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时间是空间隐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时间,空间隐喻,来,往,前,后
时间是空间隐喻论文文献综述
魏义祯[1](2019)在《也谈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系统——“来/往”“前/后”“上/下”的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是通过世界的变化来把握时间的。汉语中很多时间表达都是基于"世界的变化是河流"的隐喻。在这个隐喻系统中,"来/往"等位移动词、"前/后""上/下"等方位词都可以较好地协调起来。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重新构拟了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系统,并对有关的引申现象进行了解释。(本文来源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瑶[2](2019)在《二语时间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存在于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是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是语言的“偏误”或者“异类”。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第一代认知科学是一种离身认知。离身认知强调概念、类别、关系等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他们和人的身体经验无关。第二代认知科学对第一代认知科学予以尖锐的批评。第二代认知科学是一种具身认知,主要观点是概念、范畴、心智源自身体经验,人类借助自身身体结构感知万物。在人类的概念系统中,逻辑推理这种复杂的认知方式是来源于身体对世界的体验。隐喻作为一个桥梁把身体经验映射到抽象事物之上。Lakoff&Johnson(l 999)也谈到,我们对时间的多数理解是我们对空间运动的理解的隐喻说法,这就是时间-空间隐喻。时间的抽象性决定了它要通过空间隐喻的方式被人们理解。孙毅(2013)指出空间隐喻产生较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隐喻,可被人们直接理解。时间-空间隐喻在不同语言之中得到了证实。当前针对时间-空间隐喻的研究存在叁个问题:一、当前研究针对以英语为代表的拼音文字居多,汉语研究有限,其中汉语二语研究非常有限;二、当前研究未考察语言背景对二语者的时间-空间隐喻认知是否产生影响;叁、当前研究得出影响时间-空间隐喻的因素比较片面,缺少从认知、语言和文化综合角度进行分析。综上,本人参考Boroditsky(2000,2001)的实验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英汉双语者在二语汉语和母语英语的情况下时间-空间隐喻情况。并且从具身认知、语言习得、民族文化等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实验一考察英汉双语者在第二语言汉语的语言背景下对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状况,实验结果显示,水平空间启动下的反应时和垂直空间启动下的反应时差异边缘显着,前者比后者反应时略短,时间表征类型的主效应不显着。从中看出,英汉双语者在使用汉语时,表现出既不同于英语母语者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特点,也不同于汉语母语者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特点,因此英汉双语者在理解汉语时间-空间隐喻时是基于母语和二语双重经验。实验二考察英汉双语者在母语英语的语言背景下对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实验结果表明,英汉双语者在水平空间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更短,水平时间表征句的反应时最短,这意味着英汉双语者表现出英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特点,这与前人的研究保持一致。由此可以得出英汉双语者理解英语时间-空间隐喻时是基于母语经验。但是,由于从具身认知视角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成果十分有限,而对汉语二语时间-空间隐喻的研究更少,本文关于英汉双语者的时间-空间隐喻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实验的假设和结论仍然需要进一步相关实证研究的验证和支持。(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3)
王婷,关宇霞,张积家[3](2019)在《蒙古族大学生的时间空间隐喻——兼与汉族大学生的时间空间隐喻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语言线索范式和非语言排序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蒙古族大学生的时间空间隐喻。结果表明,蒙古族大学生同时具有水平和垂直两种时间空间隐喻。而且,在时空隐喻建构中,篇章的整体作用要大于行的局部作用。被试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篇章整体是从左到右的,所以蒙古族大学生便与过去与将来的时间概念建立了联系。文字行的从上到下对时间空间隐喻的建立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侯晓洁[4](2019)在《试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手语的时间及空间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存在语言障碍的人很多,这类人的主要沟通方式是手语。手语表述具有规范性,但时间空间的表达,一直是手语最难表达的部分。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手语中时间空间的表达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冀丽昕[5](2018)在《时间的空间隐喻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有一系列表示空间概念的词语,同时也可以表达时间概念,这类表达在词汇和句法层面都呈现出系统性的对应,时间和空间范畴的表达之所以会有规整的对应,是因为在认知的层面这两个范畴就有着诸多联系。但是具体来讲,每个民族是如何通过对时间的感知方式来构想时间的却有很多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将非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强加到汉语身上,否则无异于削足适履,会隐藏甚至扭曲汉语语言事实背后的规律。本文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详尽地描写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构建汉民族对于时间的独特认知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参考johnson&lakoff提出的隐喻系统,但最根本的还是会从汉语的语言事实出发来归纳和找出汉语中时间隐喻的规律和倾向。我们认为,汉语中关于时间的隐喻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维性的隐喻系统,一类是叁维性的隐喻系统。一维性的隐喻系统又可以分为叁类:1)、时间与自我都是静止状态,例如“以前”“之后”等;2)、时间在动,自我静止;例如“未来”、“过去”;3)、时间静止而自我在动,例如“前途”、“前程”、“回顾”等。叁维性的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包括时间和自我都静止(上个月、下一年、上半场比赛)与时间静止和自我在动(入冬、出伏、秋天过去了)两种情况。除此之外,汉语还有另外一种对于时间的感知方式,那就是利用事件和事物来衡量时长和感知时间,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时间的空间感知,但也是汉民族认知时间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我们也打算在本文中略作讨论。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说明本文立场、态度和方法;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和第叁部分我们将分别对汉语中一维性和叁维性的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进行描写并对相关的语言问题进行解释;第四部分是补充章节,在这一章我们将会讨论汉语中利用事件和事物认知时间的一些具体情况,最后一章是结语以及对于今后研究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张颖颖,于方静,周治金,陈宝国[6](2016)在《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垂直偏向性的稳固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的研究发现,汉语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偏向性。本文两个实验采用空间启动的范式,考察汉英双语者二语(英语)经验对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偏向性的影响。实验1以中国内地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在垂直空间启动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更快,垂直性时间问题的反应时最短,正确率最高,即表现出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这说明英语经验未影响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实验2采用英语熟练程度更高,来自我国港、澳地区的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得到了和实验1类似的结果。两个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非平衡的汉英双语者而言,英语经验并未对汉语母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偏向性产生影响,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稳固性。(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汪新筱,张积家,王悦[7](2015)在《时间空间隐喻在汉语动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个实验,考察时间空间隐喻在汉语动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实验1表明,在动词隐含延续时间判断任务中,当动词隐含延续时间的长度("长–短")与字词呈现的空间长度("宽–窄")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慢,表明语义加工受到了干扰;实验2采取词性判断任务,发现隐含延续时间长的动词的加工时间更长,动词隐含延续时间的长度与字词呈现的空间长度不一致时,被试的加工变慢。整个研究表明,动词的隐含延续时间基于被试的知识经验和水平空间长度来表征,支持弱势的隐喻表征观。(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沙磊[8](2015)在《英语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研究表明人类对空间概念的认知早于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因为时间是抽象的,而空间可以通过身体体验而感知,所以人类借助空间隐喻来构建时间概念,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时间概念的认知本质上是空间的。隐喻遍及我们生活的各方面,我们对一些隐喻表达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有一些隐喻不被我们所察觉。本文的目的就是发掘那些英语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现象。(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5年19期)
戴巧荣[9](2015)在《浅析中日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模式,是我们用具体的已知的概念或事物来认识抽象概念或事物的方法手段。而时间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人类是通过空间这一可感知的事物来解释的。在这一方面,中日双方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各自历史文化的不同,即体认的不同,使得概念上也存在有差异的地方。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比中日在时间上所进行的空间隐喻,以"前""后"和"上""下"为例。(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6期)
杨晓亮[10](2015)在《中俄大学生汉俄语时间的空间隐喻思维实验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每种语言之中,对隐喻的研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开始研究隐喻,他所倡导的隐喻研究的重要特点在于把隐喻看作语言本身的反映,而不是思维的反映,所以他从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角度来研究隐喻。从哲学角度研究隐喻的柏拉图主要研究隐喻与思维的关系,不涉及隐喻本身的特点与本质。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本旺尼斯特和沃尔曼把隐喻看做是词义转移、引申的手段。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出版之后,隐喻的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隐喻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确切的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形成必然需要认知的参与,隐喻也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在不同语言中存在普遍性和民族性。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各种概念的构建意义重大。人类最早认识到的便是周围的空间及自己的身体,因此以空间为始源域向非空间域映射的现象十分常见,利用空间概念来表征时间概念就形成了时间的空间隐喻。本文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时间的空间隐喻进行研究,综述了国内外时间的空间隐喻研究现状,并将通过实验对中俄大学生时间的空间隐喻思维进行对比研究,希望可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中俄大学生时间的空间隐喻思维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为中俄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中国的俄语教学实践服务,为心理语言学、语言文化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佐证材料。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在绪论中将介绍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目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描写了时间的空间隐喻思维认知研究。包括隐喻认知理论与隐喻理解、空间隐喻的界定、空间隐喻思维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意象图式理论与时间的空间隐喻思维。第叁章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隐喻思维观,本文的重点之一。阐述了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对隐喻思维研究、世界图景理论与时间的空间隐喻思维。第四章是实验研究,本文的重点之二。分为实验目的与假设、实验过程、小结。第五章是俄语时间的空间隐喻思维教学建议,为更好地探析中、俄民族间的时间的空间隐喻思维、心理、文化及语言定型提供借鉴和启示,同时丰富俄罗斯心理语言学语言世界图景理论,为中国的俄语教学实践服务。结语总结全文,阐述主要研究结论并指出本课题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努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时间是空间隐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隐喻存在于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是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是语言的“偏误”或者“异类”。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第一代认知科学是一种离身认知。离身认知强调概念、类别、关系等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他们和人的身体经验无关。第二代认知科学对第一代认知科学予以尖锐的批评。第二代认知科学是一种具身认知,主要观点是概念、范畴、心智源自身体经验,人类借助自身身体结构感知万物。在人类的概念系统中,逻辑推理这种复杂的认知方式是来源于身体对世界的体验。隐喻作为一个桥梁把身体经验映射到抽象事物之上。Lakoff&Johnson(l 999)也谈到,我们对时间的多数理解是我们对空间运动的理解的隐喻说法,这就是时间-空间隐喻。时间的抽象性决定了它要通过空间隐喻的方式被人们理解。孙毅(2013)指出空间隐喻产生较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隐喻,可被人们直接理解。时间-空间隐喻在不同语言之中得到了证实。当前针对时间-空间隐喻的研究存在叁个问题:一、当前研究针对以英语为代表的拼音文字居多,汉语研究有限,其中汉语二语研究非常有限;二、当前研究未考察语言背景对二语者的时间-空间隐喻认知是否产生影响;叁、当前研究得出影响时间-空间隐喻的因素比较片面,缺少从认知、语言和文化综合角度进行分析。综上,本人参考Boroditsky(2000,2001)的实验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英汉双语者在二语汉语和母语英语的情况下时间-空间隐喻情况。并且从具身认知、语言习得、民族文化等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实验一考察英汉双语者在第二语言汉语的语言背景下对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状况,实验结果显示,水平空间启动下的反应时和垂直空间启动下的反应时差异边缘显着,前者比后者反应时略短,时间表征类型的主效应不显着。从中看出,英汉双语者在使用汉语时,表现出既不同于英语母语者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特点,也不同于汉语母语者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特点,因此英汉双语者在理解汉语时间-空间隐喻时是基于母语和二语双重经验。实验二考察英汉双语者在母语英语的语言背景下对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实验结果表明,英汉双语者在水平空间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更短,水平时间表征句的反应时最短,这意味着英汉双语者表现出英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特点,这与前人的研究保持一致。由此可以得出英汉双语者理解英语时间-空间隐喻时是基于母语经验。但是,由于从具身认知视角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成果十分有限,而对汉语二语时间-空间隐喻的研究更少,本文关于英汉双语者的时间-空间隐喻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实验的假设和结论仍然需要进一步相关实证研究的验证和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间是空间隐喻论文参考文献
[1].魏义祯.也谈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系统——“来/往”“前/后”“上/下”的协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
[2].李瑶.二语时间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认知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3].王婷,关宇霞,张积家.蒙古族大学生的时间空间隐喻——兼与汉族大学生的时间空间隐喻比较[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侯晓洁.试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手语的时间及空间隐喻[J].黑河学院学报.2019
[5].冀丽昕.时间的空间隐喻及其相关问题[D].天津师范大学.2018
[6].张颖颖,于方静,周治金,陈宝国.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垂直偏向性的稳固性[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
[7].汪新筱,张积家,王悦.时间空间隐喻在汉语动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
[8].沙磊.英语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J].校园英语.2015
[9].戴巧荣.浅析中日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10].杨晓亮.中俄大学生汉俄语时间的空间隐喻思维实验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