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50亿重组上市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智亚楠[1](2021)在《国有企业壳资源交易中价值估算研究 ——以武汉中商为例》文中认为在核准制背景下,企业IPO难度大,由此就产生了对于壳资源的需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的深入,许多业绩低迷的国有企业将会成为重要的改革对象,以卖壳的形式进行并购重组成为了国企改革路径之一,国有企业壳资源交易也逐渐进行。目前我国国企壳资源呈现着传统行业较多、业绩较差和估值不准确等现状,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国有企业壳资源价值评估不准确,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国企改革效果与国家资产利益。因此对于国企壳资源在交易中的合理准确估值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以国有企业壳资源交易理论出发,并研究当下国企壳资源交易中的现状,通过对比壳资源价值评估方法的优缺点,确认对实物期权法的引用,进一步分析了壳资源的期权特性,为下文案例分析做铺垫。其次对武汉中商壳资源交易案例的交易双方、交易历程、交易具体内容和交易动机进行具体阐述和分析。最后通过使用实物期权模型中的B-S模型,再根据本案例对模型中的参数估测值进行确定,进而计算出武汉中商壳资源价值,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继续深入研究本案例中国企方武汉中商价值实现情况,得出最终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探究国有企业壳资源交易中价值估算时,实物期权中的B-S模型所计算的结果较为合理,很好的解决了对于国企壳资源价值评估准确性较低的缺陷,在后续的相关研究中可以将实物期权法的评估结果作为重要的参考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了国企壳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并且与国企壳资源账面价值相结合可以很好的确定国企壳资源实际交易价值的取值范围,为后续相关交易中实际价值的确定提供可以参考的价值区间,有利于最大程度实现国企壳资源自身价值。
陶辉[2](2021)在《对赌协议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研究 ——以航天通信并购智慧海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和相关制度的逐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掀起了并购浪潮,高溢价并购屡见不鲜,对赌协议作为协调和推动并购进程的工具应运而生。我国证监会明确要求使用收益法进行并购估值的上市公司必须与交易方签署对赌协议,故对赌协议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企业并购中。对赌协议是一种估值调整机制,并购方在并购中签订对赌协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达到平衡估值差异、推动并购进程、降低代理成本和激励管理层的目的。被并购方则可以利用对赌协议实现利益最大化,较快获得融资以谋取发展。但是对赌协议也有自身的弊端,倘若应用不当也会造成反向的效果。许多并购案例设置的对赌期限较短,往往是三到五年。随着对赌期限一过,标的企业就暴露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令并购方猝不及防。究其原因,许多公司在并购过程中并未切实研究并购对象是否合适,只是单纯为了扩张经营而盲目并购,将双方签订的对赌协议看作是万能保险。并且,由于并购双方在应用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地设计对赌条款,对赌协议也就没有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了。基于此,本文以航天通信并购智慧海派为例,探讨企业在并购中应用对赌协议的情况,为其他的企业在并购中实施对赌协议提供经验。本文行文思路主要如下:首先,文章介绍了在企业并购中应用对赌协议的背景及意义,并对企业应用对赌协议的效果、动因和风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其次,本文介绍了关于对赌协议的理论,从相关概念、并购对赌的动因以及理论基础展开论述。然后,本文简要介绍了此次并购的情况和特点,并说明了对赌协议应用的具体状况。接下来,文章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航天通信应用对赌协议的情形。其一,结合理论基础剖析出航天通信实施对赌协议的动因;其二,深挖出航天通信对赌失败的主要原因,它们分别是忽视并购对赌前的风险因素、业绩承诺设置过高、相关内部控制失效和被并购方管理层道德缺失;其三,从财务绩效、市场绩效、中小股东等角度对航天通信实施对赌协议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依据上述分析,从航天通信在企业并购中应用对赌协议的失败教训中得出如下结论:(1)对赌期限较短诱发造假和盈余管理行为;(2)对赌指标单一无法反应真实经营效果;(3)补偿协议不完善导致追偿困难。在此基础上本文又得出如下启示:(1)注重风险管理是对赌协议实施成功的前提;(2)制定合理的对赌协议是对赌成功的关键;(3)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以保障对赌实施效果;(4)加强外部监管以引领对赌协议规范化管理。
俞晓峰,刘思雨,曹念祖[3](2021)在《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发展比较分析》文中指出作为企业中的佼佼者,制造业上市公司既是制造业发展的风向标,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制造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江苏作为制造大省,一直高度重视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培育和发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主力军的龙头骨干企业队伍对制造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也越来越显着。因此,及时掌握全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加以引导,对提升我省制造企业竞争力、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系统梳理2019年全省制造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制造业发达省市的比较,剖析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分层分批培育、提供定制化服务、鼓励并购重组、强化资本市场意识、支持创新型科技企业等建议。
李广兵[4](2020)在《期权博弈视角下并购动态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金融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枢纽和重要平台,而并购重组则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明显降速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中国监管政策推进和改革深化,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并购市场。相关研究方面,尽管金融工程领域内关于并购行为研究成果斐然,但尚未以微观主体退出决策为引入视角研究企业并购行为,且鲜有系统深入研究并购意向、并购企业角色定位、合并时机与条件,以及并购前后价值研判。本文以微观主体退出决策问题为基础研究,以最优停时和跨期价值研判为纽带,延伸至企业并购意向、并购企业权属、合并时机与条件等三大关键特征,综合运用期权博弈理论,整合实现企业并购行为系统研究,分析验证市场因素对并购意向影响。首先,为厘清企业并购行为研究路径,研究微观主体退出决策问题。考虑微观主体在跨期退出决策时追求终生福利最大化,引入时间不一致性和恒定存活率,构建退出决策模型,比较分析时间一致行为对微观主体退出时点影响,发现相较于指数型微观主体,双曲型微观主体更倾向于选择延迟退出。进一步,当存活率非恒定时,发现微观主体更倾向于选择继续工作。其次,将微观主体退出意向延伸至企业并购意向,研究并购市场企业进入与退出行为。以质疑企业产出表达式和合并利润表达式为动机,引导相应实证研究,发现企业产出既与行业生产率水平有关,也与企业特有生产率水平有关。考虑经营协同效应与合并多元化效应,借鉴竞争博弈思路,基于并购市场构建现有企业合并与退出模型和潜在企业进入模型,发现合并企业行业相关性与多元化效应呈负相关关系,绩效不佳的现有企业选择继续留在合并市场且期待合并机会,潜在进入企业盼望早日踏入并购市场,企业价值与企业特有生产率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然后,将微观主体退出权拓展至并购企业权,考虑企业角色定位内生性,研究并购企业权属确定问题。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分析并购行为对股票价格表现影响,发现短期内并购行为与被并企业股东收益不存在显着相关性现象。假定企业角色定位是外生给定的,将同行业增长率因子引入至金融市场下企业市值,确定合并盈余,构建外生并购模型,发现合并在经济繁荣期与萧条期均可发生,合并盈余规模与并购时机呈负相关关系,主并企业行业前景越好倾向于选择延迟收购或不并购,被并企业行业前景越好则促使主并企业提前收购。假定企业角色定位具有内生性,构建内生并购模型,发现企业提出要约收购是弱占优策略。再者,将微观主体退出时点扩宽至企业合并时机,引入行业冲击弹性因子,结合企业合并条件,研究企业合并时机与合并条件序列重排问题。假定企业并购时机优先于并购条件,引入与谈判导致价值损失有关的威胁因素,以合并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构建合作博弈模型,给出威胁博弈下企业角色定位的纳什均衡。假定企业收购条件优先于收购时机,以主并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构建非合作博弈模型,发现行业冲击弹性与主并企业期权价值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被并企业期权价值呈负相关关系。此外,比较分析发现,如果主并企业不愿承担交易成本,则其倾向于选择优先确定并购时机,然后考虑如何分配合并盈余。最后,分析市场因素对并购意向影响,验证理论发现与实证结论一致性。重点以2015年至2019年中国并购市场数据为样本,分析企业并购现状,佐证部分理论结果,发现企业并购在交易金额和并购事件数量方面均持续回落,协议收购、横向整合和现金支付是并购方案的主流;短期来看,未来两年并购市场将呈现“量、价”双降,中长期来看,并购市场将迎来回暖。
蔡嘉立[5](2020)在《三六零借壳上市回归A股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企业就陆续开启了奔赴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进程,通过在海外挂牌上市,这些中国企业获得了新的融资渠道,打响了国际知名度,被统称为中概股公司。近年来,受国内外企业文化差异、中概股危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概股公司遭遇了股票价值被低估、流动性差等问题,在国外资本市场的再融资能力和公司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许多中概股公司纷纷踏上私有化退市之路,以实现在国内资本市场的重新上市。在中概股回归的热潮中,作为国内互联网安全领域的龙头企业,三六零也于2015年启动私有化退市的程序,并于2018年通过借壳上市成功登陆A股市场。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三六零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借壳上市回归A股的过程,并对其回归路径选择的决策动因、借壳上市交易模式的特点、借壳上市的成本及绩效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发现,三六零在美上市期间股价遭到低估、再融资受阻、上市维护费用高昂,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三六零选择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而出于回归时长和公司控制权的考虑,三六零选择以借壳上市的方式回归。在借壳上市交易模式上,三六零采用了较为特别的“重大资产出售+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模式,这种模式既帮助三六零支付了买壳费用也缓解了三六零的资金压力。通过成本分析和比较,本文发现三六零借壳上市成本以股权稀释成本为主,但是该成本可通过再融资缓解。在借壳上市绩效上,三六零原股东在资产增值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但是私有化贷款制约了公司的再融资活动,此外公司由于货币资金冗余导致的财务状况问题并未得到改善。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得出如下启示:计划回归的中概股公司应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选择回归路径;其次,拟借壳回归的中概股公司应注重借壳上市过程中壳资源的选择及优化借壳上市的交易方案设计,以保证借壳上市方案的顺利实施;最后,拟借壳回归的中概股公司应加强事前筹划,做好资金使用规划,同时加强有关货币资金的信息披露。本文的研究分析有助于丰富有关中概股回归以及借壳上市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
薛思航[6](2020)在《剥离期权价值的对赌协议对并购重组溢价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并购重组活动愈加活跃。由于并购重组交易中并购方与被并购方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对赌协议作为一种估值调整机制,逐渐以盈利补偿协议的形式应用在并购重组交易中。对赌协议的签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定价的风险,保障了并购方的利益。然而,近些年来市场由于并购重组活动活跃,产生了较高的商誉;同时大量企业在对赌协议期内完成承诺业绩失败,“高估值”、“高溢价”、“高违约率”的现象十分普遍,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购重组中的对赌协议是否推高了交易溢价呢?基于这一问题,本文以2013年至2018年的重大并购重组案例为研究对象,同时,考虑到对赌协议具有期权性质,各个行业特质也各不相同,因此利用改进后的期权定价模型对对赌协议的期权价值进行估值,剥离了对赌协议的期权价值后研究对赌协议及其结构对并购溢价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剥离了对赌协议价值后,签订对赌协议依然提升了并购价格溢价率,且采用双向对赌协议和更高的业绩承诺水平会进一步推高交易溢价。同时,本文进一步对案例进行了事后研究,结果发现,业绩承诺的实现程度与剔除对赌协议期权价值后的资产高估值并无显着关系,高的资产估值标的也并没有更好的完成承诺业绩。本文研究发现,签订对赌协议在剔除其期权价值后,依然使得并购重组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溢价,增加了市场风险,投资者应对这种业绩承诺抱有谨慎的态度,提防其违约风险;同时,监管层应加大监管力度,拉长监管时间轴,强化事前和事后管理,提高并购重组交易信息透明度。
邓广[7](2020)在《G证券公司托管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证监会向证券公司开放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牌照,打破了资产托管业务因政策性原因一直由商业银行垄断的格局。在“大资管”业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资产托管业务迎来了重大的发展契机。当前证券公司主要基于资产托管和基金服务为私募基金提供主经纪商服务。由于缺乏差异化服务策略、收入结构单一、私募基金数量多规模小等特点,证券托管行业普遍存在盈利能力欠缺的特点。G公司作为头部券商之一,自获批牌照以来托管服务规模增长缓慢并且与头部几家托管券商差距显着。缺乏差异化的托管服务营销策略,未来G公司的资产托管业务生存空间将受到挤压,难以为G公司创造轻资本业务收入。本文首先研究了证券托管行业的发展现状、G公司托管服务营销策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对G公司开展托管业务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SWOT分析得出G公司开展托管业务可选择的服务营销策略。最后运用AHP层次分析法,选择营销组合7P要素作为评价因子,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可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价,得出服务营销策略的选择顺序和侧重点。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券商托管行业呈现出运营成本高、运作风险高、系统要求高和盈利能力低的特点。G公司托管服务营销现状在客户细分、服务协同、定价、服务内容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G公司托管服务营销策略的选择顺序应按照重点营销华南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整合机构业务条线、制定灵活的服务定价策略、加大创新资源的投入以提高运营承载力和系统服务能力的先后顺序作为托管服务的营销策略。最后,本文结合营销服务策略的选择顺序制定了服务营销7P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案,产品策略应当按私募管理人规模提供差异化服务内容、价格策略应根据客户分类标准进行弹性定价、渠道策略充分协同总部和分支机构的营销能力、客户策略应优先选择华南区的证券类私募、过程策略应搭建矩阵式机构服务团队、促销策略应搭建线上线下的私募成长平台、有形展示策略应搭建公司品牌展示场所。
马春晓[8](2020)在《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部门杠杆率高企。为了抓好去杠杆、调结构重点任务的决策部署,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其附件,以此为标志象征着最新一轮债转股的开启。历经三年多时间,市场化债转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当前仍然存在着项目落地少的问题。中国重工案例创新性地采取了增资还债、股权置换的“两步走”操作方式,为市场上首家实施该模式的公司,该案例具有一定的的参考意义,本文希望对该模式中关键问题和核心步骤进行深入分析,得到相关经验教训供后来的债转股企业参考。本文梳理了目前市场化债转股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案例,首先阐述了参与各方基本情况、实施背景及实施过程,其次深入剖析了本次债转股的风险与收益、估值与定价以及实施效果,并总结了模式优缺点,最后提出了优化建议、实践启示。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案例的成功经验可被应用到有降杠杆、摆脱财务困境需求的企业中;(2)中国重工本次采取了“两步走”模式顺利地解决了当前市场化债转股在估值定价、交易模式及退出方式上的难题;(3)通过债转股,中国重工成功实现了降杠杆目标,但受经济和行业景气度影响,短期内盈利和成长性并未改善;(4)本次市场化债转股具备时效快、退出具有保障、银行处置债务彻底、满足合规性操作要求等优点,也存在债权未进行细分定价、发行价格存在较大波动风险、缺乏债务融资约束等缺点。对未来的市场化债转股市场有以下启示:(1)引入债权包结构,分层进行市场化的债权定价;为防范发行价格严重波动,可设立发行价格调整机制;可约定融资限制条款,保障投资者利益;(2)债转股目标--既需融资,还需融智;谨慎选择实施对象,实行一企一策;坚持法制化、市场化的原则;推动创新发展,建立长效机制。
廖蔓菁[9](2020)在《并购业绩承诺期间的盈余管理研究 ——以妙可蓝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购是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常见现象。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实现快速扩张现有业务规模、避开行业壁垒进入新的经营领域、缓解竞争压力、整合资源获取协同效益等诸多好处。不仅如此,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并购更是向股市传递了利好消息。但自2018年以来,广大投资者却谈“并购”色变,原因在于近几年上市公司并购鲜有提升企业价值,多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谋私利的手段。这类并购业务常现于借壳上市、定增并购、换股并购、资产置换之中,特点在于上市公司股东不需要实际支付,而是以上市公司股份作为支付对价,将支付压力转移给机构投资者,待限售期一过,机构投资者再将股票出售给广大中小投资者,上市公司大股东、机构投资者短期内便能谋取巨额利益。2015年并购爆发,一同爆发的还有随并购产生的“高估值”、“高商誉”、“高业绩承诺”。由于具有投机性,并购标的一般估值虚高,实际经营能力不足以完成承诺的高额业绩,导致上市公司计提大额商誉减值,损害了上市公司及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即便标的公司完成了业绩承诺,也以“踩线”完成的情况居多,业绩承诺期一过便出现业绩“变脸”或是业绩在承诺期的后期就已经出现了业绩滑坡,人为操纵盈利迹象明显,很有可能进行了盈余管理。基于上述现象,本文认为不论上市公司是否知晓,并购标的公司在并购估值与业绩承诺期间有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尤以“踩线”完成业绩承诺的并购标的为甚。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证实这类标的公司在并购估值与业绩承诺期间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并研究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方式。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并以案例研究为主。通过样本分析后,最终确定选择妙可蓝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期间为2015-2018年。本文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与Roychowdhury模型对妙可蓝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通过对研究期间内妙可蓝多的经营活动与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方式。通过研究,本文最终得到了以下结论:(1)标的公司在并购估值与业绩承诺期间存在向上盈余管理行为,同时进行了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且以真实盈余管理为主;(2)盈余的管理的主要方式有:(1)扩大赊销,控制成本,转移费用,并伴随着关联交易;(2)依靠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增利。针对研究结论,本文也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想要改变这些现象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改进估值定价方法;(2)改进业绩承诺制度;(3)完善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此外,论文研究丰富了业绩承诺与盈余管理的文献。
王婧云[10](2020)在《“上市公司+PE”型结构化基金的运作模式及风险分析研究 ——以上海浸鑫为例》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第六次并购热潮的开启,并购基金在并购交易的运用日益广泛。为了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收益需求,存在结构化安排的并购基金由此诞生。但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以及监管机制的不足,结构化基金存在的风险逐渐显现出来。虽然央行、银保监会以及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对结构化基金的潜在风险从政策层面做出了相应的应对,但还没有较为明确的风险管理指引。基于此,本文针对“上市公司+PE”型结构化基金,探讨了其具体运作模式以及风险,并构建了有针对性的风险分析框架,以期对未来结构化基金的发展和监管提供借鉴。本文首先讨论了结构化基金的设立动因以及典型的运作模式——“上市公司+PE”型。其次,针对“上市公司+PE”型运作模式的特点讨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为代理风险、道德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利益输送风险。然后,本文结合其运作流程构建了“上市公司+PE”型结构化基金的风险分析框架。文章以上海浸鑫基金为例,运用所构建的风险分析体系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发现其从设立到退出阶段存在着代理风险、目标企业选择风险与管理风险、PE退出风险、上市公司违约风险。此外,本文还从财务影响和法律后果两个角度进一步分析了上海浸鑫风险爆发造成的后果。一是有限合伙制结构化基金的控制权认定存在灵活性使其投资损失未得以在报表中完全体现,二是回购协议的效力存在争议和未履行相关信息披露义务对上市公司造成了法律后果。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本文的研究发现多方面因素促成了上市公司构建结构化基金,其运作流程中存在着代理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利益输送等多种风险。同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建议:结构化基金要针对其运作过程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需要适当降低杠杆倍数;监管机构需完善并购基金风险管理指引,加强对信息披露监管力度。
二、上海50亿重组上市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50亿重组上市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壳资源交易中价值估算研究 ——以武汉中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壳资源交易理论与估值方法选择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壳公司和壳资源 |
(二)壳资源交易 |
(三)壳资源估值 |
二、理论基础 |
(一)产权理论 |
(二)市场势力理论 |
(三)实物期权理论 |
三、国有企业壳资源现状分析 |
(一)壳资源企业传统行业较多 |
(二)壳资源企业市值偏小 |
(三)壳资源企业业绩不佳 |
(四)壳资源企业估值不准确 |
四、壳资源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
(一)传统方法及其局限性 |
(二)实物期权法 |
(三)壳资源价值期权性分析 |
第三章 武汉中商壳资源交易案例介绍 |
一、壳资源交易双方背景概况 |
(一)买壳方 |
(二)卖壳方 |
二、壳资源交易历程 |
三、壳资源交易的具体内容 |
(一)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二)发行股份价格及数量 |
(三)业绩承诺安排 |
(四)本次交易作价情况 |
(五)股权变动情况 |
第四章 武汉中商壳资源价值测算 |
一、实物期权定价模型选择及模型参数变量分析 |
(一)实物期权的模型 |
(二)壳资源价值评估模型的选定 |
(三)B-S模型参数变量分析 |
二、基于B-S模型参数估测值确定 |
(一)标的资产价格——重组收益现值S |
(二)期权的执行价格——重组成本K |
(三)标的物资产价格的波动率——σ |
三、基于B-S模型壳资源价值计算 |
(一)参数值汇总 |
(二)结果计算 |
四、武汉中商壳资源价值实现分析 |
(一)基于账面价值分析 |
(二)基于B-S模型得出壳资源价值对比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成果 |
致谢 |
(2)对赌协议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研究 ——以航天通信并购智慧海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并购中对赌协议实施效果的研究 |
1.2.2 关于企业签订对赌协议动因的研究 |
1.2.3 关于对赌协议风险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对赌协议在企业并购中应用的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并购的概念 |
2.1.2 对赌协议的概念 |
2.2 企业并购签订对赌协议的动因 |
2.2.1 调整企业估值 |
2.2.2 控制并购风险 |
2.2.3 降低代理成本 |
2.2.4 抬升股票价格 |
2.3 对赌协议在企业并购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信号传递理论 |
2.3.4 实务期权理论 |
3 航天通信应用对赌协议的案例介绍 |
3.1 并购概况 |
3.1.1 并购方情况介绍 |
3.1.2 被并购方情况介绍 |
3.1.3 并购方案简介 |
3.2 航天通信并购的特点 |
3.2.1 交易资金主要来源于非公开发行 |
3.2.2 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军民产业融合 |
3.2.3 对赌协议以业绩承诺为主 |
3.3 对赌协议的应用情况 |
3.3.1 对赌协议设计 |
3.3.2 对赌协议完成情况 |
3.3.3 业绩补偿款难以追讨 |
4 航天通信应用对赌协议的案例分析 |
4.1 航天通信签订对赌协议的动因 |
4.1.1 弥补收益法估值的不足 |
4.1.2 保护并购方股东利益 |
4.1.3 加速并购活动的完成 |
4.2 航天通信对赌失败的原因分析 |
4.2.1 忽视并购对赌前的风险因素 |
4.2.2 业绩承诺设置过高 |
4.2.3 相关内部控制失效 |
4.2.4 被并购方管理层道德缺失 |
4.3 实施对赌协议对航天通信的影响 |
4.3.1 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4.3.2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4.3.3 退市后对中小股东的影响 |
5 研究结论与研究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对赌期限较短诱发造假和盈余管理行为 |
5.1.2 对赌指标单一无法反应真实经营效果 |
5.1.3 补偿协议不完善导致追偿困难 |
5.2 研究启示 |
5.2.1 注重风险管理是对赌协议实施成功的前提 |
5.2.2 制定合理的对赌条款是对赌成功的关键 |
5.2.3 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以保障对赌实施效果 |
5.2.4 加强外部监管以引领对赌协议规范化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发展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概况 |
1. 发展历程 |
2. 区域分布 |
二、累计上市公司省际比较 |
1. 企业数量 |
2.公司市值 |
3. 企业性质 |
4. 板块分布 |
5. 企业经营 |
6. 研发投入 |
三、年度新增上市公司省际比较 |
1. 企业数量 |
2.公司市值 |
3. 首发融资 |
4. 企业性质 |
5. 板块分布 |
6. 行业分布 |
7.企业经营 |
8. 研发投入 |
四、上市公司年度投资情况分析 |
1. 江苏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情况 |
2. 外省上市公司对江苏投资情况 |
五、存在的不足 |
六、相关建议 |
(4)期权博弈视角下并购动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现实背景与意义 |
1.1.2 理论背景与意义 |
1.2 问题提出与选题来源 |
1.2.1 问题提出 |
1.2.2 选题来源 |
1.3 相关知识 |
1.3.1 基本概念 |
1.3.2 并购类型 |
1.3.3 并购动机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微观主体行为研究 |
2.1.1 动态不一致研究 |
2.1.2 退出决策研究 |
2.2 企业并购行为研究 |
2.2.1 并购动机理论研究 |
2.2.2 期权博弈下并购策略研究 |
2.2.3 并购对股价表现影响研究 |
2.2.4 并购动向的相关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2.4 微观主体状态与企业并购行为对应关系 |
第3章 微观主体状态基础研究 |
3.1 微观主体退出基础问题 |
3.2 微观主体退出决策基准模型 |
3.3 比较动态分析 |
3.4 模型延伸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进入与退出意向动态决策 |
4.1 企业进入与退出并购市场问题 |
4.2 问题引导实证 |
4.2.1 企业生产函数表达式 |
4.2.2 合并利润函数表达式 |
4.3 模型设立 |
4.3.1 企业生产与利润 |
4.3.2 现有企业合并与退出模型 |
4.3.3 潜在企业进入模型 |
4.3.4 递归竞争均衡 |
4.4 函数形式与变量值选取 |
4.4.1 函数形式选取 |
4.4.2 参数值选取 |
4.5 均衡动态比较 |
4.5.1 多元化效应 |
4.5.2 合并协同价值 |
4.5.3 现有企业价值 |
4.5.4 潜在进入企业价值 |
4.5.5 企业成长与生存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并购企业权属确定 |
5.1 并购企业权属问题 |
5.2 并购对股价表现影响分析 |
5.3 外生并购 |
5.3.1 模型设立 |
5.3.2 不完全信息和宣告收益 |
5.4 内生并购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并购时机与条件研判 |
6.1 时机与条件问题 |
6.2 博弈模型设定 |
6.2.1 合作博弈模型 |
6.2.2 非合作博弈模型 |
6.3 比较静态分析 |
6.3.1 威胁博弈下企业角色定位 |
6.3.2 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比较 |
6.3.3 并购时机与收购时机比较 |
6.3.4 并购条件与收购条件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市场因素对并购意向影响 |
7.1 并购市场不同维度分析 |
7.1.1 整体 |
7.1.2 行业 |
7.1.3 地域 |
7.1.4 交易规模 |
7.1.5 股权变动 |
7.1.6 跨境并购 |
7.2 并购方案分析 |
7.2.1 并购方式 |
7.2.2 并购目的 |
7.2.3 支付方式 |
7.3 企业并购未来走向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研究课题概况 |
(5)三六零借壳上市回归A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基础 |
1.3.1 研究基础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案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案例介绍 |
2.1 双方交易主体 |
2.1.1 借壳方三六零 |
2.1.2 被借壳方江南嘉捷 |
2.2 三六零回归A股市场过程 |
2.2.1 发出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 |
2.2.2 设立私有化交易主体 |
2.2.3 签署合并协议、完成私有化退市 |
2.2.4 三六零变更为内资企业 |
2.2.5 境内外架构重组 |
2.2.6 三六零借壳上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三六零借壳上市回归A股动因分析 |
3.1.1 三六零回归A股动因分析 |
3.1.2 三六零借壳上市动因分析 |
3.2 三六零借壳上市交易模式分析 |
3.3 三六零借壳上市成本分析 |
3.3.1 壳公司的收购成本 |
3.3.2 借壳上市的股权稀释成本 |
3.3.3 借壳上市的公关宣传成本 |
3.3.4 借壳上市的整合成本 |
3.3.5 借壳上市的其他费用 |
3.3.6 不同交易模式下借壳上市成本对比 |
3.4 三六零借壳上市绩效分析 |
3.4.1 股东资产增值分析 |
3.4.2 再融资效益分析 |
3.4.3 财务绩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启示 |
4.1 借壳回归政策利好,路径选择仍应理性 |
4.2 多角度筛选壳资源,注重壳资源的选择 |
4.3 调节资产剥离比例,优化交易方案设计 |
4.4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资金信息披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剥离期权价值的对赌协议对并购重组溢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并购重组与对赌协议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并购重组相关理论 |
2.1.1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简况 |
2.1.2 并购重组的动因和绩效 |
2.1.3 并购重组中的资产估值 |
2.1.4 并购重组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 对赌协议相关理论 |
2.2.1 对赌协议概念和应用类型 |
2.2.2 对赌协议在并购重组中的应用 |
2.2.3 对赌协议的信号理论 |
2.2.4 对赌协议的期权性质 |
2.3 研究假设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剥离对赌协议期权价值的并购溢价模型构建 |
3.1 对赌协议期权价值与并购溢价率关系 |
3.1.1 并购溢价的衡量方法 |
3.1.2 对并购溢价中对赌协议期权价值的剥离 |
3.2 数据来源及筛选 |
3.3 基于B-S模型的对赌协议期权定价模型构建 |
3.3.1 模型可行性分析 |
3.3.2 模型参数调整 |
3.3.3 单向对赌协议期权定价模型构建 |
3.3.4 双向对赌协议期权定价模型构建 |
3.4 剥离对赌协议期权价值后并购溢价率的衡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剥离期权价值后对赌协议与并购溢价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
4.2.1 被解释变量:剥离对赌协议期权价值的并购重组交易溢价率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2.4 模型构建 |
4.3 对赌协议与并购重组交易溢价关系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变量相关性分析 |
4.3.3 回归分析 |
4.4 稳健性检验与事后检验:高溢价的交易完成情况更好吗 |
4.4.1 回归稳健性检验 |
4.4.2 高估值与完成业绩情况的事后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G证券公司托管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证券托管行业及G公司托管业务发展现状 |
2.1 证券托管行业发展现状 |
2.1.1 行业概况 |
2.1.2 行业盈利能力及服务现状 |
2.2 G公司资产托管服务营销现状 |
2.2.1 服务营销现状与市场需求分析 |
2.2.2 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公司托管业务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1.2 行业竞争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2.1 企业资源 |
3.2.2 机构服务能力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策略评价与策略选择 |
4.1 SWOT分析 |
4.1.1 机会与威胁 |
4.1.2 优势与劣势 |
4.1.3 可选择的营销策略 |
4.2 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
4.3 策略选择的层次模型 |
4.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4.1 准则层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4.2 方案层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5 策略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公司托管服务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
5.1 营销7P策略的制定 |
5.1.1 产品策略 |
5.1.2 价格策略 |
5.1.3 渠道策略 |
5.1.4 客户策略 |
5.1.5 过程策略 |
5.1.6 促销策略 |
5.1.7 有形展示策略 |
5.2 策略的实施 |
5.2.1 发挥渠道优势,做好客户细分 |
5.2.2 调整组织架构,建设机构服务团队 |
5.2.3 制定灵活的服务定价策略 |
5.2.4 加大运营和科技投入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证券公司托管服务营销策略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债转股的动因 |
2.1.2 债转股的风险收益 |
2.1.3 债转股的估值定价 |
2.1.4 债转股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
2.1.5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MM理论和权衡理论 |
2.2.2 博弈理论 |
2.2.3 代理成本理论 |
2.3 市场化债转股的概述 |
2.3.1 实施主体及资金来源 |
2.3.2 目标企业及可转债权范围 |
2.3.3 定价方式及退出方式 |
3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相关主体基本情况 |
3.1.1 中国重工 |
3.1.2 大连船舶、武昌船舶 |
3.1.3 中船财务公司 |
3.1.4 八家机构投资者 |
3.2 中国重工债转股背景 |
3.2.1 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面临困境 |
3.2.2 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机构获利驱动 |
3.2.3 船舶行业面临周期性调整 |
3.2.4 中国重工盈利能力差、杠杆率高、现金流压力大 |
3.3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过程 |
3.3.1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过程概述 |
3.3.2 子公司债转股:购债转股、增资偿债 |
3.3.3 中国重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4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
4.1 收益与风险分析 |
4.1.1 利益诉求 |
4.1.2 风险分析 |
4.2 估值与定价分析 |
4.2.1 估值分析 |
4.2.2 定价分析 |
4.3 实施效应分析 |
4.3.1 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分析 |
4.3.2 盈利能力分析 |
4.3.3 成长能力分析 |
4.4 方案评价及建议 |
4.4.1 方案优点 |
4.4.2 模式不足 |
4.4.3 方案优化建议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实践启示 |
参考文献 |
(9)并购业绩承诺期间的盈余管理研究 ——以妙可蓝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预计贡献与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企业并购 |
2.1.2 业绩承诺 |
2.1.3 盈余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有效市场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3 文献综述 |
3.1 并购估值与盈余管理 |
3.1.1 并购方盈余管理 |
3.1.2 标的公司盈余管理 |
3.2 业绩承诺与盈余管理 |
3.3 文献评述 |
4 制度背景分析与案例选择 |
4.1 并购制度背景 |
4.2 业绩承诺制度背景 |
4.3 并购与业绩承诺现状 |
4.3.1 并购交易量、交易额与并购溢价情况 |
4.3.2 业绩承诺实现情况 |
4.4 基于样本分析的案例选择 |
5 妙可蓝多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1.1 并购过程 |
5.1.2 主要产品与经营模式 |
5.2 盈余管理实证分析 |
5.2.1 应计盈余管理计量 |
5.2.2 真实盈余管理计量 |
5.3 盈余管理路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上市公司+PE”型结构化基金的运作模式及风险分析研究 ——以上海浸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三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上市公司设立并购基金的动因研究 |
第二节 结构化基金运作模式研究 |
一、结构化基金组织形式的选择 |
二、结构化基金的运营模式 |
第三节 结构化基金的风险分析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风险管理理论 |
第二节 结构化基金的设立动因及运作模式 |
一、结构化基金概述 |
二、企业构建结构化基金的动因 |
三、“上市公司+PE”型结构化基金的运作模式 |
第三节 “上市公司+PE”型结构化基金的风险分析 |
一、代理风险 |
二、道德风险 |
三、财务风险 |
四、内幕交易及利益输送风险 |
五、退出风险 |
第四节 基于运作流程的风险分析框架 |
第五节 理论分析小结 |
第四章 上海浸鑫结构化基金的案例介绍 |
第一节 并购交易介绍 |
一、并购交易参与方 |
二、并购交易过程介绍 |
第二节 上海浸鑫结构化基金的运作方案 |
一、暴风集团设立结构化基金 |
二、合伙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安排 |
三、上海浸鑫的对赌协议 |
四、上海浸鑫的运作模式 |
第五章 上海浸鑫结构化基金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上海浸鑫结构化基金的设立动因 |
一、并购重组交易的融资需求 |
二、促进产业升级 |
三、降低并购风险 |
第二节 上海浸鑫结构化基金的风险分析 |
一、设立阶段风险分析 |
二、投资管理阶段风险分析 |
三、退出阶段风险分析 |
第三节 上海浸鑫的风险后果分析 |
一、上海浸鑫对上市公司产生的财务影响 |
二、上海浸鑫对上市公司造成的法律后果 |
第四节 案例分析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多方面因素促成上市公司构建结构化基金 |
二、“上市公司+PE”型结构化基金的运作流程中存在着多种风险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建立风险导向型的管理机制 |
二、适当降低结构化基金的杠杆倍数 |
三、加强外部监管机制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上海50亿重组上市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壳资源交易中价值估算研究 ——以武汉中商为例[D]. 智亚楠.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对赌协议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研究 ——以航天通信并购智慧海派为例[D]. 陶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发展比较分析[J]. 俞晓峰,刘思雨,曹念祖. 现代管理科学, 2021(03)
- [4]期权博弈视角下并购动态策略研究[D]. 李广兵. 湖南大学, 2020
- [5]三六零借壳上市回归A股案例研究[D]. 蔡嘉立.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剥离期权价值的对赌协议对并购重组溢价的影响研究[D]. 薛思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G证券公司托管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邓广.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马春晓. 浙江大学, 2020(02)
- [9]并购业绩承诺期间的盈余管理研究 ——以妙可蓝多为例[D]. 廖蔓菁.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10]“上市公司+PE”型结构化基金的运作模式及风险分析研究 ——以上海浸鑫为例[D]. 王婧云.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