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米浪沟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乌苏,间冰期,剖面,萨拉,河流,粒度,地层。
米浪沟湾论文文献综述
牛东风,李保生,王丰年,陈琼,舒培仙[1](2015)在《不同沉积相重矿物组成及其对气候的指示——以米浪沟湾全新统MGS1层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MGS1层段为例,对不同沉积相的重矿物组成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些沉积相气候代用指标对于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结果显示:MGS1层段重矿物以绿帘石、石榴石、辉石、角闪石、钛铁矿、褐铁矿为主,各种沉积相均以较稳定矿物为含量最高,极稳定矿物和稳定矿物在河流相、湖沼相和古土壤含量较高,而较稳定矿物和不稳定矿物则在沙丘砂中含量较高,各种沉积相矿物组成基本一致,说明该地区不同沉积相的矿物来源基本一致。不同沉积相的重矿物风化系数呈波状变化,风化系数高代表了寒冷干旱的环境。重矿物矿物风化系数的变化均能够表现出萨拉乌苏河流域气候的多次变动:18D沉积环境较为干旱寒冷,形成古流动沙丘砂;17FL的河流相、13LS的湖沼相的沉积气候为温暖湿润;10D和2D两层古流动沙丘体现干旱寒冷的环境;1S的古土壤沉积时气候又为温暖。(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5年07期)
樊荣,赵琦,李保生,温小浩,牛东风[2](2015)在《内蒙古萨拉乌苏河米浪沟湾MIS 5以来生态环境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毛乌素沙漠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中有机质含量(TOC)和饱和烃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物中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讨论了该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生态环境的演变特征和过程。MIS5阶段为森林草原环境,气候比较湿润,河流径流量较大;MIS4和MIS2阶段气候干冷,以沙漠堆积为主,但MIS2在16.9-18.4kaBP期间有一次持续大约1.5ka的古环境适宜时期,森林草原发育;MIS3阶段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原环境,湖泊发育;全新世早中期总体上向干旱方向发展,湖泊动荡短暂,为较少森林的草原环境。到晚全新世以沙漠沉积为主,成为与目前生态环境相似的干草原环境。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反映出主要受冬夏季风变化控制,但如果西风环流加强时期植被也相对发育。(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01期)
温小浩,李保生,David,Dian,Zhang,郑琰明,牛东风[3](2009)在《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主元素记录的末次间冰阶气候波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萨拉乌苏河米浪沟湾剖面是重建毛乌素沙地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的理想地点。其末次间冰阶(MIS3)层序含4种沉积相,划分为19个沉积单元,构成9.5个风成的砂丘砂与河流相、湖相和古土壤交替的沉积旋回。主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该剖面MIS3层序中河流相、湖相和古土壤的Al2O3、TOFE、CaO、MgO、K2O、Na2O、TiO2含量明显高于古风成砂,而SiO2则相反,构成与沉积旋回相应的9.5个元素波动旋回。这些元素旋回指示了该地末次间冰阶至少经历了10次温湿(W事件)和9次冷干(C事件)气候波动,且可划分为MIS3e(58.90~49.50 ka BP)、MIS3d(49.50~40.70 ka BP)、MIS3c(40.70~36.90 ka BP)、MIS3b(36.90~27.00 ka BP)和MIS3a(27.00~22.30 ka BP)等5个亚段。其中,19次冷/暖波动可与格陵兰GRIP冰芯δ18O冰段/间冰段大致对应,5个亚段与我国古里雅冰芯和V23-81冷性浮游有孔虫数代表的北大西洋地区气候也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09年05期)
杜恕环,李保生,侯亚梅,牛东风[4](2007)在《萨拉乌苏米浪沟湾地层剖面的地学研究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东南部边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是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标准河湖相地层——萨拉乌苏组和"萨拉乌苏动物群"的最早命名地点,也是着名的"河套人"("鄂尔多斯人")故乡。自从1924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P.Teilhard)等创建萨拉乌苏组以来,国内外许多着名(本文来源于《鄂尔多斯文化》期刊2007年02期)
温小浩,李保生,章典,范小平,叶建萍[5](2007)在《萨拉乌苏河流域末次间冰阶气候——以米浪沟湾剖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米浪沟湾剖面末次间冰阶层序粒度和化学元素波动韵律与由古流动砂丘砂和上覆河湖相或古土壤构成的沉积旋回颇为一致。古流动砂丘砂犹如现代流动砂丘砂,是东亚冬季风主导下干冷气候的产物;河湖相和古土壤颗粒细化,化学、生物等地球风化程度增强,含较多喜暖的软体动物化石,指示其偏南夏季风主导下的温暖湿润气候。据此,末次间冰阶萨拉乌苏河流域至少经历了10次温湿(W事件)和9次冷干(C事件)气候波动,且可划分为MIS3e(58.85~48.98kaBP)、MIS3d(48.98~39.55kaBP)、MIS3c(39.55~34.59kaBP)、MIS3b(34.59~26.47kaBP)和MIS3a(26.47~23.07kaBP)等5个亚段。其中,19次冷/暖波动可与格陵兰GRIP冰心δ18O冰段/间冰段相对应,5个亚段与我国古里雅冰心在波动性质和相位上都极为一致,与V23-81冷性浮游有孔虫数代表的北大西洋地区气候也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谱分析显示出21.70ka、1.05ka、0.64ka、0.50ka等显着周期,即该地千百年尺度气候主要受与北大西洋热盐环流波动引起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有关,而万年尺度上则受控于岁差周期所导致的太阳辐射变化。(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刘宇飞,李保生,杨艺,欧先交,温小浩[6](2006)在《末次间冰期我国半干旱盆地Rb、Sr的迁移聚集规律与环境演变——以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研究结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末次间冰期层系记录了8.5个有风成的古沙丘砂与河湖相和/或古土壤构成的沉积旋回。该层系Rb、Sr元素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主要表现为古沙丘砂中的Rb、Sr含量相对迁移,而在上覆河湖相和/或古土壤中相对聚集,构成末次间冰期的Rb、Sr含量迁移与聚集的8.5个元素旋回。研究表明,由Rb、Sr含量变化构成的这些旋回主要是由干冷暖湿气候波动所致。该地末次间冰期层系由上至下可划分为5个层段,即MS1~MS5。Rb、Sr含量在MS1、MS3、MS5和MS2、MS4分别呈现明显的峰态和不同程度的低谷,揭示出前者与后者分别是受到暖湿和干冷气候影响的阶段。据此,可以将MS1、MS2、MS3、MS4和MS5依次在气候性质和阶段上可与GRIP冰芯和Sulu海MIS5a、5b、5c、5d、5e诸亚段进行对比。研究亦表明,河湖相和古土壤Rb/Sr曲线却都不尽是峰态,黄土高原Rb/Sr值的气候意义并不完全适宜说明半干旱盆地或洼地的古环境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06年03期)
余雪飞,李保生,靳鹤龄,吕玉晓[7](2004)在《末次间冰期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粒度旋回——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的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末次间冰期层系记录了8 5个古风成砂与河湖相和古土壤构成的显着的粗细韵律交替变化粒度旋回.通过对不同沉积相粒度的一般分布特征尤其是粒度参数-Mz、σ、Sk、Kg和SC/D值以及该地生物化石指示的古环境综合分析,认为所述粒度旋回主要是东亚冬夏古代季风交替影响下的气候旋回波动所致.(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姚春霞[8](2002)在《米浪沟湾剖面150ka BP以来微量元素的高分辨率环境演变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毛乌素沙漠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晚更新世—全新世砂丘与河湖相、古土壤互为迭覆的高分辨率的气候地层记录的认识出发,进行了11种微量元素:P、Pb、Rb、Mn、Nb、Zr、V、Sr、Cu、Ni、As的分析与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从微量元素出发去系统探讨多旋回沉积的微量元素分布是否也可以同等地视为气候及其变迁的结果。 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元素P、Pb、Rb、Mn、Nb、Zr和相对活泼的元素V、Sr、Cu、Ni、As随古风成沙与上覆河湖相或/和古土壤构成的38个粒度粗—细沉积旋回相应地显示为38个含量的低高变化旋回,呈现出自150ka BP以来跌宕起伏且多波动的锯齿状元素相对迁移聚集的过程线。 这两种类型元素在风成沙中呈现的含量低值揭示了其时干旱寒冷气候作用下风力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两者在河湖相和古土壤中富集,则与暖湿气候背景下本区地处的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特殊的低洼地貌位置有关。基于对中国北方现代区域性气候—地质过程的理解,将今释古,上述38个峰谷交替的诸微量元素相对迁移和聚集的变化主要是于冷—暖湿气候旋回的作用结果,150ka来中国季风区沙漠曾经历了38个沙漠扩缩的周期性变化。 为了探讨这一环境演变过程及其成因,论文将这38个旋回与深海和GRIP冰芯氧同位素1至6阶段以来寒暖时期气候事件表记录对比,发现两者有较好的耦合性。对应于氧同位素的1、3、5暖阶段微量元素值呈现较高值,而在氧同位素的2、4、6冷阶段则相反。这说明150kaBP来,中国沙区的干湿冷暖变化是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所致。(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期刊2002-06-01)
米浪沟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毛乌素沙漠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中有机质含量(TOC)和饱和烃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物中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讨论了该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生态环境的演变特征和过程。MIS5阶段为森林草原环境,气候比较湿润,河流径流量较大;MIS4和MIS2阶段气候干冷,以沙漠堆积为主,但MIS2在16.9-18.4kaBP期间有一次持续大约1.5ka的古环境适宜时期,森林草原发育;MIS3阶段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原环境,湖泊发育;全新世早中期总体上向干旱方向发展,湖泊动荡短暂,为较少森林的草原环境。到晚全新世以沙漠沉积为主,成为与目前生态环境相似的干草原环境。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反映出主要受冬夏季风变化控制,但如果西风环流加强时期植被也相对发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米浪沟湾论文参考文献
[1].牛东风,李保生,王丰年,陈琼,舒培仙.不同沉积相重矿物组成及其对气候的指示——以米浪沟湾全新统MGS1层段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
[2].樊荣,赵琦,李保生,温小浩,牛东风.内蒙古萨拉乌苏河米浪沟湾MIS5以来生态环境演变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
[3].温小浩,李保生,David,Dian,Zhang,郑琰明,牛东风.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主元素记录的末次间冰阶气候波动[J].中国沙漠.2009
[4].杜恕环,李保生,侯亚梅,牛东风.萨拉乌苏米浪沟湾地层剖面的地学研究价值[J].鄂尔多斯文化.2007
[5].温小浩,李保生,章典,范小平,叶建萍.萨拉乌苏河流域末次间冰阶气候——以米浪沟湾剖面为例[J].地质学报.2007
[6].刘宇飞,李保生,杨艺,欧先交,温小浩.末次间冰期我国半干旱盆地Rb、Sr的迁移聚集规律与环境演变——以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研究结果为例[J].中国沙漠.2006
[7].余雪飞,李保生,靳鹤龄,吕玉晓.末次间冰期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粒度旋回——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记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8].姚春霞.米浪沟湾剖面150kaBP以来微量元素的高分辨率环境演变记录[D].华南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