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快动眼睡眠剥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睡眠,认知,延髓,药物,丁酸,挥发油,功能。
快动眼睡眠剥夺论文文献综述
游秋云,王平,张舜波,黄攀攀,章程鹏[1](2014)在《酸枣仁汤对GABAB1R介导快动眼睡眠剥夺老年大鼠下丘脑室旁核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酸枣仁汤对快动眼睡眠被剥夺老年大鼠下丘脑室旁核(PVN)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自然衰老24月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等容生理盐水),老年REM睡眠剥夺组(等容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舒乐安定0.18 mg/(kg·d),酸枣仁汤低、高剂量组(12.96、25.92 g/(kg·d)。各组灌胃给药2周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用自制改良多平台法剥夺大鼠睡眠48 h制作老年大鼠REM睡眠剥夺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PVN内GABAB1R阳性反应物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VN部位环腺苷酸(cAMP)和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水平变化,检测PVN匀浆液中磷酸二酯酶(PDE)活性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老年REM睡眠剥夺组大鼠PVN部位的GABAB1 R阳性反应物数目明显增多(P<0.01),cAMP和p-CREB水平均明显降低,PDE活性明显增高(P<0.01);与老年REM睡眠剥夺组比较,酸枣仁汤低、高剂量组大鼠PVN部位的GABAB1 R阳性反应物数目明显减少(P<0.01),cAMP和p-CREB水平均明显提高,PDE活性明显降低(P<0.01)。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酸枣仁汤可能通过增强GABAB1 R表达来激活cAMP-PKA-CREB信号通路而发挥安神健脑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睡眠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贺密会,刘明,周小江,张岗强,刘屏[2](2013)在《镇心省睡益智方对快动眼睡眠剥夺大鼠促醒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镇心省睡益智方(省睡方)的促醒和提高认知能力作用。方法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复制96 h快动眼睡眠剥夺(REMSD)大鼠模型,利用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省睡方的促醒作用和提高认知能力作用,并考察省睡方对REMSD大鼠一般情况和体质量的影响。结果本实验成功复制了96 h大鼠REMSD模型,省睡方可提高REMSD大鼠水平和垂直得分;也可抑制REMSD导致的定位导航试验的潜伏期延长,并可明显增加穿越平台次数、平均速度、目的象限游泳路程和时间百分比。结论省睡方可提高REMSD大鼠兴奋性和探究活动,有促醒和提高REMSD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其中最佳有效剂量为250 mg·kg-1。(本文来源于《解放军药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崔开宇,王平,游秋云[3](2013)在《益智仁挥发油对大鼠快动眼睡眠剥夺恢复后脑组织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益智仁挥发油对大鼠快动眼(REM)睡眠剥夺恢复后脑组织氨基酸类神经递质L-谷氨酸(Glu)及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等容生理盐水),REM睡眠剥夺恢复组(等容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安定0.18 g.kg-1.d-1),益智仁挥发油低、高剂量组(9,27 g.kg-1.d-1)。各组灌胃给药2周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用自制改良多平台法剥夺大鼠睡眠48 h制作REM睡眠剥夺模型,睡眠恢复6 h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及下丘脑氨基酸类神经递质Glu及GABA含量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mRNA半定量RT-PCR法检测大脑皮质及海马部位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α1和γ2亚单位的表达变化,并观察益智仁挥发油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EM睡眠剥夺恢复组大鼠大脑皮质及下丘脑Glu含量显着升高,而GABA含量显着降低(P<0.01),大脑皮质及海马部位的GABAARα1和γ2亚单位免疫化学累积吸光度明显较低(P<0.01),皮质部位GABAARα1和γ2mRNA的表达均显着下调(P<0.01),经益智仁挥发油干预后各指标明显趋于正常状态改变(P<0.01,P<0.05)。结论:REM睡眠剥夺恢复可改变皮质及下丘脑部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Glu,GABA的释放,并使皮质及海马部位GABAARα1和γ2亚单位表达明显下调,益智仁的益智健脑作用机制与其调节神经递质含量及上调大脑皮质及海马部位GABAARα1和γ2亚单位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周小江,贺密会,刘明,张刚强,胡园[4](2012)在《镇心醒睡益智方对快动眼睡眠剥夺大鼠促醒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药古方镇心醒睡益智方(醒睡方)的促醒和提高认知能力作用。方法:本文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快动眼睡眠剥夺(NEMSD)模型,大鼠睡眠剥夺96小时后,采用Open-field test(旷场实验)计分和Morris水迷宫评分方法,观察镇心醒睡益智方对REMSD大鼠促醒和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96h大鼠REMSD模型,在Open-field test中,250mg/kg和125mg/kg剂量的醒睡方可提高REMSD模型大鼠水平和垂直得分;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各剂量组醒睡方均可抑制REMSD导致的定位导航试验的潜伏期延长,也均可显着提高大鼠游泳的平均速度和大鼠在目的象限路程百分比(与模型组比较P<0.05和P<0.01);250mg/kg和500mg/kg剂量组动物较模型组动物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多(P<0.05),而125mg/kg和250mg/kg剂量的醒睡方可显着提高大鼠在目的象限停留时间的百分比(P<0.05)。结论:醒睡方可提高REMSD大鼠兴奋性和探究活动能力,具有促醒和提高REMSD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作用。(本文来源于《全国中药药理学会联合会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2-11-01)
钟冬祥[5](2011)在《快动眼睡眠剥夺对抑郁模型大鼠延髓、海马及下丘脑中CRF及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睡眠剥夺对慢性刺激应激后抑郁大鼠模型自主行为活动、内脏感觉敏感性、下丘脑、海马及延髓中CRF及其受体CRF-R1及CRF-R2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抑郁租、大平台组及小平台组,小平台组为睡眠剥夺组。采用旷场评分判断抑郁模型是否成功及测定自主行为活动,采用AWR评分判断内脏的敏感性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检测CRF及受体的mRNA含量变化。【结果】抑郁大鼠体重、自主行为活动及肠道内脏感觉敏感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抑郁大鼠体重减轻,自主行为减少,肠道敏感性增高。睡眠剥夺可增加抑郁大鼠自主行为,降低肠道的敏感性,P<0.05。对体重无影响。抑郁大鼠中枢下丘脑、海马及延髓中CRF及受体CRF-R1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着提高,但CRF-R2含量无显着变化。睡眠剥夺可以降低抑郁大鼠中枢CRF及CRF-R1的表达,而对对CRF-R2的表达无影响。【结论】睡眠剥夺可以有效改善抑郁大鼠抑郁症状以及降低肠道的敏感性,睡眠剥夺通过降低抑郁大鼠大脑中枢中CRF及CRF-R1受体的含量,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周建光,刘长云,钱萍萍,周颖奇,徐尔理[6](2008)在《运动训练对快动眼睡眠剥夺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运动训练(exercise training,ET)对快动眼睡眠剥夺(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deprivation,REMSD)后大鼠行为学的改变,探讨运动训练对REMSD后中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无负重游泳训练8周后,用小站台水环境法剥夺大鼠快动眼睡眠24、48 h,采用旷场试验(open field test,OFT)观察大鼠精神行为的变化。结果:REMSD各组大鼠的OFT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REMSD48 h组及ETREMSD48 h组的OFT得分高于REMSD24 h组及ETREMSD24 h组(P<0.01);ET REMSD 24 h组大鼠的OFT得分低于REMSD 24 h组(P<0.05);ET REMSD 48 h组与REMSD 48 h组比较OFT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MSD后大鼠的精神行为兴奋性增高,运动训练可减轻REMSD对脑功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军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张琳,郭筱华,赵忠新[7](2007)在《莫达非尼对不同程度快动眼睡眠剥夺及睡眠恢复后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睡眠减少变为习惯,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睡眠可分为快动眼(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和非快动眼(non-rapid eye movement)睡眠,在整个睡眠过(本文来源于《药学服务与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刘谦,杜亚平,钱伟,侯晓华[8](2006)在《快动眼睡眠剥夺对丁酸钠诱导的内脏感觉过敏大鼠模型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丁酸钠灌肠对大鼠内脏感觉功能的影响以及快动眼睡眠剥夺对大鼠内脏感觉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大鼠行丁酸钠溶液灌肠(200mmol/L,6次),对照组行生理盐水灌肠。两组大鼠均在第1次灌肠后的第3、6、9、12、15、18天行结直肠气囊扩张(CRD),观察大鼠的腹壁回撤反射(AWR)测定内脏感觉功能。丁酸钠灌肠大鼠分为快动眼睡眠剥夺组和对照组。在快动眼睡眠剥夺的第24h、48h、72h行CRD,观察大鼠的腹壁回撤反射(AWR)测定内脏感觉功能。结果第3、6、9、12天,在20、40、60、80mmHg的扩张压力下,丁酸钠灌肠组的AWR评分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灌肠组(P<0.05)。而在第15、18天,丁酸钠灌肠组的AWR评分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快动眼睡眠剥夺的第24h,大鼠对80mmHg扩张刺激的AW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快动眼睡眠剥夺的第48、72h,大鼠对不同程度扩张刺激的AWR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快动眼睡眠剥夺的第48、72h大鼠的疼痛感觉阈值升高(P<0.01)。结论丁酸钠溶液反复灌肠可诱导大鼠内脏感觉过敏;快动眼睡眠剥夺可提高模型鼠的内脏疼痛感觉阈值,降低内脏感觉敏感性。(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06年06期)
高永利[9](2004)在《快动眼睡眠剥夺及抗精神病药物对大鼠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失眠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改变,近几年已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睡眠改善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及行为改善在临床成正比例关系。氯丙嗪和氯氮平能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和异常行为,而失眠及左旋多巴却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作者用REM睡眠剥夺和给于精神药物的大鼠脑内 cAMP含量测定,来研究REM睡眠剥夺及用精神药物时神经元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变化及行为观察,为进一步研究精神病病理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睡眠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10-01)
快动眼睡眠剥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镇心省睡益智方(省睡方)的促醒和提高认知能力作用。方法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复制96 h快动眼睡眠剥夺(REMSD)大鼠模型,利用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省睡方的促醒作用和提高认知能力作用,并考察省睡方对REMSD大鼠一般情况和体质量的影响。结果本实验成功复制了96 h大鼠REMSD模型,省睡方可提高REMSD大鼠水平和垂直得分;也可抑制REMSD导致的定位导航试验的潜伏期延长,并可明显增加穿越平台次数、平均速度、目的象限游泳路程和时间百分比。结论省睡方可提高REMSD大鼠兴奋性和探究活动,有促醒和提高REMSD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其中最佳有效剂量为250 mg·kg-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快动眼睡眠剥夺论文参考文献
[1].游秋云,王平,张舜波,黄攀攀,章程鹏.酸枣仁汤对GABAB1R介导快动眼睡眠剥夺老年大鼠下丘脑室旁核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4
[2].贺密会,刘明,周小江,张岗强,刘屏.镇心省睡益智方对快动眼睡眠剥夺大鼠促醒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3
[3].崔开宇,王平,游秋云.益智仁挥发油对大鼠快动眼睡眠剥夺恢复后脑组织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
[4].周小江,贺密会,刘明,张刚强,胡园.镇心醒睡益智方对快动眼睡眠剥夺大鼠促醒和认知功能的影响[C].全国中药药理学会联合会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2
[5].钟冬祥.快动眼睡眠剥夺对抑郁模型大鼠延髓、海马及下丘脑中CRF及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
[6].周建光,刘长云,钱萍萍,周颖奇,徐尔理.运动训练对快动眼睡眠剥夺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海军医学杂志.2008
[7].张琳,郭筱华,赵忠新.莫达非尼对不同程度快动眼睡眠剥夺及睡眠恢复后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
[8].刘谦,杜亚平,钱伟,侯晓华.快动眼睡眠剥夺对丁酸钠诱导的内脏感觉过敏大鼠模型的调节作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6
[9].高永利.快动眼睡眠剥夺及抗精神病药物对大鼠行为的影响[C].第叁届全国睡眠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