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技能提升打造“都江堰工匠”品牌,应以人为本激发“匠心”活力,多点发力成就有为“匠人”,提升技艺助力“梦想”成真。
|关键词|工匠 品牌 技能人才
2018年成都都江堰市持证技能人才虽较上年增加895人,同比增长4.98%,但全市技能人才基础仍显薄弱。
基于以上特点,本文提出一种适合于红外条件下的基于椭圆拟合的快速瞳孔定位改进算法,瞳孔定位过程如图3所示。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是产业体系不够完善。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较慢,研发机构不足,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技能人才向企业聚集的空间较小,技能人才总量不多、质量不高,开发力度明显较低。二是人才激励与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由于受地方财力等因素制约,对高技能人才引进奖励政策与其他区县相比未形成比较优势。三是公办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匮乏制约了职业技能教育发展,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普遍规模小、师资弱。四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培育动力不足,“短期效应”问题严重,多数企业对职工技能提升仍重视不够。
解决问题的建议
定措施,强关怀,以人为本激发“匠心”活力。一是强化部门和高校协同配合作用,围绕“着力技能提升打造‘都江堰工匠’品牌”展开调研。同时,推动建立技能人才库,重点发掘一批康养医护类、农业旅游类“工匠”后备人才重点培养。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全民免费技能培训工作高效实施。三是建立技能人才关怀机制、领导联系专家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广大技能人才被重视被尊重,用“匠心”将工作做到极致。四是开展高技能人才与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双贯通”工作,主动到企业开展职称评审“直通车”,为企业人才开展评价服务。
立标杆,育典型,多点发力成就有为“匠人”。一是甄选一部分本地龙头企业作为“工匠”人才培训试点企业,建立首席技师、新型学徒、预备技师培养机制,树立企业成才标杆,通过“技师带徒”“选师认徒”活动,在技艺传承中实现技能和素质双提升,深入推进个性化、精细化、保姆式技能人才服务体制。同时,在现有一家成都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基础上,3年内再建成2家,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育开发力度。二是在全市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技能大师、劳模创新等工作室品牌,定期组织开展技术创新成果展、技术攻关讲座、“名师”进企业等活动,持续优化技能人才工作“软环境”,打造本土“工匠”培育品牌。同时,对中青年教师开展培训,锻炼一批“双师型”教师。此外,积极助力“工匠村”的打造,充分利用全市8个乡镇培训点位优势,大力挖掘本土“工匠”。三是强化院校企地合作,打造“职业教育+高校+企业+党委政府”的全方位技能人才协同培育模式,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打造“成果-效益-扶持-成果”的“工匠”培养链。同时,在全市现有的9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基础上,鼓励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举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建立全覆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此外,全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落地生根,形成“选、育、用、留”人才协同发展机制。
浮游生物样品使用25号和13号生物网进行采集,浮游植物定性样品使用25号浮游生物网在表层0.5 m处以20~30 cm·s-1的速度作“∞”字形缓慢拖动5~10 min,待水滤去后,打开阀门将浮游生物倒入贴有标签的标本瓶中。浮游动物定性样采集方法与浮游植物相同,原生动物和轮虫使用25号浮游生物网,浮游甲壳动物用13号浮游生物网采集。定性样品按5%的体积比加入甲醛溶液固定。物种鉴定到种或属。所有样品均于显微镜下观察鉴定。
搭平台,展技艺,提升技艺助力“梦想”成真。一是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奖励体系,打破技能晋升和职称评比壁垒,评比表彰一批产业“工匠”和传统技艺大师。二是通过提升竞赛选拔“工匠”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做优做强技能大赛品牌,在更高平台展示“都江堰工匠”风采。三是积极开展技能人才跨区域交流活动,将先进理念和优秀技艺“引进来”,提升自身技艺水平,推动“工匠”人才逐步冒尖。同时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力度,培养国际化通用型技能人才。
促宣传,浓氛围,筑牢口碑引领社会“新风”。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挖掘典型,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弘扬“工匠精神”,厚植聚才引才社会氛围。深入乡镇(街道)、企业宣传鼓励技能人才成长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培育尊重劳动、尊崇技术的文化土壤。
(作者单位:都江堰市人社局)
标签:技能论文; 工匠论文; 人才论文; 都江堰论文; 技艺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劳动科学论文; 职业培训论文; 《四川劳动保障》2019年第6期论文; 都江堰市人社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