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短伸肌论文-诸德源,崔进,李佳浓,贾震宇,周潇逸

拇短伸肌论文-诸德源,崔进,李佳浓,贾震宇,周潇逸

导读:本文包含了拇短伸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拇长展肌,肌腹,肌腱,拇短伸肌

拇短伸肌论文文献综述

诸德源,崔进,李佳浓,贾震宇,周潇逸[1](2013)在《双侧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变异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在解剖操作中于一男性尸体上发现一例双侧拇长展肌双肌腹、叁肌腱,拇长展肌肌腹与拇短伸肌肌腹相融合变异,与早前报道的一例相关变异案例相比[1],此变异的肌腱数移行为3根(早前报道的为2根),同时出现了两肌肌腹融合的情况(早前报道并未涉及),故此变异类型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左侧拇长展肌(图1)于肌腹中下1/3处分出第(本文来源于《四川解剖学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丛永健,黄峰,关家文[2](2011)在《拇短伸肌止点移位强化改良Mcbride术式治疗拇外翻》一文中研究指出轻度拇外翻,目前多采用Mcbride及其各种改良术式。改良Mcbride术式的优点是除了切除内侧骨赘外,全部是针对第一跖趾关节两侧的软组织手术。缺点是仍会有复发[1]。笔者在Mcbride的术式的基础上,将拇短伸肌腱远端止点内移以强化其矫正效果,意在通过简单的操作步骤,在不干扰骨性(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11年10期)

赵胜玲,胡志红,吴文红,董丽霞[3](2002)在《应用去“拇短伸肌、去神经游离移植”治疗面瘫患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自 1993年至 2 0 0 1年 ,我科应用去神经拇、趾短伸肌、游离移植治疗面瘫患者的护理。共 15 8例 ,在疗效、功能和形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介绍了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 ,并发症的预防及出院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华整形外科杂志》期刊2002年S1期)

金玉山,孙姝艳[4](2000)在《新磺片外敷治疗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狭窄性腱鞘炎22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狭窄性腱鞘炎为一种职业性损伤性疾患。笔者于 1996年~ 1999年应用新磺片外敷治疗本症 2 2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2 2例中男性 9例 ,女性 13例 ;年龄 2 2~ 5 6岁 ,平均 34岁 ;右侧(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00年08期)

陈秋生,陈霞[5](1996)在《先天性双侧拇短伸肌缺如一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科于1985年收治了1例先天性双侧拇短伸肌缺如,分别行环指指浅屈肌腱移位重建。经10年随访,治疗效果满意。患者男性,22岁。自幼年起双手伸拇、握拳(本文来源于《中华手外科杂志》期刊1996年S1期)

高雁卿,吴强,陈跃军[6](1996)在《拇短伸肌直接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应用解剖学的研究基础上,设计利用拇短伸肌直接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手术,临床使用36例,全部获得较好疗效。该术式具有动力腱位置恒定,变异少;手术简单,疗效满意;供区损伤小等优点。国内尚未见报道,故提供同道们参考。一、解剖学基础通过对20只前臂手标本的测(本文来源于《中华手外科杂志》期刊1996年02期)

高雁卿,吴强,宋伟[7](1993)在《拇短伸肌直接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六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拇短伸肌腱直接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6例;年龄16~38岁;正中神经损伤3例,正中神经尺神经联合损伤2例,臂丛中、下于不全损伤1例。术后随诊3月~2a,所有病例拇对掌均达中指或环指,拇外展位掌指关节均有轻度伸直不足。手术方法:取拇掌指关节桡背例至腕横纹中部弧形切口,拇短伸肌腱自第一腕背鞘管游离,鱼际掌侧皮下潜行分离形成遂道;不断拇短伸肌腱止点,直接向尺侧常面牵拉移位,达拇外展充分后,利用掌长肌腱重建滑车固(本文来源于《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3年02期)

朱耀文[8](1985)在《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狭窄性腱鞘炎》一文中研究指出狭窄性腱鞘炎可发生于手指、足趾、腕及踝等部位,发生于桡骨茎突部者多见,又称De Quervain氏病,病变涉及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局部解剖:桡骨远端桡侧突起形成桡骨茎突,茎突处有一凹陷,即腱沟。腱沟浅而狭窄,底面凹凸不平,上面覆盖腕背韧带,形成骨一韧带隧道。隧道内通过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及其腱鞘。隧道将肌腱约束于其中,以防伸屈运动时肌腱弹起离开骨面或向两侧滑动。二腱之间常有纤维隔将其完全或不完全分隔开,形成二个隧道。有时,可有一或(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1985年01期)

张为龙[9](1964)在《拇短伸肌及拇长展肌肌腱及其抵止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80具(360侧)成年尸体观察了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肌腱及其抵止。拇短伸肌及肌腱缺如者6例,占1.66%;无肌腹但有肌腱或腱性韧带者33例,占9.16%,按尸数计算,占15.0%,多出现于单侧,左右侧差不显,此腱通常由拇长展肌腱和拇长伸肌腱分出。拇短伸肌具有一条付腱者5侧,占1.38%,付腱多止于第1掌骨底。按尸数计算,拇长展肌付腱的出现率为92.21%,其中以对称性出现于双侧者多见,无左右侧别差异;按侧数统计,其出现率为82.77%。付腱的数目通常为一条(74.44%),叁条者最少(0.28%)。付腱的抵止极其复杂,但主要的止点依次为拇短展肌、大多角骨和拇指腕掌关节囊。无付腱时拇长展肌止于第1掌骨底者占59.68%,在其余例,则除止于第1掌骨外,还程度不等地止于邻近结构。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通过腕背侧靱带深面时,有27.08%例子是分居两个独立的骨性纤维管内。从比较解剖学来看,拇长展肌付腱和拇短伸肌及其付腱的出现都具有进化意义,这与人类手的机能的发展相适应。(本文来源于《吉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64年02期)

俞嘉民,郑欢德[10](1957)在《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肌腱及其抵止的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在150侧国人上肢中,拇长展肌有副腱者为140侧,占93.3%,无副腱者10侧,占6.7%,拇长展肌有一个副腱者为97侧,占64.7%,有两个副腱者为43侧,占28.7%。拇短伸肌仅2侧有副腱,占1.3%。 (二)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肌腱同位于一个骨性纤维管内者为59侧,占39.4%,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骨性纤维管者为12侧,占8%,远侧1/2不同管者32侧,占21.3%,远侧1/3(或不及1/3)不同管者47侧,占31.3%。 (叁)拇长展肌肌腱与副腱的抵止范围颇为广泛,且非常错综复杂,仅3侧(2%)与一般敎科书的描述相符,其馀147侧(98%)在不同程度上分别抵止于第一掌骨底、拇短展肌、拇指腕掌关节囊、大多角骨、拇指对掌肌、鱼际筋膜及舟骨。(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1957年04期)

拇短伸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轻度拇外翻,目前多采用Mcbride及其各种改良术式。改良Mcbride术式的优点是除了切除内侧骨赘外,全部是针对第一跖趾关节两侧的软组织手术。缺点是仍会有复发[1]。笔者在Mcbride的术式的基础上,将拇短伸肌腱远端止点内移以强化其矫正效果,意在通过简单的操作步骤,在不干扰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拇短伸肌论文参考文献

[1].诸德源,崔进,李佳浓,贾震宇,周潇逸.双侧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变异一例[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3

[2].丛永健,黄峰,关家文.拇短伸肌止点移位强化改良Mcbride术式治疗拇外翻[J].实用医药杂志.2011

[3].赵胜玲,胡志红,吴文红,董丽霞.应用去“拇短伸肌、去神经游离移植”治疗面瘫患者的护理[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

[4].金玉山,孙姝艳.新磺片外敷治疗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狭窄性腱鞘炎2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0

[5].陈秋生,陈霞.先天性双侧拇短伸肌缺如一例报告[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6

[6].高雁卿,吴强,陈跃军.拇短伸肌直接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6

[7].高雁卿,吴强,宋伟.拇短伸肌直接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六例[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3

[8].朱耀文.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狭窄性腱鞘炎[J].山西医药杂志.1985

[9].张为龙.拇短伸肌及拇长展肌肌腱及其抵止的观察[J].吉林医科大学学报.1964

[10].俞嘉民,郑欢德.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肌腱及其抵止的变异[J].解剖学报.1957

标签:;  ;  ;  ;  

拇短伸肌论文-诸德源,崔进,李佳浓,贾震宇,周潇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