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睡眠惯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惯性,睡眠,认知,科罗拉多州,定律,情绪,向量。
睡眠惯性论文文献综述
姚颖,朱莹莹,杨敏齐,周国富[1](2016)在《黎明模拟光照对抗睡眠惯性的研究:来自认知加工、主观情绪和警觉性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睡眠惯性是指唤醒后立即出现的一段暂时的低警觉性、行为混乱和认知功能、感觉能力下降的状态。本研究旨在考察夜间睡眠限制(6h)情况下睡眠惯性的效应及其恢复过程,以及黎明模拟光照对唤醒后睡眠惯性的缓解作用。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照明方式(包括黎明模拟光照和无光照)。因变量为认知任务(PVT,2-Back和Stroop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及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卡罗林斯卡睡意量表评定分数。共12名被试参加正式实验,睡眠时长均在7-9小时之间,无极端睡眠类型。两台LED唤醒灯(Wake-up light HF3250,Phi lips)分别放置两侧床头用于创设黎明光环境,灯面最亮处距离眼睛约40cm,早晨唤醒前30min内灯光亮度从0 lx逐渐升至300 lx(眼位位置)。被试在睡前两小时进行基线测试,次日醒后认知任务和主观睡意每半小时施测一次(0,30,60,90,120min),主观情绪每一小时评估一次(0,60,120min)。结果发现:(1)PVT和Stroop任务反应时在唤醒后90min内均高于基线水平;2-Back任务受睡眠惯性影响较小,唤醒后各时间点上的加工绩效与基线水平均无显着差异;(2)积极情绪和警觉性在唤醒后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即积极情绪唤醒后120min内显着低于基线水平,警觉性在唤醒90min后仍低于基线水平,而消极情绪不受睡眠惯性影响,无明显变化;(3)黎明模拟光照组在PVT上的反应速度和正确率均明显好于无光照组,且在唤醒后30min达到基线水平,无光照组PVT加工成绩在唤醒后90min内仍低于基线水平;(4)黎明模拟光照条件下Stroop任务的反应时明显少于无光照组,且在唤醒后60min成绩恢复到基线水平,恢复速度显着快于无光照组;(5)积极情绪和警觉性在黎明模拟光照条件下明显高于无光照组,且分别在唤醒后60min和30min与基线水平无显着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夜间睡眠限制条件下,睡眠惯性对认知加工影响显着,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注意和抑制功能出现明显下降。此外,积极情绪和警觉性在唤醒后也显着低于基线水平,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恢复。黎明模拟光照可有效改善睡眠惯性对认知加工、积极情绪及警觉性的负面影响,加快恢复过程。(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童汝超[2](2016)在《基于惯性传感器的睡眠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睡眠识别技术在现在和将来人们的生活中都具有非常大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在睡眠监测方面,通过长时间检测睡眠过程中的人体的体动或者活动量判别睡眠过程中的觉醒,并以此来评价睡眠质量,同时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对一些睡眠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帮助。此外,随着智能家居行业的高速发展,“不需要交互,才是最好的交互”是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的一个方向。智能家居的控制系统必须不断学习使用者的生活习惯,也就以人为本的智能控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个性化、智能化的家居控制方案。只要实时的监测室内人员的活动状态,对人的活动状态进行分类,智能家居系统便可以依据室内人员的具体状态来智能的控制家里面的设备,实现人性化的程序控制功能,同时可以达到智能家居节能省电的目的。医学上对睡眠的监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多导睡眠仪的监测,一种是基于体动记录的监测。介于多导睡眠仪的监测过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主要介绍基于体动记录的监测。虽然目前有很多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睡眠监测装置,有智能手环、腕动计、腿动计等,它们大多以加速度传感器为检测装置,通过简单的提取加速度传感器数据的特征,将特征与设定的阂值做比较,得出活动计数,然后简单的对活动计数加权迭加算出一定时间段的评估值,以此作为判别用户睡眠或者觉醒的依据。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情景的识别准确率不高。本文总结了惯性传感器数据特征的提取方法,将更多能描述原始信号的特征结合模式识别的一些分类方法应用到本文对睡眠识别的研究中。本文对日常生活场景依据活动强度的大小定义为睡眠、低强度活动量、中等强度活动量以及高强度活动量四类,采用叁种分类算法对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分类,然后通过睡眠分析算法对睡眠进行识别。首先对利用佩戴在腕部的惯性传感器对日常活动进行数据采集,对数据进行滤波、归一化处理后提取均值、方差、峰谷值、小波系数等作为特征,然后用SVM、LS-SVM和BP神经网络叁种方法进行分类,实验证明其中SVM和LS-SVM准确率较高,平均准确率超过90%,BP神经网络的分类准确率较低,只有76%左右。在前面分类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睡眠分析算法,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求出睡眠分析算法的权值,最终实现对一段时间周期的睡眠识别。(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杜寒雨[3](2015)在《睡眠中的“惯性定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人尤其是学生经常晚睡,所以到了早上常常没等到自然醒,便要被迫匆匆起床了。而且,刚刚起床后,人们总是不愿意说话,甚至有人脾气还会很暴躁,一个小时内都不愿意理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这是"睡眠惯性"在作怪。睡眠惯性又称睡眠惰性,指的就是起床后不愿理人的迷迷糊糊状态。实际上,睡眠惯性不仅使得人睡醒后情绪不(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快乐养生》期刊2015年03期)
杜寒雨[4](2014)在《睡眠中的“惯性定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若问最令人讨厌的铃声是什么,恐怕除了上课的铃声,就属闹钟的铃声最惹人烦了。现代人尤其是学生经常晚睡,所以到了早上常常没等到自然醒,便要被迫匆匆起床了。而且,刚刚起床后,人们总是不愿意说话,甚至有人脾气还会很暴躁,一个小时内都不愿意理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这是"睡眠惯性"在作怪。睡眠惯性又称睡眠惰性,指的就是起床后不愿理人的迷迷糊糊状态。实际上,睡眠(本文来源于《大科技(百科新说)》期刊2014年09期)
闫林[5](2013)在《运动员午睡睡眠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研究运动员午睡的影响作用和睡眠惯性的持续时间.结果显示,1 h午睡后,运动员的大脑机能状态、神经-肌肉兴奋性和心境状态等指标在醒后0.5 h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在醒后1 h却显着提高,且超过睡前基线水平;而睡眠惯性的持续时间要长于0.5 h,在1 h左右基本消退.(本文来源于《石家庄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赵忠新,常大川[6](2009)在《睡眠惯性的发生机制和对于机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09-09-24)
常大川,赵忠新,包旭芳,郑良成,张鹏[7](2009)在《30小时全睡眠剥夺后不同时长恢复性小睡对青年男性睡眠惯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全睡眠剥夺(30h)后不同时长恢复性小睡的睡眠结构差异,以及对随后睡眠惯性期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性实验研究。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h全睡眠剥夺后进行20min小睡,第二阶段为30h睡眠剥夺后进行2h小睡,两个阶段实验之间间隔正常作息一周。小睡期间进行PSG监测,观察睡眠进程及睡眠结构。分别在唤醒后5min、30min、55min进行系列认知功能测试,测试顺序为CPT实验、stroop实验、相加实验。(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09-09-24)
常大川[8](2009)在《1.30小时全睡眠剥夺后不同时长恢复性小睡对青年男性睡眠惯性的影响 2.驻湛江部队军人睡眠状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全睡眠剥夺(30h)后不同时长恢复性小睡的睡眠结构(如:SWS%、SWS的潜伏期及时长等)的差异,以及对随后睡眠惯性期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为自身前后对照性试验研究。选择10名健康男性(20.80±2.10岁)志愿者。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小时SD后进行20min小睡,第二阶段为30小时SD后进行2h小睡,两个阶段实验之间间隔一周(正常作息)。实验方法:受试者进入实验,分为适应期(1天)、睡眠剥夺期(30小时)、小睡期(分别为20min、2h)及唤醒期。剥夺期正式进入实验室,从早上07:00记起。小睡安排在多导睡眠检查室,提前1小时进入以安放电极及生理定标,在暗光环境下入睡。小睡期间进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动态分析睡眠进程及睡眠结构的变化。唤醒期分别在唤醒后5min、30min、55min进行系列认知测试,测试顺序为CPT(3min)、stroop实验(3.5min)、相加实验(3-5min)和斯坦福嗜睡量表(1min)。以第一天中午12:30开始连续3次系列测试,以这叁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基线值(叁次测量经过检验无明显差别)。结果:(1)睡眠剥夺后,2组均可见睡眠潜伏期缩短。20min小睡组睡眠是由1期+2期睡眠构成;而2小时小睡组可见SWS比例增加(48.89±8.81%),REM睡眠比例减少(5.59±2.96%)。20min小睡组均在浅睡眠的1、2期唤醒,而2h小睡组多以深睡眠状态的3期居多(仅1例在2期,1例在REM期自行转醒);(2)睡眠惯性对认知行为学的影响:早期(5min时间点)两组均可出现持续注意力、选择注意力、计算力的下降(P<0.05);2h睡眠组在早期认知功能受损更重,但恢复更快。随着时间的延长SI逐渐消散,SI持续约30min到1小时。不同的认知实验恢复速度不一致。(3)睡眠惯性期可导致受试者主观倦意增加。结论: 1.青年男性在经历30小时全睡眠剥夺后20min小睡与2h小睡在睡眠结构、唤醒时的睡眠分期上有显着区别;2.恢复性小睡后睡眠惯性对持续注意力、选择注意力、计算力等认知功能产生负性影响,持续时间约0. 5-1小时;3.睡眠惯性期认知功能的恢复存在不同步的现象,提示大脑功能的恢复也存在不同步的现象-- SI的消散与脑区功能重组密切相关;4.睡眠惯性的程度以在SWS时相唤醒更重。SI期认知功能的恢复情况同先前的睡眠负债程度和睡眠补偿程度相关。目的:调查驻湛江部队军人睡眠现况、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综合医院抑郁焦虑量表(HAD)及自制夜间睡眠障碍相关症状量表,对920名驻湛江部队军人进行测查。结果:1.夜间平均睡眠时间7.18±1.22h;70.32%经常午睡;PSQI得分为6.25±3.46,38.59%军人存在睡眠质量问题。2.睡眠障碍组的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的焦虑(8.18±3.53)、抑郁(7.42±3.06)得分较睡眠正常组有显着差异;3.相关分析表明,除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与抑郁得分无明显相关性外,PSQI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与焦虑、抑郁得分呈正相关。结论:驻湛江部队军人睡眠质量较差,应采取综合措施改善睡眠。(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9-03-01)
许晓华[9](2006)在《醒后5~10分钟时最危险》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们在早上刚睡醒时头脑有一段很不清醒的时间,表现如同喝醉酒一样糟甚至更坏。专家提示,这段时间容易发生各种意外,特别是原本就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还可能导致心梗、脑卒中等意外的发生。 解放军总医院第(本文来源于《健康时报》期刊2006-02-09)
侯艳红,皇甫恩,苗丹民,苏衡,曹雪亮[10](2005)在《30h睡眠剥夺条件下睡眠惯性期间情绪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睡眠惯性期间情绪主观评价及随时间变化情况。方法30h睡眠剥夺后,小睡组从14:00唤醒即刻开始测试,随后每30min测试1次,共5个时间点;非小睡组也在相同的时间点测试。采用情绪评价量表(POMS)和视觉类别问卷(VAS)评价。结果在睡眠惯性期间,POMS与基线值比较,V、F各时间点得分以及D的前两个时间点得分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1,P<0.05)。VAS在“警觉性”、“精力充沛的”、“思睡的”项目评分中,两组测试得分几乎与基线值差异均有显着性。对小睡组和无小睡组不同指标各时间点测值进行重复测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除POMS中A(E5.55=0.557),VAS中“易怒的”(E5.50=2.008),多话的(E5.50=2.027),其余指标各时间点间差异有显着性,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结论30h睡眠剥夺后,1h小睡后的主观自评得分变化趋势和情绪正性自评好于无小睡组。(本文来源于《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期刊2005年12期)
睡眠惯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睡眠识别技术在现在和将来人们的生活中都具有非常大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在睡眠监测方面,通过长时间检测睡眠过程中的人体的体动或者活动量判别睡眠过程中的觉醒,并以此来评价睡眠质量,同时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对一些睡眠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帮助。此外,随着智能家居行业的高速发展,“不需要交互,才是最好的交互”是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的一个方向。智能家居的控制系统必须不断学习使用者的生活习惯,也就以人为本的智能控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个性化、智能化的家居控制方案。只要实时的监测室内人员的活动状态,对人的活动状态进行分类,智能家居系统便可以依据室内人员的具体状态来智能的控制家里面的设备,实现人性化的程序控制功能,同时可以达到智能家居节能省电的目的。医学上对睡眠的监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多导睡眠仪的监测,一种是基于体动记录的监测。介于多导睡眠仪的监测过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主要介绍基于体动记录的监测。虽然目前有很多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睡眠监测装置,有智能手环、腕动计、腿动计等,它们大多以加速度传感器为检测装置,通过简单的提取加速度传感器数据的特征,将特征与设定的阂值做比较,得出活动计数,然后简单的对活动计数加权迭加算出一定时间段的评估值,以此作为判别用户睡眠或者觉醒的依据。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情景的识别准确率不高。本文总结了惯性传感器数据特征的提取方法,将更多能描述原始信号的特征结合模式识别的一些分类方法应用到本文对睡眠识别的研究中。本文对日常生活场景依据活动强度的大小定义为睡眠、低强度活动量、中等强度活动量以及高强度活动量四类,采用叁种分类算法对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分类,然后通过睡眠分析算法对睡眠进行识别。首先对利用佩戴在腕部的惯性传感器对日常活动进行数据采集,对数据进行滤波、归一化处理后提取均值、方差、峰谷值、小波系数等作为特征,然后用SVM、LS-SVM和BP神经网络叁种方法进行分类,实验证明其中SVM和LS-SVM准确率较高,平均准确率超过90%,BP神经网络的分类准确率较低,只有76%左右。在前面分类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睡眠分析算法,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求出睡眠分析算法的权值,最终实现对一段时间周期的睡眠识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睡眠惯性论文参考文献
[1].姚颖,朱莹莹,杨敏齐,周国富.黎明模拟光照对抗睡眠惯性的研究:来自认知加工、主观情绪和警觉性的证据[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2].童汝超.基于惯性传感器的睡眠识别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3].杜寒雨.睡眠中的“惯性定律”[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5
[4].杜寒雨.睡眠中的“惯性定律[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4
[5].闫林.运动员午睡睡眠惯性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
[6].赵忠新,常大川.睡眠惯性的发生机制和对于机体的影响[C].第叁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2009
[7].常大川,赵忠新,包旭芳,郑良成,张鹏.30小时全睡眠剥夺后不同时长恢复性小睡对青年男性睡眠惯性的影响[C].第叁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2009
[8].常大川.1.30小时全睡眠剥夺后不同时长恢复性小睡对青年男性睡眠惯性的影响 2.驻湛江部队军人睡眠状况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9
[9].许晓华.醒后5~10分钟时最危险[N].健康时报.2006
[10].侯艳红,皇甫恩,苗丹民,苏衡,曹雪亮.30h睡眠剥夺条件下睡眠惯性期间情绪评价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