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施肥装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装置,水稻,盘式,田间管理,比例,插秧机,环形。
施肥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任士虎,安莹,任欣[1](2019)在《侧深施肥装置基本结构、原理、特点及使用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侧深施肥装置的基本结构,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分析了侧深施肥装置的优势特点以及使用方法。在了解并掌握该装置的基础上,做到及时解决作业中所出现的各种故障,为加快提高作业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提供技术保障和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9年08期)
邓志达[2](2019)在《圆盘耙式甘蔗中耕培土机施肥装置传动机构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种植全程机械化是提高生产效率,减轻甘蔗种植田间管理人员生产劳动强度,以及保证甘蔗增产增收的主要举措。甘蔗中耕培土是甘蔗种植田间管理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甘蔗中耕培土机应运而生,能够完成深松、开沟、施肥、培土等甘蔗种植的作业环节。施肥装置是甘蔗中耕培土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施肥效果与施肥装置传动机构可靠性密不可分;连续的、可靠的、高效的动力传输,能保证施肥装置减速机正常地运转,实现良好的施肥效果,达到甘蔗种植农艺要求。(本文来源于《企业科技与发展》期刊2019年08期)
高观保[3](2019)在《风送式水稻侧深施肥装置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侧深施肥技术相对常规施肥方式具有省工、节肥、促前、增产等优点,是一项适用于北方寒地水稻种植区、具有节本增效功能的理想培肥技术。侧深施肥装置作为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应用的核心载体,存在施肥量不稳定、输肥管路堵塞、营养分布不均匀等问题,直接影响水稻产量。为此,本文结合北方寒地水稻侧深施肥农艺要求,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试验设计等方法对风送式水稻侧深施肥装置关键部件斜槽轮式排肥器和气力输送系统展开研究:(1)以北方寒地水稻侧深施肥专用肥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试验和仿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肥料颗粒的物理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主要包括肥料颗粒密度、含水率、叁轴尺寸、悬浮速度、弹性模量、剪切模量等物性参数和肥料颗粒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系数、滚动摩擦系数等接触参数,为后续施肥装置结构设计和数值模拟参数设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2)通过对斜槽轮式排肥器充肥阶段和排肥阶段进行理论分析可知,排肥轮转速越小越有助于凹槽内肥料颗粒的填充,排肥轮转速越大越有利于提高施肥均匀性,计算得到充肥包角为45°时,排肥轮转速的最大理论值为150 r/min。通过对排肥器工作过程进行离散元仿真分析可知,随着排肥轮转速的增大,排肥轮每转排肥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当排肥轮转速高于60 r/min时,每转排肥量递减明显;肥料颗粒轴向位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肥料颗粒轴向偏移量逐渐减小,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所得规律相吻合。(3)结合水稻侧深施肥作业工况及肥料颗粒物理特性,分析确定气力输送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完成气力输送系统参数化设计。并基于离散元法和计算流体力学,建立气体相和固体相数学方程,采用DEM-CFD耦合的方法对气料混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由气流速度场分布和肥料颗粒的运动状态可知,不同入口速度边界条件下,气流速度场分布形态基本一致,气流最大速度出现在气料混合腔部位;随着入口气流速度的增加,肥料颗粒移动速度逐渐增大,弹跳现象减弱,相邻两肥料颗粒的间距逐渐增大,沿气流方向连续均匀运动,表明气力输送系统基本能够满足对肥料颗粒的输送。(4)为探究施肥装置的施肥稳定性和施肥均匀性,对施肥装置进行台架试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不同排肥轮转速下相同时间内施肥装置排肥量的变化规律,当前进速度1 m/s、给定施肥量150 kg/hm~2时,排肥轮转速为16.15 r/min,施肥稳定性变异系数为4.71%。设计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排肥轮转速、前进速度、风机风速分别与施肥均匀性施肥量均值和施肥均匀性变异系数之间的回归模型,得到各因素对施肥均匀性施肥量均值影响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前进速度、排肥轮转速、风机风速;对施肥均匀性变异系数影响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排肥轮转速、前进速度、风机风速。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得到施肥均匀性施肥量均值目标值为0.45 g时最优参数组合:前进速度0.93 m/s、排肥轮转速21.96 r/min、风机风速22.93 m/s,此时施肥均匀性变异系数为28.25%,并通过台架试验验证,试验值与理论优化值偏差均控制在4.44%以内,表明软件优化参数具有准确性与可行性,可为后续施肥装置运行参数设定提供技术参考。(5)为检测施肥装置田间作业性能,以久保田2ZGQ-6D(NSPU-68CMD)乘坐式高速水稻插秧机为车载平台进行田间性能检测试验,对施肥装置的施肥量偏差和施肥位置尺寸进行测定。插秧机行驶速度1 m/s,排肥轮转速50 r/min,风机风速32 m/s时,给定施肥量350 kg/hm~2,施肥量偏差控制在4.74%以内。侧位测量距离最小值平均值为32.87 mm,合格率为93.33%;侧位测量距离最大值平均值为47.73 mm,合格率为93.33%。正位测量距离最小值平均值为55.13 mm,合格率为86.67%;正位测量距离最大值平均值为75.13 mm,合格率为96.67%。施肥位置各测量距离平均值均在合格距离范围内,整体合格率为73.33%,表明施肥装置施肥量总体稳定性较高,基本满足水稻侧深施肥的农艺要求。本文将为水稻侧深施肥装置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参考与理论支撑,有效促进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吴锡凯[4](2019)在《滴灌系统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装置性能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肥一体化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等优点,在水资源短缺的西北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其中与滴灌系统配套使用的比例施肥泵运行稳定、施肥均匀度高,性能较优,目前在施肥泵施肥性能进行了单独测试和研究。本文在保持滴灌系统滴灌带首部压力不变的前提下,对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泵进行性能试验,分析了施肥泵两端作用压差、吸肥比例、肥液桶中不同肥液配比对吸肥量以及施肥管道与输水管道上肥液浓度的影响。初步优选方案后布置在武威地区大田试验滴灌系统中,通过大田玉米水肥一体滴灌试验,对施肥泵两端作用压差与入口流量、吸肥量、肥液浓度以及吸肥比例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FLOW-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试验,选择适合的运行参数组合模式进行灌溉施肥。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不超过设计流量范围下,吸肥量基本符合其相应的比例;施肥比例的变化对入口流量基本没有影响。在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泵两端压差较小并且施肥比例较大时,施肥泵的稳定情况不如其他施肥比例水平,在压差为0.02~0.035MPa时运行性能最为稳定,随着压差的继续增大,超过0.05MPa则会产生断吸肥液现象,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不建议采用过大压差与较小施肥比例进行施肥组合。(2)大田试验中施肥泵入口流量随着滴灌带首部压力的增大而变大,同一压力水头下,入口流量随着吸肥比例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变化不大,大田试验中同一压力水头下吸肥量随着吸肥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基本符合其相应的吸肥比例;吸肥比例为4%时,两种类型滴灌带均出现了一定程度堵塞,实际生产中建议不宜采用较大的吸肥比例进行施肥。(3)侧翼迷宫式滴灌带稳定性不如内镶贴片式滴灌带,选用侧翼迷宫式滴灌带不宜选用较大的吸肥比例与较高的首部压力搭配。管道首部压力较大时吸肥比例不宜超过3%。同一入口流量下,吸肥比例越大,其对应的吸肥量与入口流量的实测值与设定值的相对偏差越小,实际所需的施肥时间与设定时间相比增加了近1/4,与之前室内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应搭配适宜的吸肥比例和灌水器首部压力以满足按时完成施肥量的要求。(4)建立了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泵数值模拟计算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入口流量与压差变化关系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其最大相对误差为7.22%,由此可以说明本次模拟试验方法较为准确,模型构建合理,可以用来有效地对后续的施肥泵内部液体流动进行模拟分析处理。各个吸肥比例下,活塞上行所需时间大于下行时间13%~21%,施肥泵活塞的运行时间随着吸肥比例的增大而变小,由于泵体内流速在入口端速度骤减,并在出口处流速变大,导致相同行程下下行所需要的时间较少。(5)设计改进的施肥桶,施肥泵两端压差的增大在竖直方向上驱动活塞运动到泵体顶部受到的合力越来越大,并且随着压差的增大变大的速率也越来越快,在2s左右达到稳定状态,稳定时出口处的肥液密度约为1.05g/cm~3;施肥桶中肥液流速由上至下,由四周向中心不断变大,在吸肥管中肥液出口位置处流速达到了最大流速为1.10cm/s;改善后的施肥桶与传统施肥桶相比肥液剩余量减少了79.2%,有效地提高了肥液利用率,并且改善肥料溶解问题,达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正道,王庆杰,李洪文,何进,卢彩云[5](2018)在《腔盘式穴施肥装置柔性护肥机构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腔盘式穴施肥装置存在的输肥过程中肥盘与护肥腔刚性接触、造成卡肥现象,严重影响输肥稳定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柔性护肥方法,并设计了基于梅花状尼龙纤维的柔性护肥机构。通过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仿真,对单根尼龙纤维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得出了尼龙纤维结构参数对其受力和形变的影响规律,确定所选用纤维直径为0. 1 mm;通过对纤维束结构的分析,为保证植毛孔安全距离和刷丝束合理间隙,设计刷丝长度为13 mm,植毛孔直径为4 mm;运用EDEM软件模拟肥腔内肥料受压过程各壁面受力变化,确定肥盘与底护肥刷的安装负间隙为1. 6 mm,与侧护肥刷的安装负间隙为0. 5 mm。加工了柔性护肥机构并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机构无卡肥现象,肥盘转动扭矩为4. 71 N·m,肥盘转动阻力比原机构减小58. 54%。该柔性护肥机构可有效避免输肥过程中的卡肥现象,降低输肥阻力,保证了输肥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冯士成,方金宇,杨淑玲,赵洪祥[6](2018)在《一种轻便的玉米施肥装置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玉米施肥都是农民通过手工进行的,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力。目前,市面上也有施肥机,但一般的施肥机只有一路施肥,比较浪费时间,施肥效率低,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种多路施肥机器。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设计了一款轻便的玉米施肥装置,结构简单,施肥效率高,省时省力,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实用性强。(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8年22期)
刘宝,车刚,万霖,张贵宏[7](2018)在《洋马插秧机机械化侧深施肥装置改进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洋马插秧机机械化侧深施肥装置的各项技术指标,在满足水稻标准化插秧要求的基础上,研制并改进机械化侧深施肥装置。田间对比试验数据分析表明:秧田平地辊轮和施肥热通风防潮装置的改进设计对于实现精准播肥、提高侧深施肥器工作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可为全面推广机械化施肥技术及提高水稻经济效益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装备》期刊2018年05期)
刘正道,王庆杰,刘春鸽,李洪文,何进[8](2018)在《腔盘式精量穴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施肥方式粗放是造成我国肥料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条状施肥相比,穴式施肥可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本文设计一种用于颗粒状肥料穴式施用的腔盘式精量穴施肥装置,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装置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参数,并探讨了肥腔形状(圆弧型、直线型-钝角、直线型-锐角和抛物线型)对肥料运动的影响。运用离散元法(EDEM)对不同结构和作业参数下的排肥盘充肥性能和肥群运动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肥腔形状、前进速度和施肥量对各穴排肥量变异系数均有显着影响,随前进速度的增大和施肥量的减少,变异系数增大,且圆弧型肥腔排肥稳定性最好;前进速度和肥腔形状对肥料扰动度有显着影响,排肥盘经过箱体的时间及其对肥料扰动的形式和扰动量是影响排肥量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在前进速度7 km/h、排肥量300 kg/hm~2的条件下,对4种排肥盘进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圆弧型肥腔性能最优,排肥量合格率为94%,各穴排肥量变异系数为6.5%,与仿真结果呈现相同规律,且满足作业排肥要求。(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杨桂荣,张照云,付晓晨[9](2018)在《2FD-6型水稻侧深施肥装置性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6年农业部发布的NY/T1003—2006《施肥机械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对2FD-6型水稻侧深施肥装置分别以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的方法,对其各行排肥量一致性、稳定性、均匀性、及断条率进行测定。其中,静态试验是将施肥装置置于试验用台架上,驱动直流电机,使其驱动排肥轴以正常作业转速进行转动;动态试验时,插秧机以正常插植速度行驶在坚实、平整的路面上,并平稳通过排肥测定区,记录试验数据并加以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18年07期)
董可宏,安龙哲,张迪[10](2018)在《水稻穴播机多环形深浅阶梯状施肥装置的研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水稻根系的生长特点,设计了一种在水稻播种的同时,以环形阶梯式施肥方式,将肥料定点、定量地施于稻种周围,充分满足水田机械穴播后,水稻根系发育、生长和对其他养分的吸收,从而达到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肥料用量及施肥次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农机使用与维修》期刊2018年07期)
施肥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甘蔗种植全程机械化是提高生产效率,减轻甘蔗种植田间管理人员生产劳动强度,以及保证甘蔗增产增收的主要举措。甘蔗中耕培土是甘蔗种植田间管理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甘蔗中耕培土机应运而生,能够完成深松、开沟、施肥、培土等甘蔗种植的作业环节。施肥装置是甘蔗中耕培土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施肥效果与施肥装置传动机构可靠性密不可分;连续的、可靠的、高效的动力传输,能保证施肥装置减速机正常地运转,实现良好的施肥效果,达到甘蔗种植农艺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施肥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1].任士虎,安莹,任欣.侧深施肥装置基本结构、原理、特点及使用方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
[2].邓志达.圆盘耙式甘蔗中耕培土机施肥装置传动机构浅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
[3].高观保.风送式水稻侧深施肥装置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D].东北农业大学.2019
[4].吴锡凯.滴灌系统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装置性能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刘正道,王庆杰,李洪文,何进,卢彩云.腔盘式穴施肥装置柔性护肥机构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8
[6].冯士成,方金宇,杨淑玲,赵洪祥.一种轻便的玉米施肥装置介绍[J].吉林农业.2018
[7].刘宝,车刚,万霖,张贵宏.洋马插秧机机械化侧深施肥装置改进设计[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8
[8].刘正道,王庆杰,刘春鸽,李洪文,何进.腔盘式精量穴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8
[9].杨桂荣,张照云,付晓晨.2FD-6型水稻侧深施肥装置性能试验[J].现代化农业.2018
[10].董可宏,安龙哲,张迪.水稻穴播机多环形深浅阶梯状施肥装置的研究设计[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