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必须提升的八大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赵瑞霞[1](2021)在《“医”与“养”结合了吗? ——基于重庆市民营医养结合机构实证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口,且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突出。庞大的老年人群亟需相应的社会照料资源。自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号召被中央政府提出以后,重庆市成为了我国医养结合服务试点城市之一。重庆市在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工作方面进行了先验的探索。虽然我们在意识形态上一直强调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现实操作中我国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难题。医养结合的内涵重在强调基于老年人“康养护”、“医养护”需求,提供给老年人医养康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本研究运用老人健康权理论来对应医养结合服务内容,以市场资源配置理论来对应民营医养结合机构,重在以结构功能社会系统理论为分析方法,构建出医养结合系统的分析模型。着重了解重庆市医养结合服务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状况,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探索系统平稳运行的优化路径等为研究目的。文章运用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典型性抽样、焦点访谈等方法收集了支撑研究的相关数据,并从系统的功能视角出发,对重庆市医养结合状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首先,分析了重庆市医养结合服务政策,了解了政策目标及其支撑政策目标的要素,找出支撑要素的不足,以此来判断系统的目标实状况况;其次,分析了典型机构样本数据,从样本机构适应政策目标环境、适应老年人医养服务需求环境、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三个方面的状况,来判断系统的适应环境功能实状况况;然后,分析了医养结合服务的责任主体参与状况,以此来判断系统的整合功能实状况况;最后,通过分析重庆市医养结合服务机制建设状况,来判断系统模式维系功能实状况况。研究结果显示:从目标实状况况来看,重庆市医养结合服务目标实现的支撑要素设计还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支撑要素具有局限性,要素标准过高,政策内容不完善;从适应环境功能实状况况来看,机构适应政策环境、老年人医养需求环境、国家经济发展环境的能力比较薄弱;从整合功能来看,参与主体中,由于投资风险大,收益不高,还要承担过多的压力、责任与风险等原因,市场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积极性低;从模式维系功能实状况况来看,医养结合服务的筹支机制、沟通协调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监督机制等还有待完善。
梁胜翔[2](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郜清攀[3](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农民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升级。而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却愈益无法满足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同时,也为当前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使人们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认识水平上升至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乡镇政府处于国家与农村社会交互作用的关键节点,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中枢和纽带。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者、协调者和践行者,不仅负责各项具体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决定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对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乃至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现阶段,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内容结构性失衡、服务供需脱节以及服务效能滞后,成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现农业农村全面振兴的制约因素。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出发,以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为依据,系统分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及能力不足表现的考察,从不同视角探析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加强基层政府改革的实践经验,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详细考察了政府、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概念。基于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与基本要求,全面考察了新时代新矛盾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渊源、现实依据、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并从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以及治理和善治理论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及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第二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分析。基于“要素构成—内部结构—外显结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结构,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要素条件的检视,深入透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目标和理念为指导,从静态(结果)和动态(过程)两个维度设计了一套用以测量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基层群众的服务需求、满意度和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三个方面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不同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进行系统考察。立足于实证分析的成果,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当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困境,从政府职能定位、财权与事权关系、考评机制、供给方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阐释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对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的分析。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结合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实践,详细探讨了国内一些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集约化、市场化、民主化、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实践,以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为例,从政府向市场放权、政府之间放权、政府向社会放权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权化、社会化改革等领域的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上述实践在政府组织机构改革、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间权责划分以及社会组织培养等方面对现阶段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启示。第五章,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进而从乡镇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供给机制、服务供给模式等多个层面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针对性措施。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从整体上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概况、总结及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可分为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内部结构是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本身所凭借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要素。外显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从服务结果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文化教育服务能力、生态环境服务能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公共安全服务能力。从服务过程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民意聚合与甄别能力、资源获取与配置能力、公共决策和执行能力、监督问责与评估能力、民意诉求回应能力。第二,影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包括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策略性要素四个方面。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形成就是通过乡镇政府的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以及策略性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共同作用,将政府潜在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转化为政府各种外显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第三,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的分析可知:从服务内容来看,首先,医疗卫生条件、养老保障服务、公共卫生安全以及污水治理属于基层群众最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的领域;其次,道路交通、基础教育、合作医疗保险属于基层群众比较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强的领域;再次,在水电气供给、社会治安、生产安全、贫困救助、农田水利、垃圾处理、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但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良好;最后,在法律援助、失业救济、公共文化、环境绿化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同时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从服务过程来看,乡镇政府在民意聚合与甄别、公共决策与执行、监督问责与评估、对民意诉求的回应等方面的能力表现尽管较为平衡,但普遍偏低,在资源获取与配置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第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规模不足,二是服务内容存在着结构性失衡,三是乡镇政府对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模糊清晰,四是服务供给脱离农村基层社会的实际需要,五是乡镇政府应对基层群众服务需求升级的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制约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体制性因素包括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制度性因素主要表现为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不健全;主体性因素主要是指乡镇政府服务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以及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欠缺;策略性因素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第五,针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应当以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为目标要求,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促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基本原则,逐步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具体而言,一是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完善以服务为导向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三是加强乡镇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五是探索多元主体协同的服务供给模式。
张登利[4](2019)在《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是完善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亟需完善当前的支持性政策,要真正实现“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目标,在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同时需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的家庭和社区支持体系,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服务设施。本研究基于供需关系的研究视角,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政年鉴、社会服务发展和统计公报、经济普查公报、人口普查公报、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等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福利多元理论”、“政策工具理论”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沿着“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研究思路,以“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缺失——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构建”的分析框架展开研究。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梳理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发展历程发现,新中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显着成效。主要表现出政策客体逐渐扩大、养老服务项目内容日益丰富、居家养老方式地位日益凸显、市场型和动员型政策工具成为主流、政策效果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等显着特点。同时,在老龄化、城镇化、空巢化等新形势下,也表现出“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地位亟需政策巩固,“社区为依托”的制度化政策机制缺失,“机构为补充”的弱自主性和强依附性。通过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定量计算和需求预测分析,对比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及供给预测定量计算及其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认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量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量大,供给水平有限,关键原因在于居家养老服务缺失有效的政策支持。主要表现为养老服务经费与实际需求不对等;专业人员与服务需求差距大;社会组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不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财税政策、人力资源、社会组织、老龄产业四大要素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财税政策是发展养老服务中政府财政责任的重要工具,是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的核心,是居家养老服务长效发展的实现路径;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如何提供足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人力需求是政府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其居家养老政策支持体系构建中的核心意涵;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供给主体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与递送,在面对老年人多元需求时能够弥补国家、市场和家庭在养老服务方面的不足;老龄产业发展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向广度、深度和规范化迈进的保障。支持性政策体系是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制度保障,完善支持性政策体系应遵循以下理念原则:坚持老年人主体需求是政策支持体系的基本原则;人与财是居家养老服务有效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社会组织、资本市场参与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主体和相关政策支持主体之间应通力合作、互补联动。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完善,应强化政府在居家养老中的主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形成财税支持体系,从而多层面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支持政策应通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家人三方面的支持来保证居家养老的服务供给;应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在进行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建设时,应通过广泛的汲取、挖掘、开拓社会资源,发展多元供给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应积极探索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的政策支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投资的撬动作用,探索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多种合作方式,完善优惠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培育居家养老老龄产业发展。
吕阳[5](2019)在《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国家、社会、单位、家庭、个人等都是老龄化时代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主体间的关系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别点,它们共同支撑着养老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福利多元主体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中各有侧重点,为维持公平正义的社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环境提供了持久保障。养老服务业不仅是一项核心的民生事业,一种未来的潜力行业,而且是诸多经济现象的纽带,是决定经济能否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稳健器。所以,明确政府引导职责功能,充分运用及保证财政政策工具效率尤为关键。当前的实体养老服务业困局已成:一是生育率、死亡率低。需要直面底部顶部老龄化双重压力;二是养老金贮备严重不足。若不投资会导致亏损,投资又会面临潜在风险,养老金的收缴、发放、投资正面临选择性难题;三是代际养老压力大。中年人工作、住房、培养子女的难度陡增,无暇顾及老年人赡养,寿命延长将会面临60岁以上低龄、中龄老年人赡养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四是服务稍好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落后。养老机构普遍收费高、服务类型单一,精神赡养服务严重缺失,占比90%以上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还远未形成发展体系;五是延迟退休、鼓励生育、移民等综合配套措施乏力,财政政策缺失、缺乏、滞后。为什么要研究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显而易见,主要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上行发展,可以说,人口问题影响了一切问题,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竟预见了未来百年的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就必然绕不过保障民生,人口主线和财税主线就可以充分阐释。一是计划生育的政策演变。1982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行十分合乎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那时的生产力水平无力承担人口指数化增长,于是长达36年的国策间接成了抑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客观因素,主观上则是为了健康、有序增加人口,倘若调控不及时,就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这不光会影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步提升,老龄化本身还是个速度问题,当计划生育进行到2007年的时候,并未有任何放开生育的政策动静,使得一代人过后的“底部老龄化”变得异常复杂,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低生育文化养成,阻碍后期政策调控的可行性,也加快了“人口红利”消逝的速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埋下的是人口老龄化危机,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城市群、都市圈疯狂抢人,房价突破“天花板”,这背后却是城乡、区域老龄化的倒挂,劳动增值空间的压缩,资本增值空间的扩张,间接引发收入分配失灵,阶层相对固化,道德观滑坡。但老龄化问题从科技医疗上看,却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必经过程,综合国力提升和人均寿命提高就是最好例证,这又是“顶部老龄化”的现实表现,于是“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不期而遇,所以,当前更有必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养老服务体系初级阶段不断推向中高级阶段。二是财税体制的政策演变。“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1994年分税制为了扭转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及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过低的状况,通过分税制实现了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的划分,“倒逼”地方财政发展“土地财政”,财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新预算法》形成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的“四本预算”安排,“营改增”、国地税合并、“新个税”改革等历史阶段过后,2008年有选择的结构性减税正不断转向2018年后大面积地减税减费减基金的实质性减税,税收形成“简税制、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的税制安排,结构性减税为扭转不合理税收结构,提升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减税降费,实现“降成本”和“补短板”,与拉弗曲线相呼应,社会保障深刻影响基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税收优惠和财政支出,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社保费更是引起企业新成本和政策吸收的激烈讨论,学界普遍认为社保降费可从当前的39%左右降至20%-25%,进度还需测算,细节还需深思。同时,社保全额征收又能有效弥补养老、医疗保险资金缺口,避免养老金等支付对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使税收管理员转向税收信息员,此外,擅自利用互联网销售福利彩票为非法彩票,会保证福利彩票公益金安全流入老年人福利。所以,财政政策与养老服务业本身就是内外皆有衔接的互动关系,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支出和福利彩票公益金,财政政策的积极与否事关养老服务业的科学、有序、协调发展,两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传统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随后护理保险逐步完善,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得到推广,“互联网+养老”模式成效显然,这对财政政策的有效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应对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PPP模式充分应对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具体需求,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传统财政政策工具运用也需要不断丰富及完善,养老服务业本就是财政政策所必须强化针对的具体落脚点,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又是未来诸多关联产业结构升级及转化的契机,唯有颠覆劳动力人口下滑的倒退思维,才能够从容把握潜在的发展机遇。除了关注眼前发展现状、问题之外,可研究参考发达国家及地区养老服务财政政策对现今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启示,发达国家及地区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在生产力发达、综合国力强盛的背景下,丰富和发展了近现代的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总结过去、学习先进是时代发展的政策需要。老龄化程度越高,挑战就会越大,但任何事业、行业都会有机遇,对待养老服务业发展问题,也应当迎难而上,单纯从经济角度上看,劳动力比例减少、生产要素调整及资金投入变化都应趁势而为,根据社会现实来解决养老服务发展过程当中的难题是首选之策。尽管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毕竟发展的矛盾总需要因地制宜地去消除与化解,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广阔的养老产业市场,养老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完善至关重要。基于此,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倒逼养老服务业民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将消极影响遏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伴随家庭养老能力缺失及不足,社会化、多元化、产业化养老应运而生,家庭结构、代际关系转移及空巢家庭增加,整个社会对养老服务业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各国调节、补充和完善养老服务时限也越来越紧,这无疑会促使政府消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产业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提前出台,进而实现家庭单元、社会、市场等主体的协助发展。人口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群体日益增加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实质上是社会资源不断倾向老年群体,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始终以老年人口增多为依归,由此带来经济发展形式、社会治理方式、老年收入保障和养老服务供需结构的深刻影响,横梗在逐步崛起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前的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构建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拟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浩瀚研究文献的综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探讨设计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最后从总体上概括本文的框架及内容。第一章为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详细讨论相关的理论依据及不足。第二章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财政资金投入、政策环境变化、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养老服务政策蜕变、统计数据变化、养老服务成就与形势、“全面二孩”及延迟退休等方面,紧密联系财政视角的目标与定位,综合阐述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建设所发挥的作用。第三章为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通过分析财政关联体及财政政策作用,及时发现养老服务业当中财政政策执行不力,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进而为对策输出提供依据。第四章为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通过筛选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攫取中央民政部层面31个省份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并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分析。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特点,采取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并测算各地的养老机构财政性资金缺口,来简要分析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为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通过对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英国社区照顾、德国“多代居”、日本护理供给体系和香港安老服务等不同发展类型经济体的养老服务业及财政政策经验进行借鉴,并准确评价,从中获得启发。第六章为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该部分从准确定位、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有效执行、发展规范、配套措施等方面来论述养老服务业发展所需,试图为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思路。希冀能够对推进积极、健康、和谐的中国建设有所裨益。
王天鑫[6](2018)在《基于医养结合的我国养老服务供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难题之一。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走过了18年的历程。据2016年社会服务和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6年底我国总人口13827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23086万人,达到总人口的16.7%。我国的人口金字塔已经呈现明显的铃铛型,人口红利式微。中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还伴随着平均寿命增加所导致的高龄化、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所导致的空巢化趋势更加明显,高龄老人在医疗康复、生活照料等多个方面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势必需要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性,报告将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重要性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以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医养结合为研究视角,首先对国内外养老服务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回溯了人类社会的养老服务形成和演进,以及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生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养老服务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其中三个时间节点分别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后、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和2012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就是在第四阶段萌芽发展并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试图从养老服务发展的国际视野深入分析了英国、美国、日本的养老服务发展历程、内容和特点,英国的社区化养老服务、美国的机构型养老服务产业和养老金融服务业、日本的居家介护服务对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借鉴意义。其次对养老服务需求分两章进行分析。第四章运用宏观数据对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背景、需求特点进行描述分析,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潜在需求进行总量和趋势预测,根据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分析得出了我国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和分年龄、分地区、分层次的健康状况,根据对家庭结构变化的分析和空巢老人现状的分析得出了我国养老服务家庭功能弱化的结论。第五章主要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对全样本的二元Logit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性别、年龄、城乡、婚姻状况、照料人等因素都会影响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选择,随后分别对城乡、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进行异质性分析;第二部分为了更好的了解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访谈,运用Logit向后回归法实证检验影响老年人入住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意愿的因素为性别、年龄、收入、健康等。再次对我国养老服务进行供给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养老服务的现状,先分别从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盘点养老服务的供给现状,虽有增长但仍显不足。其次,运用灰色关联度对影响我国养老服务劳动力供给的因素进行排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床位数、社工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说养老服务的劳动力市场主要是由需求带动供给的转变。再次,运用1999年至2016年的宏观数据,对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和人口老龄化的综合评估指数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协调发展的系数进行测算,得出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17年间的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的协调发展程度及演变规律,即养老服务供给始终落后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劳动力供给不足和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四个角度分析了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最后通过养老服务宏观非均衡分析,结合老年人健康非均衡和城乡照料非均衡的具体体现,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非均衡的改进建议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市场细分。首先,分别从总量上、结构上、价格上三个层次对养老服务进行非均衡分析,指出了各个层次非均衡的体现。其次运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2011年和2014年的数据,通过QWB综合指标来衡量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不平等的程度,并且对老年人健康的集中指数实施分解,从收入、婚姻状况、居住安排等多个因素来对健康不平等的贡献进行重点计算。随后运用CLHLS2014年的数据分城乡计算失能老年人中照护需求完全满足、部分未满足和完全未满足的需求比例及规模,并进一步分失能程度、社会人口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安排)、资金支持是否充足以及地区分别比较城乡失能老年人未满足的照护需求比例,结果表明满足度与老年人收入、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正相关,与失能程度呈现负相关。最后结合定性定量分析,从供给侧提出了宏观政策的具体建议,并以需求为导向提出考虑健康、地区、收入异质性的市场细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未来发展的三个层次,即对健康、低龄、非独居的老年人应实现社区医养结合的基本覆盖,对失能、独居、高龄的老年人尽量降低医养结合机构的门槛,对高收入、活力老人提供注重消费品质的新型养老方式。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本文得出主要结论,第一,发展医养结合能扩大对潜在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供给;第二,养老服务需求异质性的原因在于影响因素的差异;第三,养老服务供给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第四,医养结合服务供求非均衡应考虑健康不平等;第五,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要根据需求异质性进行市场细分。
谢莲莲[7](2017)在《新时期下基层计生网络服务模式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82年计划生育被纳入宪法作为基本国策35年以来,计生网络在我国计生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层计生网络具有及时提供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和统计数据、政策代言、政策执行、社情民意的传递等四大基础功能,其特定的工作机制和部门对于计生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的加剧,从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到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不断调整,2013年卫生计生机构整合,国家提倡多元主体综合治理,“互联网+”等四大背景给基层计生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基于四大改革背景,新时期下我国基层计生网络服务急需转型。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据报表、焦点小组访谈等方法,对我国基层计生网络的基本功能特点及优势,基层计生网络建设现状等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通过对重庆市五个区县的三大类计生工作人员,其中150名计生行政管理人员,190名计生技术人员,90名计生专干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第一,在人口政策调整及卫生计生机构整合的背景下,计划生育工作建设没有削弱反而得以强化,大部分人对机构整合持支持态度,但机构整合后卫生计生管理体制亟待理顺。第二,基层计生人员普遍反映工作难度增强。82.12%的基层计生行政管理人员与44.71%的计生专干认为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让群众觉得政策放松了,基层计生工作更难了。第三,计划生育机构职能急需转型。69.15%的基层计生技术人员与72.94%的计生专干认为基层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机构应该积极进行职能转型。第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补助经费不足。基于以上实证研究内容,本文从服务观念转型、服务内涵转型、服务内容转型、服务方式转型、服务组织架构转型等方面提出了计生网络服务模式转型的合理路径,其中结合服务内容转型与服务方式转型重点提出“全生命周期服务3+3”模式。第一个“3”指青少年、成年、老年等三大类服务人群,第二个“3”指基础服务需求包、辅助服务需求包以及特殊服务包等三大类服务需求包。具体表现为:其一,向全人群以基础服务需求包的形式提供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信息咨询、生殖健康相关疾病预防及治疗、孕周期生殖健康服务、生殖健康权利的维护等服务,以咨询与现场服务的方式开展。其二,向青少年以辅助服务需求包的形式提供健康教育服务,以计生工作人员政策宣传、学校课程设置与父母言传身教等方式开展。其三,向育龄妇女以辅助服务需求包的形式提供健康教育、宣传指导、随访服务等孕周期服务,以服务项目衔接强化、孕周期转介与信息查漏结合等方式开展。其四,向老年人以辅助服务需求包的形式提供医疗保障,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满足等家庭服务,以医养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活动参与等方式开展。其五,向特殊人群以特殊服务包的形式提供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家庭权益保障等服务,以职业教育、心理辅导教育及民生建设与养老服务建设等方式开展。最后,本研究为基层计生网络服务成功转型提供了保障条件。第一,促进基层计生网络服务职能转型,以适应计生新形势;第二,理顺卫生计生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均衡发展;第三,提高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补助经费标准,增强工作人员积极性与群众满意度;第四,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保障特殊群体权益;第五,发挥基层计生网络在社会公益性事件中的作用,强化社会治理创新理念;第六,探索“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模式,促进信息共享。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次结合人口政策调整、卫生计生机构整合、社会治理创新、“互联网+”等四大背景,为我国基层计生网络服务模式转型提供了合理路径,并丰富了计生网络的服务内涵。但由于政策的调整,实证研究范围有限,本研究在此方面尚有不足,亟待进一步的完善。
吴飞[8](2015)在《代际支持失衡背景下家庭养老困境及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0年中国就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人预期寿命的延长致使老年人口的数量直线上升。截止到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总数已经突破2亿人。另一方面多年来推行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负效应开始凸显,“四二一”家庭成为主力促使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少子化社会风险的显现、代际人口的空间分离、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变迁,使原有的家庭代际支持的均衡状态被打破。代际支持失衡造成家庭养老强度降低,也就是说子代对父母代提供的养老福利支持程度减弱。家庭养老强度的变化限定了养老服务问题上的供给结构,家庭内部的代际支持失衡使养老需求被迫向社会转移。但是养老需求向社会移转并不预示着老年人对家庭养老模式的摒弃,社会化集中养老就成为一种新的取向。经过调查显示不管代际支持处于何种状态,中国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特别是居家养老的选择性偏爱一直没有改变。因此结合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二者之利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当前弥合家庭养老供给与需求差异的优化方案。以代际支持变化下养老模式的演变轨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代际支持平衡期,小农经济、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与传统孝道文化共同支撑着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而建国后虽然经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变迁,但在计划经济、单位保障制度和集体至上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代际支持仍处于相对稳定期,在这个时期单位保障制家庭养老模式成为主流;改革开放后,由于宏观与微观诱因,代际支持失衡趋势愈加明显,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意愿仍未改变,在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与新孝道文化的支持与推动下,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居家养老的转变有着合理的逻辑。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切入,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主体不但包括家庭,还应加入政府、市场与社会。具有独立性的多元主体在参与、分权与竞争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功能,满足居家老人多样化养老需要。因此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居家养老转变包括以下四种驱动因素:家庭养老服务自我变革的诉求,政府角色转变下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主体生产能力显着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迅速。家庭、政府、社会、市场的共同驱动增强了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转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满足代际支持失衡背景下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我国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根据自身财政收入水平,社会、市场养老服务业发展状况,试点推行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上海建立了政府主导下的购买服务制度,苏州推行政府+商业企业合作下的虚拟养老院,宁波尝试政府+NGO合作下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各地的大胆创新,受到居家老人的一致好评。但是我国目前的居家养老实践中政府作用仍然较大,即使与社会、市场组织合作,服务承接者的类型也大多为依附、非竞争指定型,缔约规范模糊、合作对象固定,造成社会、市场参与积极性较低,另外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不高、服务监管缺位等致使居家养老供给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有鉴于此,具有文化同源性与家庭主义相似性背景,又共同面临代际支持失衡下老年人的居家偏爱,东亚日韩两国经过多年政策改革与创新,社会化居家养老体系已相对成熟,对我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首先两国不约而同针对家庭照料构建了较完善的正式性支持体系以缓解代际支持失衡造成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政府与社会、市场组织进行范围广泛的协同合作;在健全的专项法规指导下建设多层次功能特定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设施,并根据老年人的照护等级,有针对性地为居家老人提供急需的养老服务。此外严格的照护人才资质准入和照护服务效果评价制度,保证了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综述所述,我国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应改变之前单一碎片化的供给结构,创建一种多元协同式的供给框架。首先,以福利多元主义为视角设计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的主体,在明确服务“提供者”(政府)与“生产者”(家庭、市场、社会)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划定各个主体的职责权限。其次,根据协同治理理论框架对社会化居家养老多元协同供给架构进行构建,明确协同供给的主体、规则、工具、内容,并设计完善协同供给网络。最后,健全社会化居家养老多元协同供给模式的运行机制,建构文化与制度激励机制、社会资源整合机制和多维监管评价机制以保障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够顺利得以实现。
廉海霞[9](2015)在《乌海市海勃湾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改进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确定2015年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取得重大进展,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是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计划生育各级服务机构是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对促进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实施具有主要的责任。因此,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是新形势下急需做好的一项工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围绕相关概念的解析,通过理论研究、深入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以乌海市海勃湾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为例,进行积极探索,对目前海勃湾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海勃湾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结合其他地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先进经验,提出推进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改进建议,对于计生服务机构找准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功能定位和拓展公共服务的内容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赢得更加广泛、持续的社会效益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工作不仅对基层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李凤芹[10](2014)在《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日新月异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也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问题。医疗卫生服务是养老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几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提出“人人共享改革成果”的战略目标,政府购买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问题。研究成果对于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规范和推进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行为,为政府制定“十三五”规划及相关改革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中国快速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卫生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分析了政府经济学、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卫生产品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论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问题及养老改革历程出发,分析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取得的成就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的改革发展态势,指出社区养老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论文深入研究了国内外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在分析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国际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进行了比较,研究了西欧、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东欧、巴西及古巴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的相关经验,指出其对我国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启示。论文对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目的、原则、承接主体、内容和方式做了论述。从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和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供给能力不足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从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惠及百姓、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促进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发展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指出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原则是坚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公开和竞争的原则、科学和规范的原则与稳步和有序的原则。分析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承接主体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以科学规划引领卫生机构设置、以政策吸引更多优秀医务人才服务于基层、多措并举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快速发展壮大等方面提出了大力发展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的建议;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其内容主要是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健康教育、社区疾病预防、社区保健服务、社区康复服务、精神心理疏导和中医中药服务等;其方式主要是: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合同外包、代金券、授权、免费药物、认证、培训等。在论述建立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必要性的基础上,论文从广度上对中国政府购买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进行分类,建立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为政府购买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定量方法。本模型的建立,便于政府各部门进行购买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实际操作,使有限的资金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便于推动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公开透明。论文以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为例,对该模型进行实践应用。在对该区政府购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型对政府购买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服务所需费用进行测算,并与实际支出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了政府购买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效。通过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有效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百姓满意度在北京市调查中多年位居前列。论文提出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制度设计与对策建议。提出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十三五”发展目标和2020-2050中长期发展目标。对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进行了制度设计。提出要建立需求调查机制、信息公开制度、招投标机制和退出机制;健全和完善财政保障制度、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保障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公开、公平、竞争、有序。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好顶层设计,理清改革路径;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做好医改相关工作;积极构建完善的老年健康保险体系;建立以健康养老为目标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等对策建议,对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和进一步做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必须提升的八大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必须提升的八大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医”与“养”结合了吗? ——基于重庆市民营医养结合机构实证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状况 |
1.1.2 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状况 |
1.1.3 我国医养结合服务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
1.1.4 重庆市医养结合服务状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目的 |
1.2.2 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文献研究方法 |
1.4.2 半结构式访谈 |
1.4.3 典型抽样方法 |
1.4.4 焦点访谈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研究 |
1.5.2 国内研究 |
1.5.3 文献述评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医养结合 |
2.1.2 医养结合机构 |
2.1.3 民营养老机构 |
2.2 理论基础 |
2.2.1 老年人健康权理论 |
2.2.2 市场资源配置理论 |
2.2.3 结构功能社会系统理论 |
第3章 重庆市医养结合系统的目标功能实现状况 |
3.1 政策规划目标 |
3.2 支撑目标的要素 |
3.2.1 筹支要素 |
3.2.2 服务能力要素 |
3.2.3 服务内容要素 |
3.2.4 服务主体要素 |
3.2.5 服务方式要素 |
3.3 政策目标支撑要素的不足之处 |
3.3.1 政策存在缺“项”问题 |
3.3.2 保障政策内容具有局限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庆市医养结合系统的适应环境功能实现状况 |
4.1 抽样机构的基本状况 |
4.1.1 机构的典型性与基本信息 |
4.1.2 机构的设施配置状况 |
4.1.3 机构人员配置状况 |
4.1.4 机构资产运营状况 |
4.2 抽样机构适应政策目标环境的状况 |
4.2.1 床位配置目标标准落地状况 |
4.2.2 人员配置目标标准落地状况 |
4.3 抽样机构适应老年人医养需求环境的状况 |
4.3.1 适应老年人日常护理需求状况 |
4.3.2 适应老年人医疗与康复服务需求状况 |
4.4 抽样机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状况 |
4.5 医养结合适应环境功能的效果 |
4.5.1 老年人对护工的满意度高 |
4.5.2 老年人及家属对机构的医疗水平和康复水平满意度较低 |
4.5.3 家属对机构的服务价格的可及性满意度较低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主体参与下医养结合系统的整合功能实现状况 |
5.1 医养结合服务系统的参与主体 |
5.1.1 政府部门 |
5.1.2 市场主体 |
5.1.3 家庭主体 |
5.2 医养结合服务系统参与主体的状况 |
5.2.1 政府主体参与状况 |
5.2.2 市场主体参与状况 |
5.2.3 家庭主体参与状况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重庆市医养结合系统的模式维系功能实现状况 |
6.1 筹支机制建设状况 |
6.2 沟通协调机制建设状况 |
6.3 激励机制建设状况 |
6.4 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状况 |
6.5 社会参与机制建设状况 |
6.6 监督机制建设状况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重庆市医养结合系统优化路径 |
7.1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
7.1.1 筹资经验 |
7.1.2 服务对象评估经验 |
7.1.3 人才队伍培养经验 |
7.1.4 智慧化养老发展经验 |
7.1.5 经验启示 |
7.2 探索医养结合系统优化路径 |
7.2.1 明确“4”点认识 |
7.2.2 持续完善顶层设计规划 |
7.2.3 提升医养结合“软硬”服务能力 |
7.2.4 健全、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科研状况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2)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
3.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理论分析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乡镇政府、政府能力与公共服务 |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
(三)乡村振兴战略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
(二)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 |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
(四)治理和善治理论 |
三、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
(一)是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
(二)是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
(三)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构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依据 |
(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内部结构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外显结构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形成的要素条件 |
(一)体制性要素 |
(二)制度性要素 |
(三)主体性要素 |
(四)策略性要素 |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基于结果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二)基于过程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一、调查数据和资料的来源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调查 |
(三)实地调查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现状的考察 |
(一)对农民群体公共服务需求的考察 |
(二)基于满意度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
(三)基于供给过程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综合表现 |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
(二)服务供给内容的结构性失衡 |
(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认知模糊 |
(四)脱离农村基层社会实际需要 |
(五)应对服务需求升级能力不足 |
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归因分析 |
(一)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 |
(二)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 |
(三)人才管理制度机制不完善 |
(四)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不合理 |
(五)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科学 |
第四章 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 |
一、国内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
(一)“政务中心”:公共服务集约化改革 |
(二)“以钱养事”: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
(三)“民主恳谈”:公共服务民主化改革 |
(四)“互联网+”:公共服务信息化改革 |
二、国外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
(二)地方政府分权化改革 |
(三)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 |
三、国内外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经验启示 |
(一)优化乡镇政府的组织结构 |
(二)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
(三)合理划分政府间权责关系 |
(四)积极培育服务类社会组织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探讨 |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 |
(一)加快推进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 |
(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三)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利益诉求 |
(四)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一)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为核心 |
(二)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 |
(三)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准则 |
(四)以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宗旨 |
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 |
(一)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
(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
(三)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四)革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
(五)探索多元服务供给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
2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发展 |
2.1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的演进 |
2.2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的成效与特点 |
2.3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发展的困境 |
3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测算分析 |
3.1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测算分析 |
3.2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
3.3 结论 |
4 居家养老服务中财税支持性政策的完善 |
4.1 财税政策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作用方式 |
4.2 现行养老服务相关税收政策 |
4.3 居家养老服务财税支持政策体系的完善 |
5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人力资源支持政策的完善 |
5.1 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分类及素质要求 |
5.2 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
5.3 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支持性政策体系建设 |
6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社会组织支持政策的完善 |
6.1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定位 |
6.2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 |
6.3 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 |
7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中的老龄产业 |
7.1 老龄产业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关联性 |
7.2 老龄产业支持性政策的市场环境分析 |
7.3 老龄产业支持性政策体系建设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的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主要内容 |
四、论文研究方法 |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养老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 |
二、养老服务业的特点 |
第二节 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 |
一、养老服务业的公共财政运行逻辑 |
二、养老服务业的福利多元方式 |
三、养老服务业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动因 |
四、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社会正义 |
第三节 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一、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二、税收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财政直接投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四、财政补贴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二章 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
一、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
二、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
三、财政政策实施对养老服务消费结构产生间接影响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各类投资迅速增长 |
一、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环境 |
二、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持概况 |
三、中央财政资金的投入范围 |
四、部分地区养老服务的财政差异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体系构造的财政措施 |
一、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衔接 |
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
三、“互联网+养老”的新型养老服务手段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偏移及侧重 |
一、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演变 |
二、城市养老服务业 |
三、农村养老服务业 |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的现实发展要素 |
一、“全面二孩”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
二、延迟退休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
第三章 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执行力不强 |
一、法律法规配套不够齐全 |
二、财政绩效管理监督不力 |
三、财政资金的部门耗损 |
四、基层政府分配财政资金的能力羸弱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受惠群体较小 |
二、专业医护人员占比很低 |
三、社会组织被动服务 |
四、缺乏法制化考核评价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税收政策的立法难题 |
二、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狭窄 |
三、营利性及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税收政策差异 |
四、税收政策运用还不够严谨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直接投入乏力 |
一、财政性资金支持结构不太合理 |
二、财政直接投入养老服务机构床位面临困境 |
三、养老服务业的土地供给存在问题 |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财政补贴缺乏可操作性 |
一、老年人居家选择的财政补贴分类失准 |
二、财政补贴形式冗杂 |
三、养老机构的财政补贴不均及趋同 |
第四章 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实证模型构建 |
一、模型变量的选取 |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
三、实证模型的构建 |
四、Hausman检验及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
第二节 分区域实证分析 |
一、东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二、中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三、西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养老机构投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
一、VAR模型结果 |
二、分位数回归 |
三、财政资金缺口测度模型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
二、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二节 英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英国社区照顾 |
二、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三节 德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 |
二、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财政政策经验 |
三、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借鉴 |
第四节 日本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
二、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五节 中国香港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香港安老服务 |
二、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经验 |
三、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借鉴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准确定位 |
一、明确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出责任 |
二、优先发展PPP模式 |
第二节 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 |
一、构建合理的央地财政关系 |
二、“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构建 |
三、完善“涉老”税收政策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
一、建立财政绩效管理监督机制 |
二、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
二、建立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
三、“互联网+养老”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医养结合的我国养老服务供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数据 |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医养结合 |
2.1.2 养老服务业 |
2.1.3 养老服务需要与养老服务需求 |
2.2 理论基础 |
2.2.1 老年需求理论 |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2.2.4 供需均衡模型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内研究综述 |
2.3.2 国外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养老服务演进过程回顾 |
3.1 人类社会养老服务形成与演进的基本轨迹 |
3.1.1 农业社会的养老服务 |
3.1.2 工业社会的养老服务 |
3.2 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 |
3.2.1 萌芽孕育期(1949 年-1977 年) |
3.2.2 探索发展期(1978 年-1998 年) |
3.2.3 体系建立期(1999 年-2011 年) |
3.2.4 快速发展期(2012 年至今) |
3.3 主要发达国家养老服务发展历程 |
3.3.1 英国的养老服务 |
3.3.2 美国的养老服务 |
3.3.3 日本的养老服务 |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
4.1 养老服务需求宏观背景 |
4.1.1 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 |
4.1.2 养老服务的经济背景 |
4.1.3 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 |
4.2 养老服务需求特点 |
4.2.1 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比例较大 |
4.2.2 医疗康复服务需求普遍 |
4.2.3 精神文化服务需求提高 |
4.3 基于宏观数据的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
4.3.1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
4.3.2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 |
4.3.3 人口现状和趋势预测 |
4.3.4 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评估 |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
5.2 描述性分析 |
5.2.1 健康状况 |
5.2.2 家庭支持 |
5.3 计量分析 |
5.3.1 总体样本的二元Logit回归 |
5.3.2 城乡异质性分析 |
5.3.3 性别异质性分析 |
5.3.4 年龄异质性分析 |
5.3.5 婚姻状况异质性分析 |
5.4 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4.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5.4.2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定 |
5.4.3 实证分析 |
5.4.4 结果讨论 |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
6.1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结构 |
6.1.1 居家养老服务 |
6.1.2 社区养老服务 |
6.1.3 机构养老服务 |
6.2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影响因素的灰关联排序 |
6.2.1 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 |
6.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
6.2.3 灰关联分析 |
6.3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协调发展系数测算 |
6.3.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6.3.2 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的综合指数测算 |
6.3.3 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协调发展的演进逻辑 |
6.4 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 |
6.4.1 政府失灵现象导致效率损失 |
6.4.2 市场失灵现象限制产业发展 |
6.4.3 养老服务劳动力供给不足 |
6.4.4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 |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医养结合的我国养老服务供求非均衡分析 |
7.1 我国养老服务供求非均衡分析 |
7.1.1 总量上的非均衡 |
7.1.2 结构上的非均衡 |
7.1.3 价格上的非均衡 |
7.2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非均衡分析 |
7.2.1 数据来源和变量设定 |
7.2.2 模型选择 |
7.2.3 描述性分析 |
7.2.4 计量分析 |
7.3 我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照料非均衡分析 |
7.3.1 数据与方法 |
7.3.2 城乡失能老年人及其照料需求满足度 |
7.3.3 城乡不同群体的失能老年人未满足需求差异 |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基本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促进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协调发展 |
8.2.2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市场细分 |
8.2.3 发展多层次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新时期下基层计生网络服务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5 核心概念释义 |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人口均衡发展理论 |
2.2 社会治理理论 |
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我国基层计生网络的基本功能特点及优势研究 |
3.1 传统时期基层计生网络的特点 |
3.2 传统时期基层计生网络的优势 |
3.3 基层计生网络在我国人口计生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
第4章 新时期下基层计生网络建设实证研究 |
4.1 计生队伍结构与服务需求的匹配现状研究 |
4.2 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对计生工作现状的认识研究 |
4.3 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对人口政策调整的认识与评价研究 |
4.4 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对机构整合的认识研究 |
4.5 机构改革和人口政策调整后对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影响研究 |
4.6 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对计生工作未来发展的认识研究 |
第5章 新时期下基层计生网络服务现状小结 |
5.1 传统时期基层计生网络特点与优势具有多样性,且新时期下依然能发挥作用 |
5.2 新时期下基层计生网络最基础的四大功能仍需保留 |
5.3 新时期下基层计生网络急需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
5.4 卫生计生机构整合后权责不明,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建立 |
5.5 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补助经费不足,工作人员积极性与群众满意度降低 |
5.6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应与其他惠普性政策衔接,且需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异与强化规范性 |
5.7 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需凸显基层计生网络在社会公益性事件中的作用 |
第6章 新时期下基层计生网络服务模式转型路径研究 |
6.1 服务观念转型 |
6.2 服务内涵转型 |
6.3 服务内容转型 |
6.4 服务方式转型 |
6.5 服务组织架构转型 |
第7章 新时期下基层计生网络服务模式转型的保障研究 |
7.1 促进基层计生网络服务职能转型,以适应计生新形势 |
7.2 理顺卫生计生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均衡发展 |
7.3 提高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补助经费标准,增强工作人员积极性与群众满意度 |
7.4 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保障特殊群体权益 |
7.5 发挥基层计生网络在社会公益性事件中的作用,强化社会治理创新理念 |
7.6 探索“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模式,促进信息共享 |
第8章 创新与不足 |
8.1 研究创新 |
8.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情况 |
(8)代际支持失衡背景下家庭养老困境及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三、研究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代际关系 |
(二) 代际支持 |
(三) 代际支持失衡 |
(四) 家庭养老 |
(五) 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二) 协同治理理论 |
(三) 需要层次理论 |
第三章 代际支持变化下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演变轨迹 |
一、代际支持平衡期:传统家庭养老供给模式 |
(一)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运行基础 |
(二)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实现途径:土地保障下的代际支持 |
(三)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利弊分析 |
二、代际支持相对稳定期:单位制家庭养老供给模式 |
(一) 单位制家庭养老模式的运行根基 |
(二) 单位制家庭养老模式的实现途径:单位制下的代际支持 |
(三) 单位制家庭养老模式的利弊分析 |
三、代际支持失衡期:社会化居家养老供给模式 |
(一) 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的建构基础 |
(二) 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的实现途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 |
(三) 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性分析 |
第四章 代际支持失衡的形成及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 |
一、代际支持失衡的宏观要素 |
(一) 人口结构的改变 |
(二) 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 |
(三) 我国家庭结构的变迁 |
二、代际支持失衡的微观因素 |
(一) 孝道文化支配下传统家庭规范式微 |
(二) 家庭代际间关系取向下位运行 |
(三) 现代社会劳动人口迁移频仍 |
(四) 子代缺失或养老供给能力微弱 |
三、代际支持失衡引发家庭养老困境 |
(一) 代际共居比率下降 |
(二) 家庭代际养老的经济支持功能减弱 |
(三) 家庭代际养老的生活照料功能弱化 |
(四) 家庭代际养老的精神慰藉频率减少 |
第五章 代际支持失衡背景下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转变的驱动要素 |
一、家庭驱动:家庭养老服务自我变革的诉求 |
(一) 家庭养老外部支持力的提升诉求 |
(二) 传统家庭养老服务项目的扩充诉求 |
(三) 老年群体居家偏爱下对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诉求 |
二、政府驱动:政府角色转变与政策制度激励 |
(一) 政府福利供给职能的转变:能促型角色的承担 |
(二) 能促型角色下政府对社会化居家养老发展提供的政策支持 |
(三) 能促型角色下政府对社会化居家养老发展提供的制度保障 |
三、社会驱动:社会供给主体生产能力显着提升 |
(一)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 |
(二) 多种政策工具激励下民间服务组织规模持续递增 |
(三) 邻里志愿者互助养老悄然兴起 |
四、市场驱动: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迅速 |
(一) 市场顾客导向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 |
(二) 市场同业竞争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产品性价比提升 |
(三) 预防“失灵”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规则不断完善 |
第六章 代际支持失衡背景下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试点效果考察与反思 |
一、上海模式:政府主导下的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体 |
(一) 上海政府主导下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描述 |
(二) 上海政府主导下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行体系 |
(三) 上海政府主导下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效与问题 |
二、苏州模式:政府与商业企业合作下“虚拟养老院”的构建 |
(一) 苏州“虚拟养老院”基本状况描述 |
(二) 苏州“虚拟养老院”的运行系统 |
(三) 苏州“虚拟养老院”的成效与问题 |
三、宁波模式:政府与NGO合作下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 |
(一) 宁波政府与NGO合作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情况描述 |
(二) 宁波政府与NGO合作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运行架构 |
(三) 宁波政府与NGO合作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成效与问题 |
四、社会化居家养老实践模式的对比与反思 |
(一) 社会化居家养老实践模式的比较 |
(二) 社会化居家养老实践模式的反思 |
第七章 东亚国家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
一、东亚国家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经验借鉴的可行性分析 |
(一) 儒家孝道规范的同源性 |
(二) 家庭主义的相似性 |
(三) 代际支持失衡的共同性 |
(四) 居家养老选择性偏爱的一致性 |
二、日本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经验 |
(一) 健全家庭养老制度性激励缓解代际支持压力 |
(二) 多种类民间组织承接居家养老生活事业 |
(三) 根据照料等级给付多层次的居家照护服务项目 |
(四) 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从业资格与质量评价机制 |
三、韩国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经验 |
(一) 利用文化与制度工具保障家庭代际养老功能 |
(二) 政府+市场促进老年人就业提升其自我养老能力 |
(三) 政府+社会+市场合作供给多样性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
四、东亚国家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一) 重视提升家庭代际养老与自我养老能力 |
(二) 引导社会与市场参与合作供给居家养老服务 |
(三) 根据照护等级有针对性供给多层次的服务内容 |
(四)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监管并建立多维评估机制 |
第八章 社会化居家养老多元协同供给模式的构建 |
一、多元参与: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的主体设计 |
(一) 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中多元主体供给的必要性 |
(二) 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中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 |
(三) 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中多元主体的职责权限划分 |
二、多元协同: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的架构设计 |
(一) 社会化居家养老多元协同供给架构的设计依据 |
(二) 社会化居家养老多元协同供给架构的构成要素 |
(三) 社会化居家养老多元协同供给网络设计 |
三、多元治理: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 |
(一) 文化与制度激励机制 |
(二) 社会资源整合机制 |
(三) 多维监管评估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代际养老服务供给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2 老年父母养老现状及需求问卷调查 |
后记 |
(9)乌海市海勃湾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 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 |
2. 计划生育公共服务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拟解决的问题 |
2. 技术路线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和不足 |
1. 创新之处 |
2. 研究限度 |
一、乌海市海勃湾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现状 |
(一) 乌海市海勃湾区经济社会与人口发展概况 |
1.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2. 人口发展概况 |
(二) 乌海市海勃湾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基本情况 |
1. 计生服务对象的规模和分布 |
2. 计生服务机构的规模和分布 |
3. 计生服务人员的规模和分布 |
(三) 乌海市海勃湾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工作进展 |
1.坚持服务导向,创新计生工作模式 |
2. 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 |
3. 实施孕育康乐全程服务品牌工程 |
4. 建设区、镇、村三级计生服务体系 |
5. 多渠道开展计生宣传教育活动 |
6. 搭建“一站式”计生服务平台 |
二、乌海市海勃湾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 乌海市海勃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
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
3. 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单一 |
4.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仍有漏洞 |
5. 计划生育公共服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
(二) 乌海市海勃湾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从服务对象看,服务对象成分复杂增加了计生服务的难度 |
2. 从服务的体制机制看,对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建设重视不够 |
3. 从服务的内容来看,观念滞后、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计生服务水平的提高 |
4. 从流动人口的现状来看,量大、面广、成分复杂的特点,使得服务均等化的难度增加 |
5. 从队伍素质看,人员流动慢、待遇低是导致队伍素质难提高的主要原因 |
三、国内其它地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经验启示 |
(一) 江苏省玄武区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世代服务 |
1. 玄武区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基本情况 |
2. 可借鉴的经验 |
(二) 天津市河西区推行两个“全”服务 |
1. 天津市河西区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基本情况 |
2. 可借鉴的经验 |
(三) 武汉市东西湖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
1. 武汉市东西湖区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基本情况 |
2. 可借鉴的经验 |
四、进一步提高乌海市海勃湾区计生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
(一) 政策创新:以均等化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
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
2. 不断改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环境 |
3. 大力发展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品牌 |
4. 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二) 机制创新: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计生服务工作机制 |
1.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
2. 建立计划生育服务互动机制 |
3. 完善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奖励机制 |
4. 强化“社会化”宣传服务机制 |
5. 完善规范化的公共服务机制 |
(三) 模式创新,建立网格化计生服务新模式 |
1. 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 |
2. 建设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优质服务队伍 |
3. 构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计生服务管理体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次 图目次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政府经济学理论 |
一、政府干预 |
二、政府失灵 |
三、政府经济学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
第三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
第四节 公共卫生产品理论 |
一、公共产品概述 |
二、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 |
三、公共卫生产品理论的基本内容 |
四、公共卫生产品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
第五节 委托代理理论 |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委托代理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二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必要性及改革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必要性分析 |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问题 |
四、中国养老的主要方式 |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改革与发展趋势 |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改革历程 |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改革取得的成绩 |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趋势 |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
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三、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历程与发展趋势 |
四、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作用 |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意义 |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内容 |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成效 |
四、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
第一节 西欧、美国、日本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
一、欧美全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
二、西欧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
三、美国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
四、日本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
第二节 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
一、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情况及内容 |
二、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 |
三、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巴西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
一、巴西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内容 |
二、巴西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 |
三、巴西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节 古巴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情况及其启示 |
一、古巴卫生发展历程与成就 |
二、古巴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内容 |
三、古巴政府医疗卫生服务支出情况 |
四、古巴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情况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目的和原则 |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 |
一、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
二、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供给能力不足 |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 |
一、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惠及百姓 |
二、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
三、促进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
第三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原则 |
一、坚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
二、坚持公开和竞争的原则 |
三、坚持科学和规范的原则 |
四、坚持稳步和有序的原则 第六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承接主体、内容和方式 |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承接主体 |
一、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的现状 |
二、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大力发展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的建议 |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
一、基本医疗服务 |
二、社区健康教育 |
三、社区疾病预防 |
四、社区保健服务 |
五、社区康复服务 |
六、精神心理疏导 |
七、中医中药服务 |
第三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方式 |
一、医疗保险定点资格 |
二、合同外包 |
三、代金券 |
四、授权 |
五、免费药物 |
六、认证 |
七、培训 第七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与实践 |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建立 |
一、建立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必要性 |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建立 |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优点 |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在北京市某区的实践 |
一、北京市某区老年人口状况 |
二、北京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
三、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及应用模型费用测算情况 |
四、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成效 第八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制度设计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 |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中长期发展目标 |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设计 |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与市场的关系 |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制度 |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制度运行流程 |
第三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对策建议 |
一、做好顶层设计,理清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路径 |
二、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为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
三、做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医改对策建议 |
四、积极构建完善的老年健康保险体系 |
五、建立以健康养老为目标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 |
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养老相关医疗卫生工作 |
七、政府以专项补贴的形式为老年人购买医疗卫生服务 |
八、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需注意避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
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必须提升的八大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医”与“养”结合了吗? ——基于重庆市民营医养结合机构实证调查研究[D]. 赵瑞霞.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D]. 郜清攀.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D]. 张登利.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8)
- [5]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吕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基于医养结合的我国养老服务供求研究[D]. 王天鑫.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7]新时期下基层计生网络服务模式转型研究[D]. 谢莲莲. 重庆工商大学, 2017(03)
- [8]代际支持失衡背景下家庭养老困境及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 吴飞. 南京大学, 2015(01)
- [9]乌海市海勃湾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改进对策研究[D]. 廉海霞. 内蒙古大学, 2015(01)
- [10]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D]. 李凤芹. 武汉大学, 2014(01)
标签:居家养老论文; 公共卫生论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论文; 社区养老论文;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