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论文文献综述)
刘颖[1](2019)在《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板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一领域教学现状的分析,对该板块教学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教学环境、教学实施进行反思与探索。采取策略:一是为教师搭建起认识"综合与实践应用"课教法的平台;二是通过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教学管理,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三是强调和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实践性;四是通过课内课外的高度融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吕佩瑶[2](2019)在《议题式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议题式教学在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作为一个亮点被提出,它是在十九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强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本导向,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思想政治课程转化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大教学实践。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主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及思维发展的能力,将课本中理论性的知识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价值观。议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纵观对思想政治议题教学的国内外研究,发现目前少有学者进行对议题式教学应用中问题和应用进行研究。因此,在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议题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推进议题式教学在课堂的有效应用。本研究除引言外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相关内容概述。主要介绍了议题式教学的内涵理论基础和议题式教学的特点,议题教学就是以争议性的论题为课程核心,开展课堂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式。阐释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议题式教学的重要性,并且从五个方面论证议题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独特的教学特点:教学的广泛参与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时间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目的的方向性,明确开展议题教学的活动型课程性质。第二部分为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实施的影响因素。本部分运用了问卷法的调查方式,分别从教师、学生和议题创设这三个方面阐述当前影响议题教学开展的因素,通过对调查问卷中问题的分析更加清晰真实的了解到教师和学生对议题的看法和观点,明确了当前议题式在教师中存在的问题为:一教师对理论认识理解不足指导不充分;二教师自身教学风格影响了议题式教学的开展;三教师的议题式教学观念尚未确立,教学素养有待提高。在学生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比较低、活动讨论环节无法对自身进行自我调控。并且议题的选择恰当性和议题情境创设还存在着问题。第三部分为议题式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的有效对策。结合第二部分对议题式教学应用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后,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师、学生、议题选择、议题情境创设和议题的评价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了实际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案例,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参与议题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和选择恰当议题入手,分析如何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应用议题式教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真实的议题情境;采取多元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议题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确保议题式教学有效实施。
陈延军[3](2018)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以S市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开始走向顶层设计和系统化推进的新阶段。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而,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颁布,随后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个省区进行了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试点,2010年9月开始高中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实施。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未来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课程实施”无疑是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并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因为即使课程设计再完美,如果没有课程实施的有效配合,课程的目标也将无法达成,改革也必将流于形式。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关于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内涵、价值取向、影响因素、实施模式和策略等已发表了系列性成果,并对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理论与实相脱节的问题,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行为分析不够充分、对不同课程模块如何进行差异性的课程实施讨论不多。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利用文件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对于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总结分析我国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改进的建议。通过对S市“课程改革试点学校”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发现,课程实施不同主体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课程实施主体的角色定位、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的理解与把握上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主体在教学理念、课堂结构、教学方式、评价手段、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集中表现为:一是课程实施主体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校长形成了新的管理观、教师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学生形成了新的学习观;二是课程实施中选修课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资源的补给站、能力的训练场和创作的素材库;三是教与学的方式发生转变,教与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增强,能够根据教学任务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四是形成了有利于课程实施改革的内外部环境。研究发现,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也存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不适应课程实施深化改革的需要;二是课程类型存在适切性的问题;三是课程实施方式的传统惯性过于强大;四是支持性系统还不够完善。从课程实施主体的角度看,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校长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对课程改革核心理念认识不到位、对课程改革缺乏信心等问题,导致校长对课程实施的领导弱化;二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对自己角色转换的认识不到位、对新教材设计理念的理解不清晰、对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导致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核心作用发挥不够;三是高中学生对课程改革几乎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导致其参与课程改革的程度和领域受到局限;四是课程实施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家长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课程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基于访谈和问卷的结果,本研究通过文件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改进提出了如下建议:在目标定位上,课程实施要体现高中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在实施主体上,要扩大学校课程管理的自主权、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自主性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上,要完善课程实施的类型,扩展与丰富课程的资源,优化课程的实施方式;在支持系统上,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课程实施效果的制度安排、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和校内外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治理结构等等。通过研究引发如下思考:课程实施是一个涉及到组织变革、主体角色转换、教材和评价制度创新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性工程,因此不能单凭统一的行政命令去推进和实施,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组织与个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找到其中的最大公约数,这样课程实施才能真正取得成功;课程实施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并紧密围绕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设计,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姜瑞强[4](2014)在《高中政治课应用中心素材教学模式的困境及对策》文中认为"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效果,使得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和谐发展,是一个政治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种种弊病,笔者在充分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优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符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的新的
文联森[5](2013)在《初中综合实践课程的现状及对策》文中指出综合实践课程是课程改革中的重大突破,而在实践中,往往被忽略或搁置,只有从课程本身、政府、社会、学校及相关部门配合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其课程价值。
齐丽丽[6](2013)在《头脑风暴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头脑风暴法是一种简便的、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教学方法。通用技术是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质的技术,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在遵循一定实施原则的前提下,合理地将头脑风暴法运用到通用技术教学中,不但可以改变目前通用技术教学模式过于单调的现状,而且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讨论中获得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同时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成就感。本文对头脑风暴法应用于通用技术进行了理论探讨,第一,介绍了头脑风暴法的内涵与分类;第二,将头脑风暴法分别与小组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进行比较,分析了其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适用性;第三,阐述了头脑风暴法应用于通用技术的教学价值,包括可以提高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兴趣、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等;第四,探讨了头脑风暴法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适用范围——设计类课程;第五,分别从环境性、主题性、时间性、民主性、积累性五个方面对头脑风暴法在通用技术课中的实施原则做了详细阐述。理论阐述之后,本文选取了沈阳两所中学作为样本学校,采用了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目前沈阳地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解。进而,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以“常用的创造技法”为例,对头脑风暴法应用于本节课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并对具体的课堂应用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头脑风暴法应用于通用技术课程有其诸多积极的意义,主要包括激发学生灵感、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小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但是头脑风暴法的课堂实施同时也存在相关的问题,包括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存在沟通障碍与从众心理、小组讨论的形式可能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小组长的选择比较随意,不容易充分发挥其角色功能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学生的沟通障碍和从众心理、小组讨论不利于维持课堂秩序、小组长选择过于随意、教学评价不完善等。基于以上分析,论文提出了头脑风暴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推广和发展策略,主要有转变教师观念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掌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合理改进教学等。
罗恒杰[7](2012)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之随想》文中研究指明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与需要,本文从教育思想、观念,新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结构,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环境,课程评介,课程开发与建设等方面谈培训后的感想。
寇文亮[8](2011)在《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基于课程评价为中心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展和实施的,紧跟世界潮流,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搜集几个有代表性的省份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相关资料,本论文首先阐述了课程的实施关键——师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一定要充分利用教育系以及自身的优势来培养专职教师。只有师资问题解决了,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上好每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否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是虚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依据、评价原则及其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本论文的重点,只有具备一套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其导向和监控作用直接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课程实施及其教学操作。最后通过对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了课程实施的对策,以期通过本研究对正在改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理论上的指导。总之,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从而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性。
李泽宇[9](2010)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纷纷开展了旨在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全球竞争力人才的教育改革。人们十分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还是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其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才的培养与竞争。同历次教育改革一样,这次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的核心依然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此,国家在2001年6月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年秋季,在教育部的大力宣传和倡导下,在各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下,教育部首先在全国29个省市设立了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从此拉开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幕。到目前为止,我国建国以来所开展的这场规模空前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近十年的时间,有关这次课程改革的情况在社会各界有着多种意见和呼声,改革的策划者、发起者和改革的执行者、实施者对此有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基层中小学,关于这场课程改革的争论从其改革之初就从未停止过。教育行政部门和改革的始作俑者认为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于中小学校课程的实施者对课改方案的理解和贯彻不到位,而广大中小学校的课程实施者却认为改革中所出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改革方案本身过于理想化,没有切实考虑到城乡差异和地域差异。究竟孰是孰非至今尚无定论,关于课程改革状况的争论大有愈演愈烈之态势。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之下,试图用事实来说话。为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较大范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理论为指导,从课程改革的社会需求维度和学生发展维度对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状况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从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层面客观地描述这场改革的实际效果,为进一步全面推进并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通过走访各界与课程改革相关的人士获取了大量的访谈资料,同时针对课程改革中的实施者——中小学校长、教师和受益者——学生及学生家长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为研究的量化分析和研究积累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得出了较为客观的结论,即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但在课程改革的方法上、领导上、实施上以及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从理论上加以澄清,从实践上加以改进,从而为进一步调整、修订、完善课程改革的方案和实施细则做出些许贡献。
王晓红[10](2008)在《探索有效教研方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文中指出县(区)级教研机构承担着教育教学的研究、实践与指导工作,应该着力整合开发与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当好参
二、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一)为教师搭建认识“综合与实践应用”课教法的平台 |
(二)加强实践活动的教学管理。 |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
(四)综合与实践应用这一部分内容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2)议题式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相关研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研究重点和难点 |
2.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议题式教学相关内容概述 |
(一)议题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
1.议题式教学的内涵 |
2.议题式教学的特点 |
(二)运用议题式教学的重要性 |
1.是构建活动型课程的有效形式 |
2.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 |
3.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
4.是增加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必需措施 |
(三)议题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小组合作学习理论 |
3.问题式教学 |
二、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实施的影响因素 |
(一)教师的素质制约议题式教学开展 |
1.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的认识不充分 |
2.教师的新课程观念尚未确立 |
3.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
(二)学生的素质影响议题式教学的效果 |
1.学生原有学习方法限制议题教学进展 |
2.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议题解决能力比较低 |
3.探讨环节学生无法自我调控 |
(三)议题情境创设的困难限制教学进行 |
1.选择不恰当,不利于学生探究 |
2.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不出活动型特征 |
3.议题脱离课本知识,缺乏实效性 |
4.议题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
三、议题式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的有效对策 |
(一)提升教师素质,增强议题式教学实效性 |
1.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议题式教学能力 |
2.建立和实施体现议题思想性的评价体系 |
3.教师角色定位要体现议题式教学的活动型特征 |
4.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体现议题式教学的学科独特性 |
(二)提升学生参与议题式教学的参与意识与能力 |
1.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议题活动中,提升自身知识储备 |
2.采取多种方式讨论,紧扣议题主题 |
3.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有序发表议题讨论成果 |
4.议题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评价能力 |
(三)选择恰当议题,创设和谐教学环境 |
1.议题设置衔接时政,体现时代性 |
2.创设真实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结合 |
3.营造融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交流探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以S市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验证课改在教学实际中的落实 |
(二)为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奠定理论和现实基础 |
(三)已有研究存在不足 |
(四)个人的职业及兴趣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价值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一)普通高中 |
(二)语文教学 |
(三)课程实施 |
(四)课堂教学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我国相关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研究 |
(二)关于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三)关于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
二、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关于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的启示 |
(一)已有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的目标 |
(二)政策和理论依据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六)研究基本框架 |
二、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件分析法 |
(二)问卷法 |
(三)访谈法 |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一)S市基本情况 |
(二)个案选取 |
(三)研究对象抽样 |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一)进入研究现场 |
(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六、研究伦理 |
第四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
一、课程实施的主体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
(一)校长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
(二)教师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
(三)学生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
二、语文课程实施师资培训状况 |
(一)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次数 |
(二)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形式和内容 |
(三)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效果 |
三、语文课程实施课堂教学与评价状况 |
(一)课堂教学 |
(二)教学评价 |
四、语文课程不同模块的实施状况 |
(一)必修课程的实施 |
(二)选修课程的实施 |
五、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 |
第五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取得的成效与问题 |
一、取得的成效 |
(一)课程实施主体的理念转变 |
(二)逐渐重视课程实施中选修课的开设与作用 |
(三)课程实施方式的改变——教与学 |
(四)课程实施中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 |
二、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实施主体的专业能力问题 |
(二)语文课程类型的适切性问题 |
(三)课程实施方式——教与学的转变问题 |
(四)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发挥作用不足问题 |
三、问题成因分析 |
(一)校长对课程领导弱化 |
(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核心作用发挥不够 |
(三)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意识欠缺 |
(四)家长作为外部影响因素 |
第六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改进策略 |
一、贯彻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 |
(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 |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
二、发挥课程实施主体的主体性 |
(一)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决策自主权 |
(二)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
(三)重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 |
(四)凸显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 |
三、完善与丰富课程实施类型和课程资源 |
(一)尊重学生选课自主性,激发选修课学习兴趣 |
(二)加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新课程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
四、优化课程实施中教与学的方式 |
(一)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
(二)完善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发展 |
五、课程实施中积极发挥影响因素的作用 |
(一)强化政府职能,为新课改深入推进提供保障 |
(二)强化校长职能,引领新课改顺利推进 |
(三)建立长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升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
(四)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推进课程实施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思考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三、进一步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高中政治课应用中心素材教学模式的困境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心素材教学模式的内涵 |
二、中心素材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之困境 |
(一) 知识成分太多, 道德成分太少 |
(二) 新课程的最大亮点流于形式 |
(三) “前结构心理图式”对学生的干扰 |
(四) 学生的课堂投入和热情不高 |
(五) 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
三、解困策略 |
(一)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道德成分 |
(二) 突出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的主体性、综合性、开放性 |
1.强调主体性 |
2.注重综合性 |
3.突出开放性 |
(三) 以开放性问题设计应对学生的“前结构心理图式” |
(四) 从个性心理特征角度入手, 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
(五) 在预设与生成中寻求动态平衡 |
(5)初中综合实践课程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 |
二、建立政府推动机制 |
三、加强专业师资培训 |
四、学校需提高认识 |
五、教育主管部门需提供保障和监督 |
(6)头脑风暴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头脑风暴法应用于通用技术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头脑风暴法的内涵与分类 |
第二节 头脑风暴法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三节 头脑风暴法应用于通用技术的特性分析 |
第四节 头脑风暴法应用于通用技术教学的价值 |
第五节 头脑风暴法应用于通用技术教学的适用范围—设计类课程 |
第六节 头脑风暴法应用于通用技术教学实施的原则 |
第二章 头脑风暴法应用于通用技术教学的设计及实施——以“常用的创造技法”为例 |
第一节 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
第二节 “常用的创造技法”一节的头脑风暴教学设计 |
第三节 “常用的创造技法”的头脑风暴教学实施过程 |
第四节 “常用的创造技法”应用头脑风暴法教学的效果总结 |
第三章 头脑风暴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基于实践的启示 |
第一节 头脑风暴法在通用技术课程应用中的问题 |
第二节 头脑风暴法应用于通用技术教学的启示 |
第三节 头脑风暴法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7)高中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之随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
(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和实践。 |
(二)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
1.设置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改变传统的学科占据课程主导的局面。 |
2.合理处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使必修之中有选择,选修之中有规范。 |
3.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三)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检测机制。 |
二、教师必须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
三、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
(8)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基于课程评价为中心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难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1.5.3 难点 |
1.6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
2.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构及内外关系 |
2.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构 |
2.1.2 课程的特点 |
2.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内外关系 |
2.2 课程实施条件及其关键 |
2.2.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条件概述 |
2.2.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关键——师资 |
第3章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原则 |
3.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依据 |
3.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原则 |
3.2.1 过程性原则 |
3.2.2 发展性原则 |
3.2.3 主体性原则 |
3.2.4 多元化原则 |
第4章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建构设想 |
4.1 发展性的教师评价 |
4.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评价的重要性 |
4.1.2 自我反思教学模式 |
4.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品质的评价 |
4.1.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评价 |
4.2 主体性的学生评价 |
4.2.1 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主体 |
4.2.2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评价目标 |
4.2.3 合理选择评价内容 |
4.2.4 学生档案袋评价 |
4.3 学校评价 |
4.3.1 学校评价的内容 |
4.3.2 学校评价的方法 |
4.3.3 学校评价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4.4 过程性的课程实施评价 |
4.4.1 课程实施评价的内容 |
4.4.2 课程实施的评价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第5章 反思——实施效果、困难及对策 |
5.1 课程实施取得的效果 |
5.2 课程实施的困难与对策 |
5.2.1 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方面 |
5.2.2 教师方面 |
5.2.3 学校方面 |
5.2.4 教育行政部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 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
(二)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
(三)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
(四) 新课程改革的适切性 |
二、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 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理论探讨 |
(二) 课程改革适切性状况调查 |
(三) 提出提高课程改革适切性的建议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研究综述 |
(一)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理念 |
1. 关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
2. 关于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
3.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
4.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念 |
5. 关于课程改革的方向 |
(二) 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 |
1. 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
2.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
3. 关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
(三) 关于课程结构 |
1. 新课程课程结构的变化 |
2. 对课程结构改革的建议 |
(四) 关于课程内容 |
1. 对以往课程内容改革的回顾 |
2. 新课程内容的特点 |
3. 新课程内容改革的趋势 |
(五) 关于课程管理 |
1. 课程管理的变化 |
2. 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
3. 课程管理体制 |
(六) 关于课程评价 |
1. 课程评价的困境 |
2. 课程评价的理论 |
3. 课程评价体系 |
(七) 关于课程实施 |
1. 课程实施的理论 |
2. 课程实施的现状 |
(八) 关于课程的适切性 |
1. 新课程理论在实践中的适切性分析 |
2. 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的适切性分析 |
(九) 小结 |
1. 大多研究局限于对课改方案本身的解读 |
2. 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虽丰,但结论往往大同小异 |
3. 对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较多,但对实施状况的研究不够深入 |
4. 在课程改革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还缺乏科学性和综合性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理论研究 |
(一) 课程改革适切性理论建构 |
1. 适切性的含义 |
2. 课程改革适切性理论 |
(二) 课程改革适切性理论诸因素分析 |
1. 发展:课程改革适切性理论的价值旨归 |
2. 教育、人、社会:课程改革适切性理论的现实切入点 |
(三) 课程改革适切性理论的特征 |
1. 整体性 |
2. 价值性 |
3. 交互性 |
4. 可行性 |
(四) 课程改革适切性理论的操作性维度 |
1. 人、资源、管理评价制度:课程改革适切性的操作性要素 |
2. 课程改革适切性的具体调研对象 |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 问题阐述 |
(二) 研究框架 |
(三) 研究方法 |
1.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与解释学研究范式的探索 |
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四) 研究对象 |
1. 调研范围 |
2. 调研对象 |
(五) 研究过程 |
1. 资料搜集 |
2. 研究的伦理和信度、效度 |
3. 整理分析 |
四、课程改革适切性的调研结果及成因分析 |
(一) 社会需求维度 |
1. 从指导思想看 |
2. 从培养目标看 |
(二) 学生发展维度 |
1. 我们设计的课程——专家的意见 |
2. 我们了解的课程——家长的意见 |
3. 我们学校的课程——校长的意见 |
4. 我们实施的课程——教师的认识 |
5. 我们学习的课程——学生的反响 |
(三) 成因分析 |
1. “方案”自身的不足 |
2. 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
3. 政策调试不实时 |
4. 缺乏通盘考量 |
五、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切性的建议 |
(一)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方面 |
(二) 课程改革的方法论方面 |
(三) 课程的领导方面 |
1. 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领导 |
2. 校长的课程领导 |
3. 教师的课程领导 |
(四) 课程的实施方面 |
1. 做好培训者的培训和教师的“元培训”工作 |
2. 转变培训者的角色,实施“师本”培训 |
3. 调整培训内容,注重其时效性和推广性 |
4. 强化培训的激励效应,提升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
5. 长期提供教师“教学谘商”服务 |
(五) 课程评价方面 |
1. 夯实评价的实践 |
2. 注重元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研区域与学校分布情况 |
附录二:调研的主要内容 |
附录三:调研问卷基本结构 |
附录四:教师问卷 |
附录五:家长问卷 |
附录六:学生问卷 |
附录七:学校问卷 |
附录八:访谈提纲 |
附录九:观察框架与记录表 |
附录十:部分录音与课堂观察摘录 |
后记 |
四、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J]. 刘颖. 科幻画报, 2019(09)
- [2]议题式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吕佩瑶.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以S市为个案[D]. 陈延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4]高中政治课应用中心素材教学模式的困境及对策[J]. 姜瑞强.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2014(06)
- [5]初中综合实践课程的现状及对策[J]. 文联森.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3(07)
- [6]头脑风暴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齐丽丽. 宁夏大学, 2013(03)
- [7]高中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之随想[J]. 罗恒杰. 课程教育研究, 2012(24)
- [8]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基于课程评价为中心的思考[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11(11)
- [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研究[D]. 李泽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0)
- [10]探索有效教研方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J]. 王晓红. 教学月刊(中学版下), 2008(11)
标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课程实施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