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化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化

一、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勇[1](2021)在《践行式互动教学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文中指出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使得代际超越实现了前后代的主体间性,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金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标准,则要求教学中要通过课堂内外的实践,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楚雄师范学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①中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理论和实践并重、知识和能力兼顾、线上线下相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为特征的践行式互动教学法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践行式互动教学法改革正从加强课程设计、整合线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改进现有评价方式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

聂婷[2](202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社会实践教学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肖[3](2021)在《基于目标导向教育(OBE)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近两年教育部发布了多项关于促进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将职业教育的重心从主要关注技能培训转移到技能训练与道德法治素质培养兼顾上来,说明职业人才的法治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但由于传统的职业学校法律教育模式与观念限制,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法律课程教学质量都不容乐观,究其原因,还在于大部分职业学校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课程教学模式,没有根据职业教育中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目标导向教育理念,作为一种针对职业技术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理论,如今已经普遍被应用于国内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中,这种教育理论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方向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课程目标设置教学过程,最后通过科学的系统的课程评价机制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形成了一套系统、有规律、不断循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本文尝试运用目标导向理论解决中职法律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本文包括绪论总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进行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对这一理论的教学实践应用已经逐渐普遍化,国内也产生了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则具体说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即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该理论的定义原则及要求。说明目标导向教育理论是以教学目标为教学设计依据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中职法律课程的现状调查以及对中职法律课程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及根本成因的归纳总结;第四部分介绍将目标导向教育理论作为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依据的必要性及适用优势;第五部分即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理论展开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研究;围绕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四个原则和四个问题进行课程教学四个方面的方案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以及动态的教学评估考核方式。最终形成系统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提高中职法治教育教学质量。第六部分即第五章是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理论指导的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研究表明,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理论对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改革,能够形成一套前所未有的,系统科学的中职法治教育模式,改变当前中职法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等教学问题,不仅关注了社会需求,也能够满足学生的生活工作需要并改善社会整体法治面貌。

王东红[4](2021)在《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我国公民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特别是宪法意识。大学生作为我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青年群体,是当代中国学习、遵守、普及和维护宪法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未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宪法意识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统领,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反映了大学生对现行宪法和宪法实施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具体包括大学生对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认识、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基本权利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对宪法之治的渴望和践行的意志等。论文厘清宪法意识与法律意识、宪法意识与法治意识、宪法意识与公民意识、宪法意识与宪法思维、宪法意识与宪法信仰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揭示了宪法意识的横向结构,即包括宪法知识、宪法理想、宪法情感、宪法意志、宪法评价和宪法信仰六个方面内容。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出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宪法至上意识、党的全面领导意识、基本权利意识、权力监督意识和遵守规则意识。论文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及其培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宪法至上意识尚未形成、基本权利意识有待加强、权力监督意识有待提高等。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方面,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封建残余观念的影响和宪法未得到全面实施的影响等。学校因素方面,对宪法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主导师资力量不足、没有形成培育合力等。家庭因素方面,家长受自身宪法法律知识和宪法意识的限制,缺乏对孩子进行宪法意识培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培养目标的功利性,缺乏对孩子个性自由的尊重;家长教育方式或溺爱或体罚,缺乏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和监督意识的培养等。发现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的主观原因主要是:宪法社会实践体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较低,缺乏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论文认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进大学生宪法意识提高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培育的过程。论文明确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和原则。强调通过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学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和强化自我教育四种途径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

刘欢[5](2021)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文中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红色文化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其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以及党规党纪等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宝贵素材。深入研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题中之意。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概括,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目标、提出问题,整理思路,从学科发展、教学效果等方面确立本主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为指导,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比较研究等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融?”为基本思路,对本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首先,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概述是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一,从红色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特征来对红色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第二,以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育功能进行分析。第三,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目标一致性,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思想教育的内容共通性,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示范功能相近性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联系。其次,分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第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三个方面阐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二,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比较,革命英雄榜样的塑造以及红色遗址的环境,分析红色文化“人、物、事、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教学方法借鉴。第三,红色文化中的英雄模范人物、红色文艺作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教学资源。最后,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建机制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教学内容,通过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突出以共产主义理想为主题的思想教育。用红色文化中的革命道德传统以及革命先辈们优良的作风来增强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运用红色文化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讲纪律、重法规的光荣传统以及“讲规矩”的原则中突出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第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运用好“潜移默化法”“参照学习法”“红色旅游体验法”“红色文化传播法”等教学方法。第三,构建机制;构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维”决策的教学机制;健全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克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可能出现的随意性;通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师资力量保障、物质经费保障来确保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

陈玲[6](2021)在《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河源理工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势所趋,中国物流业迅速崛起,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物流教育尤其是物流职业教育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职业教育为物流行业提供了大量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在物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物流人才培养与物流行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的现实,产生了物流人才需求与物流人才教育之间的供需矛盾。因此,提升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培养符合物流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根本是课程体系。本论文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大环境下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广东省河源市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研。主要是结合当地物流行业发展情况,对当地三所院校的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内容和教学保障等方面进行调研,发现河源理工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途径;第三部分为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主要对来自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企业专家就面向中职物流毕业生提供的岗位、岗位工作内容进行调研,以能力为本位,结合学生生源及就业需求,得出当地企业对中职物流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情况;第四部分为课程体系优化研究部分。主要是围绕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对应课程矩阵搭建课程体系,代表性工作任务创设学习任务,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探索过程性和总结性的教学评价,完善配套的保障条件;第五部分为课程体系优化论证。主要是邀请专家进行课程体系优化论证,并在试行过程中观察企业参与、教师教研和学生学习的情况;第六部分为总结与展望。本论文以河源理工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深入调研梳理物流专业学生面向的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归纳代表性工作任务和提炼岗位职业能力需求,遵循学生发展需要,面向就业,配套优化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刘芳[7](202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党和国家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的具体要求,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创新和深化,这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针对性的现实要求。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着较为显着的优势,即针对性强、实效性好、教育性优,以教学案例明理论、讲事实、育新人,用蕴含新时代党和国家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的教学案例来培育时代新人,用积极的、正能量的教学案例传播好主流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现实要求。教师面对真实课堂环境,能否有效而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是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这两个环节容易被一些教师习惯性的简化,即:案例+教材内容,常常被当做固定公式运用于课堂,而缺乏创新和“接地气”。教师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教学案例选择更科学合理、教学案例运用更规范完整、教学案例价值和作用挖掘更充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实现“八个统一”,仍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点。本文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之一,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大理四所高校的学生、“基础”课专兼职教师为调查和访谈对象,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理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现状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从教师(“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主体)和外部条件(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的外部条件)两个层面为解决问题提出对策,教师在教学案例选择方面的对策为:增强教学案例选择的主体意识、明确“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拓宽教学案例选择的渠道;教师教学案例运用的对策为:把握教学案例运用的基本要求、创新教学案例运用的方式、增强新媒体运用能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从外部条件来保障和优化教师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如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考评机制和反馈机制、加强合作交流等,由此切实为地方“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优化创新提供一些借鉴,促进地方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周静文[8](2021)在《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文中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与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是从不同知识背景、人生阅历和认知水平的大学师生实际生活中选取的案例,它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成长诉求。因此,将高校师生典型作为《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素材,可以使教学更贴近于学生,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案例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选取什么样的案例以及如何将之运用于教学过程则是广大思政课教师面临的一大课题。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来源于高校大学师生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够积极回应青年大学生发展需求,价值追求和利益关切,具有主体特殊性、教育功能性和社会影响力,且因其高度契合《基础》课教学目标、承载《基础》课教学内容、符合《基础》课教学规律而成为《基础》课教学的重要载体。高校师生典型案例运用于《基础》课教学具有切实的实践基础。就《基础》课教学而言,首先,围绕学生是教学出发点、关照学生是教学关键点、服务学生是教学落脚点,高校师生典型案例的运用可有效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其次,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话语三方面,高校师生典型案例的运用可有效强化《基础》课教学亲和力;最后,将高校师生典型案例运用于《基础》课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汲取知识、塑造意志品质并将理论知识外化于行,从而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一是坚持政治性、典型性、时代性、校本性标准严格挑选案例;二是从壮大思政教师队伍、提高育人的实际效果和深化案例研究等方面协同教师队伍;三是坚持“八个相统一”从过程管理求实效。

凌子茗[9](2021)在《高校“基础”课与高中政治课的衔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冰[10](2020)在《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各类中等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毕业生遍布于经济社会的各个专业岗位和领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现代中等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具备专业技术素质和法律素养的中等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重点工作任务。然而,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相对目前我国法治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仍然显得有些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法律知识专业人才的高度重视和迫切需要。尽管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一直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多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何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改革其现状,改进其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已成为需要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师用心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和角度出发,采用多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中普遍存在且需要改进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笔者从目前我市中职学生的法律基础课学习的现状、教师教学的特点等研究问题进行着手,对目前R市农业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师、学生以及教务处的相关主管人员进行了访谈和调查,结合了有关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总结和分析出目前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完善和改进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问题的提出,指出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正在进行的法律基础课教学的现状,指出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及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法。第二部分对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具体教学方法进行了评析。第三部分提出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正在进行的法律基础课的具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第四部分,提出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应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理论教学原则。第五部分从中等职业学校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强化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创新传统基础课教学方法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建立完善培养和提升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教学评价长效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二、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践行式互动教学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践行式互动教学法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实施方式上,紧紧依托“一本手册”
    (二)教学理念上,努力实现“两大转变”
    (三)教学环节上,严格把控“三个环节”
        1. 教师讲——突出结构
        2. 学生动——体现顶层设计
        3. 展示检——学生获得感的直观化
    (四)教学内容上,立稳“四根柱子”
    (五)考核方式上,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线下主要考核“五个方面”
二、践行式互动教学法改革的实效性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及参与情况
    (二)践行式互动教学法改革的实效性分析
        1. 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总体评价
        2. 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价方式、效果的评价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学状态分析
三、完善践行式互动法教学法改革的思考
    (一)加强课程设计,合理设置线上线下的教学任务,形成各自的任务清单
    (二)要整合线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完善教学方法
    (三)创新展示方式,使之符合学生特点
    (四)继续优化现有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加客观真实
    (五)调整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结构要求,实现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重

(3)基于目标导向教育(OBE)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目标导向教育理论概述
    (一)目标导向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1.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2.泰勒原理(目标模式)
        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
        4.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
    (二)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定义及原则要求
        1.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定义
        2.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原则及要求
    (三)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教学设计
二、中职学校法律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职学校法律课程教学现状
        1.中职学校法律课程的涵义界定
        2.中职学校法律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二)中职法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法律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差
        2.法律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3.法律课程教学方法相对传统
        4.法律课程考核方式有待优化
    (三)中职法律课程教学现存问题的根本成因
三、目标导向教育用于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一)目标导向教育用于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
        2.中职学校法律课程性质要求
    (二)目标导向教育在中职法律课中的适用性
        1.目标导向教育与中职法律课程的结合
        2.目标导向教育用于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势
四、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清楚聚焦中职法律课程学习成果
        1.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中职人才培养目标
        2.根据培养目标明确中职法律课程教学目标
    (二)反向设计教学内容及课时
        1.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2.合理设置课时比例
    (三)反向设计教学方法
        1.目标成就教学法
        2.案例教学法
        3.模拟情境教学法
        4.多媒体教学法
        5.实践教学法
    (四)动态课程评价体系设计
        1.评价层次全面化
        2.评价内容科学化
        3.评价主体多元化
五、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以《维护宪法尊严》一章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三 访谈提纲
致谢

(4)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1.3.2 习近平法治思想
        1.3.3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宪法意识概述
    2.1 宪法意识的概念
        2.1.1 宪法意识的内涵
        2.1.2 宪法意识与相关概念
    2.2 宪法意识的结构
        2.2.1 宪法知识
        2.2.2 宪法理想
        2.2.3 宪法情感
        2.2.4 宪法意志
        2.2.5 宪法评价
        2.2.6 宪法信仰
    2.3 宪法意识的功能
        2.3.1 指导科学立法功能
        2.3.2 促进严格执法功能
        2.3.3 保证公正司法功能
        2.3.4 引导全民守法功能
    2.4 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内容
        2.4.1 宪法至上意识
        2.4.2 党的全面领导意识
        2.4.3 基本权利意识
        2.4.4 权力监督意识
        2.4.5 遵守规则意识
3 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与回收
        3.1.1 问卷设计思路
        3.1.2 抽样方案设计
        3.1.3 问卷回收
    3.2 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的整体特征
        3.2.1 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升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念认同度高
        3.2.3 对宪法基本知识有较好了解
        3.2.4 主动维权意识较好
        3.2.5 对宪法实施效果持肯定性评价
    3.3 大学生宪法意识差异性分析
        3.3.1 基于自然因素的差异分析
        3.3.2 基于成长背景因素的差异分析
        3.3.3 基于教育因素的差异分析
        3.3.4 基于海外生活经历、校外兼职的差异分析
4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宪法至上意识尚未形成
        4.1.2 基本权利意识有待加强
        4.1.3 权力监督意识有待提高
    4.2 大学生宪法意识生成的影响因素
        4.2.1 社会因素
        4.2.2 学校因素
        4.2.3 家庭因素
        4.2.4 自身因素
5 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与原则
    5.1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
        5.1.1 认知目标
        5.1.2 情感目标
        5.1.3 行为目标
        5.1.4 发展目标
    5.2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原则
        5.2.1 方向性原则
        5.2.2 求实性原则
        5.2.3 渗透性原则
        5.2.4 主体性原则
6 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6.1 优化社会环境
        6.1.1 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6.1.2 优化全面实施宪法的政治环境
        6.1.3 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文化环境
        6.1.4 优化媒体融合传播的网络环境
    6.2 加强学校教育
        6.2.1 发挥“基础”课的主渠道关键课程作用
        6.2.2 开设“中国宪法”课程为通识必修课
        6.2.3 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宪法教育资源
        6.2.4 践行依宪治校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6.3 重视家庭教育
        6.3.1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6.3.2 培养遵守规则意识
        6.3.3 营造民主家风
    6.4 强化自我教育
        6.4.1 增强对宪法重要性认识
        6.4.2 积极参与宪法法治类实践
        6.4.3 发挥朋辈教育作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B 问卷赋值题评分
附录C 访谈提纲及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红色文化的相关概述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红色文化的形式
        三、红色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概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
    第三节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关联性
        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目标一致性
        二、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思想教育的内容共通性
        三、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示范功能相近性
第二章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
    第一节 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理论基础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二、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第二节 红色文化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一、历史人物比较学习法
        二、革命英雄榜样塑造法
        三、红色遗址环境熏陶法
    第三节 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教学资源
        一、英雄模范人物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
        二、红色文艺作品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渠道
第三章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第一节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一、突出以共产主义理想为主题的思想教育
        二、增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三、坚持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
    第二节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一、优化红色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法
        二、以革命英雄为榜样的参照学习法
        三、知行合一的红色旅游体验法
        四、规范有序的红色文化传播法
    第三节 建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机制
        一、构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机制
        二、健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机制
        三、完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河源理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1.物流人才培养是否能够满足物流行业职业需求
        2.相关政策要求科学设置中职物流教育课程体系
        3.新业态不断出现对现行物流课程体系提出挑战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五)文献综述
        1.国外物流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2.国内物流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述评
    (六)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二、广东省河源市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研
    (一)组织访谈调研
        1.调研背景
        2.调研目的
        3.调研对象及内容
    (二)调研情况分析及归纳
        1.调研情况概述及分析
        2.课程体系问题归纳
        3.解决途径
三、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一)企业调研情况分析及汇总
        1.调研企业及访谈对象的构成
        2.汇总企业提供的岗位情况
        3.梳理企业物流人员的成长进阶及工作任务
        4.整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二)提炼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1.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定位
        2.物流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汇总
    (三)物流相关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论证
        1.组织论证
        2.论证分析及结果
四、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一)参照企业岗位能力进阶,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1.确立人才培养方向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结构
        1.建立岗位职业能力对应课程的矩阵,确认专业课程
        2.开发特色项目完善岗位职业能力,增设专业课程
        3.构建发展性人才培养课程结构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及课时
        1.由岗位工作任务创设学习任务,设计教学内容
        2.由行动导向串联学习任务,分配教学课时
    (四)以过程和结果为抓手,进行岗位职业能力教学评价
        1.对照岗位职业能力,注重过程性评价
        2.实施教考分离,探索多种终结性评价
    (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保障条件
        1.规范执行教师成长梯度及激励政策
        2.加强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密度及制度保障
五、课程体系优化结果论证
    (一)课程体系优化评估
        1.组织评估
        2.评估结果
    (二)课程体系优化汇总
        1.课程体系优化结构图
        2.课程体系优化前后对比
    (三)课程体系实施成效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2.教师注重教学教研
        3.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六、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职业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2: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岗位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3: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原教学安排表
    附录4:企业晋升能力及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论证表
    附录5:仓储配送方向中入库作业学习任务教学设计表
    附录6: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优化后的教学安排表
    附录7:物流专业优化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附录8:教师成长梯度及评价标准
    附录9:专家对中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前后的评估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比较分析法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相关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案例与教学案例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关系
        (一)教学案例选择是教学案例运用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学案例运用是教学案例选择的实现
        (三)二者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一致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种类和来源
        (一)“基础”课教学案例的种类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的来源
    四、开展“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必要性
        (一)“基础”课的性质、特点和教学要求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必要性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特点
    五、“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四要素说”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心理分析理论
        (四)认知学习理论
        (五)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六、“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意义
        (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目标的现实需要
        (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及实效性
        (四)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满足大学生学习要求
第二章 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现状研究
    一、调查研究概述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二、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成效
        (一)提升“基础”课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印象深刻
        (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疑惑,提升学习效率
        (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升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特点
        (一)“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的特点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的特点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案例选择原则不明确
        (二)教学案例选择与学生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三)教学案例选择与解决学生实际需求的关联度不高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存在的不同问题
    五、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案例运用中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案例运用中课堂氛围不活跃
        (三)对老中青教师教学案例运用效果评价的差异化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存在的不同问题
    六、影响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认识不全面
        (二)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素质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三)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外部条件需进一步优化
        (四)四所高校之间的发展差异因素
第三章 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对策分析
    一、教师教学案例选择的对策
        (一)增强教学案例选择的主体意识
        (二)明确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
        (三)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
        (四)拓宽教学案例选择的渠道
    二、教师教学案例运用的对策
        (一)把握教学案例运用的基本要求
        (二)创新教学案例运用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三)增强新媒体运用能力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强课堂互动
    三、优化“基础”课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外部条件
        (一)优化教学案例运用的教学环境
        (二)强化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能力培训和指导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考评和反馈机制
        (四)加强四所高校之间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合作交流
结语
附录1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调查研究问卷
附录2 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2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2.1 案例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2.2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的内涵和特点
    2.3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载体
        2.3.1 案例契合《基础》课教学目标
        2.3.2 案例承载《基础》课教学内容
        2.3.3 案例符合《基础》课教学规律
3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现实依据
    3.1 增强《基础》课教学针对性的要求
        3.1.1 围绕学生是教学出发点
        3.1.2 关照学生是教学关键点
        3.1.3 服务学生是教学的落脚点
    3.2 强化《基础》课教学亲和力的要求
        3.2.1 增强教育主体的亲和力
        3.2.2 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3.2.3 增强教学话语的亲和力
    3.3 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要求
        3.3.1 引导学生获得知识
        3.3.2 塑造学生意志品质
        3.3.3 促进学生行为外化
4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策略
    4.1 案例选取严标准
        4.1.1 政治性
        4.1.2 典型性
        4.1.3 时代性
        4.1.4 校本性
    4.2 协同教师队伍
        4.2.1 壮大思政教师队伍
        4.2.2 提高育人实效
        4.2.3 深化案例研究
    4.3 过程管理求实效
        4.3.1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4.3.2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4.3.3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4.3.4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4.3.5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4.3.6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4.3.7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4.3.8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评析
    (一)中职学生心理特点
        1.中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中职学生的思想认识
        3.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涵义
    (三)法律基础课程主要教学方法评析
        1.课堂讲授法
        2.案例教学法
        3.其他教学法
二、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中职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过于注重“讲授法”的运用
        2.授课教师普遍缺乏法律相关工作经历和实战经验
    (二)中职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学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2.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
三、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多元化原则
四、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路径探索
    (一)应用“互联网+”技术,强化教学效果
        1.多媒体个性化教学
        2.移动交互式教学
    (二)创新传统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1.优化法律诊所教学
        2.优化模拟法庭教学
    (三)完善提升法律基础课教师实践能力的长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践行式互动教学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 陈勇.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社会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 聂婷.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3]基于目标导向教育(OBE)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D]. 王肖.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D]. 王东红.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5]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D]. 刘欢.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6]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河源理工学校为例[D]. 陈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D]. 刘芳. 大理大学, 2021(10)
  • [8]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D]. 周静文.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9]高校“基础”课与高中政治课的衔接问题研究[D]. 凌子茗. 南华大学, 2021
  • [10]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 杨冰. 曲阜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