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精神论文_于依虹

导读:本文包含了犹太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犹太,精神,犹太教,文化,自由王国,马克思,市民。

犹太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于依虹[1](2019)在《论马克思对犹太精神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出现在德国的“犹太人问题”相比较于其他时期、其他地区的犹太人问题而言,表现的最为典型也最为激烈,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鲍威尔针对这一问题写作了《犹太人问题》进行了宗教和政治关系问题的讨论,得出消灭宗教是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唯一途径的结论,并写作《现代犹太人与基督教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一文比较了犹太人和基督教徒在国家中获得自由的能力,犹太人要摒弃基督教的本质才能获得自由。之后马克思写作了《论犹太人问题》与其展开了论辩,指出了鲍威尔在探讨犹太人问题时,在批判犹太精神中的利己主义的同时将宗教视为人的本质以此来解决犹太人问题的狭隘性。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自己关于自由解放的理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犹太人问题上升到了犹太精神的高度,将政治解放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对犹太精神的世俗基础利己主义原则进行了批判,同时也指出了利己主义在市民社会得到了高速发展,逐渐成为了市民社会的原则,借此马克思展开了对市民社会中唯利是图的不健康金钱观的批判,要让社会从经商牟利中解放出来,让人类从犹太中解放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本文首先结合相关史料及马克思的相关论述阐明了犹太精神的含义,以及犹太精神的具体表现即其在市民社会中的二重化;之后本文重点叙述了鲍威尔与马克思关于犹太精神论述的不同观点,尤其是马克思考察关于犹太人解放的问题时,没有仅仅就德国的犹太人问题展开论述,将视野扩宽到世界范围内,探讨全人类的解放问题,与此同时,创造性的尝试将犹太人问题转化为世俗问题进行研究,在现实世界中探讨犹太人解放问题,将矛盾着眼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中,创造性的对犹太精神“实际需要,利己主义”的原则进行了批判;最后分析了马克思批判犹太精神在市民社会发展壮大的利己主义原则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包安若[2](2017)在《天堂中的拉比和地狱里的领唱——论I.L.佩雷茨新哈希德小说中的共同价值和犹太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波兰着名的意地绪语作家I.L.佩雷茨基于犹太传统民间故事写就了一系列"新哈希德小说"。他在这一系列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对于当时欧洲非犹太读者来说光怪陆离又充满异域色彩的哈希德世界,并且为这些小说注入新的内涵:与犹太传统对于宗教上虔诚信仰的看重相比,佩雷茨更在意尘世中具有共同价值的行为。本文认为,"新哈希德小说"的这两个特点与佩雷茨希望通过以在流散的犹太人中建立"犹太民族文化"的方式去反映共同价值相关,同时也是作为一名清醒知识分子的佩雷茨"为个人"的文学理想在犹太社会主义激情高涨的历史时期的一种体现。(本文来源于《跨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徐瑞[3](2017)在《论索尔·贝娄小说中的犹太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索尔·贝娄作为一名着名的犹太裔美国作家,用自己犹太和美国的双重经验集中描写了犹太移民群体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反映了二战后形形色色的现代人普遍遭遇的精神危机。作为文坛大师,贝娄一生笔耕不辍,创作颇丰。自1936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那真不行》起,到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拉维尔斯坦》,贝娄驰骋文坛长达六十余年,共创作了11部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若干篇散文随笔等。(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7年17期)

商逾[4](2016)在《犹太精神·市民社会·自由王国》一文中研究指出犹太精神涵融着相反相成、竞相掣肘的两个因子:世俗性和神圣性、功利性和超越性,二者构成了犹太人完整的生活世界。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兴发,金钱由犹太人生命的护栏单向度地畸变为没有灵魂的世俗之神,犹太精神的意义维度被削弱。马克思从生产实践出发,揭示了犹太精神与市民社会隐秘链接的具体机制,对原子化的市民社会进行了最具颠覆力的批判,把物化社会的空间形态流变为时间性的暂存,在"既有之物"向"应有之物"的辩证跃迁中,扬弃了犹太精神的世俗基础,而犹太精神的超越性维度,恰恰构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的隐性支援背景。(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曾祥月[5](2012)在《挖掘“湖湘犹太”精神内涵 加快祁东文化强县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先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第一次明确了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作出了全面部署。祁东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底蕴深厚,是目前湖南省唯一的"中国曲艺之乡",有"湖湘犹太"的美誉。笔者认为,要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实现祁东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先进文化为引导,彰显特点、打造亮点,充分挖掘"湖湘犹太"文化内涵,全面提升祁东软实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县,为加快后发(本文来源于《衡阳通讯》期刊2012年08期)

张明[6](2012)在《浅析马拉默德小说《魔桶》中的犹太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从犹太文化的角度,剖析美国犹太作家马拉穆德的短篇小说《魔桶》所隐含的犹太精神,包括犹太人的身份意识的觉醒、婚姻的圣神观以及对苦难与拯救的独特理解等叁个方面,以期对犹太民族及其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新理论版)》期刊2012年01期)

吴敏之[7](2009)在《被动受难者,主动受难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伯纳德·马拉默德是一位极具民族感的美国犹太作家,他虽然在创作手法、创作主题上不断地力求创新,但其作品大多都表达了马拉默德本人对犹太民族现状的深刻思考和他对自己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本论文选择了马拉默德的早期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伙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犹太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研究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莫里斯和弗兰克,并从中揭示了马拉默德的创作主题。同时通过将原型理论融入文本分析,在莫里斯和圣经中义人受难的原型约伯的关联中尝试着解读犹太人受难的动机和意义。莫里斯是一个传统的犹太人,虽然生活在非犹太社区,却固守着自己的犹太性,默默地承受着生活中的一切苦难。诚实和富有同情心是他最大优点,也是莫里斯对于作为一个犹太人所应具有的品质的最质朴而深刻的理解。弗兰克是一个缺乏信仰,没有责任感,四处漂泊的孤儿,被生活所迫靠偷窃、抢劫和欺骗手段过着流浪的生活。非犹太人弗兰克遇到了犹太人莫里斯,并在他经营惨淡的小杂货铺里做店员,结束了流浪的生活。弗兰克逐渐被莫里斯默默承受苦难的力量所撼动,开始了自我反省和挣扎,最终继承了莫里斯的品质和犹太性,也继承了他的杂货铺,转化成另一个莫里斯从而获得了新生。本论文提出作为犹太人的典型,莫里斯是个被动受难者,他认为自己受难因为他是犹太人。事实上他并没有真正理解他受难的真正价值所在,他只是被动地接受他悲苦的命运,在充满苦难的一生中不背弃自己的信仰。但是在莫里斯道理力量感化下而重生的弗兰克却是个主动受难者,从最初厌恶犹太人、鄙视莫里斯贫穷而了无生机的生活到最后选择成为莫里斯式的人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正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标志着犹太精神的延续和升华。接着本论文深入研究了犹太文化和历史的根源《圣经》旧约,通过对旧约中约伯传的解读探索犹太教中义人受难的原型,从中发现犹太精神和教义中受难的动机和意义。莫里斯和弗兰克之间通过受难而最终互相救赎的关系实则是马拉默德所创作的《伙计》的主题,旨在解释犹太人虽然历经浩劫,流离失所,直到今天依然大部分以客民的身份散居各地,但犹太精神会一直传递下去,并且这种精神的力量会感化非犹太人,最终全人类共同的努力会使犹太精神得以延续并升华。(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9-05-01)

马方玲[8](2007)在《一个神奇的民族和一个神奇的民系——犹太精神与客家精神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犹太民族和我国的客家民系同样经历了历代迁徙、天涯飘泊、客居异乡的过程,其精神特质形成的动因,团结互助、崇文重教、反抗强暴、求真务实、精于理财、返本回归等是犹太民族和客家民系共同特点。(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周海金[9](2006)在《阿尔弗雷德·高乔克着:《理性之光——阿哈德·哈姆与犹太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54页阿哈德·哈姆是着名的犹太政论家,“精神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他提出的精神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从一个方面塑造了现代犹太精神,并对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和现代犹太人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作者阿尔弗雷德·高乔克教(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06年01期)

魏啸飞[10](2001)在《美国犹太小说中的犹太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犹太裔作家是美国文学界的一股重要力量,本论文通过分析四位美国犹太作家的 代表作,试图展示小说中新观念与旧传统的冲突和激荡,透视主人公理性思维与情感纠葛的 矛盾和统一,在重点考虑作品的文学性的同时,探索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宗教哲学精神,发 掘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加深我们对美国犹太文化内涵的理解。 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导论”是全文的首要部分,剖析了论文题目所讲的犹 太精神,认为这是指犹太人在世俗社会中所奉行的宗教精神,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道德 良知和伦理价值;解释了本论文所分析作家作品的美国性和犹太性,相信这些作家的创作 没有脱离犹太民族传统,因此具有犹太性,而他们的作品体现了犹太移民在美国社会从同 化、适应到缅怀犹太传统的过程,因之具有美国性。 第二章“伊甸乐园”是针对亚伯拉罕·卡恩的小说〖戴维·莱文斯基的发迹〗的分析。 从表面上看,主人公戴维出俄国似乎与犹太教创始人摩西领导犹太人出埃及的历史一样具 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他到美国后,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在美国车衣行独领风骚。从深 层次上看,戴维的经历实际上是背叛犹太精神的过程,背叛的种子早在他出走俄国之前就 已孕育成熟,他接受了美国文化中与犹太精神相悖逆的成份后,这一种子得到恶性发展。 戴维之背离犹太精神是在接受了西方现代思想之后发生的,这与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因偷 食“智慧树”上的果实被上帝赶出伊甸乐园的故事相似,故本章以“伊甸乐园”为题, 第叁章“通天双塔”是针对艾·巴·辛格的小说〖庄园〗的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两个 主要人物卡尔门和爱兹列尔起先背离犹太教,误入歧途,后来经过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都 幡然醒悟,最终踏上了回归犹太民族传统精神的历程。卡尔门放弃了庄园,回到祈祷室; 爱兹列尔则把传统的犹太精神与当代复国主义运动结合起来,前赴犹太故土巴勒斯坦。卡 尔门与爱兹列尔起先企图通过欲望和知识来继续其犹太教信仰,其结果与圣经历史上人们 为扬名而建造的巴别塔一样难以通向神性的天堂,他们后来通过从精神上回归犹太教而矗 起了一座精神宝塔。这两种塔构成了本章标题,“通天双塔”。 第四章“西奈山约”所讨论的是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小说〖伙计〗。本章仍然从两方面 来研究该小说,首先评述了作品中某些人物在接受美国社会价值观和追求其美国梦的时候 违背了犹太精神,然后阐述了主人公莫里斯对犹太教道德伦理价值的升华使他成为犹太精 神的典型化身,而莫里斯的感召力又使他的店伙计弗兰克·阿尔派因经历了一番精神洗礼, 也皈依了犹太教。莫里斯深得犹太教精髓,认为一个真正的犹太人不应只是遵守犹太律法, 更重要的是有一颗犹太之心,他在精神上规守了犹太人与上帝在西奈山上所订立的契约, 而弗兰克最终皈依犹太教的行动也是一个善良人与上帝之间订立精神契约、愿意为他人遭 受磨难的表证。 第五章“诺亚方舟”是对索尔·贝娄的〖愁思伤情〗一书中犹太精神的阐述。从表面 上看,主人公贝恩·克拉德对犹太传统精神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但他的犹太情怀在美 国社会里得不到共鸣,他对人类情感荒漠的关心使他在物欲横流的西方现代社会中处于一 种“多余人”的地位。从象征意义上讲,贝恩是人类始祖亚当的化身,人类的救赎需要以 亚当被赶出伊甸园为代价,而人类情感已经被知识所异化的现代社会要想获得救赎,恢复 与上帝神性的交流,则必须以贝恩的堕落为祭神之牺牲。在洪水滔天的远古时代,挪亚用 他的生命方舟使人类幸免于难;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贝娄渴望用犹太精神来保护和珍 藏人类的生命火种,故本章题曰“诺亚方舟”。(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01-04-01)

犹太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世纪末,波兰着名的意地绪语作家I.L.佩雷茨基于犹太传统民间故事写就了一系列"新哈希德小说"。他在这一系列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对于当时欧洲非犹太读者来说光怪陆离又充满异域色彩的哈希德世界,并且为这些小说注入新的内涵:与犹太传统对于宗教上虔诚信仰的看重相比,佩雷茨更在意尘世中具有共同价值的行为。本文认为,"新哈希德小说"的这两个特点与佩雷茨希望通过以在流散的犹太人中建立"犹太民族文化"的方式去反映共同价值相关,同时也是作为一名清醒知识分子的佩雷茨"为个人"的文学理想在犹太社会主义激情高涨的历史时期的一种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犹太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于依虹.论马克思对犹太精神的批判[D].辽宁大学.2019

[2].包安若.天堂中的拉比和地狱里的领唱——论I.L.佩雷茨新哈希德小说中的共同价值和犹太精神[J].跨文化研究.2017

[3].徐瑞.论索尔·贝娄小说中的犹太精神[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7

[4].商逾.犹太精神·市民社会·自由王国[J].山东社会科学.2016

[5].曾祥月.挖掘“湖湘犹太”精神内涵加快祁东文化强县建设[J].衡阳通讯.2012

[6].张明.浅析马拉默德小说《魔桶》中的犹太精神[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

[7].吴敏之.被动受难者,主动受难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8].马方玲.一个神奇的民族和一个神奇的民系——犹太精神与客家精神之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周海金.阿尔弗雷德·高乔克着:《理性之光——阿哈德·哈姆与犹太精神》[J].学海.2006

[10].魏啸飞.美国犹太小说中的犹太精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论文知识图

一23,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值一22,伯克利分校萨泽塔是校园环境中的...一56惠蒂尔社区艺术学校一58德国汉堡音乐学校图片来源:《教育建...考夫曼(1885~1971年)3-2焚毁前的犹太会堂室内布局

标签:;  ;  ;  ;  ;  ;  ;  

犹太精神论文_于依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