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礼学经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曾国藩,经学,近代,学术,思想,致用,论文。
礼学经世论文文献综述
张智炳[1](2018)在《礼学经世:从京师到地方的视角转换——曾国藩学术思想补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曾国藩的学术与事功成就建立于道光与咸丰、同治时期。道光中后期,曾氏理学思想奠基,逐渐形成汉宋会通的学术思想,同时着手经史之学,期以经世。咸同间曾氏治军在外,其视角由京师向地方转换,学术思想发生由理到礼的演进,表现为"礼学经世",然其本质特征是以礼合理。一方面,曾氏抓住唐宋以来通礼编纂所体现的制度与仪节属性的双重面向,在政事层面发挥其制度性价值,在伦常层面发挥其规范性价值。另一方面,又把礼所关乎的道德修养问题由新儒学以来的心性问题转化为传统礼学的仁义问题,以维护礼的等级差异,从而提升个人修养,规约伦常习俗,引导社会风气,将礼推向经世致用。曾氏礼学体现了礼与理的相互勾联、相需为用特质,具有鲜明的朱子礼学思想取向。(本文来源于《都市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刘焱[2](2018)在《王闿运“礼学经世”思想析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闿运是近代湖湘礼学大师。他受湖湘经世学风熏染,抱持"通经致用"的学术理念,力主从古代经典中寻求拨乱致治之道,提出"礼治"本于"自治"的礼学经世论,并以"读礼、析礼、明礼、践礼"的具体措施,将其治经理念落到实处。(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范广欣[3](2010)在《曾国藩“礼学经世”说的涵义和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曾国藩一方面强调礼是无所不包的外在规范,是建立理想社会的保证;另一方面又特别突出史籍中记载的典章制度的作用,以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他对礼学传统的建构反映了兼容汉宋和经史联贯两大特点。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曾氏贯彻"礼学经世"的主张重建军礼,反映了对制度和规范的同时重视。同时他重视湘军祭祀,还从礼学中发掘技术因素发展火器。以礼学为凭借来实现近代转型的突出优点是,不必否定本民族的传统以造成不可弥补的文化断裂。(本文来源于《政治思想史》期刊2010年03期)
范广欣[4](2010)在《曾国藩“礼学经世”说的宗教仪式渊源——以送痘神与求雨求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研究曾国藩"礼学经世"的主张,对"礼"的内涵不够重视,或者泛泛而谈,或者把"礼"当作是笼统的道德规范,而忽视其中宗教仪式性的内容,其实是从现代人的世俗心态出发,滤去该主张的政教合一色彩。从曾氏担任总督期间送痘神和求雨求晴的活动入手,探讨"礼学经世"的这一层面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来源,看仪式过程中地方风俗和朝廷典制如何互动﹑合作。送痘神是曾氏行送神之礼,为百姓祈求免灾,一方面使私人行为得到升华,另一方面也收揽人心。求雨求晴,则可以看到他把龙神崇拜推向中心,在天人关系中掌握主动权的尝试。两者都反映他平乱以后把有利于统治的民间信仰纳入正统,重建礼仪秩序的努力。(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0年01期)
礼学经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王闿运是近代湖湘礼学大师。他受湖湘经世学风熏染,抱持"通经致用"的学术理念,力主从古代经典中寻求拨乱致治之道,提出"礼治"本于"自治"的礼学经世论,并以"读礼、析礼、明礼、践礼"的具体措施,将其治经理念落到实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礼学经世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智炳.礼学经世:从京师到地方的视角转换——曾国藩学术思想补说[J].都市文化研究.2018
[2].刘焱.王闿运“礼学经世”思想析略[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范广欣.曾国藩“礼学经世”说的涵义和运用[J].政治思想史.2010
[4].范广欣.曾国藩“礼学经世”说的宗教仪式渊源——以送痘神与求雨求晴为例[J].学术月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