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构造热事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事件,独居石,左权,地块,雅鲁藏布江,太古,志留纪。
构造热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董昕,田作林[1](2019)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亚东地区多期构造热事件——锆石和独居石U-Th-Pb年代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喜马拉雅造山带是研究板块构造的天然实验室,位于造山带核心部位的大喜马拉雅岩系是揭示碰撞造山过程和造山带演化的关键。本文主要对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岩系中的花岗质片麻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和独居石UTh-Pb年代学以及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研究。野外和显微结构特征观察表明,花岗质片麻岩的矿物组合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石榴石,岩石发生了部分熔融,经历了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包括新元古代(~800 Ma)的花岗闪长岩和志留纪(~440 Ma)的花岗岩,二者均在中新世(~16 Ma)发生了变质作用。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具有负的εHf(t)值(-16. 4~-12. 2),地壳Hf模式年龄为3. 11~2. 79 Ga,说明其起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和志留纪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弧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即具有高场强元素Nb、Ta、P和Ti的负异常。本次研究表明大喜马拉雅岩系经历了多期构造热事件,其不仅记录了新生代的碰撞造山作用,还记录了与新元古代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演化相关的岩浆热事件以及古生代冈瓦纳大陆拼合后的周缘安第斯型造山作用。(本文来源于《岩石矿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肖玲玲,刘福来,张健[2](2019)在《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早期构造热事件的响应:来自左权地区ca.2.7Ga TTG片麻岩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太古代早期是全球地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壳生长时期,世界众多克拉通中广泛存在2. 7Ga左右的岩浆年龄记录。华北克拉通最主要的岩浆事件发生在新太古代晚期,这与世界其他克拉通广泛存在~2. 7Ga的构造热事件明显不同。但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2. 5Ga的岩石主体来自于中太古代晚期-新太古代早期大陆物质的重熔或再造。因此,厘定~2. 7Ga地质事件在华北克拉通的空间分布对深入理解新太古代地壳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华北克拉通已识别出的~2. 7Ga的花岗质岩石主要分布在胶东、鲁西、武川、赞皇和太华等少数杂岩区,中部带的恒山、阜平和中条杂岩中亦有零星出露。左权变质杂岩位于中部带中南段,赞皇杂岩西南,初步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地区有多种岩石类型记录了~2. 7Ga的年龄信息,包括副片麻岩、长英质浅色体、磁铁矿角闪片麻岩和TTG片麻岩。其中,TTG片麻岩的原岩为英云闪长岩,锆石发育明显的核边结构,核部具有清晰的岩浆环带,两个不同LA-ICP-MS实验室获得的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分别为2727±14Ma和2731±12Ma,代表了TTG岩浆岩的结晶年龄。同时,左权变质岩石中较好地保存了新太古代晚期的岩浆和变质年龄记录,推测其所代表的构造热事件与华北克拉通~2. 5Ga所经历的大规模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周桂生,张建新,李云帅,于胜尧,喻星星[3](2017)在《柴北缘HP-UHP变质带多期构造热事件的再厘定:鱼卡地区高压变泥质岩锆石和独居石U-Pb定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西段鱼卡地区变泥质岩中夹有榴辉岩透镜体,已有的研究显示变泥质岩的变质程度也达到了榴辉岩相,并与榴辉岩一起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是柴北缘曾经历早古生代大陆深俯冲作用的直接证据,也是研究柴北缘大陆深俯冲过程重要的岩石"探针"。本文选择柴北缘西段鱼卡超高压变质单元中的3件蓝晶石榴白云母石英片岩HP变泥质岩样品分别进行了SHRIMP、LA-ICP-MS锆石和原位独居石U-Pb定年。样品Q06-1-2的锆石给出了920±18Ma(MSWD=1.3)的加权平均年龄,其CL图像特征和极低的Th/U比显示其为变质年龄,代表了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碰撞拼合相关的变质事件。样品A03-11-2.2的锆石给出了450±7Ma(MSWD=0.2)的年龄,认为其代表变泥质岩的榴辉岩相变质年龄。样品A03-14-11的薄片原位独居石定年给出了439±8Ma(MSWD=0.072)的加权平均年龄,结合岩相学观察,认为其可能为榴辉岩相峰期之后的早期退变质年龄。这些资料显示柴北缘鱼卡地区早古生代大陆深俯冲的时限为440~450Ma。结合已有研究资料,鱼卡高压变泥质岩记录了新元古代早期和早古生代两期变质事件,进一步证明了柴北缘地区经历了格林威尔期和早古生代两期造山事件(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李刚,梅廉夫,郑金云[4](2017)在《从裂陷期到裂后期被动陆缘盆地构造-热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热事件是盆地在发育过程中构造活动与盆地热演化发生相互作用的地质事件。含油气盆地构造-热事件研究对揭示盆地成盆过程及油气生烃、排烃、运移和聚集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世界范围内典型被动陆缘盆地裂陷期—裂后期热演化及其热机制,分析对比南海南、北陆缘盆地构造-热模拟研究成果,总结了被动陆缘盆地裂陷期—裂后期热演化的普遍规律及其可能热机制。结果表明:被动陆缘盆地裂陷期热演化与裂陷过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盆地热流随裂陷作用过程逐渐增大,在裂陷末期达到最大值,其动力学机制主要与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裂后期盆地热演化整体为热衰减过程,但受盆地所处构造位置及周围板块构造活动影响,裂后期热衰减变化幅度减缓甚至再次经历加热过程;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现今高热流特征主要与岩石圈强烈减薄和晚中新世以来的东沙运动有关;被动陆缘盆地构造-热事件未来进一步研究应不断尝试建立新的构造-热模型,以构造为导向探究成盆深部动力过程,揭示构造-热机制。(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刘南,高翔,艾国梁,贺良[5](2017)在《从构造热事件探讨湖南志留纪沉积时限兼论盆地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地区志留纪的沉积时限一直以来争议颇多,笔者通过对该区沉积特征及层序地层、构造运动分析发现:小溪峪组属于一套有障壁海岸浅海细碎屑沉积,是海水由南东向北西退却期的沉积响应,属于早期高水位体系域;泥盆系云台观组属一套海侵型的海相陆源碎屑岩沉积,从野外的界面特征分析云台观组为一套开阔海岸受波浪作用明显的以石英砂为主体的沉积物,属于广西运动之后由东南向北西形成的海侵过程的沉积响应。小溪峪组与云台观组二者所属沉积盆地环境和演化不同,其界面属于Ⅰ型层序界面,不整合接触。广西运动导致的江南造山带的隆起在430Ma左右结束,志留纪沉积盆地应大部分消亡,由此认为志留纪沉积盆地接受的沉积物时间也应在相对应时段中,小溪峪组在湖南地区不存在晚志留纪沉积物。(本文来源于《地质找矿论丛》期刊2017年03期)
王伟,杨红,冀磊[6](2017)在《辽南地块新太古代2.52~2.46Ga构造-热事件的识别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胶-辽-吉活动/造山带是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叁条古元古代构造带之一,对其邻区内太古宙地质体的岩石组合和时空分布的研究,可为制约胶-辽-吉带的构造属性以及华北克拉通东部在古元古代时期的构造格局提供重要依据。胶-辽-吉带的北侧为龙岗地块,南侧为辽南和狼林地块,本文对辽南地块中典型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石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岩石学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原岩为石英闪长岩或英云闪长岩的黑云角闪片麻岩(DL05-1)和侵入其中的花岗质脉体(DL05-2)分别形成于2523±11Ma(MSWD=0.62)和2505±13Ma(MSWD=0.67),原岩为TTG岩系的黑云斜长片麻岩(DL10-1)形成于2521±12Ma(MSWD=1.15)。2件斜长角闪岩样品(DL12-1和DL07-1)分别给出2521±16Ma(MSWD=1.9)和2464±20Ma(MSWD=0.72)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前者的锆石形态、结构和Th-U体系组成具有高温岩浆成因的特征,因此2521±16Ma代表基性原岩的形成时代,后者的锆石没有明显的内部结构,且Th、U含量低(分别为6×10~(-6)~29×10~(-6)、9×10~(-6)~26×10~(-6))具变质重结晶锆石的特征,2464±20Ma代表区域变质事件的年龄。侵入斜长角闪岩的2件花岗片麻岩样品(DL12-2和DL07-2)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498±18Ma(MSWD=1.4)和2.1Ga,1件钾质花岗岩样品(DL17-1)由于强烈的Pb丢失未能获得准确的形成年龄,根据野外产状和锆石U-Th-Pb组成推测该钾质花岗岩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虽然辽南地块内太古宙表壳岩的时空分布规律目前还不清楚,但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确认,辽南地块内存在新太古代2.52Ga基性岩、闪长岩和TTG组合,它们的形成时代总体上不晚于共生的花岗岩(2.50Ga),而后辽南地块经历了新太古代晚期2.46Ga区域变质作用的改造。侵位时代接近2.1Ga花岗岩的存在表明辽南地块太古宙陆壳在形成后受到2.1Ga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本文研究的花岗质岩石样品中残余锆石核年龄分布于2.61~2.51Ga,表明辽南地块内古老大陆地壳物质的形成时代至少可以追溯至新太古代早期。辽南地块内太古宙岩浆、变质作用时限和陆壳物质的形成时间都与华北克拉通东部可以对比,具有华北的太古宙基底属性。与狼林地块相比,辽南地块内太古宙的岩石类型更加丰富,规模也更大;与胶-辽-吉活动/造山带北侧龙岗地块相比,辽南地块内尚没有发现大规模条带状铁建造(BIF)和形成于新太古代之前(>2.8Ga)的岩石,且变质程度相对较低。目前的地质和年代学证据尚不支持辽南地块与胶-辽-吉带北侧的龙岗地块原属于同一陆壳基底。(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叶生涛,廖勇,申燕,李泽琴,黄丛俊[7](2017)在《岩浆-构造-热事件与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前人工作成果,结合拉拉IOCG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认为,其成矿过程与岩浆—构造—热事件紧密相关。早元古代末期,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形成河口群地层,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中元古代伴随着Rodinia超大陆的拼贴事件,康滇地轴发生晋宁造山运动,使河口群钠质火山碎屑变质为钠长变粒岩,黑色凝灰质页岩变质为含磁铁矿包体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成为富含F~-、S~(2-)、CO_3~(2-)的变质流体,经交代作用,形成条痕状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及萤石。新元古代伴随着Rodinia超大陆的解体,辉绿辉长岩浆上涌,矿体进一步富集。后期下渗雨水淋滤作用形成地下水含矿热液迭加,完成整个成矿过程。(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刘强,邓玉彪,向树元,李华亮[8](2017)在《藏南仲巴地体早奥陶世构造—热事件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仲巴地体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南北蛇绿岩带之间的重要构造单元,目前对其是否存在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记录及构造属性判别尚不明确.通过野外观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和年代学分析,在仲巴地体中段的公珠错一带识别出一套侵入到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其锆石U-Pb年龄为~478Ma,表明岩石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该套花岗岩具有高Si、富Al和总碱含量较高的特点,铝饱和指数A/CNK=1.13~1.2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相对亏损Ba、Sr、Nb、Ti等,属于钙碱性强过铝质花岗岩.这是首次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仲巴地体内部识别出代表早奥陶世构造-热事件的地质记录,该套花岗岩形成过程与原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结束后的上地壳熔融相关,证明仲巴地体在早古生代应为东冈瓦纳大陆北缘的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沙绍礼,刘学龙,杨文礼,杨富成[9](2017)在《滇西大理地区存在泛非期构造-热事件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理地区存在较完整的新元古代泛非期构造-热事件记录,海东挖色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中获得黑云母K-Ar年龄799Ma、锆石U-Pb年龄667Ma,苍山云弄峰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获得锆石U-Pb年龄748Ma,大沟箐角闪辉长岩中获得K-Ar年龄892.3Ma。新元古代挖色花岗岩和云弄峰花岗岩与奥陶系大成村组沉积接触。大成村组粉砂岩中产腕足类、腹足类化石,顶部与中志留统阴阳山组假整合接触,缺失下志留统。向阳村奥陶系—志留系发育较好,产丰富的叁叶虫、笔石化石,其中不乏早奥陶世的标准分子。大理地区的地层构造与丽江地区差异较大,不能对比,但可以同青海南部及藏东对比。古中元界苍山群相当于宁多群,新元古界罗平山岩组相当于草曲群,缺失震旦系—寒武系。下奥陶统向阳组、迎凤村组相当于青泥洞组和曾子顶组。因此,大理地区板坱构造划分应归属西藏-叁江造山系中的扬子西缘多岛-弧-盆系。西藏-叁江造山系与扬子-华南陆块区的界线应移至红河-程海断裂上。(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7年06期)
周翔[10](2017)在《拉萨地块中北部多期构造—热事件及地壳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地壳具有不均一的结构组成与漫长而复杂的演化历史。碎屑沉积岩记录着地球表面陆壳物质的剥蚀、搬运、沉积过程,可以反映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条件、大地构造环境、古气候特征以及地质块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等重要信息。岩浆岩中的深源捕虏体记录了深部地壳的物质属性、年龄结构、増生和再造过程、壳幔相互作用的耦合性等关键证据。上述两方面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刻画大陆地壳的叁维结构及演化历史。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位于北侧的班公湖-怒江与南侧的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是研究洋-陆转换过程及大陆碰撞历史的最佳对象之一。拉萨地块自古生代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分离后,伴随新特提斯洋的多期俯冲改造以及拉萨-羌塘和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闭合历经了一系列岩浆、变质动力学过程。本论文以拉萨地块中北部申扎地区的前寒武纪变质地层以及仁堆、班戈地区花岗岩基内的深源地壳捕虏体和岩浆围岩为对象,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综合研究,限定拉萨地块中北部不同深度地壳岩石的变质过程和时代,揭示地壳组成的不均一性及拉萨地块拼贴于欧亚大陆之前的演化历史,取得了以下重要认识:(1)拉萨地块中部申扎地区出露的“念青唐古拉群”包括下段的新元古代洋壳、上段的变质沉积地层以及侵入上段变沉积岩内的长英质岩浆脉体。上段的变形砾岩具有拉长的砾石(砾石以砂岩、石英岩及泥岩为主);而变质砂岩显示明显的重结晶。变形砾岩及变质砂岩中的碎屑锆石具有0.99 Ga的U-Pb年龄主峰以及1.68 Ga和2.5 Ga的次峰,最年轻的碎屑锆石群谐和年龄为805±4 Ma(n=9,MSWD=1.05),暗示“念青唐古拉群”上段为新元古代Tonian期的沉积产物。碎屑锆石Hf同位素组成指示这些沉积物的源区主要包括来自1.7-1.4 Ga的新生地壳组分、1.2-1.0 Ga的格林威尔期造山带物质(壳源岩浆锆石为主,含少量变质锆石)和0.99 Ga以后的新生地壳物质。碎屑沉积物的源区组成特征暗示拉萨陆块在新元古代Rodinia裂解时期可能是位于超大陆外围岛弧系统中的小洋盆,与喜马拉雅地体有长期亲缘关系。此外,侵入到变质岩系内部的长英质脉体主要由帘石+石英+斜长石组成,全岩微量元素组成显示较平坦的稀土配分模式和微弱的正Eu异常。相平衡模拟计算结果和Hf同位素组成表明长英质脉体是“念青唐古拉群”下段含水的变质洋壳在麻粒岩相条件下(>740℃,<1.1 GPa)发生深熔作用的产物。长英质脉体中岩浆锆石的U-Pb加权平均年龄为789±10 Ma,而经历溶解再沉淀的锆石因发生铅丢失而记录了较年轻的不谐和年龄,说明该地层整体受到了后期(~660 Ma)构造热扰动的影响。(2)拉萨地块中部发育一条东西向的晚叁迭世-早侏罗世的变质-岩浆岩带,其东部的巴松措和念青唐古山东侧记录了约4-10 kba、660-790℃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晚叁迭世壳源岩浆活动,而西部的措勤盆地则仅表现为侏罗系与叁迭系地层的不整合接触。本文在该带中段仁堆-罗扎地区的白云母花岗岩基内发现了深源片麻岩捕虏体。仁堆白云母花岗岩是具有过铝质特征的S型花岗岩,岩浆侵位年龄为205-192 Ma。通过对片麻岩捕虏体中岩浆锆石的U-Pb定年,确定其原岩是形成于236-212 Ma的岩浆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片麻岩捕虏体的原岩岩浆来自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且亏损地幔物质贡献不明显。捕虏体呈片麻状结构,具有榍石+角闪石+云母+长石+石英+副矿物(褐帘石+锆石+磷灰石+铁钛氧化物)的矿物组合,角闪石-斜长石矿物对记录的变质平衡条件为~650℃和0.46-0.83 GPa。捕虏体中的变质重结晶锆石指示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224-192 Ma。此外,捕虏体中的继承锆石核具有~2000 Ma,1000 Ma和500 Ma叁组谐和年龄;高U-Th含量的锆石增生边记录了后期的热液活动(~160 Ma)。寄主白云母花岗岩的锆石比捕虏体具有更低的εHf(t)值,显示拉萨地块中部地壳在垂向上具有显着的成分差异。上述证据表明拉萨地块中部在早中生代的地壳改造过程,是在没有幔源物质直接注入的条件下,从基性下地壳发生局部深熔作用开始,随着熔融区域不断扩展到富水且富含沉积物的中上地壳,这一系统发展为大规模的S型花岗质岩浆活动,并最终导致陆壳物质的垂向分异。(3)拉萨地块北部班戈地区发育大规模早白垩世花岗质岩基,其中早期的石英闪长岩岩株由角闪石+石英+斜长石组成,侵位于~138 Ma左右,岩浆锆石具有正的εHf(t)值(+0.8 to+4.0),暗示源于亏损地幔物质熔融。石英闪长岩中的巨型变质砂岩捕虏体(2×3米)呈片麻状构造并发育长英质脉体。捕虏体矿物组合为矽线石+堇青石+黑云母+长石+石英。相平衡模拟结果显示变质砂岩捕虏体的平衡温度为680-770℃,压力小于0.55 GPa。捕虏体中顺层发育的长英质脉体是局部深熔作用的产物,主要由斜长石和石英构成,含少量黑云母,以较小的体积(宽小于2 mm)呈脉状与原始层理近平行分布,并且局部膨大相互连通。变质砂岩捕虏体中的锆石具有3167 Ma到138 Ma的谐和年龄,其中两组较为集中的近谐和颗粒给出763±58 Ma和426±25 Ma的加权平均年龄。上述岩浆岩及捕虏体记录了拉萨北缘早白垩世的地壳增生事件,以及增生楔沉积物随特提斯洋板片南向俯冲而构造底侵的过程。综合上述证据,本文认为(1)拉萨地块在新元古代Tonian期是位于Rodinia超大陆外围岛弧系统中的局限海盆,其玄武质洋壳之上沉积的陆源碎屑物是目前拉萨地块已知最早的沉积地层。根据碎屑锆石的U-Pb-Hf同位素研究,本文发现这些碎屑物主要来自喜马拉雅地体及其他新元古代岛弧地体;提出拉萨地块与喜马拉雅地块具有长期亲缘性。在Gondwana超大陆的聚合中,拉萨地块可能与印度北缘的喜马拉雅地体拼贴并共同经历~660 Ma的造山事件。(2)松多特提斯洋闭合后,拉萨地块中部地壳发生了早中生代中压变质事件-壳源岩浆活动,本文对仁堆地区花岗岩及片麻岩捕虏体的研究揭示了这一时期地壳改造事件由下地壳向上地壳扩展的过程。(3)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向南俯冲诱发了拉萨北缘的陆弧岩浆活动,本文对班戈地区石英闪长岩及变沉积岩捕虏体的研究揭示了这一时期拉萨北缘的陆壳侧向增生及弧前沉积物随俯冲板片的底侵。(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7-05-01)
构造热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太古代早期是全球地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壳生长时期,世界众多克拉通中广泛存在2. 7Ga左右的岩浆年龄记录。华北克拉通最主要的岩浆事件发生在新太古代晚期,这与世界其他克拉通广泛存在~2. 7Ga的构造热事件明显不同。但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2. 5Ga的岩石主体来自于中太古代晚期-新太古代早期大陆物质的重熔或再造。因此,厘定~2. 7Ga地质事件在华北克拉通的空间分布对深入理解新太古代地壳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华北克拉通已识别出的~2. 7Ga的花岗质岩石主要分布在胶东、鲁西、武川、赞皇和太华等少数杂岩区,中部带的恒山、阜平和中条杂岩中亦有零星出露。左权变质杂岩位于中部带中南段,赞皇杂岩西南,初步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地区有多种岩石类型记录了~2. 7Ga的年龄信息,包括副片麻岩、长英质浅色体、磁铁矿角闪片麻岩和TTG片麻岩。其中,TTG片麻岩的原岩为英云闪长岩,锆石发育明显的核边结构,核部具有清晰的岩浆环带,两个不同LA-ICP-MS实验室获得的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分别为2727±14Ma和2731±12Ma,代表了TTG岩浆岩的结晶年龄。同时,左权变质岩石中较好地保存了新太古代晚期的岩浆和变质年龄记录,推测其所代表的构造热事件与华北克拉通~2. 5Ga所经历的大规模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造热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1].董昕,田作林.喜马拉雅造山带亚东地区多期构造热事件——锆石和独居石U-Th-Pb年代学证据[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9
[2].肖玲玲,刘福来,张健.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早期构造热事件的响应:来自左权地区ca.2.7GaTTG片麻岩的证据[J].岩石学报.2019
[3].周桂生,张建新,李云帅,于胜尧,喻星星.柴北缘HP-UHP变质带多期构造热事件的再厘定:鱼卡地区高压变泥质岩锆石和独居石U-Pb定年[J].岩石学报.2017
[4].李刚,梅廉夫,郑金云.从裂陷期到裂后期被动陆缘盆地构造-热事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7
[5].刘南,高翔,艾国梁,贺良.从构造热事件探讨湖南志留纪沉积时限兼论盆地演化特征[J].地质找矿论丛.2017
[6].王伟,杨红,冀磊.辽南地块新太古代2.52~2.46Ga构造-热事件的识别及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17
[7].叶生涛,廖勇,申燕,李泽琴,黄丛俊.岩浆-构造-热事件与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J].四川地质学报.2017
[8].刘强,邓玉彪,向树元,李华亮.藏南仲巴地体早奥陶世构造—热事件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2017
[9].沙绍礼,刘学龙,杨文礼,杨富成.滇西大理地区存在泛非期构造-热事件记录[J].地质通报.2017
[10].周翔.拉萨地块中北部多期构造—热事件及地壳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