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翠华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景区,翠华山,旅游,地质公园,秦岭,效应,西安市。
翠华山论文文献综述
赵临龙[1](2019)在《西安市秦岭“翠华山-南五台”5A级景区创建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西安国际大都市旅游优势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西安市打造秦岭"翠华山-南五台"5A级景区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夯实西安市旅游产业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2期)
董红梅[2](2019)在《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评价研究——以翠华山山崩景观地质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将地质科普与旅游开发有机融合是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面临的重要新问题。结合国土资源部的科普、解说的相关标准以及中国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发展的客观实际,初步尝试构建了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包括融合内容、融合形式、融合渠道以及融合特征等方面的11个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对翠华山地质公园的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进行评价,发现翠华山地质科普贯穿于旅游的效果一般,属于融合性较弱的地质公园,翠华山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仍有巨大的空间与发展潜力,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21期)
刘世杰[3](2019)在《翠华山甘湫池地震崩塌成因机理及动力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体崩塌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而强烈地震诱发的大规模崩塌灾害问题最为突出。秦岭北缘中段发育一条长约50km的呈东西向展布的花岗岩地震崩塌带。本文以该地震崩塌带中体积最大的崩塌体——翠华山甘湫池大型崩塌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分析甘湫池崩塌体的堆积形态特征;采用沉积学中的相分析方法,对崩塌堆积体进行分带并总结各分带特征;采用室内试验研究崩积块石的力学性质;通过基于Delaunay叁角剖分的双叁次插值法恢复崩塌前叁维地形;概括甘湫池崩塌体的破坏模式;进行崩塌全过程离散元动力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甘湫池崩塌体的成因机理及动力学过程。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崩塌体的相对位置、堆积特征、发育阶段及形成时期将翠华山甘湫池崩塌体主要分为主崩塌体、北侧崩塌体和东侧崩塌体。主崩塌体的形成为公元前11000年到公元前10920年间的古地震事件诱发,北侧、东侧崩塌体形成于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力学试验结果表明,节理发育的岩样的力学强度显着较低,认为崩塌的发生主要受叁组节理切割的影响,同坡向的节理、裂隙等软弱结构面的发育对崩塌的形成起控制性作用。特殊的地形地貌、不断抬升的构造背景、节理裂隙及高地震烈度环境是崩塌形成的必要条件。(2)采用沉积学中的相分析方法对甘湫池崩塌堆积体进行分析,将主崩塌体分为中央、边缘、抛掷、碎屑及残留相带;将北侧崩塌体分为中央、抛掷及边缘相带。抛掷和碎屑相带的发育展现了崩塌抛射启动,高速崩落的特点,边缘相带的发育表明了崩塌过程中碰撞、转向、堆积等复杂运动特征,残留相带的发育标志了后期重力作用下崩塌体存在二次改造过程。根据崩塌体的相带规律及发育现状,判定甘湫池主崩塌体已进崩塌体发育的后期阶段,北侧、东侧崩塌体处于初级阶段。(3)将甘湫池地震崩塌成因机理概括为在浅生时效构造卸荷、断层剪胀及震动放大叁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震裂—拉剪—抛射”型破坏模式。根据数值计算结果,明确甘湫池崩塌体的破坏特征并不是瞬间即产生较大的抛射、崩落等大变形,而是率先在坡顶处沿卸荷裂隙拉裂形成深入贯通裂缝,并不断加深。潜在未贯通的结构面不断的震裂松弛并由内向外往坡面处扩展,节理不断屈服贯通,最终与坡面向下扩展的拉张裂缝合拢,形成深大贯通裂隙,继而在巨大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整个崩塌体抛射破坏。(4)提出一种针对实际情况可行的崩塌原始地形恢复方法,即以崩塌体周围地表形态要素为限制条件,通过非线性多项式法拟合插值点坐标,再采用基于Delaunay叁角剖分的双叁次插值恢复崩塌前原始地形;通过栅格减计算、坡度分析及瞬变电磁法对本文所提出的崩塌体原始地形恢复方法进行了合理性验证,充分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及可实施性。(5)甘湫池崩塌的动力学特征非常复杂,且从上部到下部,运动方向、运动方式均发生改变。通过叁维离散元数值计算,将甘湫池主崩塌的全运动过程分为“抛射启动—撞击溃散—减速稳定—堆积堵塞”四个阶段;位移响应规律表明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崩塌体展现了复杂的抛射、转向、碰撞、反向等运动特征;速度响应规律表明崩塌体启动后不断震荡加速,经历猛烈撞击导致速度呈现断崖式下跌,直至稳定。(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5-01)
吴全桥,岳大鹏[4](2019)在《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实践力培养与评价——以陕西省翠华山研学旅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塑造地理思维、提升地理能力具有促进作用。文章以翠华山研学旅行为例,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渗透于研学旅行过程中,形成系统方案,旨在通过翠华山之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08期)
戴宏,杜双,杨露,丁华[5](2018)在《基于区域空间判别视角国家地质公园二维分类方案研究——以陕西翠华山等地质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地质公园是一类专业性较强的旅游景区,社会公众在区域旅游空间上对国家地质公园的判别是决定其发展规模与速度的核心因素。基于区域旅游空间判别视角,笔者共选取21个指标构成资源辐射力与市场聚集力二维矩阵模型,将国家地质公园划分为自然胜地型、准自然胜地型、环城游憩带型、混合型和科研主导型5种类型。并以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未来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应以提高吸引力和资源-旅游产品转化力为核心。(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18年03期)
邬丹丹[6](2018)在《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收益的日益增长,生活品位的提升,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特别是旅游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在选择旅游产品时更加注重其文化内涵,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是当代社会休闲的主要方法,符合现代人、社会科学、文化、健康的生活方式。两种活动的存在与发展对人类社会起着相似的作用,具有相似的社会经济、文化支柱。此外,国家体育与旅游相关文件和政策的颁布,为全国体育与旅游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2022年冬奥会的筹办,为翠华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促进旅游与体育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和体育业创新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科研方法,客观分析了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及体育与旅游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现状,基于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体育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分析,针对目前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归纳了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体育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的融合发展模式和融合发展路径,为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发展思路。调查结果显示,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体育与旅游资源丰富,充足的物质资源、优厚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特色,南山文化的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快速发展的经济趋势,自然资源丰富,旅游和相关体育设施的建设完善等,都是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所在,为体育与旅游融合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环境。但陕西省旅游业激烈的竞争,自然环境的下降以及体育与旅游开发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都是制约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在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快速发展的劣势因素和挑战;此外,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主要面临专业人才缺乏、体育旅游产品缺乏和特色等问题。基于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现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本文提出了资源为主的渗透性融合模式与互补带动的延伸型融合模式,并从部门、项目、人员和技术等方面对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期刊2018-06-01)
李晶[7](2018)在《西安翠华山与秦岭野生动物园旅游活动的日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作息制度和天气气候影响,游客年内出游恰似日历安排,在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获得较高人气或额外收益,将此称为旅游活动的日历效应。日历效应既是游客旅游时间选择的规律性现象,同时,又是旅游接待年内分布不均衡的常态化现象,对旅游发展是机遇更是挑战。细化对日历效应的分析和测定,对旅游业从供给侧角度做好管理接待,实现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景区是旅游接待的核心部门,城市周边景区得利于大众休闲旅游背景,是目前景区旅游的一大潮流。本文着眼于从旅游活动的时间规律性出发,展开对景区旅游日历效应的系统研究。以陕西西安周边4A级自然景区翠华山景区和人造景观秦岭野生动物园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2013-2016年和2014-2016年逐日客流量的统计数据,在对客流量峰林结构进行高分辨观察的基础上,对日历效应表现的周末效应、节日效应和季节效应进行识别和界定,并根据构建的效应测定模型,分别展开叁效应的分析和测定。此外,基于问卷调查和相关对比分析,对日历效应的成因及规律性进行探索。主要结论如下:(1)翠华山景区和秦岭野生动物园旅游的周末效应显着。翠华山景区周末效应表现为夏半年和冬半年之分:夏半年134.9%-212.7%,冬半年1.5%-135.7%,周六效应略高于周日效应,整体相差不大:秦岭野生动物园周末效应表现为春游型、暑期型、秋冬型之分:春游型193.1%-286.5%,暑期型45.9%-84.3%,秋冬型12].8%-195.2%,周日效应略高于周六效应,整体差别不大。(2)翠华山景区和秦岭野生动物园旅游的节日效应显着。两景区小长假效应在第二天取得最大值,黄金周效应在第二-五天取得较大值。根据节口相对双休日的增益值才是节日自身的实际效应得出,翠华山景区小长假“真正”效应为:“五一”2.66、端午2.54、元旦2.50、清明1.33、中秋1.31,秦岭野生动物园小长假“真正”效应为:“五一”6.48、端午2.69、元旦2.22、清明2.03、中秋1.80。翠华山景区春节效应在0-2之间,“十一”效应在2-13之间,秦岭野生动物园春节效应在2-6之间,“十一”效应在10-30之间。(3)翠华山景区和秦岭野生动物园旅游的季节效应显着。翠华山景区年内季节分布呈“W-U”型相连曲线,2013-2016年季节效应在4.46-5.25之间,整体呈减小趋势,气候舒适度和节日是影响季节性的主要原因;秦岭野生动物园年内季节分布呈“M-W”型相连曲线,2014-2016年的季节效应在4.84-5.16之间,整体呈减小趋势,气候舒适度、节日和暑期是影响季节性的主要原因。(4)游客出游的时间偏好是景区旅游日历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基于问卷调查发现,出游时间上,31.5%的游客倾向于双休日出游,40.6%的游客倾向于法定节假日出游;出游季节上,春季(57.6%)和秋季(28.8%)游客偏爱程度高。城市居民是城市周边旅游的核心客源,在大众化休闲旅游背景和双休日制度的约束下,城市周边景区因与城市居民旅游诉求相契合,旅游周末效应异常显着。(5)日历效应存在规律性。类型上,山岳型景区相比平地型景区旅游的周六效应显着;级别上,景区级别越低,周末效应越显着,周六周日效应相对差距越小;客源结构上,客源市场越广泛,周末效应越小;纬度位置上,纬度位置越高,季节效应越显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系统地提出日历效应是受作息制度和天气气候影响下,游客年内旅游活动的时间规律性,并指出这种效应通过周末效应、节日效应和季节效应叁种形式体现,从理论上丰富了旅游日历效应的研究内容;第二,分别构建叁效应的测定模型,并以西安周边中等级别景区翠华山景区和秦岭野生动物园为例,对叁效应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测定,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第叁,基于问卷调查和比较分析,对日历效应及城市周边旅游日历效应显着的成因及规律性进行探讨,为景区正确应对日历效应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兰妮,李琰君[8](2018)在《浅析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实际调研形式结合现存项目实例,通过对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实地考察,并结合秦岭北麓的大生态环境,详细分析和阐述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对于景区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所做的景观规划研究。(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8年01期)
王晓峰,洪媛[9](2017)在《翠华山景区暴雨灾害游客风险感知差异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秦岭翠华山景区为例,通过游客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获取感知信息;构建游客暴雨灾害风险感知模型,定量评价游客暴雨灾害风险感知能力;最后分析游客个体特征对暴雨灾害风险感知能力的差异性影响。研究表明:游客减灾态度比较积极,减灾知识较缺乏,减灾行为较差。综合来看,游客对翠华山景区暴雨灾害风险感知综合能力较弱。游客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居住地是否发生灾害等个体特征对游客暴雨灾害风险感知能力产生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孔明[10](2017)在《秋游翠华山》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次去翠华山,是在桃华盛开的季节。归来答朋友问,我以为我的话很调皮,我说:"翠华山就是个山!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就那样儿!"秋,第二次去翠华山。山不巍峨,山不挺拔。车在蒙蒙细雨中行进,渐渐地深入了云雾掩映的幽壑,逼近了水墨写意的翠黛,眼里只有若有若无的山姿水态了。一片灯影扑来,车便泊在了一摊积水里。迫不及待地溜下去,迎了扑面而来的斜风斜雨,上了步步登高的斜坡斜道,(本文来源于《金秋》期刊2017年24期)
翠华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如何将地质科普与旅游开发有机融合是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面临的重要新问题。结合国土资源部的科普、解说的相关标准以及中国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发展的客观实际,初步尝试构建了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包括融合内容、融合形式、融合渠道以及融合特征等方面的11个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对翠华山地质公园的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进行评价,发现翠华山地质科普贯穿于旅游的效果一般,属于融合性较弱的地质公园,翠华山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仍有巨大的空间与发展潜力,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重要课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翠华山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临龙.西安市秦岭“翠华山-南五台”5A级景区创建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9
[2].董红梅.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评价研究——以翠华山山崩景观地质公园为例[J].科技与创新.2019
[3].刘世杰.翠华山甘湫池地震崩塌成因机理及动力学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9
[4].吴全桥,岳大鹏.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实践力培养与评价——以陕西省翠华山研学旅行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
[5].戴宏,杜双,杨露,丁华.基于区域空间判别视角国家地质公园二维分类方案研究——以陕西翠华山等地质公园为例[J].西北地质.2018
[6].邬丹丹.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D].西安体育学院.2018
[7].李晶.西安翠华山与秦岭野生动物园旅游活动的日历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8
[8].兰妮,李琰君.浅析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J].美术大观.2018
[9].王晓峰,洪媛.翠华山景区暴雨灾害游客风险感知差异性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0].孔明.秋游翠华山[J].金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