文参考文献

[1].孙恒松.苏南冲突背景下的南斯拉夫对外关系(1948—1955)[J].山西青年.2018

[2].谷玉梅.苏南冲突及其对东方阵营的影响[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肖梦,欧阳明.浅析苏南冲突及其后果对中共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影响[J].赤子(上中旬).2015

[4].胡晔.苏南冲突前后中共对南斯拉夫的外交政策[J].人民论坛.2014

[5].徐娟.美国对苏南冲突的情报评估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3

[6].任雅雅.苏南冲突—冷战中的另类“冷战”[D].曲阜师范大学.2013

[7].李艳绮.试论苏南冲突的界标-1948年苏南保叁党莫斯科会议[D].曲阜师范大学.2012

[8].李微.20世纪40-50年代两次苏南冲突之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9].李祥春.美国对苏南冲突的反应和政策[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0].傅白戈.比较分析苏南冲突和中苏交恶之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0

标签:;  ;  ;  

苏南冲突论文-孙恒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