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产后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的一般情况

产前产后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的一般情况

一、分娩前后的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心红,王凤英[1](2022)在《既往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下次妊娠5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既往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下次妊娠复发风险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5例既往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患者下次妊娠的病例资料,了解其危险因素、妊娠过程及妊娠结局。结果 5例患者4例曾因妊娠或分娩罹患过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疾病,1例无明显诱因;下次妊娠过程中1例出现颈内静脉血栓,1例出现双下肢静脉和髂静脉血栓,1例再发颅内静脉窦血栓,2例无复发;2例维持至孕足月分娩,母婴健康,1例自愿流产,2例因病情原因终止妊娠。结论既往颅内静脉窦血栓并非下次妊娠的禁忌,但妊娠期间高凝状态仍是各类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充分重视下次妊娠期间的抗凝治疗,并制定个体化的方案,以期更好的妊娠结局。

刘志鹏,郭炜,章秋萍,钱东翔[2](2021)在《妊娠合并广泛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患者33岁,孕2产1,因"停经10+周,恶心呕吐4 d,头痛3 d,意识障碍10余小时",2020年6月17日由外院转诊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患者6月5日于当地医院行超声检查诊断宫内早孕,胎儿如孕8+周大小。6月13日出现恶心呕吐、纳差,当地医院急诊科就诊,考虑"妊娠剧吐",予补液、镇吐等对症治疗,症状未见改善,次日出现头痛、呕吐加重。6月17日凌晨出现反应迟钝,轻度意识障碍,起身时晕倒,当地医院内科、外科、重症医学科会诊,考虑急性脑血管病变可能性大,行头颅CT检查,提示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及病情加重,遂转至上级医院,急诊行颅脑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CT Angiography,CTA)和CT静脉血管成像检查(CT Venography,

许若梅[3](2021)在《多模态MR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颅内静脉系统一种相对罕见的临床疾病,尽管发病率低,但由于病因复杂及缺乏特定的临床症状,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导致部分未能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广泛应用使CVST的确诊率有所提高,但其早期诊断准确性不高,尚缺乏对预后相关因素系统性的研究。本研宄旨在应用多模态MR提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并评估预后,对指导临床精准治疗及预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论文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70例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常规MRI平扫、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等多模态MR数据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评价单独及联合应用常规MRI平扫、MRV及SWI对CVST的诊断效能,包括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析影响CVST患者预后的病因、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等因素。结果:CVST患者70例中,女性36例,男性34例,男:女比为1:1.1,平均年龄为38.41±16.46岁。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占18.57%,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头痛,占77.14%。患者以横窦血栓形成最为常见(70%),其次为上矢状窦(65.71%),64.29%的患者存在继发脑实质病变。常规MRI平扫、MRV及SWI在检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引流静脉、小静脉扩张及微出血方面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其中MRV对检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引流静脉最敏感,SWI具有较强的检测小静脉扩张及微出血灶的能力,联合应用三种MR序列诊断CVST的准确度及敏感度最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显示常规MRI平扫、MRV、SWI及联合应用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30、0.780、0.633及0.888,AUC联合应用显着高于AUC常规MRI平扫、AUCMRV及AUCSW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632、2.321及3.567,p均<0.05)。单因素分析表明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在感染、癫痫、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存在脑实质病变、脑水肿、脑出血、脑梗死、侧支形成及III级侧支形成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运动障碍及脑实质病变是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OR=0.196,95%CI:0.046-0.828,p=0.027;OR=0.028,95%CI:0.002-0.521,p=0.016),侧支形成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OR=7.262,95%CI:1.170-45.063,p=0.033)。结论:MRV对检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引流静脉最敏感,SWI具有较强的检测小静脉扩张及微出血灶的能力,联合应用常规MRI平扫、MRV及SWI诊断CVST的准确度及敏感度最高。运动障碍及继发脑实质病变是CVST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侧支形成是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

高丹[4](2020)在《华法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华法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钠(LMWH)在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早期抗凝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急性CV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对症及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LMWH治疗,观察组采用华法林联合LMWH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颅内静脉窦再通情况、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累静脉窦恢复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LMWH治疗急性CVST患者效果明显,可促进颅内受累血管再通,改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且安全可靠。

沈利平,李慧娟,欧小凌,李莉莉[5](2020)在《一例产褥期妇女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文中指出目的总结1例产褥期妇女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头痛等颅高压症状,及时发现患者脑疝前驱期,落实紧急救护措施;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发生原因并进行血栓形成风险干预;同时密切监测血钾浓度,有效控制低血钾,并做好抗凝药物的观察与护理;配合医生行颅内静脉窦造影+球囊扩张术;预防术后并发症和重塑患者健康心理。结果患者术后身体、心理恢复良好。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观察、症状管理、风险干预和预防并发症,能促进患者康复。

李克磊[6](2020)在《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相关的MRI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横窦蛛网膜颗粒的磁共振T2WI和MRV研究目的探讨MR T2WI与CE-MRV对横窦内AG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因头痛、头晕或及体检等行MRI平扫+CE-MRV检查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符合条件的共计811例,分别记录T2WI及MRV能够检出的横窦内存在AG的病例数,AG的数量、大小、形态及与其毗邻的静脉的关系。结果使用T2WI序列在184例病例中发现AG,左侧横窦内检出AG 123例,右侧横窦内检出AG 91例,左侧多于右侧;使用MRV在119例病例中发现AG,左侧横窦内检测出AG 82例,右侧横窦内检出AG 50例,左侧多于右侧;两种方法在检出AG的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V检出的AG均能被T2WI检出,按T2WI序列检出的AG按能否被MRV检出,分为MRV检出组和MRV未检出组,测得MRV未检出组的104个AG直径为(5.30±2.10)mm,与检出组直径为(6.14±2.03)mm,两组AG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使用T2WI发现圆形或椭圆形AG 231个,分叶形AG 11个,而MRV只能显示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未见分叶形AG。T2WI观察到289条静脉与AG毗邻,71条为Labbé静脉,218条为非Labbé静脉;MRV可以观察到97条静脉与AG毗邻,56条为Labbé静脉,41条为非Labbé静脉,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横窦内的AG基本均与静脉毗邻,与MRV相比,T2WI能够发现更多的病例横窦内存在AG,能够发现横窦内较小的AG,更好地显示AG的形态及与其毗邻的静脉。第二部分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与年龄关系的磁共振成像研究目的通过MR观察颅内静脉窦内AG,分析其与年龄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360例行磁共振常规及增强扫描提示颅内未见异常的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在WHO年龄段划分标准基础上,本文将(020)岁分为未成年组,(2060)岁为青年组及60岁以上为中老年组,每组120例;其中各组再细分为4个年龄段,青年及中老年组按10岁为间隔分段,而未成年人按发育快慢给与分为时间不等的四段,每个年龄段均为30例,共360例。观察静脉窦内AG的分布、各年龄组AG的大小和数量及AG形态变化情况。结果经MR检查发现,163个AG在横窦,是最常见的部位;其次是上矢状窦116个、直窦50个、窦汇11个,海绵窦未见;未成年组随着年龄的增加,AG的直径逐步增大,数量逐步增多,分叶型AG数量也增多;青年组AG直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波动于固定范围内,形状基本保持不变,能检测出AG的病例数量及直径与未成年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3);中老年组随着年龄的增加,AG直径减小,数量减少,分叶型AG数量也呈减少趋势,能检测出AG的病例数与直径与青年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6)。结论未成年组AG的直径逐步增大,数量增多,分叶型AG数量也增多;青年组基本保持不变,而中老年组均呈现减小趋势,这些变化可能与生长发育、衰老及脑脊液吸收调节有密切关系。第三部分Labbé静脉与蛛网膜颗粒解剖关系的磁共振成像研究目的通过MR观察,探讨Labbé静脉(LabbéVein,VL)与AG的解剖关系。方法收集我院MRI+CE-MRV检查发现横窦内或附近存在AG的40例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将CE-MRV初始资料导入神经导航仪的3D静脉图像重建系统,进行3D静脉模型构建,通过重建的3D静脉图像模型观察Labbé静脉与AG的解剖关系。结果3D静脉图像观察显示,40例病例中,Labbé静脉附近共发现53个AG,44个AG位于Labbé静脉入口上游,6个位于Labbé静脉入口下游,3个在横窦外,与Labbé静脉入口无关。其中20个AG与Labbé静脉末端未接触;14个AG与Labbé静脉末端接触,但Labbé静脉未端未发生扭曲、狭窄及引流方向改变等改变;19个AG导致Labbé静脉发生扭曲、狭窄及引流方向改变;未见Labbé静脉或其他细小静脉进入AG内;Labbé静脉与AG的解剖关系与AG大小无相关性。直窦上共发现15个AG,14个出现在大脑大静脉与直窦连接处,1个AG出现在直窦后1/3,大小为(3.88±0.74)mm,充盈缺损内均未发现静脉血管。结论AG多发生在Labbé静脉入口的上游,Labbé静脉附近的AG多数与其关系密切,部分AG导致Labbé静脉发生扭曲、狭窄及引流方向的改变等;重建的3D静脉图像观察未发现Labbé静脉及细小静脉进入AG内。第四部分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蛛网膜颗粒的MRI研究目的通过MR观察,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AG的改变情况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MRI结合CE-MRV确诊为CVST的3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设为血栓组;随机选取与血栓组年龄相同且经MR检查提示颅内未异常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AG大小及数量,并记录和比较AG与各期CVST患者的MRI特征。结果血栓组中,14例病例发现AG,直径为(5.19±2.40)mm;对照组中,23例发现AG,直径为(4.45±2.03)mm,两组发现AG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AG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血栓组中,直窦AG最常见,其次是上矢状窦、右侧横窦、左侧横窦,而对照组中上矢状窦最常见,其次是左侧横窦、右侧横窦及直窦;CVST累及一个部位的AG检出数量最多,两个部位次之,四个部位未检出AG,AG检出率与CVST发生的部位数成负相关,可见CVST的部位数越多,AG的检出率越低;无论何种时期的静脉窦血栓,T2WI和Flair序列的影像表现与AG不同,可以实现CVST与AG的鉴别。结论CVST组中能够检出AG的病例数比对照组减少;血栓累及静脉窦的数量越多,AG的检出率呈减少趋势;利用T2WI和Flair序列能够有效地鉴别CVST与AG。

王莎莎[7](2020)在《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颅 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在颅内静脉或硬脑膜静脉窦中形成的血栓,是一种在临床工作中较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脑卒中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5-1%左右,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改进,CVST的早期诊断率明显升高,患者得以充分的治疗,早期死亡率较前明显下降。尽管如此,CVST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差异也很大。目前研究发现与CVST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危险因素大多为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征方面,但缺乏对血液学指标的探讨。已知炎症水平在CVST的发生发展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白细胞及其各亚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是心血管疾病、肿瘤、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然而,目前国内外很少有研究报道白细胞及其各亚型、NLR水平与CVST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白细胞总数(Whiteblood cell,WBC)、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NLR与CSVT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并评估其预测价值,以便临床医生识别高风险患者,对其进行潜在的干预以改善临床预后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1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内科、神经外科、神经重症及神经介入科等相关科室住院治疗的符合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CVST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将mRS≤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2分定义为预后不良,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基线特征。采用Cox回归分别分析NLR、ANC、ALC、WBC与CVST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别对 NLR、ANC、ALC、WBC进行分析,并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评估其预测CVST患者临床预后的能力。根据NLR最佳截断点将所有患者分为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高水平与低水平NLR组的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生存曲线;随后采用Cox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估高水平组NLR与CVST患者出院后死亡的关系,并进行亚组分析以排除年龄、性别、感染、妊娠/产褥史等潜在因素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60例CVST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9月(6.3,17.5),其中预后良好组308例(85.6%);预后不良组52例(14.4%),包括死亡患者38 例(10.5%)。2.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NLR(HR=1.05;95%CI 1.02-1.09;P=0.002)、ANC(HR=1.04;95%CI 1.00-1.08;P=0.029)、WBC(HR=1.04;95%CI 1.01-1.07;P=0.020)显着增加CVST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风险。此外,高水平NLR(HR=1.06;95%CI 1.03-1.10;P<0.001)、ANC(HR=1.05;95%CI 1.01-1.09;P=0.012)、WBC(HR=1.05;95%CI 1.01-1.08;P=0.010)及低水平 ALC(HR=0.44;95%CI 0.22-0.86;P=0.017)与 CVST 患者出院后死亡的发生密切相关。3.NLR、ANC、ALC和WBC受试者工作曲线的AUC结果显示,NLR预测CVST患者死亡风险的准确性最高,其AUC为0.81(95%CI 0.76-0.85,P<0.001),最佳截断点为5.6,敏感度为84.2%,特异度为69.9%。4.多元Cox回归分析显示,与低水平NLR组相比,高水平NLR组(HR=5.65,95%CI 2.33-13.73,P<0.001)可显着增加CVST患者出院后死亡发生的风险;在年龄(<45岁或≥45岁)、性别、感染、妊娠/产褥期、昏迷及神经影像学提示的脑出血的亚组分析中,均显示类似的统计结果。结论:入院时高水平NLR、WBC和ANC可能是影响CVST患者出院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及死亡的危险因素;入院时低水平ALC可能是影响CVST患者出院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吴泽宇[8](2020)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单纯抗凝与联合血管内治疗结局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点及结局的分析[目的]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罕见病,本研究旨在对近7年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CVST患者做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CVST患者临床特点,加强对CVST的临床认识。通过分析不同的致病因素与CVST患者治疗结果,为今后CVST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6年间共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发病到就诊时间,发病时临床表现,入院影像学检查结果及入院后治疗方法,入院后GCS评分,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等相关临床资料。总结一般临床资料特点及统计分析各个因素与出院时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性别与年龄分组与CVST结局无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中入院表现意识障碍患者预后更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临床表现的发生与患者结局无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ST分期与短期结局无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累及直窦患者预后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累及其余静脉窦的位置与患者结局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法与结局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GCS评分<9分患者预后更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示表现为意识障碍、GCS<9分患者预后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确诊的CVST患者及时给予抗凝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结局良好;如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累及直窦者,GCS评分<9分应尽早进行抗凝治疗,可改善结局。意识障碍、GCS<9分,为CVST患者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单纯抗凝治疗与联合血管内治疗结局的分析[目的]对于某些重症CV ST患者单纯抗凝效果不佳,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成为最后选择,旨在对近7年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CVST患者的临床研究,统计分析单纯抗凝治疗与联合EVT对重症CVST患者短期结局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6年间共39例重症CVST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发病到就诊时间,发病时临床表现,入院影像学检查结果及入院后治疗方法,及入院时GCS评分,出院时、出院三月、出院六月mRS评分等相关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单纯抗凝治疗与联合EVT对重症CVST患者短期结局的差异性。[结果]单纯抗凝治疗组与抗凝联合EVT组出院时GCS评分较入院GCS评分高,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组血管一月后复查完全再通率较抗凝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死亡率、术后并发出血率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联合EVT患者较单纯抗凝患者预后良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联合EVT患者较单纯抗凝患者出院时、出院3月、出院6月mRS评分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治疗与联合EVT均能显着改善重症CVST患者GCS评分。EVT联合系统性抗凝较单纯抗凝治疗重症CVST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短期结局。

赵振林,赵思蓉,刘康峰,黄富,肖华[9](2019)在《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行介入溶栓、抗凝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行介入溶栓、抗凝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9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行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行介入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凝血指标(PT、APTT、FBG)、D-二聚体(D-D)、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PT、APTT及FB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的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D-D、RDW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并且观察组患者下降的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行介入溶栓、抗凝联合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显着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降低D-D、RDW水平,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陈乾,陈俊谷,张祖余,范军伟,李军,王智[10](2019)在《40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4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首先收集了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CVST患者的人口学、危险因素及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血脂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红细胞沉降率、脑脊液压力、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资料,并以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RS)暴露分组,将m RS为02分的CVST患者纳入转归良好组(n=31),将mRS评分35分患者纳入转归不良组(n=9),对比上述统计指标,并筛选p<0.01选项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其是否为CVST患者短期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表明,转归不良组中经皮颅内静脉窦碎栓取栓术比例显着少于转归良好组,发病至治疗时间较转归良好组长,D-二聚体水平显着高于转归良好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行多变量非条件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均是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经皮颅内静脉窦碎栓取栓术为保护因素。综上,D-二聚体和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过长或为CVST患者短期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行经皮颅内静脉窦碎栓取栓术或能改善预后结局。

二、分娩前后的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娩前后的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既往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下次妊娠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1.危险因素:
    2.复发风险:
    3.预防性抗凝治疗:
    4.妊娠期管理产科并发症:
    5.妊娠期CVST复发的处理:
    6.距下次妊娠时间:

(2)妊娠合并广泛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3)多模态MR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采集
    1.3 图像分析
    1.4 诊断效能评价
    1.5 预后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影像学表现
    2.3 多模态MR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效能
    2.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预后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CVST临床资料分析
    3.2 CVST影像学表现
    3.3 多模态MR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效能
    3.4 CVST预后的影响因素
    3.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预后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华法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受累静脉窦恢复情况比较
    2.3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6)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相关的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横窦蛛网膜颗粒的磁共振T_2WI和 MRV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部分研究不足
    本研究创新点
第二部分 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与年龄关系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部分研究不足
    本研究创新点
第三部分 Labbé静脉与蛛网膜颗粒解剖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部分研究不足之处
    本研究创新点
第四部分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蛛网膜颗粒的MRI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部分研究不足之处
    本研究创新点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缩略词表
附录B 学术成果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7)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背景与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单纯抗凝与联合血管内治疗结局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点及结局的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缺陷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单纯抗凝治疗与联合血管内治疗结局的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缺陷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典型病例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行介入溶栓、抗凝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治疗效果[5]
        1.5.2 凝血指标
        1.5.3 D-二聚体、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
        1.5.4 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D、RDW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10)40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40例CVST患者的治疗及转归情况分析
    1.2 40例CVST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分析
    1.3 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观察指标
    3.3 统计学方法

四、分娩前后的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既往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下次妊娠5例临床分析[J]. 张心红,王凤英.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2(01)
  • [2]妊娠合并广泛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J]. 刘志鹏,郭炜,章秋萍,钱东翔.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2021(04)
  • [3]多模态MR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应用研究[D]. 许若梅.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华法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高丹. 中国民康医学, 2020(20)
  • [5]一例产褥期妇女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J]. 沈利平,李慧娟,欧小凌,李莉莉.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25)
  • [6]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相关的MRI研究[D]. 李克磊.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7]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D]. 王莎莎. 郑州大学, 2020(02)
  • [8]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单纯抗凝与联合血管内治疗结局的分析[D]. 吴泽宇.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9]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行介入溶栓、抗凝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J]. 赵振林,赵思蓉,刘康峰,黄富,肖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9(14)
  • [10]40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J]. 陈乾,陈俊谷,张祖余,范军伟,李军,王智.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06)

标签:;  ;  ;  ;  ;  

产前产后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的一般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