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身结构论文和设计-李杰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包括前纵梁、A柱、门槛梁以及中通道,所述前纵梁为对称设置的一对,一对前纵梁后端之间通过横梁相连,所述前纵梁与车身的地板下部结构相连,所述前纵梁的后端上部向外侧延伸与A柱相连,前纵梁的后端下部与门槛梁相连。将来自于前纵梁的碰撞冲击力有效传递至乘员舱围成的“鸟笼”式结构件上,避免传力路径单一,碰撞冲击力传递路径分散,碰撞变形稳定性提升;可以有效的将碰撞冲击力分散至各个梁架结构,同时各个梁架结构的网状连接方式可以有效保证乘员舱的空间稳定性,提高车身在被动安全中的表现。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包括前纵梁、A柱、门槛梁以及中通道,所述前纵梁为对称设置的一对,一对前纵梁后端之间通过横梁相连,所述前纵梁与车身的地板下部结构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的后端上部向外侧延伸与A柱相连,前纵梁的后端下部与门槛梁相连。

设计方案

1.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包括前纵梁、A柱、门槛梁以及中通道,所述前纵梁为对称设置的一对,一对前纵梁后端之间通过横梁相连,所述前纵梁与车身的地板下部结构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的后端上部向外侧延伸与A柱相连,前纵梁的后端下部与门槛梁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的后端对应设有纵梁延伸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通道的前端向上设有翻边,翻边与横梁的中部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的根部下段连有扭矩盒,前纵梁的根部下段通过扭矩盒与门槛梁相连。

5.如权利要求2所述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延伸板与中通道并排设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延伸板靠中通道侧设有中通道边梁,中通道边梁和中通道并排设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矩盒与纵梁延伸板的外边缘相连。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能要求提升,整车安全要求随之提升。车身作为整车承载基础,在被动安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车身安全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车辆被动安全性能的优劣。在碰撞过程中,车身发舱区域前纵梁直接承受来自障碍物的冲击力,前纵梁的结构直接影响整车被动安全性能。

传统车身结构,前纵梁的力大部分传递至车架下部的梁架结构件,受限于前纵梁与上车身A柱处的连接关系,只有很少一部分冲击力会传递至A柱区域,传力路径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车身结构,以达到碰撞冲击力传递路径分散,碰撞变形稳定性提升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汽车车身结构,包括前纵梁、A柱、门槛梁以及中通道,所述前纵梁为对称设置的一对,一对前纵梁后端之间通过横梁相连,所述前纵梁与车身的地板下部结构相连,所述前纵梁的后端上部向外侧延伸与A柱相连,前纵梁的后端下部与门槛梁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前纵梁的后端对应设有纵梁延伸板。

所述中通道的前端向上设有翻边,翻边与横梁的中部相连。

所述前纵梁的根部下段连有扭矩盒,前纵梁的根部下段通过扭矩盒与门槛梁相连。

所述纵梁延伸板与中通道并排设置。

所述纵梁延伸板靠中通道侧设有中通道边梁,中通道边梁和中通道并排设置。

所述扭矩盒与纵梁延伸板的外边缘相连。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汽车车身结构设计合理,将来自于前纵梁的碰撞冲击力有效传递至乘员舱围成的“鸟笼”式结构件上,避免传力路径单一,碰撞冲击力传递路径分散,碰撞变形稳定性提升;可以有效的将碰撞冲击力分散至各个梁架结构,同时各个梁架结构的网状连接方式可以有效保证乘员舱的空间稳定性,提高车身在被动安全中的表现。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身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力路径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纵梁与轮胎包络示意图。

图中:

1.前纵梁、2.轮胎包络、3.横梁、4.A柱、5.门槛梁、6.扭矩盒、7.纵梁延伸板、8.中通道边梁、9.中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该汽车车身前部梁架结构,包括前纵梁1、A柱4、门槛梁5以及中通道9;前纵梁1为对称设置的一对,左右前纵梁后端之间通过横梁3相连,前纵梁1与车身的地板下部结构相连,前纵梁的后端上部向外侧延伸与A柱4相连,前纵梁的后端下部与门槛梁5相连。

将来自于前纵梁的碰撞冲击力有效传递至乘员舱围成的“鸟笼”式结构件上,避免传力路径单一,碰撞冲击力传递路径分散,碰撞变形稳定性提升。

前纵梁5的后端对应设有纵梁延伸板7,纵梁延伸板7与中通道9并排设置;前纵梁的根部下段连有扭矩盒6,前纵梁的根部下段通过扭矩盒与门槛梁5相连,同时扭矩盒与纵梁延伸板的外边缘相连。

中通道9的前端向上设有翻边,翻边与横梁的中部相连;纵梁延伸板靠中通道侧设有中通道边梁8,中通道边梁和中通道并排设置。

优选具体实例为:

前纵梁1内外板根据轮胎包络2随型设计,将纵梁Y向延伸至A柱处,保证与A柱产生有效连接;增加纵梁内外板Z向的尺寸,保证碰撞冲击力能够有效地向上A柱传递。

前纵梁1根部下段,通过扭矩盒6将碰撞冲击力传递至门槛区域,同时扭矩盒起到连接门槛与纵梁延伸板的作用,此连接有利于保证乘员舱空间稳定性。

纵梁延伸板Y向位置与前纵梁内外板Y向位置平齐,保证X向传递的力能够通过纵梁延伸板传递至后方;中通道边梁通过与前纵梁延伸板连接,吸收碰撞冲击力在该处产生的Y向分力,抵抗乘员舱变形。

在轮胎包络2的后端极大值区域,碰撞在此处有折弯吸能,前纵梁折弯过程中会产生Y向分力,通过横梁支撑此分力,为防止横梁在中间薄弱处折弯导致乘员舱入侵,设计中通道梁结构,有效支撑副仪表台位置,避免入侵乘员舱。可以有效的将碰撞冲击力分散至各个梁架结构,同时各个梁架结构的网状连接方式可以有效保证乘员舱的空间稳定性,提高车身在被动安全中的表现。

上述仅为对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说明,上述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形成多个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汽车车身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58967.6

申请日:2018-12-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776565U

授权时间:20191213

主分类号:B62D25/08

专利分类号:B62D25/08;B62D25/20

范畴分类:32B;27C;

申请人: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21301 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湖路9号

发明人:李杰;王昱昕;方传运;朱小荣;綦法富;苏启泰;黄奇达

第一发明人:李杰

当前权利人: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永生

代理机构:34107

代理机构编号: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汽车车身结构论文和设计-李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